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作文指導(dǎo)高考作文切合題意的兩個要領(lǐng)

字號:


    審題的成功標(biāo)準(zhǔn)是“切合題意”,這是作文取勝的第一步,也是關(guān)鍵一步,在高考作文的“等級評分標(biāo)準(zhǔn)”中,一等文的第一條要求就是“切合題意”。只有切合題意,作文才具備了得高分甚至滿分的前提和基礎(chǔ),相反,偏離題意必將造成作文的最大失誤。
    什么是“切合題意”呢?
    “題意”簡單來說就是題目的意思,是作文題目所有文字(包括題干、材料、話題、要求和注意事項等)所包含的信息,“切合題意”就是作文必須全面、準(zhǔn)確把握這些信息并且不折不扣地按照題目要求來寫作。
    在緊張的考試中,考生如何使自己的作文切合題意呢?筆者認為,要做好兩點,即理解題意和點明題意。
    一、理解題意
    理解題意的過程就是審題。在對雜亂繁多的審題方法進行刪繁就簡后,在結(jié)合教學(xué)實踐的基礎(chǔ)上,筆者認為審題最實用最有效的方法有兩個:一是抓關(guān)鍵詞法,二是原因分析法。運用這兩個方法,足可以做到比較透徹地理解好題意。
    1、抓關(guān)鍵詞法
    所謂“關(guān)鍵”,就是指事物最關(guān)緊要的部分、對情況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抓“關(guān)鍵詞”,就是要把握住最關(guān)緊要、能起決定作用的那些詞,而我們所說的“詞”,通常除了基本的本義之外,往往還有引申義、比喻義等。
    有很多作文題目,只要把握住了它的關(guān)鍵詞,往往就能理解好題意。
    【例1】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題以“行走在消逝中”為話題。
    在這個話題中,很明顯“行走”和“消逝”是兩個關(guān)鍵詞。這兩個詞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通過閱讀題目所附帶的材料,我們可以理解到,“行走”可以將其引申為“前行”、“發(fā)展”、“進步”等,而“消逝”則可以延伸為“離開”、“遠去”、“舍棄”、“消失”等。
    那怎么才能把握關(guān)鍵詞呢?有兩個辦法可以使我們更比較容易把握住題目的關(guān)鍵詞。
    (1)減字法
    所謂“減字法”,就是將題目或者話題逐漸減去較為不重要的字,直到最后不能減去的字,即為關(guān)鍵詞。
    【例2】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題“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這個題目中,最不重要的詞是“你的”,因此題目可減為“我想握住手”;握住的當(dāng)然是手,又可減去“手”,題目減為“我想握住”;“握住”是行為動作,一般不會有錯,又可減去,題目減為“我想”;剩下的兩個字就是題目的關(guān)鍵詞。“我”表明文章只能寫自己,“想”說明是“我”的愿望、想法,尚未付出行動,文章一定要著重寫出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
    由此可見,這道作文題一定要圍繞“我想”來構(gòu)思,至于“你”,則可以聯(lián)想到不同的人或人群。
    (2)比較法
    所謂“比較法”,就是用相似的一些詞語或短語與作文題目或話題形成對比,從而揭示出題目或話題的關(guān)鍵詞。
    【例3】2002年全國高考作文題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
    這個話題,考生很容易寫偏題,只講“選擇”而忽視“心靈”,如果將“選擇”與“心靈的選擇”稍作比較,就很容易看出來,“選擇”比“心靈的選擇”范圍要廣得多,在這個話題中,“心靈”才是關(guān)鍵詞,作文必須寫出內(nèi)心的思考、掙扎和斗爭,才算是切合題意。
    抓關(guān)鍵詞法,一般多用在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這兩種題目形式上。
    2、原因分析法
    很多作文題目都有材料,所謂“原因分析”,就是針對這些材料的表層文字信息,思考和追問其發(fā)生的原因,從而把握材料的內(nèi)在主旨或者隱含含義。材料的類型有很多,比如寓言、故事、時事、詩歌、漫畫等,不管是哪一種材料,一般來說,都可以針對材料中的結(jié)果和行為進行原因分析。下面以2006年全國卷Ⅱ高考作文題為例,加以說明。
    【例4】一只老鷹從鷲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lǐng)該多好啊!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xí)。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俯沖下來,撲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jié)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1)結(jié)果原因分析
    結(jié)果原因分析,就是分析材料的結(jié)果為什么會產(chǎn)生。
    這個寓言故事的結(jié)果是“烏鴉被牧羊人抓住了”。由這個結(jié)果,我們可以追問:為什么烏鴉會被抓走了呢?
    直接原因是烏鴉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飛不起來;間接原因是烏鴉模仿老鷹。
    如果要避免這個結(jié)果的出現(xiàn),烏鴉就不應(yīng)該去學(xué)老鷹飛,因為烏鴉和老鷹各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忽視自身特點而盲目模仿。由此可見,材料蘊含的深層含義是:①不要盲目模仿;②認識自己最重要,要有自知之明;③不要一味好高騖遠;④要找準(zhǔn)人生的位置。
    (2)行為原因分析
    行為原因分析,就是分析材料的行為為什么會發(fā)生。
    在這個寓言中,牧羊人和他的孩子對烏鴉都有不同的評價,針對這一行為,我們又可以追問:為什么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顯然牧羊人是針對烏鴉的失敗結(jié)果來評價的,其蘊含的含義實際上與結(jié)果原因分析是一樣的。
    那么為什么孩子會說“它也很可愛啊”?烏鴉有什么可愛的行為呢?
    閱讀材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小孩是針對烏鴉的模仿行為來評價的,在失敗之前烏鴉“羨慕老鷹的本領(lǐng)”,并且“拼命練習(xí)”,可見烏鴉卻有其美好的一面,這就是“可愛”,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其中蘊含的深層含義:①敢于向強者學(xué)習(xí);②要有一種拼命追求的精神;③不能滿足于現(xiàn)狀,要有夢想和追求;④拼搏是一種美麗。
    原因分析法,一般多用在材料作文這種題目形式上。
    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好題意,除了對標(biāo)題、話題或者材料要認真審題外,對題目中“要求、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考生也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按規(guī)定行文。
    二、點明題意
    理解好了題意,并不一定就能切合題意,還必須在行文中學(xué)會點明題意,這是考場作文的特點所決定的。閱卷老師一般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評完一篇作文,因此,高考作文不宜寫得過于含蓄甚至含混,否則,容易被閱卷老師誤判為偏題或離題。點明題意,就是要讓自己的作文觀點鮮明,主旨清楚。需要注意的是,理解題意中的“題意”指的是作文題目,而點明題意中的“題意”指的是作文的主題或者主旨。
    那么,考生如何在行文的過程中,點明題意呢?
    根據(jù)高考作文的評卷情況反饋,筆者認為,做好點明題意,考生要做到“兩必點、三選點”。
    所謂“兩必點”,就是開頭和結(jié)尾必須點明題意,這是因為,一篇作文,開頭和結(jié)尾往往是閱卷老師看得最認真的地方,如果這兩個地方能夠點明題意,往往可以收到“觀點鮮明、主題突出”的效果,避免了出現(xiàn)“偏離題意”之感。
    【例5】開頭點明題意示例:2004年廣東高考作文以“語言與溝通”為話題
    《心靈互動》:大樹從不譏笑小草的弱小,小草雖然弱小,卻增添了草原的蒼綠;牡丹從不譏笑野花的樸素,卻帶給大地?zé)o限生機。大樹與小草,牡丹與野花之所以能夠和諧共處,是因為它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有了互相的溝通,有了心靈的互動。
    【例6】結(jié)尾點明題意示例:2007年湖南高考作文以“詩意地生活”為題
    《詩意地生活》:其實,要詩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顧我們的精神世界。哲人的話說得好,在物質(zhì)豐富的時候,千萬不能虧待了自己的精神。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鋼筋水泥的現(xiàn)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詩意地生活。
    所謂“三選點”,就是選擇標(biāo)題、某段首或某段尾點明題意,這是因為標(biāo)題、段首或段尾往往是一篇文章比較醒目的地方,容易映入閱卷老師的眼中。
    標(biāo)題、段首、段尾點明題意示例很多,隨便翻閱一下高考滿分作文選,就可以找到,此處就不一一舉例了。
    值得說明的是,文無定法,點明題意的位置并不是絕對的,點明題意的方法也是多樣的,可以是“明點”,也可以是“暗點”,考生需要根據(jù)具體的作文題目、寫作的文體來靈活處理。但不管如何,點明題意是非常重要的,作文一定要點題。
    綜合起來看,高考作文切合題意的要領(lǐng)為:
    

    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