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拖著疲憊的身軀和重重的行李終于抵達了普羅維登斯,剛出機場的大門,一股清風拂面,不燥熱中夾雜著海邊特有的潮濕,像極了我的家鄉(xiāng),那一剎那,讓我忽略了地理距離。那是八月末的一天,夜深。接下來,我便成為了布朗大學的一員。說起布朗大學的個性與精神,誰都不會忽略的一項就是自由。本科前兩年可以隨便選課,不開設商、法、醫(yī)學院的理由竟然是為了不讓學生都擠入這三個領域,讓人覺得好笑的同時又讓人不得不對這絕對的自由肅然起敬。在我們學院,這種自由的個性同樣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實習,上課,做研究,只要你做得出色,怎么樣你都可以畢業(yè)。選其他學院的課,甚至轉專業(yè)?沒問題!在期末考試前兩周,你都有權利決定這門課的成績是否出現在成績單上,更別說你想更換和你的研究對路的老板了。 Orientation剛剛結束,我們就趕上了傳說中 50年一遇的颶風 Irene,在她預計要登陸羅德島的前兩天,學校就召集所有的學生們進行安全教育并且制訂應急預案。還記得我們院長那時候對我們說的話,"你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國際學生,我希望你們能在颶風中平平安安的,不要出什么事,因為如果你們出事的話,那就是非常棘手的國際爭端了……"。在颶風登陸的前一天,學校要求每個人去領取一份 Emergency Food Package--礦泉水,水果,能量棒,壓縮餅干--可以滿足一個成年人 3天最基本的營養(yǎng)攝入,當然,這是免費的。
有一次,姚期智教授( Prof. Andrew Yao)來到我們學院做演講,本就不大的教室中擠滿了人,沒辦法,來晚的人只能站在后邊或者從門
口向內張望了。這時候我們學院的一個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也來遲了,他擠過門口的人群,來到前邊,沒有預留的座位,他就把手里的書放在了地上,然后坐在書上,沒有什么不自然,也沒有什么不對勁。而我,仿佛想到了國內學校開會時前兩排的座位上用紅紙黑字寫的名牌和準備的礦泉水,可是,那些座位并不一定都是有人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