如果死后的美名是一種財富,那么諸葛亮絕對是整個三國歷史上最為富有的人。他的財富不僅多,而且來得便捷。
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足以證明諸葛先生的實力。但隨之而來,許多好事便不知不覺歸在了先生的名下。什么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舌戰(zhàn)群儒,智激孫權(quán),草船借箭,巧借東風,三氣周瑜,安居平五路,勇設(shè)空城計,以至于死后退仲達。這些佳話要么子虛烏有,要么掠人之美,真真假假傳播千年,榮光卻都實實在在屬于了諸葛亮。諸葛先生生前固然鞠躬盡瘁,頗為勞累,死后卻倍受推崇,名高千古。畢竟,算得上有所補償。
可憐的是那些生前一樣吃苦受累,死后卻籍籍無名甚或被橫涂豎抹嚴重走形的人。他們對得起歷史,歷史對他們則有些淡忘,甚至有些殘酷。
就拿諸葛先生那篇震爍古今的“隆中對”來說吧,的確稱得起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根本性地推動了劉皇叔的革命事業(yè)。但是,天下的聰明人不止諸葛亮一個。江東魯肅,便是一位旗鼓相當?shù)闹侵\之士。
魯肅受周瑜引薦,往投江東。當時的江東還遠遠談不上“國險民附”。孫策新喪,人心不穩(wěn),剛剛繼位的孫權(quán)年幼識淺,謹小慎微,要成為日后的江東霸主,還有待歲月的磨礪和人生的煎熬。初次見面,兩人連榻夜話。孫權(quán)告訴魯肅:自己的理想就是繼承父兄遺志,成就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業(yè)。要知道,當時天下雖然大亂,而政治形勢并未徹底明朗。洶洶擾擾,分崩離析,一般人恐怕只能目不暇接,手足無措。孫權(quán)能有此表示,已足見其雄心和見識。
但是,在魯肅看來,成就齊桓、晉文之事根本就不可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早已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quán),“尊王攘夷”、“奉辭伐罪”,那是他曹某人的專利,能無緣無故讓給你孫權(quán)嗎?所以,做事光有朦朦朧朧的理想不行,還得有實實在在、切實可行的目標。魯肅分析,“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這一點,是天下的大趨勢,也是孫權(quán)集團一切思考和行動的出發(fā)點。孫權(quán)集團的任務就是深刻地認識這一點,乘機發(fā)展自己,鼎足江東,等待時機,伺機而動。
這樣做不但是應該的,而且是可能的。為什么?難道孫權(quán)在江東的擴張不會引起北方群雄的警惕嗎?當然會。但是,警惕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干預又是另一回事。當時,天下大亂,北方多事,曹操尚且自顧不暇,哪還有精力揮鞭南下?正是紛亂的時勢給孫權(quán)集團營造了絕佳的戰(zhàn)略機遇。然而,這么好的形勢和時機又豈是庸碌之輩所能洞徹?當此之時,絲毫的含糊和遲疑,都將導致機遇的稍縱即逝。天佑東吳,魯肅來投,一番言語,審時度勢,分明又是一篇“隆中對”。
正是在魯肅的多次建議下,孫權(quán)快馬加鞭,馬不停蹄,一口氣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jù)而有之,進可攻,退可守,鼎足而立,徹底奠定了開國稱帝的基業(yè)。此正如《孟子》所言,“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雖有鋤頭,不如等待農(nóng)時)?!币删痛笫?,不懂得乘勢而起,不懂得等待時機,一味好勇斗狠,使用蠻力,又能爭得幾畝地盤呢?
魯肅的大智慧不僅在于促成了孫權(quán)的鼎足江東,而且在于他深深懂得赤壁大戰(zhàn)后的天下大勢。
赤壁鰲兵,曹操敗北,三足鼎立之勢形成,而這個三足鼎立的真實格局又是兩弱對一強。對于一強來講,打破戰(zhàn)略均勢的奧秘就在于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為此,可以遠交近攻,不擇手段。對于兩弱來講,保持戰(zhàn)略均勢的奧秘就在于唇齒相依,互為犄角。為此,可以忍痛割愛,百般遷就。
這才是三國爭雄的大智慧!也就是說,孫劉聯(lián)盟是時勢所迫,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歡不喜歡,孫劉都得聯(lián)盟,聯(lián)盟不得破裂。天下之大,真正洞穿此中奧秘的在魏有曹操,在吳有魯肅,在蜀有諸葛亮。因此,曹操時時制造孫劉矛盾,惟恐天下不亂。魯肅則勸孫權(quán)借荊州于劉備,消息傳到許都,曹操正在寫信,筆落于地。曹操的驚慌正好驗證了魯肅的厲害。之后,孫劉反目,劉備白帝托孤,而諸葛亮在劉備尸骨未寒之際竟與他的切齒仇人重歸于好,不是寬容大度,而是明于時勢。
可惜,孫權(quán)、呂蒙貪圖小利而昧于大勢,劉備、關(guān)羽感情用事,輕啟戰(zhàn)端。他們的所作所為幫助曹魏打破了戰(zhàn)略均勢,交代了自己的性命,也令魯肅、諸葛亮這些智謀之士的半生心血付諸東流。
諸葛亮還有千秋美名。魯肅呢?孫權(quán)在時,已在抱怨借荊州是其一短,到了羅貫中筆下,魯肅不但忠厚老實,簡直昏聵無用,英武形象橫遭涂抹,一生功業(yè)湮沒無聞。
唉!歷史無情,魯肅的冤枉向誰說去!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