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熱衷送孩子去補習的現(xiàn)象受到關注,議員擔心補習會對社會流動性造成影響。不再狹隘地以學業(yè)成績論成敗的思維固然叫人歡迎,但是否就能改善人們關注社會缺乏流動的問題,讓貧困學生不會因為缺少資源,而在升學、申請獎學金甚至求職時處于劣勢呢?2013年過了三分之二,轉眼已近本屆政府任期中點,而這一年無疑是新加坡國家治理思維上具標志性的一年。
先是2月的財政預算案設下了“爭取優(yōu)質增長,打造包容社會”的基調;接著4月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尚達曼將治國理念定位為“中間偏左移動”;7月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提出“溫情的任人唯賢”(compassionate meritocracy)制度這個新概念;8月李顯龍總理在國慶群眾大會這場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政治演講中,闡明政府將在更多方面幫助國人的“戰(zhàn)略調整”。在政治領導層相繼提出新治理框架后,最新迎來的還有不時遭人詬病“領導者由精英掛帥、脫離民眾”的公共服務領域呈現(xiàn)的新方針。公共服務委員會(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簡稱PSC)主席張贊成本月17日發(fā)出公開信,表明委員會在認同任人唯賢制度、不會實行扶弱措施或差別待遇的同時,也主張PSC獎學金必須更有意識地吸納多元人才、慎防缺乏同理心的精英主義抬頭,以及重新定義任人唯賢制度。
從領導人言語間對治國方略的各種注解及形塑的新詞匯來看,國家治理的大原則盡管不變,2011年那一場分水嶺大選催生出來的思維調整,卻是實在與重大的。在貧富懸殊擴大、社會流動降低的新社會形勢下,國家今后的增長必須是優(yōu)質且具有惠及全民的包容性——它仍然任人唯賢卻不忘溫情、成功者需有照顧和幫助較不幸同胞的意識。公共服務領域針對精英主義發(fā)出的最新信號,也延續(xù)了同樣的思維脈絡。雖是呼吁慎防,但仔細一看,針對的更多是象牙塔里的精英思維。國家依舊需要優(yōu)秀人才來管理,只是優(yōu)秀的定義已不可同日而語。新加坡不是完全擯棄精英治國,而是需要一種新型的精英主義,或可稱為“包容的精英主義”(inclusive elitism)。在今后民眾訴求與人口結構更為多元與復雜的社會里,這類新型精英都必須在社會經濟背景、學校、知識和才能方面更多元化,不再像過去只求學業(yè)成績表現(xiàn)優(yōu)異。剛在不久前慶祝90歲生日的建國總理李光耀向來篤信精英治國,也深信一個唯才是用、任人唯賢的制度是發(fā)掘國家發(fā)展所需人才的關鍵。新加坡不能否認這套治國理念確實為彈丸小國培育了許多優(yōu)秀的政治與公共服務領袖,引領著新加坡神速地發(fā)展與蛻變。然而,任人唯賢與精英治國縱使有理論上的完美,卻也存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改變后的美中不足與局限。
意識到問題所在,李總理日前宣布,教育部將擴大直接收生計劃,鼓勵學校包括名校引進具有不同才藝、良好性格特質——品行端正和有領袖潛質的小學畢業(yè)生。作為本地最大雇主的公共服務領域也在放寬對“merit”(優(yōu)異)的定義,張贊成指出,PSC獎學金的評選一改早期只重學業(yè)成績的做法,通過多元的心理測試和面訪來評估申請者的其他能力,其中包括與人相處和溝通的技能等。這些改變無疑在積極孕育有別于過去的新一批精英。不再狹隘地以學業(yè)成績論成敗的思維固然叫人歡迎,但是否就能改善人們關注社會缺乏流動的問題,讓貧困學生不會因為缺少資源,而在升學、申請獎學金甚至求職時處于劣勢呢?國會日前復會時,多名議員就對家長熱衷送孩子去補習的現(xiàn)象表示關注。官委議員許優(yōu)美更以最新的住戶開支調查為例指出,新加坡人有1.1%至2.2%的家庭開支是花在孩子的補習及教育費,較富裕家庭的相關開支比率更高,因此擔心補習會對社會流動性造成影響。
律政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英蘭妮當時回答說,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是建立在孩子不需要補習的基礎上,學校及社區(qū)有全面的提升課程計劃,幫助學習落后的學生。然而,在更注重多元技能的新時代里,相較于那些除了補習,還去參加各種增益課程和交流計劃的富裕學生,資源匱乏的孩子是否會在一個要追求更包容的環(huán)境中反而變成弱勢?如何確保多元精英的培育不會因為學生的資源差異而被削弱,今后恐怕需要更多關注與了解。政府在各方面的治理方略進行調整,顯示了其因時制宜的用意:透過扶弱濟貧的種種努力,加強社會流動性,以確保任人唯賢和精英治國理念,能繼續(xù)適用于新社會形態(tài)的需求。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執(zhí)政者各種善意決策也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應對這些“絆腳石”,將決定新加坡的社會能否在找到前進的方向后,一路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先是2月的財政預算案設下了“爭取優(yōu)質增長,打造包容社會”的基調;接著4月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尚達曼將治國理念定位為“中間偏左移動”;7月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提出“溫情的任人唯賢”(compassionate meritocracy)制度這個新概念;8月李顯龍總理在國慶群眾大會這場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政治演講中,闡明政府將在更多方面幫助國人的“戰(zhàn)略調整”。在政治領導層相繼提出新治理框架后,最新迎來的還有不時遭人詬病“領導者由精英掛帥、脫離民眾”的公共服務領域呈現(xiàn)的新方針。公共服務委員會(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簡稱PSC)主席張贊成本月17日發(fā)出公開信,表明委員會在認同任人唯賢制度、不會實行扶弱措施或差別待遇的同時,也主張PSC獎學金必須更有意識地吸納多元人才、慎防缺乏同理心的精英主義抬頭,以及重新定義任人唯賢制度。
從領導人言語間對治國方略的各種注解及形塑的新詞匯來看,國家治理的大原則盡管不變,2011年那一場分水嶺大選催生出來的思維調整,卻是實在與重大的。在貧富懸殊擴大、社會流動降低的新社會形勢下,國家今后的增長必須是優(yōu)質且具有惠及全民的包容性——它仍然任人唯賢卻不忘溫情、成功者需有照顧和幫助較不幸同胞的意識。公共服務領域針對精英主義發(fā)出的最新信號,也延續(xù)了同樣的思維脈絡。雖是呼吁慎防,但仔細一看,針對的更多是象牙塔里的精英思維。國家依舊需要優(yōu)秀人才來管理,只是優(yōu)秀的定義已不可同日而語。新加坡不是完全擯棄精英治國,而是需要一種新型的精英主義,或可稱為“包容的精英主義”(inclusive elitism)。在今后民眾訴求與人口結構更為多元與復雜的社會里,這類新型精英都必須在社會經濟背景、學校、知識和才能方面更多元化,不再像過去只求學業(yè)成績表現(xiàn)優(yōu)異。剛在不久前慶祝90歲生日的建國總理李光耀向來篤信精英治國,也深信一個唯才是用、任人唯賢的制度是發(fā)掘國家發(fā)展所需人才的關鍵。新加坡不能否認這套治國理念確實為彈丸小國培育了許多優(yōu)秀的政治與公共服務領袖,引領著新加坡神速地發(fā)展與蛻變。然而,任人唯賢與精英治國縱使有理論上的完美,卻也存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改變后的美中不足與局限。
意識到問題所在,李總理日前宣布,教育部將擴大直接收生計劃,鼓勵學校包括名校引進具有不同才藝、良好性格特質——品行端正和有領袖潛質的小學畢業(yè)生。作為本地最大雇主的公共服務領域也在放寬對“merit”(優(yōu)異)的定義,張贊成指出,PSC獎學金的評選一改早期只重學業(yè)成績的做法,通過多元的心理測試和面訪來評估申請者的其他能力,其中包括與人相處和溝通的技能等。這些改變無疑在積極孕育有別于過去的新一批精英。不再狹隘地以學業(yè)成績論成敗的思維固然叫人歡迎,但是否就能改善人們關注社會缺乏流動的問題,讓貧困學生不會因為缺少資源,而在升學、申請獎學金甚至求職時處于劣勢呢?國會日前復會時,多名議員就對家長熱衷送孩子去補習的現(xiàn)象表示關注。官委議員許優(yōu)美更以最新的住戶開支調查為例指出,新加坡人有1.1%至2.2%的家庭開支是花在孩子的補習及教育費,較富裕家庭的相關開支比率更高,因此擔心補習會對社會流動性造成影響。
律政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英蘭妮當時回答說,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是建立在孩子不需要補習的基礎上,學校及社區(qū)有全面的提升課程計劃,幫助學習落后的學生。然而,在更注重多元技能的新時代里,相較于那些除了補習,還去參加各種增益課程和交流計劃的富裕學生,資源匱乏的孩子是否會在一個要追求更包容的環(huán)境中反而變成弱勢?如何確保多元精英的培育不會因為學生的資源差異而被削弱,今后恐怕需要更多關注與了解。政府在各方面的治理方略進行調整,顯示了其因時制宜的用意:透過扶弱濟貧的種種努力,加強社會流動性,以確保任人唯賢和精英治國理念,能繼續(xù)適用于新社會形態(tài)的需求。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執(zhí)政者各種善意決策也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應對這些“絆腳石”,將決定新加坡的社會能否在找到前進的方向后,一路順利地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