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長眼中的好學校,大都占據著排行榜最醒目的位置。通過對比英國《泰晤士報》與《衛(wèi)報》的英國大學排名可以看出,出入之大,莫衷一是。排名難道是擇校的唯一標準?
大學篇
商科學生:就業(yè)情況是關鍵
根據英國官方數據顯示,曼徹斯特大學是2012年國際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來英四年的陳同學,在曼徹斯特大學經濟學本科畢業(yè)后,又直接申請了同專業(yè)研究生。
說到當時選擇曼大的原因,他說:“因為認識曼大畢業(yè)生,當時他們回國找工作很吃香,而且排名也比較靠前,所以,拿到3所英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最后,決定來曼大。”
陳同學認為,雖然曼城沒有倫敦發(fā)達,但生活成本便宜很多,所以留學“性價比很高”;同時,在城市文化、基礎設施、公民素質等方面,不比倫敦差。另外,曼城是英國第二大城市,實習和就業(yè)機會也不少。
如今,即將畢業(yè)的陳同學計劃自己創(chuàng)業(yè),開設旅游工作室。
他說:“經濟危機讓大家都不好就業(yè),學經濟的學生,有工作經驗才能帶來更好的發(fā)展機會。留學期間我一直負責曼城學生旅游團,從導游到負責人,旅游是我的愛好也是事業(yè),讓我在念書同時也積累了經驗。”
文科學生:城市很重要
倫敦大學學院(UCL)國際學生人數,在英國大學中排名第二。在該校攻讀比較文學碩士專業(yè)的小亞,這樣描述擇校感想:“我從來沒有后悔自己當初選擇,因為倫敦這座城市,精彩到超出我的想象。”
小亞畢業(yè)于中國南京一所大學的文學本科專業(yè),當時選擇出國留學時,她沒有猶豫就選了英國。
“學文學,一定要選一個有文化底蘊和有歷史沉淀的國家,那肯定是在歐洲。而英國的學制短,只用雅思成績就能申請,便成了我的首選。”
說到學校選擇,小亞表示,對于文學專業(yè),不管多好的學校都不太好就業(yè),所以在選擇學校時的地理位置就很重要,一定要工作機會多、活動多,有助于增長見識,“倫敦就具備這樣的特質”。
小亞說:“其實我當時想學傳媒,但申請到傳媒專業(yè)的大學在其他城市,最后我放棄了專業(yè)而選了城市。一年過得很快,我也即將畢業(yè)。我慶幸當時選擇了倫敦,這一年過的很充實。”
“學習的同時,我找到在倫敦華文媒體實習的機會,沒有學傳媒,但卻積累了媒體經驗,這在別的城市是不可能實現的。”
藝術學生:專業(yè)排名優(yōu)先
蕾同學是中央圣馬丁學院(CSM)創(chuàng)意應用專業(yè)的研究生。她說:“中央圣馬丁是所有學設計學生的夢想,沒有人不知道。可能總體排名不算高,但學藝術,專業(yè)排名才是應該主要考慮的。”
申請該校前,蕾同學就研究過圣馬丁的錄取要求:要在設計領域獲過獎、平時在校成績好、至少有四件水平很高的作品等。對比這些要求,她覺得自己都滿足,雖然錄取率不高,她還是決定申請。
她說:“當初,中國中介并沒有特別向我推薦這所學校,而是不停暗示我別的學校也很好,那些學校都是跟中介有合作的。可是我最后堅持了自己的想法,我也成功了。”
“我覺得,中介的建議可以考慮,但還是建議大家擇校時要有自己的思路,當然這是要對自己和學校了解的前提下。”
另外,蕾同學還給想跨專業(yè)讀研究生的同學建議:“最好選半跨專業(yè)的。英國一年研究生時間很短,沒有很多時間來讓你再重新適應一門新的學科。”
原來,在申請之初,在國內學平面設計的蕾依想申請英國的珠寶設計專業(yè),不過研究課程后,她發(fā)現這兩個專業(yè)相差甚遠,基本是要重頭學起,綜合考慮后定下了創(chuàng)業(yè)應用專業(yè)。
了解學校歷史有助于擇校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高級國際關系官員表示,英國大學種類繁多,最古老的和最新的大學建校歷史相差近千年,中國學生在申請時,了解一下大學種類有助于了解大學,對申請學校也有幫助。
按照其成立年代不同,英國大學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傳統(tǒng)大學,又叫“紅磚大學”。
主要指那些成立于1900年之前或1900年左右的大學,包括牛津、劍橋、杜倫(Durham)、倫敦大學學院(UCL)、曼徹斯特等33所大學。
第二類:19世紀60年代成立的大學。
這是英國大學數量擴張的第二個時期,期間成立了巴斯、布魯內爾、薩里等12所技術大學和9所綠地校園大學(包括肯特、蘭卡斯特、約克大學等),以滿足當時英國文化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共計22所。
第三類:19世紀90年代初新大學。
大部分新大學的歷史并不新,甚至也有上百年歷史,但其成立之初并非大學,而是大專、技術學院等,1992年英國政府為滿足國內及海外日益上升的教育需求而升格為大學,共計56所,包括格林威治、考文垂、倫敦都市大學、威斯敏斯特大學等。
近年來多次到中國、東南亞、中歐等國家進行招生宣講活動,“有些英國大學會考慮生源的多樣性,把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國際學生數控制在一定比例,以布魯內爾大學為例,國際學生來自110多個國家,中國學生比例不到20%”。
他覺得,中國年齡較小的學生和家長一般還是很看重“大學排名”和大學名氣;而申請研究生、博士生的人中,則更理性些,會考慮大學所處城市發(fā)展、實習就業(yè)機會、導師、人脈關系發(fā)展等因素。
他指出,英國的大學排名表只是一個參考因素,專業(yè)排名以及留學目的、經濟條件、未來規(guī)劃等,需要考慮好,“選擇最適合自己情況的,就是最好的選擇”。
高中留學生如何入讀英國本科?
英國共有114所大學,其中許多為世界頂級名校。對于英國本地的高中畢業(yè)生,會在A-level(英國高考)考試結束后,有學校老師和家長輔導申請適合的大學繼續(xù)深造,或選擇就業(yè)。
而由于中英建構與體制不同,大部分中國高中畢業(yè)生,則無法直接入讀英國本科。
中國學生一般通過兩種途徑入讀英國大學本科一年級:
一種是在高一或高中會考結束后就申請就讀A Level課程,該課程的私立學校學費較高,一年約為1 .5萬至2.5萬英鎊,通過A-level考試后,學生可根據成績申請英國任何一所大學,包括牛津、劍橋等名校。
目前,A-level考試機制已進駐中國,設有課程培訓中心和考點,學生可以在中國直接參加考試。
另一種是高二會考結束或高中畢業(yè)后,來英國讀一年專門為國際學生設立的大學預科課程(Foundation Programme),之后升入本科。
預科課程包括英語、專業(yè)學術知識等,一年學費約為5000至1萬英鎊。預科結束后,學生根據成績可申請除排名前十以外的英國高校。
中英網老師表示,多數中國留學生會選擇第二種途徑。
但如果同學們想申請牛津、劍橋等名校 ,上A-level 是最好選擇,因為這些名校不接受讀本科預科的學生。
英國預科課程一般也分兩種形式:大學自己開設和大型教育集團開設。
英國大學開設的預科通常會和本科課程相連接,完成該項預科后,便可以直接入讀相應的大學本科,一般入學要求也較嚴格;教育機構開設的預科課程則會招收不同層次的學生,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申請多所大學,成績好的可申請到排名靠前的大學。
如果學生已有意向就讀大學,可直接申請該大學的預科,這樣能提前了解學校環(huán)境、教育設施、提前認識老師等,為以后讀本科打下更好的基礎。
除了這兩種方式外,英國還有部分大學會到中國直接招收高中畢業(yè)生,比如世界頂級名校劍橋大學。
中學篇
中國新貴家長考察英國私校
網絡上近日出現一組圖片報道,被中國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報道關注了一支由中國家長組成的考察團,他們此行到英國的主要目的是尋找能夠購買到的最優(yōu)質的教育。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圖片里的中國家長們正在位于巴斯城的貴族名校Kingswood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在此之前的一周時間里,他們已經分別走訪了包括伊頓公學在內的多家英國知名私校。
這些來自中國的家長看起來都比較年輕,手中的Chanel、LV等名牌皮包似乎顯示著各自不菲的身價,由此推斷一年兩到三萬英鎊的學費,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問題。
《泰晤士報》提供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英國私校的外國學生達到2.5萬名,其中有4000名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生源已經成為英國私校的第二大海外生源,僅次于香港。
在此次這個訪問團中,一對中國年輕夫婦的孩子還不到一歲,但這對父母已經未雨綢繆,開始著手為孩子選擇學校。
考察團中一位事業(yè)有成的家長表示,英國的教學方式輕松,孩子壓力小,競爭也相對沒那么激烈,這些都是她為孩子選擇英國教育的主要原因。
經過百年風雨,英國私校的傳統(tǒng)吸引力不僅絲毫沒有減退,反而在今天,吸到引了越多來多來自發(fā)展中國家,比如俄羅斯、中東以及中國新貴家長們的青睞。
知名的伊頓和哈羅公學,不僅培養(yǎng)了優(yōu)雅的英國王子,英國也有多位首相、議會議員畢業(yè)于此。
此外,數字顯示,畢業(yè)于私立學校的學生考入牛津、劍橋,以及英國排名前五位大學的學生比例要比公立學校高出不少。
大部分中國家長相信,送孩子到英國讀私校,尤其是那些聲譽卓越的貴族私校,能讓孩子順利進入一流大學。而從私立學校畢業(yè)的學生在工作種類及起薪方面都更優(yōu)于公立學校的畢業(yè)生。
英國公校私校各有利弊
私立學校在英國歷史悠久。在中國常見的履歷里,一個人的介紹往往從大學開始,而在英國,最早從4歲開始的私立學校一定會被鄭重寫上。典型的英式精英成長之路是私立學校+牛津劍橋。
英國的私立學校在寸土寸金的倫敦沒有巨大的校園,在倫敦之外往往坐山擁水,占地從幾十到幾百公頃,碧草如茵、樹木參天、紅磚白墻,有室內游泳池、獨立藝術館,甚至有馬球場與訓練帆船的湖泊。
英國私立學校秉承傳統(tǒng)的一對一教學,4歲至7歲的低年級通常每班不超過12個學生,一位老師一位助手,外加獨立的體育音樂戲劇科學宗教等科目老師,可以適應學生的不同需要。
每個私立學校有各自的歷史、傳統(tǒng)、校訓以及支持的慈善組織,并有獨立的校董委員會與教學大綱。
全英私立學校超過2200所,占學生總數的7%。每年高考錄取時,報紙上便會長篇累牘地報告名校又錄取了多大比例的私立學生。
事實上,在過去3年里,牛津劍橋共錄取了946名來自4所頂尖私立學校與一所教授學者云集的劍橋公立學校的學生。在英國,為孩子選擇公立或私立是普通上中產父母們躲不了繞不過的話題。
公立學校學費便宜、英國本土學生多,但國際生名額少、申請門檻高 ,而且?guī)熒雀?,每個班學生人數多于私立學校,同時,公立學校不提供住宿。
私立學校則是最傳統(tǒng)正宗的英國教育,建校時間長;以前的私立學校是服務于英國上流社會的,所以,中國學生有機會更好地融入英國主流社會;小班授課,老師可以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要;私立學校提供廣泛的課程選擇,對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還可以因材施教;私立寄宿學校的學生除了課堂學習外,還有充分的活動時間,給學生提供了全面的發(fā)展空間;申請周期短,根據英國簽證政策17歲以下的學生申請簽證,不需要提供雅思成績。
而且,私立寄宿中學的費用其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一般一年的費用20至30萬元人民幣,包括了學費、住宿和伙食費。
英中聯合辦學帶來新生源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高級國際關系官員指出:“各個大學在招募國際學生時,招生政策有所不同。近年來,英國大學為了保證一定生源和提升研究能力,‘重量又重質’,和中國大學合作辦學不斷增多,推出‘3+1’、‘2+2’的聯合學位課程,以及遠程教育課程等。這類合作辦學也促使中國學生數年年見漲。”
英國官方數據顯示,2012年英國超過100所高等教育機構為海外學生提供了遠程或者聯合學位課程,收入超過3億英鎊。
諾森比亞大學過去10年一直發(fā)展和中國高校關系,已和南京師范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開大學等設立合作辦學“2+2”課程。學生在中國讀完本科二年級,就可入讀諾桑比亞大學。
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都是直接在中國設立的中英合作大學。無論在中國還是英國,完成中英合作學位課程的中國學生,通常會選擇繼續(xù)到英國大學深造。
畢業(yè)于西交利物浦大學、現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就讀金融學研究生的馮同學說,他所在的那屆學生從西交利物浦大學畢業(yè)的有600多人,其中60%以上都申請英國大學繼續(xù)讀研究生課程,而且被牛津、劍橋、帝國理工等名校錄取的就有近80人,LSE有約3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