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體系為什么比較完善
芬蘭教育,號稱全球第一,堪稱征服世界的“奇跡教育”。 芬蘭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芬蘭中學生被“國際經(jīng)濟合作發(fā)展組織”評價為整體表現(xiàn)全球第一。芬蘭的高等教育,幾乎被每一屆世界經(jīng)濟論壇評為最佳。教育已然成為芬蘭最炙手可熱的品牌。芬蘭是全球課時最少,課后復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世界各國教育機構競相來到芬蘭,為的就是汲取“教育第一”的經(jīng)驗。這的確是一種教育的奇跡。讓人不禁有些艷羨的奇跡。奇跡的出現(xiàn),得益于教育理念的科學正確,評估與評價體系的科學系統(tǒng),教育資源傾注的合理與均衡等。反觀我們的教育?;蛟S,有些東西,比如教育體制,我們無法改變。但是,理念決定境界,境界決定行為。所以,頗重要的,身在教育其中的我們,當靜下心來,體悟其教育的精妙,反思我們自己的行走,力爭自身哪怕些許的改變,以期還孩子最好的教育。
■ 見樹又見林,先見林,再見樹 先啟動孩子們學習上的興趣,以及對整個學科“森林”的了解,效果遠勝于對著一棵棵“樹”的細胞知識與標準動作反復演練,一磨再磨!
■ 人生是場馬拉松 人生真的不是一場需要贏在起跑的百米沖刺,而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馬拉松。學習,不是為了奪冠軍,爭第一,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 不做起點不公平的較勁 所有的評估與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里去改進,考試的目的,不是要給孩子帶來挫折與懲罰,而是要讓孩子和老師共同了解對于學科的了解到了哪里,最終求得大家共同進步。
■ 老師一樣好,不用評比 “平等、品質、公正”是芬蘭教育不斷強調的,芬蘭教師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善待學生,對學生有益處,而不是為了讓學生或自己的教學成果拿第一。
■ 不強調“精英” 教育體系不帶頭、不鼓動、不排名,希望落實相對的“平等”,依此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畢竟,天才與精英是真正的少數(shù)。
■ 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 為社會小眾與弱勢群體傾注更多的教育資源:對智力不足、身體殘障、移民的孩子,都保障相對公平的受教權與求知權,將他們努力轉化成社會安定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一部分。
■ 用家庭教育贏過全世界 芬蘭父母從小就教孩子們讀書,但卻不把學業(yè)當成唯一,在與學校的溝通中,也不只在意孩子們的成績。芬蘭的家庭教育,是打造世界第一競爭力的基石。 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個國家、40萬左右的15歲中學生參與測試。自2000年起,陸續(xù)公布的三次評量報告,讓芬蘭這個看似不起眼僅有530萬人口的“小國”,躍升國際媒體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點,原因就在于芬蘭學生的整體表現(xiàn)太出色了! 芬蘭學生們不只在閱讀、解決問題能力項目上的評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數(shù)學、自然科學等項目,也和大家習以為常認定數(shù)理能力比較強的亞洲學生旗鼓相當。更可貴的是,OECD評量計劃的57個參與國的學生中,沒有通過PISA測驗的平均比例超過20%,但芬蘭學生受測的失敗率卻不到5%!這種均衡的教學成果,不僅讓學生得以在“人文”和“數(shù)理”兩大范疇之間正常游走學習,還顯示出城鄉(xiāng)與貧富之間的教育資源與平等受教的差異,相當之小! “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評量成就,讓芬蘭舉世驚艷! 本來大家連芬蘭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連好幾年,世界各國的大小參訪團體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蘭教育成功的秘訣何在? 一團接一團來參訪,多到讓芬蘭教育機構應接不暇,其中來自西歐國家像德國、奧地利、法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荷蘭、瑞士,甚至像北歐鄰居的冰島、丹麥、挪威,以及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等等,都派了無數(shù)的參訪團來芬蘭“取經(jīng)”,更不用說來自亞洲的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代表團了。
看來不分東西南北、不分種族膚色,大家都急于想知道,芬蘭是如何辦到的!? 芬蘭的教育成就始終被OECD高高舉起,絕非僥幸與偶然。 大家開始平心靜氣地思索,15歲的中學生要能達到良好的測試與評量成績,需要從幾歲開始“打基礎”?若沒有持續(xù)不斷的良好教育,與老師長期、良性的啟蒙與培養(yǎng),怎么可能在一夕之間,就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xiàn)呢? 2008年2月底,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寫了一篇《什么原因使芬蘭的孩子如此聰明?》,在報導中對于芬蘭中學生的評比十分贊揚,讓一向對教育非常自負的美國媒體和教育學者們,也都想試著尋找出芬蘭教育如此均衡的原因。
只是,當所有來到芬蘭的考察者,發(fā)現(xiàn)芬蘭沒有所謂的“資優(yōu)班”(類似于大陸的快、實驗班)、孩子滿七歲才入學,學校沒有制服、沒有督學、毫不標榜精英培養(yǎng)、考試次數(shù)不多、學校不做排名、老師不作績效考核等等,一一打破他們原先的看法,更加使他們好奇。
其實在芬蘭,青春期的學生,從小學六年級起,女生們就開始化淡妝,涂睫毛膏或挑染頭發(fā),所有青少年們該有的青澀、自我,芬蘭孩子都有。但師長卻任其自然發(fā)展,沒有人去刻意禁止、管制,反倒鼓勵孩子們表現(xiàn)得落落大方,成熟自得。
這些年,我也從芬蘭孩子們的身上聽到、看到,也了解到他們喜歡看的許許多多美國電影、電視影集,喜歡聽的流行歌曲,以及在他們中間風靡的流行服飾、電玩、網(wǎng)絡、email等等,都青春十足得跟得上世界最新潮流。
然而,世界各國教育體系和師生群體所擁有的多種焦慮、競逐,在芬蘭卻都歸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維,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爭不搶的基本理念貫穿整個基礎教育。在芬蘭教育中,學校與學校,不會去做無謂的“競賽”、“排名”,學生與學生,老師與老師,更不會做原本起跑點就不公平的較勁;所有的評估與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里去自我改進,提供日后成長的基礎與學習能力進步的空間,從來就不是要去挫折學生與老師的士氣,和成為譏評他人落后、不長進的工具。
心、傷感……,也聽到她們告訴我說多么喜歡哪一位作家、哪幾本書、哪一些故事情節(jié)的創(chuàng)意十足、哪幾本經(jīng)典已經(jīng)被拍成電影……幾十本書在她們的眼中,是一種透過閱讀而自我滿足的過程。
在西方教育理念里,學校在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引領學生閱讀,這一點,從當初我們在美國就已見識到,一直到后來進入芬蘭的國際學校,以及孩子分別陸續(xù)轉到芬蘭學校等,芬蘭與歐美老師們理念一致的對于孩子最基本,最常見的要求,就是一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對父母的期待,也是多陪著孩子閱讀。
閱讀的培養(yǎng)與引導,方法很多,但來自父母與家庭的陪伴和鼓勵,絕對有極大效果。這一點,芬蘭的父母與學校師長,一直都有相當普遍的共識;再加上芬蘭基礎教育的根基扎得穩(wěn),人民知識水準普遍不錯,所以閱讀習慣成了代代相傳的良性循環(huán)。
而孩子入學后,學校的系統(tǒng)化引導與鼓舞,是讓閱讀建立起平衡與平民的最佳根基。芬蘭孩子們的每天家庭作業(yè)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時的自我閱讀”。
“功課”中的這半小時,不是要學生再繼續(xù)啃讀制式的教科書,而是鼓勵去讀自己想看的書,用自我引發(fā)興趣的方式,讓他們沉浸在書籍的世界。
這半小時的閱讀,基本上是良心與榮譽制的自我要求,不會有制式化按表操課的白紙黑字閱讀手冊,去逐一記載念過的書名。學生讀多、讀少,是自己對自己負責,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來的人生習慣。
在報導中,引述了一句OECD派駐巴黎官員史來瑟先生的話:“多數(shù)國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車工廠;但是在芬蘭,老師卻像是真正在開拓的創(chuàng)業(yè)家。”
不禁讓我想起擔任過30年小學老師的母親曾經(jīng)說過,現(xiàn)在的教育,像極了工廠的大量制造。
每日至少半小時的閱讀
根據(jù)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的研究,芬蘭中學生閱讀能力表現(xiàn)極為出色。雖然芬蘭女孩的閱讀力普遍高于男生,但芬蘭男孩平均閱讀力卻是眾多參與評比國家成績中表現(xiàn)不錯的。
這除了奠基于芬蘭整體社會的閱讀能力一直以來都有相當?shù)乃疁剩匈囉谠谝痪啪拧鹉甏跗?,芬蘭政府與許多民間機構組織不斷的推動強化閱讀的扎根。不僅各個學校長期推動閱讀,芬蘭的書籍協(xié)會、出版公會、圖書館協(xié)會、報業(yè)公會、期刊協(xié)會、教師協(xié)會等等都廣泛長期參與,這就像一張綿綿密密、生生不息的網(wǎng)絡,把芬蘭男女老少緊緊的擁抱在書香世界的懷抱里。當整個社會不分世代、族群、性別都有了相當?shù)墓沧R,就是促使閱讀平實化、平等化的最佳基礎。
我一直很愛看孩子們沉溺于書海中,全神貫注的投入、汲取故事情節(jié)。我原來以為兩個孩子只是隨意看看,但日復一日,我聽到她們興高采烈對談著書上讀到的冒險、驚奇、開心、傷感……,也聽到她們告訴我說多么喜歡哪一位作家、哪幾本書、哪一些故事情節(jié)的創(chuàng)意十足、哪幾本經(jīng)典已經(jīng)被拍成電影……幾十本書在她們的眼中,是一種透過閱讀而自我滿足的過程。 在西方教育理念里,學校在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引領學生閱讀,這一點,從當初我們在美國就已見識到,一直到后來進入芬蘭的國際學校,以及孩子分別陸續(xù)轉到芬蘭學校等,芬蘭與歐美老師們理念一致的對于孩子最基本,最常見的要求,就是一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對父母的期待,也是多陪著孩子閱讀。 閱讀的培養(yǎng)與引導,方法很多,但來自父母與家庭的陪伴和鼓勵,絕對有極大效果。這一點,芬蘭的父母與學校師長,一直都有相當普遍的共識;再加上芬蘭基礎教育的根基扎得穩(wěn),人民知識水準普遍不錯,所以閱讀習慣成了代代相傳的良性循環(huán)。
而孩子入學后,學校的系統(tǒng)化引導與鼓舞,是讓閱讀建立起平衡與平民的最佳根基。芬蘭孩子們的每天家庭作業(yè)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時的自我閱讀”。
“功課”中的這半小時,不是要學生再繼續(xù)啃讀制式的教科書,而是鼓勵去讀自己想看的書,用自我引發(fā)興趣的方式,讓他們沉浸在書籍的世界。 這半小時的閱讀,基本上是良心與榮譽制的自我要求,不會有制式化按表操課的白紙黑字閱讀手冊,去逐一記載念過的書名。學生讀多、讀少,是自己對自己負責,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來的人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