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精神解讀 總結

字號:


    五年前的今天,那個晚上風雨交加,天氣寒冷,比今天更甚得多。學校黨委周書記獨自一人,打著一把雨傘,來到了教室,參與了第一屆素質班的集體活動。隨后,又來到工商學院會議室與學生進行了座談。在這次座談會上,面對學生的“什么是湖北經濟學院的核心競爭力?”的提問時,周書記講到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是怎么來的,三校組建合并化的建設和發(fā)展以及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等問題時,首次提出了“忍辱負重、堅韌不拔、首戰(zhàn)用我、用我必勝”的精神。這一精神通過校報的宣傳和師生五年的踐行,已逐漸得到全校師生的廣泛認同并成為全校師生共同的財富。
    我是這一精神的見證者、實踐者、傳播者、傳承者和受惠者。為了紀念這一精神的提出我寫下了《為了不被忘卻的記憶》一文,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一點啟迪,像我一樣從中受益。
    為了不被忘卻的記憶
    燈不撥不明,理不辯不清。“忍辱負重,堅韌不拔;首戰(zhàn)用我,用我必勝”這十六個字所代表的我校精神,究竟該如何領會,就此,素質班同學圍繞下面兩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即你認為學校的精神是什么?如何解讀學校的精神?
    02年三校合并組建新校,03年新校選址并破土動工,04年第一期工程完成,五大院系遷入新址,05年第二期工程竣工,隨后實現(xiàn)了一地辦學,真正達到了融合。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全校教職工無私奉獻,在2000余畝荒蕪土地上艱苦創(chuàng)業(yè),抓住機遇,發(fā)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用辛勤的汗水建成了一座現(xiàn)代化、生態(tài)園林式的新校園。按原省委副書記鄧道坤的話說:“湖北經濟學院發(fā)展是湖北高校建設史上的深圳速度。”在抓“硬件”建設的同時,“軟件工程”也一刻沒有放松。教學設備齊全,辦學水平逐年提高,本科專業(yè)由6個擴展到36個,學科專業(yè)設置、重點學科建設日趨完善,正逐步向著“入主流、辦特色、高起點”的發(fā)展目標奮進。在短暫的三年時間內被省委政策研究室喻為“經濟現(xiàn)象”,沒有一種精神是難以想象的。那么,這種精神是什么呢?
    有感于學生綜合素質比較欠缺的現(xiàn)狀,究竟如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我一直在尋求一種途徑。經過多年的思考余探究,我于04年底制定了一套綜合素質培養(yǎng)方案,于05年初在學生中介紹,并按自愿原則組成了一個40人的新班級。因為是第一次,沒有可借鑒的經驗,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走得非常艱難。除了少數(shù)同學退出以外,還有不少同學產生了懷疑,也產生了動搖,我也陷入了困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我們的邀請,周書記欣然前往素質班與我們座談,這一天,是2005年11月14日。在這次座談會上,周書記談到了學校的變遷和發(fā)展,并回答了學生的提問。在談到發(fā)展時,他指出,從百廢待興到初具規(guī)模,需要一大批勇于犧牲、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人,把學校黨委布置的工作落到實處,不能僅僅停留在會上、紙上、嘴上,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就是在闡述這個觀念的時候,他提出“忍辱負重,堅韌不拔;首戰(zhàn)用我,用我必勝”的精神,這也是素質班起步階段困難時期最需要的精神支撐。這一講話內容被校報刊登以后,引起了師生廣泛的認可。實踐證明了這一精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正是這種精神的強大動力,鼓舞著經院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業(yè)績,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素質班師生堅定地走到了今天。
    今天,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以不同的形式對此精神進行解讀,這不僅為了紀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的理解此精神的豐富內涵,以此為學校的發(fā)展和自身的成長進步樹立不可動搖的信念。一個時代需要一個時代的精神,一個民族需要一個民族的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 還有”“魯迅精神”、“白求恩精神”、“雷鋒精神”等等,正是靠著這種精神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正是這些精神才不斷拓展了我們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內涵,不斷增強著我們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干一番事業(yè)需要并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yè)。沒有崇高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19世紀,德國皇帝威廉三世曾經談及大學教育對德國變得強盛的重要意義,指出:“這個國家必須用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物質上的損失,正是由于貧窮所以要辦教育。我還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的,辦國亡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一個國家在精神上挨餓,那么遲早在物質上也是要挨餓的。當前,社會被強大的金錢、物欲、功利所支配,這是十分危險的。這種現(xiàn)象在高校普遍存在,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生長在中國最富裕的時代,沒有父輩曾經的困難和物質匱乏的深刻記憶和體驗,有的是一種更強烈的自我意識,追求超前享樂。他們不成熟的認識,這與我們所提供的歷史條件、認知條件以及教育條件的不成熟是一致的,不能把所有的罪狀歸罪于學生。如一位即將畢業(yè)的學生所言:“我敢說我是極愛經院的,想到要離開這里,我很不舍得。可是要問我到底不舍的是什么?我很舍不得這里的一草一木,這里熟悉的食堂、宿舍樓和圖書館,可是,我找不到對這個學校的一種精神上的依存感。學校有著優(yōu)雅整潔的環(huán)境,但是,它缺少一個靈魂。”無論我們的學生對我們的教育提出怎樣的批評,都是不為過的。他們在應試教育下喪失了創(chuàng)新的能力,到了大學又無限自由,像脫韁的野馬,臨近畢業(yè)又像迷途的羔羊,他們哭,他們怨,可是,是誰摧殘了他們健康的肌體,是誰扼殺了他們選擇的智慧?又是什么原因讓他們找不到精神的家園?……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值得教育工作者的認真反思。
    作為經院的一員,我是幸福的;作為素質班的一員,我更是幸福的。因為學校精神的提出,是在這里產生和燎原的。我們把這種精神當作我們一生寶貴的財富,當然,學習理解這一精神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領會其實質,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為這一精神注入新的元素,不斷豐富其內涵,并將這一精神在素質班中不斷發(fā)揚光大。所以,今天開展這一精神的討論,我們所關注的,就不是有沒有意義了,而是會產生多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作為經院的開拓者,作為素質班的創(chuàng)建人,今天,重溫這一精神,我們倍感振奮。05年至今,在此精神的鼓舞下,在這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上,師生同舟共濟,形成了一股向上的力量。
    五年來,我們已送走了兩屆素質班的學生。他們在祖國各地建功立業(yè),展示著各自生存的鋒芒和美艷。他們不時傳來佳音,感謝母校的培養(yǎng),感謝母校精神的滋養(yǎng)。他們走到哪里就將這種精神傳播到哪里,改變著自己,也影響著他人,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證明了“一種精神,只有經過實踐生成了價值,并得到有效傳遞之后才有意義。”今天,重溫這一精神,我們倍感溫暖,05年11月14日的夜晚風雨交加、寒氣襲人,周書記與我們素質班同學進行了親切交談,在以后無數(shù)個艱難困苦的日子里,回想起來總感到暖意融融。言語的感謝顯得過于蒼白,唯有更加勤奮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現(xiàn)在的事情,才是最好的答謝。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活動總結 | 捐書活動總結 | 心理活動總結 | 興趣小組活動總結
    
    小編精心推薦
    讀書活動總結 | 捐書活動總結 | 心理活動總結 | 興趣小組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