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網(wǎng)記者 李娜
又到一年高考時,根據(jù)往年發(fā)案規(guī)律,此時高考詐騙越來越多。行騙者花樣不斷翻新,形成鏈條式犯罪趨勢。
"面對只需花錢就能擠過高考獨木橋的花言巧語,考生及家長一定要保持清醒。"多名司法實務界人士今天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增強防范和保護意識,如遇高考招生詐騙,應保持冷靜及時報警。
考試前中后詐騙"一條龍"
"重慶交巡警V"今天在微博上發(fā)布一起高考詐騙案:6月2日,四川達州警方搗毀一個以培訓為名,向高考學生兜售"答案"、"高科技作弊器",收取"保證金"的詐騙團伙。經(jīng)查,13名考生或家長已與這個"助考團隊"簽訂協(xié)議,預付款7萬余元。
幾天來,多地警方均在官方微博發(fā)出"警惕高考詐騙陷阱"的微博,傳授防騙秘笈,揭露種種騙術。
記者整理這些微博發(fā)現(xiàn),考前、錄取、落榜階段,都有可能發(fā)生高考詐騙。
考前,犯罪嫌疑人以提供試題及答案、傳遞答案或者"幫助免試入校"等方式實施詐騙;錄取時,犯罪嫌疑人自稱有熟人關系,花錢能上好大學、好專業(yè),編造或偽造大學錄取通知書,讓當事人事先將學雜費打入其賬戶實施詐騙。有的犯罪嫌疑人還將網(wǎng)絡教育、成人教育、自學考試助學輔導混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考生入學后才知道,上的是自考試點班、成教預備班或網(wǎng)絡學院;落榜階段,犯罪嫌疑人會偽造文件、私刻公章、設立報名處和咨詢電話,假冒高校招生人員,謊稱掌握高校"內(nèi)部指標"、"機動計劃"、"定向招生計劃"等,讓家長先付定金,然后迅速撤離。有的還自稱有熟人,可讓夠"二本"分數(shù)線的考生錄取到重點院校,讓??品謹?shù)線的考生錄取到本科院校,或從普通專業(yè)調(diào)到熱門專業(yè)等實施詐騙。
此外,有犯罪嫌疑人利用考生及家長不熟悉招生程序,打著本科補錄旗號行騙。按教育部規(guī)定,常規(guī)錄取結束后,高校本科層次招生一律不補錄。
虛構顯赫高層關系網(wǎng)行騙
80后四川無業(yè)男子呂某,謊稱認識某軍區(qū)司令部高官,還在上海一些名校有特殊關系,只要家長拿5萬元錢,就能把只夠二類本科分數(shù)線的考生送進一類本科學校,引得眾多家長趨之若鶩,總計詐騙40余萬元。
承辦該案的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科檢察官包莉娜告訴記者,雖然嫌疑人編造的謊言各有差異,但有共通之處。
北京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公訴二處檢察官賈萌介紹,2009年年底到2013年年初,該院共辦理此類案件6件8人,涉案238萬余元,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均相對較低,大多在中專以下,外地人、無業(yè)人員居多。犯罪主體多為與被害人或其家人、朋友有過接觸的"熟人",在與被害人建立"朋友"關系的基礎上,編造自己的身份和背景,獲得對方信任。
"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接觸時,均會為自己虛構一張顯赫的社會關系網(wǎng),且承諾的學校都是名校。"北京朝陽區(qū)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劉礪兵透露,該院每年都要受理3至5起類似案件,4月到10月間是案件高發(fā)期,犯罪嫌疑人通常謊稱,憑借自己的關系可以辦成上大學之事,進而索要打點疏通關系的好處費占為己有。
包莉娜說,在呂某詐騙案中,為使被害人相信他的能力,特意帶家長去上海外國語學校參觀,并在中途從一間辦公室"拿出"一張偽造的錄取通知書,聲稱是自己剛剛辦成的,借以取得被害人信任。
數(shù)額巨大判10年以上常見
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錢某,謊稱有渠道拿到北京眾多名校本科特招生名額。根據(jù)學校、招收男女生差異,他開出的價碼是:最低20萬元,最高45萬元。至案發(fā),他詐騙多名外地考生家長145萬元,揮霍85萬元,被西城區(q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2年零6個月。
"涉案數(shù)額巨大是高考詐騙案的突出特點,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非常常見,500萬元以上的特大高考詐騙案北京法院已經(jīng)審理了3起,最高金額達1100余萬元。"劉礪兵介紹說。
賈萌認為,此類案件犯罪成本較低,犯罪主體無需特殊準備,也許幾句話就可以騙到巨額財產(chǎn)。被害人往往不愿他人知道自己托關系的"不光彩"行為,即使被騙也不愿告發(fā),極力掩蓋犯罪事實,致使犯罪分子不易被查獲,或查獲時距案發(fā)時間較長,贓款已被揮霍。
"從辦案情況看,此類案件退賠率低,受害人很難從經(jīng)濟上挽回損失。由于大多數(shù)考生和家長基于對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和依賴,把上學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犯罪嫌疑人身上,結果不僅損失了錢財還耽誤了考生前程。"包莉娜透露,呂某一案中,有些受害學生本來可以上二類本科,卻因受騙連大學都上不了。
劉礪兵解釋說,利用高考進行詐騙法院會一般會認定為"詐騙罪"。量刑從5000元起刑,詐騙10萬元到50萬元的,判處3年至10年有期徒刑;詐騙50萬元以上的,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
"積極退賠會對被告人量刑產(chǎn)生實質(zhì)性影響,退賠越早越有利,但實踐中退賠的很少。"劉礪兵說,因此高考詐騙案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非常常見。
加大招考透明度增強信任
多位法官、檢察官表示,多方面造成目前高考詐騙犯罪突出。
劉礪兵說:"確實有人通過‘打招呼找關系’把本不該招錄的考生招到了學校,托關系走后門不良社會風氣向高考領域滲透,是此類犯罪屢打不絕的根本原因。"
賈萌表示,很多受害人缺乏對高招錄取制度的了解,尤其是"自主招生"等新高考政策。加之對招錄中存在的問題,相關單位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解答,都會造成公眾對招錄制度的不信任。此外,升學難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客觀存在,尤其是就業(yè)形勢愈加嚴峻,似乎只有上名校才能有好前途。
針對愈演愈烈的高考詐騙犯罪,賈萌建議加大公務、政務行為透明度,增強民眾對公權力的信任,如教育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招生工作程序的公開化和透明化,考生和家長也應全面了解高招制度的嚴肅和公正。
包莉娜認為,應加大對考生及其家長進行典型案例宣講及普法教育,使他們了解高考詐騙的典型手段及防范措施。同時,建議考生家長樹立正確的求學觀念,擺脫非名校不上的思維誤區(qū)。
“受害考生家長往往經(jīng)過多層請托,上當受騙后能拿出的書證一般很少,有的給犯罪嫌疑人辦事費用時甚至沒有讓對方打收條,大大增加了法庭認定涉案金額的難度。”劉礪兵提醒道,遇到此類事情的考生家長,一定要注意保存好證據(jù)。
法制網(wǎng)北京6月5日訊
又到一年高考時,根據(jù)往年發(fā)案規(guī)律,此時高考詐騙越來越多。行騙者花樣不斷翻新,形成鏈條式犯罪趨勢。
"面對只需花錢就能擠過高考獨木橋的花言巧語,考生及家長一定要保持清醒。"多名司法實務界人士今天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增強防范和保護意識,如遇高考招生詐騙,應保持冷靜及時報警。
考試前中后詐騙"一條龍"
"重慶交巡警V"今天在微博上發(fā)布一起高考詐騙案:6月2日,四川達州警方搗毀一個以培訓為名,向高考學生兜售"答案"、"高科技作弊器",收取"保證金"的詐騙團伙。經(jīng)查,13名考生或家長已與這個"助考團隊"簽訂協(xié)議,預付款7萬余元。
幾天來,多地警方均在官方微博發(fā)出"警惕高考詐騙陷阱"的微博,傳授防騙秘笈,揭露種種騙術。
記者整理這些微博發(fā)現(xiàn),考前、錄取、落榜階段,都有可能發(fā)生高考詐騙。
考前,犯罪嫌疑人以提供試題及答案、傳遞答案或者"幫助免試入校"等方式實施詐騙;錄取時,犯罪嫌疑人自稱有熟人關系,花錢能上好大學、好專業(yè),編造或偽造大學錄取通知書,讓當事人事先將學雜費打入其賬戶實施詐騙。有的犯罪嫌疑人還將網(wǎng)絡教育、成人教育、自學考試助學輔導混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考生入學后才知道,上的是自考試點班、成教預備班或網(wǎng)絡學院;落榜階段,犯罪嫌疑人會偽造文件、私刻公章、設立報名處和咨詢電話,假冒高校招生人員,謊稱掌握高校"內(nèi)部指標"、"機動計劃"、"定向招生計劃"等,讓家長先付定金,然后迅速撤離。有的還自稱有熟人,可讓夠"二本"分數(shù)線的考生錄取到重點院校,讓??品謹?shù)線的考生錄取到本科院校,或從普通專業(yè)調(diào)到熱門專業(yè)等實施詐騙。
此外,有犯罪嫌疑人利用考生及家長不熟悉招生程序,打著本科補錄旗號行騙。按教育部規(guī)定,常規(guī)錄取結束后,高校本科層次招生一律不補錄。
虛構顯赫高層關系網(wǎng)行騙
80后四川無業(yè)男子呂某,謊稱認識某軍區(qū)司令部高官,還在上海一些名校有特殊關系,只要家長拿5萬元錢,就能把只夠二類本科分數(shù)線的考生送進一類本科學校,引得眾多家長趨之若鶩,總計詐騙40余萬元。
承辦該案的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科檢察官包莉娜告訴記者,雖然嫌疑人編造的謊言各有差異,但有共通之處。
北京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公訴二處檢察官賈萌介紹,2009年年底到2013年年初,該院共辦理此類案件6件8人,涉案238萬余元,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均相對較低,大多在中專以下,外地人、無業(yè)人員居多。犯罪主體多為與被害人或其家人、朋友有過接觸的"熟人",在與被害人建立"朋友"關系的基礎上,編造自己的身份和背景,獲得對方信任。
"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接觸時,均會為自己虛構一張顯赫的社會關系網(wǎng),且承諾的學校都是名校。"北京朝陽區(qū)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劉礪兵透露,該院每年都要受理3至5起類似案件,4月到10月間是案件高發(fā)期,犯罪嫌疑人通常謊稱,憑借自己的關系可以辦成上大學之事,進而索要打點疏通關系的好處費占為己有。
包莉娜說,在呂某詐騙案中,為使被害人相信他的能力,特意帶家長去上海外國語學校參觀,并在中途從一間辦公室"拿出"一張偽造的錄取通知書,聲稱是自己剛剛辦成的,借以取得被害人信任。
數(shù)額巨大判10年以上常見
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錢某,謊稱有渠道拿到北京眾多名校本科特招生名額。根據(jù)學校、招收男女生差異,他開出的價碼是:最低20萬元,最高45萬元。至案發(fā),他詐騙多名外地考生家長145萬元,揮霍85萬元,被西城區(q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2年零6個月。
"涉案數(shù)額巨大是高考詐騙案的突出特點,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非常常見,500萬元以上的特大高考詐騙案北京法院已經(jīng)審理了3起,最高金額達1100余萬元。"劉礪兵介紹說。
賈萌認為,此類案件犯罪成本較低,犯罪主體無需特殊準備,也許幾句話就可以騙到巨額財產(chǎn)。被害人往往不愿他人知道自己托關系的"不光彩"行為,即使被騙也不愿告發(fā),極力掩蓋犯罪事實,致使犯罪分子不易被查獲,或查獲時距案發(fā)時間較長,贓款已被揮霍。
"從辦案情況看,此類案件退賠率低,受害人很難從經(jīng)濟上挽回損失。由于大多數(shù)考生和家長基于對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和依賴,把上學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犯罪嫌疑人身上,結果不僅損失了錢財還耽誤了考生前程。"包莉娜透露,呂某一案中,有些受害學生本來可以上二類本科,卻因受騙連大學都上不了。
劉礪兵解釋說,利用高考進行詐騙法院會一般會認定為"詐騙罪"。量刑從5000元起刑,詐騙10萬元到50萬元的,判處3年至10年有期徒刑;詐騙50萬元以上的,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
"積極退賠會對被告人量刑產(chǎn)生實質(zhì)性影響,退賠越早越有利,但實踐中退賠的很少。"劉礪兵說,因此高考詐騙案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非常常見。
加大招考透明度增強信任
多位法官、檢察官表示,多方面造成目前高考詐騙犯罪突出。
劉礪兵說:"確實有人通過‘打招呼找關系’把本不該招錄的考生招到了學校,托關系走后門不良社會風氣向高考領域滲透,是此類犯罪屢打不絕的根本原因。"
賈萌表示,很多受害人缺乏對高招錄取制度的了解,尤其是"自主招生"等新高考政策。加之對招錄中存在的問題,相關單位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解答,都會造成公眾對招錄制度的不信任。此外,升學難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客觀存在,尤其是就業(yè)形勢愈加嚴峻,似乎只有上名校才能有好前途。
針對愈演愈烈的高考詐騙犯罪,賈萌建議加大公務、政務行為透明度,增強民眾對公權力的信任,如教育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招生工作程序的公開化和透明化,考生和家長也應全面了解高招制度的嚴肅和公正。
包莉娜認為,應加大對考生及其家長進行典型案例宣講及普法教育,使他們了解高考詐騙的典型手段及防范措施。同時,建議考生家長樹立正確的求學觀念,擺脫非名校不上的思維誤區(qū)。
“受害考生家長往往經(jīng)過多層請托,上當受騙后能拿出的書證一般很少,有的給犯罪嫌疑人辦事費用時甚至沒有讓對方打收條,大大增加了法庭認定涉案金額的難度。”劉礪兵提醒道,遇到此類事情的考生家長,一定要注意保存好證據(jù)。
法制網(wǎng)北京6月5日訊
高考語文復習資料 | 高考數(shù)學復習資料 | 高考英語復習資料 | 高考文綜復習資料 | 高考理綜復習資料 |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 高考數(shù)學模擬試題 |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復習方法 | 高考狀元學習方法 | 高考飲食攻略 | 高考勵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