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語文會考篇目:鴻門宴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在考試后及時公布各科高考試題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試卷專家點評,請廣大考生家長關(guān)注。時光飛逝,暑假過去了,新學期開始了,不管情愿與否,無論準備與否,我們已走進高三,走近我們的夢!祝愿決戰(zhàn)2014高考的新高三學員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鴻門宴》的翻譯、講解和鑒賞背景
    公元前二O六年十月,劉邦入關(guān),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十二月項羽破關(guān)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斗爭開始。不久,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下(今陜西臨潼東)之會,封十八人為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省南境)。劉邦到南鄭后,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guān)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jù)地,然后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公元前二O三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后,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后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兵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宴前
    第一段:
    原文: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翻譯:沛公(在)霸上駐軍,沒有能夠和項羽相見。
    講解:軍:名詞活用為動詞,其后省略了介詞“于”,這個“于”與后面的“霸上”形成介賓短語,該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狀語。從句式上講,這個句子是省略句,同時也是倒裝句中的狀語后置句。
    鑒賞:課文節(jié)選自這里開始,雖有很多的道理可講,但于政治軍事形勢的大背景卻有不足,若從“(項羽)行略定春地”始,錄入“函谷關(guān)有兵守關(guān),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guān)。項羽遂入,至于戲西”一小節(jié),當在這一點上補足文章的遺憾。當然,這也可以為下文的曹無傷叛變張本。
    原文: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翻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想(在)關(guān)中稱王,讓子嬰擔任宰相,占有全部珍寶。”
    講解:“王”應該讀作去聲,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稱王”。其后省略了介詞“于”,這個“于”與后面的“關(guān)中”形成介賓短語,該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狀語。從句式上講,這個句子是省略句,同時也是倒裝句中的狀語后置句。“之”為助詞,用在動詞后,補足音節(jié)。
    鑒賞:在沒有了“行略定春地”一段時,總是說曹無傷叛變?yōu)檎麄€事件的導火索,然而,如果有了這一段,曹無傷的叛變就只能是“給導火索上澆上了油”了。
    原文: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
    翻譯:項羽非常憤怒,說道:“明天一早犒勞士兵,為(我)打敗劉邦的軍隊!”
    講解:“為”作為介詞“替”“為”當讀作去聲,其后省略了賓語“我”。從句式上講,這個句子也就是省略句。
    鑒賞:“大”字用得非常精采?;蠲搶懗鲂郧楸┰甑捻椨?
    原文: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翻譯:正當那個時候,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駐扎)在新豐鴻門;沛公的軍隊(有)十萬,(駐扎)在霸上。
    講解:“是”根據(jù)敘事人的筆調(diào),翻譯為“那時”應該比“這時”更好。“在”的前面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要加上謂語動詞“駐扎”。
    鑒賞:插敘一筆寫清了實力對比!
    原文: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翻譯:范增勸說項羽道:“沛公(在)殽山以東時,貪戀財物美女;現(xiàn)在進入了函谷關(guān),財物沒有他所占有的,婦女沒有他所親近的,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這些小的方面。
    講解:“山東”指殽山以東,“山”特指“殽山”;“貪于財貨,好美姬”是一個互文修辭;“關(guān)”特指“函谷關(guān)”。
    鑒賞:范增以事實的分析勸說項羽,此為勸說的第一個層次,隱含表明劉邦有一統(tǒng)天下的志向。
    原文: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
    翻譯:我派人察看他的云氣,都呈現(xiàn)出五彩的龍虎形象,這(是)天子的云氣啊!趕緊攻打(他),(千萬)不要錯失(良機)!”
    講解:“氣”是古代的一種迷信色彩很濃的東西,據(jù)說,任何一個大人物都有一種自然現(xiàn)象與之對應,最常見的說法是星,如果新發(fā)現(xiàn)了一顆星星,那就是一個偉大的人物誕生了,這顆星一天天的變亮,就說明這個大人物一天天成長了,如果這顆星被云彩擋了一下,就說明這個大人物被人侵犯了。“云氣”則是一個大人物居住地的物象變化,只有會看的人才能看到。“為龍虎,成五采”互文修辭。“此天子氣也”,判斷句式。主語為“此”,“天子氣”為賓語,“也”為表陳述肯定語氣的助詞。
    鑒賞:這是范增勸說項羽的第二個層次,是從古人最虔誠地信仰角度勸說,非常有力。在已經(jīng)燃起的大火上又澆上了一桶熱油。
    第二段:
    原文: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翻譯:楚軍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平日里和留侯張良私交很好。
    講解:“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判斷句式,“者”用于主語后,表示停頓,“也”用于賓語后,表示肯定語氣。“素”的意思是“平日”“一向”。“善”形容詞活用為了動詞“交好”。
    鑒賞:欲敘事而遠遠敘人,因果也。
    原文: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
    翻譯:張良那時跟隨著沛公,項伯于是就在夜里騎馬跑到沛公的軍營,私下里會見了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張良),想要叫上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跟隨著(沛公)一起去死啊!”
    講解:“從”是動詞“跟隨”;“乃”是連詞“于是,就”;“夜”是名詞活用為介賓短語,作狀語,意思是“在夜里”;“馳”是動詞“騎馬”;“之”是動詞“到”;“軍”是名詞“軍營”;“具”是副詞“詳細”;“告”后省略了賓語“之(張良)”;“以事”是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狀語,后置了;“與”是介詞“和”,后面省略了賓語“之(項梁)”;“從”是動詞“跟隨”,后面省略了賓語“之(沛公)”。
    鑒賞:項伯以私情而廢公義自此始矣。
    原文: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翻譯: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沛公現(xiàn)在情事危急,(我)偷偷地離開是不道義的,(我)不能不告訴(他)。”
    講解:“亡去”是同義復用現(xiàn)象,“亡”是“不告而去”之意,其前有主語省略;“語”應該讀作去聲,意為告訴,其后省略了賓語“之”(沛公),其前省略了主語“我”。
    鑒賞:“臣為韓王送沛公”一句表明的張良和劉邦的關(guān)系只是這樣一種比較間接的公交,極見張良之智。因為不如此不足以表明自己之可“去”,不如此,也不足以“不可不語”。
    原文:良乃入,具告沛公。
    翻譯:張良于是進入(沛公的營帳),(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沛公。
    講解:“告”后省略了賓語“之(事情)”和介詞“于”?;蚪鉃?ldquo;沛公”后省略了“以事”不佳,因此句與上文聯(lián)系極緊之故也。
    鑒賞:張良在穩(wěn)住項伯的同時亦遂了自己心愿了。
    原文: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翻譯:沛公非常震驚,說:“(我)該怎么解決這事呢?”
    講解:“為”是動詞“處理”“解決”。“奈何”為疑問副詞“怎么”。
    鑒賞:“為之奈何?”若以口語意譯為“這可咋辦呢?”更能凸顯沛公的“大驚”,更能凸顯其與張良的親密關(guān)系。
    原文: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翻譯:張良說:“替大王出這個計策的人是誰?”
    講解:“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是一個典型的主謂倒裝句,為掌握文言知識須如此意。若以現(xiàn)代口語直接譯為“誰替大王出了這個計策?”雖意義未變,但對文言學習習慣的形成,影響就惡劣了。“此計”即下文所說“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
    鑒賞:張良沒有直接回答沛公的問,而是以一個反問表達了對沛公決策之前未能與自己商議的不滿。
    原文:曰:“鯫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
    翻譯:(沛公)說:“是一個卑陋的人勸說我道:‘把守函谷關(guān),不要接納諸侯,秦國的土地就可以完成王業(yè)了。’所以(我)聽信了他”
    講解:“鯫”本意為“雜小魚”,“鯫生”取其引申義“卑陋”;“距”通“拒”,意思是“把守”;“內(nèi)”通“納”,意思是“接納”;“王”應讀去聲,名詞活用為動詞,“完成王業(yè)”,“盡”為動詞“做完”,與“王”的部分意義重疊。
    鑒賞:以“鯫生”言“過者”,實不得已之言。然而,雖不得已,仍為“解先生(出謀之人,具體為誰,仍未準知)”留名,可見沛公的“君王之風”。
    原文: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翻譯:張良說:“(您)估計您的士兵足夠用來抵擋項王的軍隊嗎?”
    講解:“料”為動詞“估計”,其前省略了主語“大王”;“足”為副詞“足夠”,“以”為目的連詞“用來”;“當”為動詞“抵擋”,或說其為通“擋”,實無謂也。
    鑒賞:張良該出謀而仍未出謀,反以問追沛公,為其謀張本也。
    原文: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翻譯:沛公沉默了(好一陣,然后)說:“本來說比不上啊!(那么)我(到底)該怎么解決這事呢?”
    講解:在“人教版”原文中,“固不如也”后用的是句號,這里改為嘆號,似更符合沛公黯然后的語氣。“為之奈何”一語前多一“且”字,意亦如此。“且”的意思應該是“將要”,但在這里更多的是表達一種急切的語氣,所以暫且未譯,而是增加了“到底”一詞。
    鑒賞:沛公已被問得窘了。然而,雖窘仍不失冷靜。沛公已被問得急了,然而,在急中更能體現(xiàn)其對張良的倚重。--不覺間,沛公與張良間的關(guān)系,又深一層。至少在張良看來是如此。
    原文: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翻譯:張良說:“請允許我去對項伯說,說您沛公不敢背叛項王吧。”
    講解:“請”為動詞“請允許我”,因為下句有“言沛公不敢背項王”可證說話人應該是張良。
    鑒賞:“請”字盡顯張良為人之精明,既出了主意,又不讓君主失面子。(須知面子在中國的重要意義喲!)
    原文: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
    翻譯:沛公說:“您怎么和項伯有老交情的?”
    講解:“安”為疑問副詞“怎么”,“故”取形容詞意義“舊的”在這里活用為名詞“老交情”。
    鑒賞:沛公在表明了對張良的倚重之后,看似無心地一問實有深意。為警覺,更為結(jié)交項伯。
    原文: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翻譯:張良說:“在秦朝時(項伯)和我交往,他殺了人,我使他免于死罪;現(xiàn)在情事危急,所以幸而來告訴我。”
    講解:“與”前的主語省略為蒙后省;“活”為使動用法,但不可直接翻譯為“使他活了下來”,因為那會造成歧義。
    鑒賞:張良對沛公的警覺心知肚明,遂以實情作答,未有一絲玄虛。更見其精明也。
    原文: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翻譯:沛公說:“(他)和您相比誰大誰小?”
    講解:“孰與”為固定結(jié)構(gòu),意為“和……相比誰……”
    鑒賞:在不知不覺中表明了拉攏項伯的心意。
    原文:良曰:“長于臣。”
    翻譯:張良產(chǎn):“(他)比我大。”
    講解:“于”介詞“比”,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狀語,后置了。
    鑒賞:在不知不覺中積極配合。
    原文: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翻譯:沛公說:“您替我叫(他)進來,我得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講解:“呼”后省略了賓語“之(項伯)”,“兄”為名詞活用為副詞性短語“像對待兄長一樣”,作狀語。
    鑒賞:沛公真高人也!“為我呼入”擺足架子,“兄事之”盡顯謙恭,實高人也!
    原文:張良出,要項伯。
    翻譯:張良出了(沛公的營帳),邀請項伯。
    講解:“要”通“邀”,邀請。
    鑒賞:堅決執(zhí)行沛公決定,忠也。
    原文:項伯即入見沛公。
    翻譯:項伯于是就進入(沛公的營帳)拜見沛公。
    講解:“即”為連詞“于是,就”。
    鑒賞:“即”之一字,頓顯項伯之無能為也矣!一點機心也無!
    原文: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
    翻譯:沛公親自給項伯祝酒,并和他約定結(jié)為兒女親家,說:
    講解:“奉”通“捧”,是“捧”的古字;“為壽”不僅是祝酒詞中的“祝健康長壽”,還有更廣泛的意義,意為“祝酒”更加合適;“約”為動詞“約定”;“為”為動詞“結(jié)成”;“婚姻”為“兒女親家”,與現(xiàn)代意義有較大不同。
    鑒賞:拉攏行動幾近明目張膽地露骨,然項伯似無知也,奇也,項伯之無機心!
    原文:“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翻譯:“我進入函谷關(guān),像秋毫那樣小的財物都不敢有所接近,登記了秦王朝的官吏百姓,封存了秦王朝的官府倉庫,來等待項羽將軍。
    講解:“秋毫”借喻“像秋毫那樣小的財物”;“有所近”為所字短語的一種變形;“籍”為名詞活用為動詞“登記”;“而”為目的連詞“來”。
    鑒賞:此為辯解之第一層:為“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辯解,真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原文: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翻譯:之所以派遣將領(lǐng)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防備別的強盜進來和特別的變故。
    講解:“所以……者”為固定結(jié)構(gòu),是“所”字短語與“者”字短語的結(jié)合,意為“之所以……的原因”;“之”主謂之間的結(jié)構(gòu)助詞,不譯;“非常”為“非同尋常的變故”,與現(xiàn)代意義有較大不同。
    鑒賞:此為辯解之第二層:為“函谷關(guān)有兵把守”辯解,明顯牽強,卻照說,真厚臉皮!
    原文: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翻譯:(我)整日整夜地盼望項將軍到來,哪里敢反叛呢?
    講解:“?”原文為“!”從語氣上講,改為反問似乎更好;“日夜”名詞作了狀語,句子的主語“我”省略了。
    鑒賞:“日夜”作了狀語了,主語“我”省略了,話語中充滿了阿諛之意。
    原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翻譯:希望項伯對項將軍詳細地說一說我不敢忘記他的恩德吧!”
    講解:“言”后省略了介賓短語“于項王”;“之”主謂之間的結(jié)構(gòu)助詞,不譯;“倍”通“背”。
    鑒賞:話說得更加謙卑和丑陋了。唉,這也許就是帝王之術(shù)吧!
    原文: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翻譯:項伯(一連聲地)答應了,并對沛公說:“明天(你)不能不早一點親自去(向)項王謝罪。”
    講解:“許諾”為同義復用現(xiàn)象,表示更強語氣的承諾,故翻譯中加了狀語“一連聲地”;“蚤”通“早”。“謝”為“謝罪”,后面省略了介詞“于”。
    鑒賞:項伯真的被沛公的假話蠱惑了,而且是被蠱惑到心里了,不僅答應沛公去為他“求情”,而且,還要指點沛公下一步的具體做法,唉,真癡人啊!真成了“叛徒”了啊!在主帥已經(jīng)發(fā)布了命令之后,居然一個人到敵營去救自己的朋友,已是有通敵之嫌了;如今居然一連聲地答應為敵方的主帥求情并且還為他出謀劃策,不是叛徒又能是什么呢?
    原文:沛公曰:“諾。”
    翻譯:沛公說:“一定”
    鑒賞:沛公的心中是否樂開了花了呢?
    原文: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翻譯:于是項伯又在夜里離開,回到(項羽)軍營中,詳細地把沛公的話匯報給了項羽,并趁機說道:“沛公如果沒有先攻破關(guān)中,您難道敢進來嗎?現(xiàn)在人家有大的功勞卻攻打他,是不道義的。不如趁機好好地對待他。”
    講解:“夜”名詞作了狀語“在夜里”;“因”為副詞“趁機”;“而”為轉(zhuǎn)折連詞“卻”,“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為一判斷句。
    鑒賞:至此,其實亦是項伯“叛徒”形象在項羽面前的完全展現(xiàn)。
    原文:項王許諾。
    翻譯:項王(一連聲地)答應了。
    講解:“許諾”又是一個同義復用現(xiàn)象。
    鑒賞:項王在已有叛徒嘴臉的項伯面前居然說了這樣的話!好一個任人唯親的項大王啊!好一個輕諾的項大王啊!
    宴中
    第三段:
    原文: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翻譯:沛公第二天一早帶領(lǐng)一百多騎兵去拜見項王,到了鴻門,(沛公)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軍,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zhàn),我在黃河以南作戰(zhàn),然而,沒想到我居然能夠先進入函谷關(guān),消滅秦王朝,能夠又一次在這里會見將軍。現(xiàn)在有小人的讒言,讓將軍和我有了隔閡……”
    講解:“從”為動詞的使動用法,意為“讓……跟從”,可以翻譯為“帶領(lǐng)”“率領(lǐng)”;“謝”為“謝罪”,與現(xiàn)代意義有較大不同;“而”為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不譯;“戰(zhàn)”后省略了介詞“于”,“于”和“河北”“河南”組成了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了。“于此”與此同;“郤”通“隙”,隔閡。
    鑒賞:名為謝罪,其實又何嘗真的謝罪?直是表功耳!
    原文: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翻譯:項王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這樣的話,我怎么會到這地步呢?”
    講解:“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為一判斷句,主語為“此”;“然”為“這樣”,“不然,籍何以至此”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假設(shè)關(guān)系復句;“何以”是一個典型的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
    鑒賞:還未等劉邦把話說完,項羽已是輕言曹無傷了。由此可見,其心中早存了項伯之論,再加上劉邦一段冠冕堂皇的話,和他心中那一片“義”的光輝,輕輕一句話,就把自己的“諜報工作”搞雜了。
    原文: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翻譯:項王于是當天就留下沛公和他自己一起飲酒。項王、項梁面朝東坐;亞父面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沛公面朝北坐;張良面朝西陪侍。
    講解:“因”副詞“就”;介詞“與”后省略了賓語“之(項羽)”。關(guān)于座次歷來說法不一,這里僅論尊卑,不作過多評論。飲酒的大帳門朝東,項羽、項后坐的是正座,最尊;范增的地位略遜;劉邦再遜,張良最低。
    鑒賞:歷來總說項羽自傲,然而正是這自傲中凜然可見那股霸氣。因為有了這股霸氣,項羽可以藐視一切,淋漓一生,可也因為這股霸氣,使他最終也沒有完成霸業(yè),只能余恨終生。
    原文: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翻譯:范增多數(shù)給項王使眼色,一次又一次地舉起自己所佩帶玉玦給項王看,項王卻黯然沒有回應。
    講解:“數(shù)”為“屢次”;“目”為名詞活用為動詞“使眼色”;“玦”為“決斷”之意的諧音;“以”為目的連詞“來”;“者”為用在動賓短語后的特指代詞,意為“……的情況”;“三”為虛數(shù),意為多。
    鑒賞:項王的黯然沒有回應,使范增的努力再次落空。
    原文: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翻譯:范增站起來,出了大帳,叫來項莊,對(他)說:“項王為人不夠堅毅。你進去,上前祝酒,請求用劍起舞,趁機在座位上刺擊沛公,殺死他。否則,你們這些人都要被他虜獲了!”
    講解:“前”為名詞活用為動詞“上前”,作狀語;“于坐”是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狀語,后置了。“不”通“否”;“者”用在假設(shè)關(guān)系復句中的助詞,可譯為“……的話”;“屬”是“這些人”,“且”為副詞“將要”;“為所虜”中省略了“為”后的施動者“之(沛公)”。
    鑒賞:范增是真急了!“起”“出”“召”三個動作太急迫了!對項莊的話語也太深刻了。
    原文: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翻譯:項莊于是進入大帳祝酒,祝酒之后,說:“大王和沛公一直飲酒,軍營中沒有什么用來作樂了,請允許我用劍起舞。”
    講解:“請以劍舞”的說話人和聽話人都變化了,“請”的意思也自然發(fā)生變化,應該是“請允許我”。
    鑒賞:項莊堅決地執(zhí)行了范增的決定。
    原文:項王曰:“諾。”
    翻譯:項王說:“嗯。”
    鑒賞:項羽沒有識別出項莊的用意,答應了他。
    原文:項莊拔劍起舞。
    翻譯:項莊拔出劍開始舞。
    鑒賞:項莊執(zhí)行范增的決定開始了。
    原文: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翻譯:項伯也拔出劍開始舞動,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沛公。
    講解:“翼”為名詞活用為副詞性短語“像鳥兒展開翅膀一樣”,作“蔽”的狀語。“人教版”原文中名末為逗號,這里改為句號,以本句為項伯之行動為據(jù)。下句為行動的結(jié)果。
    鑒賞:項伯未得項羽允許即在大帳中舞劍,項羽亦不制止,可見其行動已獲默許。其行為中可能有為了諾言而奮斗的意思,可感可嘆啊!
    原文:莊不得擊。
    翻譯:項莊沒有能夠刺擊(沛公)。
    講解:“不得”為兩個詞“沒有”“能夠”;“擊”后省略了賓語“之(沛公)”。
    鑒賞:范增的又一次的努力再次落空。
    第四段:
    原文: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
    翻譯:于是張良跑到項羽的軍營門口去見樊噲。
    講解:“于是”亦可解釋為“在這種情況下”。
    鑒賞:項羽雖然暫時沒有殺沛公的心思,項莊雖然暫時沒有擊殺沛公的機會;但是,項伯畢竟年老,項莊畢竟技高,范增畢竟堅毅;只要這場劍舞不停止,只要項伯一個沒有“蔽”住,沛公的生命就很危險!但是,大帳中所有的人都不會讓這場劍舞停止!項羽為人不夠堅毅,范增、項莊決不會半途而廢!沛公其實是太危險了!在此情況下,張良跑到項羽的軍營門口去見樊噲!從中軍大帳到軍營門口距離雖然不會太遠,卻也至少應有三里左右地,畢竟這是四十萬大軍的軍營!我們可以想象:文質(zhì)彬彬的張良是怎樣“至軍門”的,當他“見”到樊噲時又怎樣的一個形象!亦可想象其忠心及其忠心何來也!
    原文: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翻譯:樊噲問道:“今天的事情怎么樣了?”
    講解:“何如”就是“如何”,就是疑問副詞“怎么樣”。
    鑒賞:與范增召項伯不同,這里是被找的人先講話。一先一后,更可見樊噲對沛公的關(guān)切。
    原文: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翻譯:張良說:“非常危急!現(xiàn)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心意常常在沛公身上啊!
    講解:“者”為用于時間名詞后的助詞,不譯。本句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出處。
    鑒賞:可以想見張良在急跑了1500米之后的形象,更可以想見此時他邊喘邊講的形象。
    原文: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翻譯:樊噲說:“這太危急了!我請求進入,和他們拼命!”
    講解:“人教版”原文中句末為句號,這里改為嘆號,因為感嘆更加符合樊噲的語氣。“與之同命”的解釋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和項莊等人拼命,一是認為和沛公同生共死。這里取第一種,因為,樊噲在談到沛公時不會用“之”,更因為張良剛剛講過項莊欲刺殺沛公。
    鑒賞:與項莊受計不同,這里是樊噲自己提出的決心。
    原文: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翻譯:樊噲當即就帶著劍拿著盾(要)進入軍營大門。
    講解:“即”為副詞“當即”;“入”之前一定要加上“要”,因為此時還未進入軍營大門。
    鑒賞:言方出,計已行!
    原文: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
    翻譯:守衛(wèi)營門的衛(wèi)士想阻止他不讓他進入。
    講解:“止”為阻止,其后省略了賓語“之(樊噲)”。“內(nèi)”有兩種觀點,一說為通假,通“納”,接納。一說為使動用法,其后亦省略了賓語“之(樊噲)”;這里采取第二種觀點,主要是因為衛(wèi)士沒有決定接納與否的權(quán)力,只有阻止任何人進入的義務。
    鑒賞:樊噲的行動受到了第一層阻擋。
    原文: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
    翻譯:樊噲側(cè)過自己的盾牌去撞擊衛(wèi)士,衛(wèi)士(當即)倒地。
    講解:“其”為代詞“自己的”,“以”為承接連詞。
    鑒賞:樊噲之勇猛不僅因為武功,更加上了一種精神的力量!
    原文: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翻譯:樊噲于是就進入軍營,打開帳幕,面向西(直接面對項羽)直直地站立,瞪大了雙眼直視著項王,頭發(fā)向上豎起,眼眶都快要裂開了。
    講解:“披帷”多被譯為“揭開帷幕”,太缺乏動作的力度,這里釋為“打開帳幕”;“視”意為“直視”;“上”名詞作了狀語,“向上”;“盡”這里是“將要”的意思。
    鑒賞:勇猛加上了憤怒(即使是裝出來的),那就是這個樣子了!“勇者不懼”,面對項羽,面對范增、項莊等人,樊噲真正做到了無畏、無懼。在此情勢下,項莊肯定不再舞劍了!
    原文: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翻譯:項王手握劍柄跪直了身子說:“你是干什么的?”
    講解:并講“坐”、“跪”、“跽”等。“坐”的動作是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跪”的動作是:單膝或雙膝著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跽”是長跪,長時間雙膝著地,上身挺直;又指半跪,單膝著地,上身挺直。
    鑒賞:項羽在樊噲的行動面前受到了震撼,由坐而跽,全神貫注,隨時準備格斗了。這里可以看到一個擅長格斗的項羽,而不是一個王者項羽。
    原文: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翻譯:張良說:“這是沛公的參乘樊噲。”
    講解:判斷句式,主語“此”省略。
    鑒賞:是張良在說話嗎?張良是怎樣緊跟著樊噲又趕回大帳的?他跑得回來嗎?他跑得了那么快嗎?他真的回來了!他還說話了!他在最需要他說話的時候說話了!他一句話中說了三個虛詞,似乎還是那么文質(zhì)彬彬!可是,他說的那句話沒有了主語!--他也累喲!誰能急跑三公里還不累的呢?
    原文: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
    翻譯:項王說:“真是壯士!--賜給他一杯酒。”于是就有人給他一大杯酒。
    講解:“之”代樊噲,是“賜”這一動詞的賓語之一;“則”為承接連詞“那么”,“與”的前面省略了主語“某人”,后面省略了一個賓語“樊噲”;“斗卮”為“大杯子”。
    鑒賞:項王居然夸贊了闖帳當死的樊噲!還賜給他酒!是項王喝醉了酒,不知是非了嗎?恐怕不是??峙聭撌琼椡鯇橹鞫赖姆畤埍硎菊嫘牡馁澝腊?恐怕是他對“義氣”的尊重超過了對“法令”的尊重了吧!
    原文: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翻譯:樊噲行禮謝恩,站直,挺立著將酒一飲而盡。
    講解:“拜”不等于跪拜,因為“甲士不跪”;“立”為“挺立”;“而”為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之”代酒。
    鑒賞:樊噲還在進行著他的勇的表演!尤其是“立”之一字。
    原文: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
    翻譯:項王曰:“賜給他一塊彘肩。”于是就有人給他一塊半生的彘肩。
    講解:“生”的意思是不熟,但了不是絕對的生。“生彘肩”是一種食物的半成品,與電影《沖出亞馬遜》中的生野牛肉絕對不同。
    鑒賞:項王還在持續(xù)地夸贊樊噲的勇和義。
    原文: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翻譯:樊噲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彘肩放在盾牌上,拔出劍切著吃起來。
    講解:“于地”是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補語,正常語序;“加彘肩上”一句中在“彘肩”后省略了介詞“于”和代詞“其”;“而”為承接連詞。
    鑒賞:樊噲還在進行著他的勇的表演!動作是那么簡潔!
    原文: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
    翻譯:項王說:“真是壯士!還有再喝酒嗎?”
    鑒賞:項王還在持續(xù)地夸贊樊噲的勇和義,但是,這一次卻將引來樊噲的一頓猛“呲”。
    原文: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翻譯:樊噲說:“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辭!(那)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兇狠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用刑罰處罰人惟恐不能處罰完,(因此)普天下的人都反叛他。懷王曾經(jīng)和諸位將領(lǐng)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他作關(guān)中王。’現(xiàn)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連秋毫那樣的財物都不敢有所接近,封閉了秦王朝的宮室,把軍隊撤回來駐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士把守函谷關(guān), 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入和非同尋常的變故。像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要殺有功勞的人,這是已經(jīng)滅亡了的秦王朝的后續(xù)者啊!(我)私下里替大王感到不應該采取(這樣的做法)”。
    講解:“且”讓步連詞“尚且”;“安”副詞“哪里”;“夫”發(fā)語詞可不譯,也可譯為“那”;“舉”和“勝”都是完盡的意思;“王之”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占有它”,二是認為“封他作關(guān)中王”,這里取第二種,因為這樣才更加符合當時懷王給將領(lǐng)們的許諾,才顯得名正言順;“還”為“撤退”,“軍”為“駐扎”,其后省略了介詞“于”;“以”為目的連詞“來”;“故”為副詞“特意”;“如此”為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了狀語,后置了;“此亡秦之續(xù)耳”為判斷句式,“續(xù)”為動詞活用為名詞“后續(xù)者”;“竊為大王不取也”句中省略了主語“我”,“竊”為副詞“私下”,“為”有兩種觀點:一是動詞“認為”,二是介詞“替”,這里選擇第二處,因為這里有替項羽不值的意思。
    鑒賞:不正面回答項羽的問話,轉(zhuǎn)了一個彎,談“辭”,又轉(zhuǎn)了一個彎,談“足”,再轉(zhuǎn)一個彎,談進帳的事。談進帳的事,又不直接談,又轉(zhuǎn)了一個彎,談秦之亡,談劉之“功”,談項之“過”,又直接說出大不敬的“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一曲一直之間,讓人認識到這個殺豬出身的并不粗魯,他簡直就是一個儒將了。
    原文:項王未有以應,曰:“坐。”
    翻譯:項羽沒有用來回答的話,說:“坐吧。”
    講解:“未有以”從邏輯語意上講就是“無以”,但是從情感語意上講絕對是有差別的。那就是“未有以”顯得更加人格化。
    鑒賞:項羽在本來并不是十分堅強的論據(jù)前,又一次認輸了!
    原文:樊噲從良坐。
    翻譯:樊噲挨著張良坐下。
    鑒賞:樊噲的態(tài)度真是不卑不亢!
    原文: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翻譯:坐了一不會兒,沛公起來上廁所,趁機叫樊噲一起出來。
    講解:“如”就是動詞“入”,“因”就是副詞“趁機”。
    鑒賞:只要坐在項羽的大帳中,危機就不可能真正消除,所以只是在“須臾”之后,沛公就“如廁”,實際就是想跑,不然,為何為“因招樊噲出”?
    宴后
    第五段:
    原文: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翻譯:沛公已經(jīng)出來,項羽派都尉陳平去叫沛公。
    鑒賞:陳平可能看到了一些什么,也可能什么也沒有看見。但陳平后來卻是實實在在地跟了劉邦。
    原文: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翻譯:沛公說:“現(xiàn)在出來,沒有告辭,這怎么辦呢?”
    講解:“者”時間名詞后面的助詞,不譯;“辭”為動詞“告辭”。
    鑒賞:話也不知道對誰說。一是不對陳平,二是不單對樊噲,三是不單對張良,似是對樊噲而張良已到。陳平是否已到,則未知也。
    原文: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翻譯: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jié),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謙讓?,F(xiàn)在人家正好比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告什么辭呢?”
    講解:“大行”為名詞性短語“大的事業(yè)”,在句子中活用為動詞性短語“做大的事業(yè)”;“不顧”是兩個詞“不必”“顧及”;“細謹”為名詞性短語“細小的枝節(jié)”;“大禮不辭小讓”與此同。“方”有兩種觀點:一是“正”,一是“好比”,手舞足折中一樣,“正好比”。“為”句末語氣詞“呢”。
    鑒賞:樊噲真“儒將”也!
    原文: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翻譯:于是就離開(項羽的軍營)。于是就讓叫張良留下(向項羽)辭謝。
    講解:“乃”有“于是”“就”的意思,因為句子間的關(guān)系問題,連用了于是就。“謝”為動詞“辭謝”,有“告辭”的意思,也有“謝罪”的意思。
    鑒賞:連用兩個“于是”“就”,亂,又不亂。一承前,一啟后。
    原文: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翻譯: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了些什么?”
    講解:“何操”就是“操何”,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要前置。
    鑒賞:張良這一問,又見似乎來時他并知道沛公帶了些什么。但是也不一定。如果他知道,這應該就是他為提醒慌亂的沛公而問,此一細節(jié)即可證其精明;如果他不知道,這一問就應該是為自己的退路想了,亦可見其精明。我推測應該是前一種。因為前面已是有了推心置腹,有了張良的“至軍門見樊噲”。
    原文: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翻譯:(沛公)說:“我?guī)Я艘粚Π子耔?,準備獻給項王,一對玉酒杯,要送給亞父。正趕上他們發(fā)怒,不敢獻上去,您替我把它們獻上去吧。”
    講解:“白璧一雙”“玉斗一雙”,皆為數(shù)詞作定語,后置了;再想《崤之戰(zhàn)》中的“牛十二”,這一特點就更鮮明了。“會”為動詞性短語“正好趕上”。“之”代“白璧”“玉斗”。
    鑒賞:“公”之一字,何其敬也!
    原文:張良曰:“謹諾。”
    翻譯:張良說:“一定遵命。”
    講解:“謹諾”為同義復用,語義更強。
    鑒賞:張良也用了“一連聲”一說話方式,但和項伯、項羽大為不同也!
    原文: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翻譯:正在那個時候,項羽的軍隊駐扎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扎在霸上,相距(只有)四十里。
    講解:“去”為動詞“距”。
    鑒賞:一筆插敘,似重提距離之近,然實為下文沛公言近張本。
    原文: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
    陽間行。
    翻譯:沛公于是就丟下自己的車駕和隨從,獨自一人騎馬,同持劍拿盾徒步跑著的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一起,順著驪山腳下,取道芷陽,從小路逃走。
    講解:“則”為副詞“于是”“就”,“置”為動詞“放棄”“丟下”,“車”為沛公所乘之車駕,“騎”為所率領(lǐng)的百余騎兵,“脫身獨騎”中“脫”就是“獨”,“獨”就是“脫”,互文也。“步”為名詞活用為副詞性的短語“徒步跑著的”,“道”為動詞“取道”,“間”取名詞性意義“小路”在這里又活用為介賓短語“從小路”,“走”為動詞“逃跑”。
    鑒賞:真狼狽至極啊!能屈至此,真丈夫也!也許這就是王者的素質(zhì)之一吧!
    原文: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翻譯:(就在行前,)沛公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的軍營不超過二十里。(請你)估計我到了軍營,你再進去。”
    講解:“不過”是兩個詞“沒有”“超過”,“乃”為副詞“才”。
    鑒賞:又是補敘一筆,更見其亂,然亂有亂之妙用也!非文之亂也,實沛公之慌亂也!
    第六段:
    原文: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翻譯:劉邦已經(jīng)走了,(估計)抄小道(已經(jīng))回到軍營中了。
    鑒賞:此張良之見之思也,其時已過了大致半小時以上可能已經(jīng)過了一小時了。
    原文: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翻譯:張良進去辭謝,說:“沛公不能再多喝酒了,不能告辭。特地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對,敬獻給大王;玉杯一對,敬獻給大將軍。”
    講解:“謝”為“辭謝”;“不勝杯杓”為借代修辭,表示不能再喝酒了;“再拜”為連續(xù)拜兩拜。
    鑒賞:張良創(chuàng)造性地執(zhí)行著沛公的決定,“不勝杯杓”“再拜”都可以看出:其智慧已經(jīng)融入到言辭舉止之中。
    原文:項王曰:“沛公安在?”
    翻譯:項羽說:“沛公在哪里?”
    講解:“安在”為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鑒賞:等了將近一個小時的項羽應該氣惱,也的確氣惱了,故有此問。
    原文: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翻譯: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jīng)回到了軍中。”
    講解:“督過”是同義復用現(xiàn)象,都是責備的意思。
    鑒賞:直接說出沛公的行蹤,乃兵行險著,大概是仗著他已經(jīng)知道了項羽從心底里已經(jīng)不愿攻打沛公吧。如果這一點用到后世的曹操或者乾隆身上,那可就是“其心可誅”了。
    原文:項王則受壁,置之坐上。
    翻譯:項羽于是就接
    受了玉璧,把它放(到)座位上。
    講解:“則”為副詞“于是”“就”,“置”為動詞放,“之”后省略了介詞“于”;“坐”通“座”,座位。
    鑒賞:項王完全接受了沛公不辭而別的事實,并且完全保證了不會再“擊破沛公軍”。
    原文: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翻譯:范增接過玉杯,把它扔到地上,拔出劍撞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yè)!奪走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講解:“置之地”同于“置之坐上”;“豎子不足與謀”中“豎子”主要應該指項羽,“與”后省略了賓語“之(豎子)”;“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為判斷句,主語為“奪項王天下者”,“吾屬今為之虜矣”為被動句,“為……所……”表示被動,所字省略了。補齊應該為“吾屬今為之所虜矣”;其中“今”應該翻譯為“就要”。
    鑒賞:范增所有的努力都化為東流水,看著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一群人,老羞成怒,也不再顧君王等人的顏面,說出了如此刻薄的言論。唉!想一想,這老頭兒也挺可憐!
    原文: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翻譯:沛公回到軍營,立即殺死了曹無傷。
    鑒賞:一個“立”字,顯見沛公的果敢堅毅。
    評項羽
    1.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豈不謬哉!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1949.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2013年部分省市高考試題匯總
2013江蘇物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新疆理綜試題答案 2013內(nèi)蒙古理科試卷答案
2013寧夏理綜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西藏理科試卷及答案 2013江蘇地理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江蘇歷史試題及答案 2013江蘇真題及答案(政治) 2013安徽數(shù)學真題(理科)
2013江蘇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
    
2013廣東數(shù)學真題(理科)試卷 2013廣東數(shù)學真題(文科)試卷

    出國留學網(wǎng)高考頻道為您搜集整理
    

    
高考語文復習資料 高考數(shù)學復習資料 高考英語復習資料 高考文綜復習資料 高考理綜復習資料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高考數(shù)學模擬試題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
高中學習方法 高考復習方法 高考狀元學習方法 高考飲食攻略 高考勵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