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 我在美國四年對大學教育的很多思考

字號:

   今天接到一個妹妹的電話,她剛查到了高考成績,問我明天填志愿該填什么專業(yè),她爸爸說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銀行就業(yè),收入穩(wěn)定,要不要報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訴她呢?我自己為了選擇我的專業(yè)花了一兩年的時間思考,到現在還沒有給我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下一個定論,我怎么樣告訴她在一個晚上的時間里快速地判斷學什么專業(yè)好呢?
    中國的教育就是這樣,中學時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個專業(yè)到底是什么意思、社會上各種職業(yè)到底意味著怎樣的工作狀態(tài)、他們到底擅長什么、對什么感興趣、終生的追求是什么,統(tǒng)統(tǒng)不知道... 于是就在高考分數出來之后的某一晚在飯桌上和家長合計了一下,就胡亂報個金融、報個計算機、報個會計... 可是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飯桌上花一兩個小時決定呢?
    我決定整理一下電話里的內容,這些是我在美國四年對大學教育的很多思考,這一陣子一個接一個的社團聽到我的講座邀請我去講夢想、講經歷、講選擇-受之有愧,因為我畢竟沒有那么多超出同齡人的見解可講,但我又十分迫切地希望更多處在迷茫中的學弟學妹們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對壓力和挑戰(zhàn)更加堅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選擇。那么,我干脆寫成一篇文章吧。也許在填報志愿這些日子不經意間轉發(fā)到某位大學新生的手里了還可以給人一些啟迪。當然啦,我不是教育學專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頗的觀點還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問她:你想做一個成功的人嗎?她迫不及待地說:想!我說:那我告訴你,所有成功的人,無一例外,都在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歡金融,但是覺得金融好就業(yè)就填報金融,那大學四年會非常的難過,工作之后會覺得壓力特別的大,生活質量也不高... 但如果你認為你真心的熱愛畫畫、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圖、談到各種美食的烹飪方法就會眉飛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應該去學美術、地理或者烹飪,并且很可能會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學的校長Faust曾在畢業(yè)典禮上說:你可以選擇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長,先去做你最熱愛的事情,不要一開始就選擇退路。
    對!人生還很長,即使你現在已經中年了,只要目標堅定,都是可以重頭開始的!美國人一般會轉行很多次,這也是他們反復探索自己興趣的一個過程,但是一般對于東亞人來說,重頭開始總被認為是特別困難而且丟人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有句話:“你要盡全力保護你的夢想。那些嘲笑你夢想的人,因為他們必定會失敗,他們想把你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我堅信,只要我心中有夢想,我就會與眾不同。你也是。” 大家知道折紙原理嗎?50年可以奮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張紙疊在一起,就只有幾厘米厚,但是目標堅定的人,50年都圍繞著一個目標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張無限大的紙折疊了50次一樣厚!一張紙折疊50次之后一定會很厚吧?但你絕對無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從地球伸到太陽!那我們現在來想象,為什么有人一輩子對人類的貢獻微不足道,有的人卻可以改寫人類的歷史呢?這就是夢想的力量!
    當然了,這個不適用于沒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歡安逸的小日子,那隨波逐流地選專業(yè)、進體制,也未嘗不可。但是我想說,社會永遠都只有絕對的上游和絕對的下游,和一個正在縮小的的中游,中國的經濟脈搏一刻不停,而社會階層在固化,不進則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條小船舒適地游弋的。
    說到選專業(yè)這個事情,我認為就先不要考慮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 今年大學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再說,找工作跟專業(yè)不相關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隙〞腥苏f,那找不到好工作怎么辦呢?掙不夠錢買不起房丈母娘看不上娶不到老婆怎么辦呢... 其實這些不是本文想要討論的范圍,但如果允許我發(fā)表一些自己的觀點的話,我覺得找不到工作的意思是說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即使是工地里的工作都可以至少讓自己有飯吃啊,如果夢想夠堅定,就能體會到一邊流浪一邊作畫的樂趣,就不會把當下吃的苦看得那么重了... 我相信好姑娘會欣賞有夢想有志氣的男生的,喜歡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我相信你們不會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的。
    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種從政報國的念頭,于是看著很多領導人的簡歷,感覺應該去學理科,于是大學也繼續(xù)學習電子工程(真是一個很奇怪的邏輯,好在現在的領導人都開始變成文科出身了)。我修了很多的數理化,結果發(fā)現那些課學起來過于簡單(可能是國內高中基礎打得好),慢慢地越來越迷茫-我花了這么多的時間,付這么多的學費,到底要來美國學什么?我不想就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學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數華盛頓大學工程系的學生一樣去微軟、英特爾找個舒適的工作-我接觸過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說不流利了(當然啦,真心喜歡這個行業(yè)的肯定也不少的)... 我跟學校提出要休學,于是我去了中國的西部各省,開始窮游歐洲,后來決定要學社會科學-經濟學和國際研究學。
    可是在國內可等不得!讀了一年多發(fā)現不喜歡了再轉肯定是很困難的!我們還是先問問自己,本科學習到底意義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區(qū)別,是因為西方人覺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個基礎而已。美國上層家庭的子女愛去文理學院,就是因為那里的基礎打得好,什么基礎呢?人文基礎!美國富人總覺得金融、計算機、工程、醫(yī)學這種技術性很強的學科是中低階層的孩子還有很多亞洲人愛學的,他們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須學英文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政治、法律這一類的富人才敢學的專業(yè),因為本科畢業(yè)不用急著養(yǎng)家糊口,還可以體驗幾年社會,再繼續(xù)深造,接著進入商界和政壇。中國的有能力送子女去海外接受本科教育的父母們也開始慢慢轉變思維了,開始避免讓孩子選擇會計、工程等類似技校也可以學到的專業(yè),而讓孩子在本科階段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這里是我與很多美國人交流之后的一個不具權威性的總結,并不代表對任何專業(yè)的否定,不管是數學、醫(yī)學、工程... 都是有價值的專業(yè),你必須去學你熱愛的東西。求學的過程最好是懷著一些的浪漫主義情懷,就像在生意場上,最成功的商人都能享受經營的樂趣,把提高產品品質,而不是把賺錢作為最大的動力。去真正為了滿足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學習,去擁抱真正的大學精神,去為了求得真理和造福社會而學習...
    二、千萬不要繼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維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個銀行的人力資源經理寫的面試大學實習生的感悟,說進銀行的三類大學生特征明顯:機關子弟、商人子弟、知識分子子弟和農民子弟。父母是公務員或者國企職工的,一般會搞關系,做事兒的時候愛耍小聰明;生意人的孩子顯得自信而且做事認真;父母是知識分子的總顯得有點傲氣,不合群;農民的孩子不太愛說話,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接著作者說,最受歡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機關子弟有關系,也可以,知識分子子弟和農民子弟一般都很難留在銀行...
    每個人的父母都會不知不覺地把他們認為最正確的一套是非觀和為人處事的辦法教給孩子-如果他們認為不正確他們也不會那么干-結果就是孩子們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維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輩子辛勤工作卻仍然無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認識的大多數同齡人,都處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規(guī)劃之下,從小學這學那是父母決定的,選什么專業(yè)上什么大學是父母決定的,大學畢業(yè)馬上讀研究生或者考公務員是父母決定的,跟哪個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決定的... 那人生到底還有多少是自己的?大多數的美國學生都不會在本科畢業(yè)之后立即讀研究生(少數數學、物理等理論科學除外),而是進入社會體驗個幾年或者十幾年,甚至有人在沒進入本科或者剛讀了一兩年之后中斷好多年去做任何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們總是認為帶著經驗閱歷進入研究生院才能學到更多,在職業(yè)生涯里遇到一個學位造成的瓶頸了再去取得那個學位更有目的性。這樣一來,他們可以嘗試很多領域,真正知道自習喜歡什么之后,再帶著自己工作中的實戰(zhàn)經驗去聽課,真是把讀研究生的時間和錢花在了刀刃上,再看看我們中國一窩蜂地讀研大軍,非常的盲目,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學到這樣的學位如果以后再找一份跟專業(yè)不對口的工作,將會是怎樣一番感受呢?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去做做職業(yè)性格測試,或者多接觸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參加各種論壇和聚會),聽聽他們的成長軌跡,也可以禪修、去休學、去打工、去旅游,讓自己的內心走出喧囂的環(huán)境,自習地聽清楚內心的呼聲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讀書,再去花時間培養(yǎng)自己那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素養(yǎng),而不是相反。
    好在,還是有人敢于去冒險,敢于挑戰(zhàn)常規(guī),去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去為了教育的理想建學堂,還有人耶魯畢業(yè)去當村官... 這些都是了不起的嘗試,雖然在美國人看來可能都是身邊隨處可見的例子,但至少中國的90后們開始了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對于父母的建議,很多當然都是寶貴的人生經驗,但不要在自己獨立思考判斷之前就全盤照收,除非你不想發(fā)展得更好,只想復制你父輩的人生軌跡。父母永遠都是為你好,沒錯!但是父母永遠都不知道什么選擇對你最好!做為司機的你,做為棋手的你,必須經過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盤、自己謀劃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著方向盤、在爭吵聲中落棋...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如果你不能盡早居安思危,按照自己的意愿規(guī)劃好自己的人生,那你只會成為一個普通的打工仔,成為別人龐大計劃的一個零件。
    三、大學,不僅僅只是學好專業(yè)那么簡單
    在美國的大學畢業(yè)要求里,每個學生通常都必須修滿定量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課程,這三個領域也是構成一個人知識系統(tǒng)的基本分類,如果任何一個人,沒有在這些領域都有過較好的教育,都很難稱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所以,不管你學的專業(yè)是什么,都去關心政治、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地理、天文、生物、數學、美術、音樂這些學科吧,為什么猶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為它們對待各種學科的知識貪得無厭!據說猶太商人聚會的時候不怎么愛談生意,話題通常會非常的廣闊。一個人的視野決定了他的高度,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一個多好的領導,其實你永遠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門知識就會在一個重要的時刻派上大的用場!喬布斯不就是從他感興趣的大學書法課中獲得蘋果獨創(chuàng)字體的靈感的嗎?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氣力提高自己的GPA,這樣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學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從一個懵懂的高中生,到進入職場,我們需要在大學里學到的東西還有好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領導能力(包括演講能力、寫作能力和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戰(zhàn)權威,永遠保持冷靜客觀?尤其是在國內上學的學生們,更應該特別小心地呵護自己地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殺,否則將造成非常大的遺憾)、寫作能力、社會責任意識、職業(yè)素養(yǎng)... 其中的每一項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學生在畢業(yè)的時候還嚴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吧!給自己一個閱讀和鍛煉的計劃;去勇敢地開口和陌生人交談,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了解他們的故事;去積極地參與幾個有意義的社團,或者組建一個自己的社團;去旁聽各類入門的課程,打開自己的知識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適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獨立地應對挑戰(zhàn),并且和優(yōu)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實習、省下零花錢,去旅游和探險吧!
    中國的學生,站在國際舞臺上跟很多國家的學生相比,真的是好缺乏自信心啊!中國的教育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束縛、批判能力的打壓、責任意識的忽視,造成多少人尤其是多少男生性格狹隘和自卑啊!一個對自己都不相信的人,誰能相信你呢,誰能去把任務交給你、指望你呢?遵照自己內心的意愿,多做一些能讓自己以后能感到驕傲的事情吧,不要讓自己越活越沒有自信!
    前些天我參加了一個活動的面試,被問到在美國的大學四年,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我想了一會兒,覺得是-包容-二字。我盡量避免過多和中國學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時間,去理解華大里的國際學生們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門教徒們的信仰,利用交流訪問、會議、采訪、背包旅行各種機會,去到20多個國家,認識當地的人,感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我認為避免“文明的沖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國家,增加對整個社會和世界格局的認識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順便說一句,去很多國家不需要很有錢才可以做到的,很多人可以一分錢不帶,靠coachsurfing和打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