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語文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之被動句

字號:


    出國留學(xué)網(wǎng)高考頻道在考試后及時公布各科高考試題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試卷專家點評。請廣大考生家長關(guān)注,祝福廣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發(fā)揮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績!同時祝愿決戰(zhàn)2014高考的新高三學(xué)員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5.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 省略句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yīng)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 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BR>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BR>    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 “夫戰(zhàn),勇也氣。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bǔ)充出來。
    4.省略介詞 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 “賜之(以)彘肩。”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 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bǔ)充出來。
    5.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四)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語后置) 1. 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微斯人吾誰與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介詞賓語前置,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例如:“東鄉(xiāng)坐。”
    (4)、特殊結(jié)構(gòu):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 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xiàn)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 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3. 狀語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文中,處于補(bǔ)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勸學(xué)》〈荀子〉
    4.主語后置: (主謂倒裝 )
    為了強(qiáng)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dá)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風(fēng)!(宋玉《風(fēng)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  相關(guān)鏈接:
    2013江蘇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浙江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北京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遼寧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福建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廣西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四川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
    
高考語文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英語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文綜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理綜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高考數(shù)學(xué)模擬試題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
高中學(xué)習(xí)方法 高考復(fù)習(xí)方法 高考狀元學(xué)習(xí)方法 高考飲食攻略 高考勵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