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九年級上冊知識點: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字號:


    出國留學網中考頻道在考試后及時公布各科中考試題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試卷專家點評,請廣大考生家長關注。時光飛逝,暑假過去了,新學期開始了,不管情愿與否,無論準備與否,我們已走進初三,走近我們的夢!祝愿決戰(zhàn)2014中考的新初三學員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通解及同步練習)
    湖北省鄂州市一中 楊 芳
    一 課題全解
    1.作者簡介
    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美國科學院院士,實驗物理學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tǒng)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他領導的實驗組先后在幾個國際實驗中心工作并取得了輝煌的成果。1976年,丁肇中和里奇特由于發(fā)現了J粒子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成為繼李政道、楊振寧之后,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獎金的華裔物理學家。1965年起,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在聯(lián)邦德國漢堡電子同步加速器上進行了關于量子電動力學和矢量介子的一系列出色的實驗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變的研究、矢量為主模型的實驗檢驗、矢量介子光生相位的測量和矢量介子干涉參數的精密測量等等,推進了對矢量介子的認識。還在實驗上證明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1974 年,他們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發(fā)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fā)表這個發(fā)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丁的字形相近,寓意這是中國人發(fā)現的粒子。與此同時,美國人里希特也發(fā)現了這種粒子,并取名為ψ粒子。后來人們就把這種粒子叫作J/ψ粒子。 丁肇中是第一位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發(fā)表演講的獲獎者。作為實驗物理學家,他發(fā)現的J粒子,被國際高能物理學界譽為物理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相關資料
    (1)“格物致知”及其出處格而后知至,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后來人們把這幾句話叫做的“三綱領”“八條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條目”之二。許多哲學著作都把它當做一個典型事例,用來闡述王陽明318(錢德洪序):“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令去挌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里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3)胡適的文章《格致與科學》
    此文論述王陽明格竹的故事,觀點與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為佐證?,F節(jié)選與本課相關部分??茖W初到中國的時候,沒有相當的譯名,當時的學者就譯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縮寫。大學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沒有說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樣做。到了宋朝,許多哲學家都下過“格物”的解說,后來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說。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解說是程子(程頤)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子確實有了科學的目標、范圍、方法。何以他們不能建立中國的科學時代呢?他們失敗的大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向來就沒有動手動腳去玩弄自然界實物的遺風。明朝有個理學家王陽明(王守仁),他曾譏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說:“即物窮理是走不通的路。我們曾實地試驗過來。有一天,一位姓錢的朋友想實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錢先生坐在竹子邊,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來。我就自己去試試,一連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來。我們只好嘆口氣,說,圣賢是做不成的了,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王陽明這段話最可以表示中國的士大夫從來沒有研究自然的風氣,從來沒有實驗科學的方法,所以雖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終不能實行“即物窮理”,終不能建立科學。
    二 內容全解
    1.字詞全解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齊家:整齊家政。
    治國:治理好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清談:不切實際的談論。
    ,包括政治經濟學、法律學、文藝學等。
    2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洞髮W》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作者指出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從解釋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出發(fā)點說起,先解釋“格物”和“致知”的含義即“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指出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探察,就是所謂的實驗。接著,文章圍繞“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個中心,分析道:傳統(tǒng)中國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接著4、5自然段還舉了明代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的事例做證明,
    指出:王陽明不是真正的探察事物,而是探討自己,這是由儒家傳統(tǒng)的思想觀點所決定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第6段是過渡段,由古代傳統(tǒng)的“格物致知”過渡到現代科學研究上的實驗精神。第7段作者概括論述:新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第8、9段作者從兩個方面具體闡釋“實驗”的概念。第8手旁觀是無濟于事的。第9段作者明確: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體的計劃。正因為如此,第10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 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作者指出,一是中國學生大考試的成績很好,在研究工作中以為靠埋頭讀書能應付一切,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傳統(tǒng)教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本段首句承上啟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接下來從研究學術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兩方面論述。而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最后作者強調了自己的觀點,表達了對中國年輕一代的良好愿望。
    3.結構全解
    第一部分(1)明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指出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
    第1層(2)對“格物致志”精神進行闡釋。
    第2層(3~5)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格物致志”精神并沒有被真正地理解和正確的運用。 第三部分(6~10)闡述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1層(6)過渡。
    第2層(7~10)具體論述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11~12 第五部分(第13段)得出結論。
    4.主題全解
    這篇文章針對傳統(tǒng)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弊端,有理有據地論證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使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5.寫法全解
    再從科學進展的歷史、實驗的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表達了良好的愿望。全文條理清晰,說理細致嚴密。
    6.難點全解
    (1)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以求到的。另一方面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現在的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夠使我們在研究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個人行動上,都能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通過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的真相,不會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會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
    為了闡明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作者先從正面用道理議論來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以求到的;接著聯(lián)系實驗列舉今天的“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結果“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事例和以自己的經驗為例來從反面論證格物致
    知精神的重要性。而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用講道理從“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這一方面來論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能夠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
    (2)這篇文章論述的問題有什么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它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當然,這個缺點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遠的文化背景,并與當前的考試體制有關。要克服這個缺點,任重而道遠。 這篇文章根據現代學術的發(fā)展和個人的經驗教訓,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 狀,精辟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高屋建瓴,一針見血,語重心長, 對我國學生不啻是當頭棒喝,每個人都由此終身受益。
    (3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的重要性。
    例如,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
    三 習題全解
    習題一:
    或者需要動手時,就不知所措了。
    我們只有轉變觀念,使實驗精神真正變?yōu)橹袊幕囊?BR>    習題二:
    同志早就說過,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里固有的,而是從實踐 中來的。
    “在個人行動上”為什么也要重視實驗精神呢?個人行動不是盲目的行動,總要有一 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導。這思想、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 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實踐中培養(yǎng)自己的判斷力。
    關于這個練習,應該引導學生各抒己見。
    四 考點全解
    1.考點再現
    (1)填空。
    ①丁肇中是著名的美籍______物理學家,________獎獲得者。
    ②“四書”指的是儒家主要經典《大學》、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文作者的主要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用的主要論證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華裔 ②《中庸》、《論語》、《孟子》③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2)課內閱讀
    ①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 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④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________(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________(
    1)從括號里選擇一個恰當的詞填寫在橫線上。
    2)選文具有相對完整的論述結構,請用 “/
    ①②③④
    3)選文論述的中心是什么?
    4
    5
    【答案】1)①/②③/④ 3)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4)不一樣。儒5)略
    2
    1不知轉入此中來。”
    請從地理學角度,說明為什么“人間四月芳菲盡”,而“山寺桃花始盛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當代詩人賀蘇《香港回歸》:“七月珠還日,百年恥雪時。老夫今有幸,不寫示兒 詩。”
    請聯(lián)系歷史,說說“珠還”、“雪恥”兩詞的具體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有明志詩云:“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請從物理學角度,闡述磁針指南的原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代于謙借《石灰吟》托物言志,表明堅貞不屈、為國獻身的心跡: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請從化學的角度,用文字闡述詩中“粉身碎骨”和“留清白在人間”的兩個化學變化過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應憐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 請從生物學角度,分析“紅杏出墻”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請從認識論的角度立意,闡述詩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答: 7 是搞錯了”。
    請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余秋雨先生的理由。
    答:
    這也就要求學生學好各門知識,測試。
    【答案】
    1
    2)1887 1997年我國政府收回香港,香港這顆“東 方明珠”終于回歸祖國。
    3
    4)碳酸鈣(礦石) 成碳酸鈣。
    5
    6
    7
    3
    珍惜憤怒
    ⑴小時候看電影,虎門銷煙的英雄林則徐在官邸里貼一條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種兇惡而且丑陋的東西,需要時時去制服它。
    ⑵長大后當了醫(yī)生,更視怒為健康的大敵。師傳我,我授人:怒而傷肝,怒較之酒煙對人為害更烈。人怒時,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瞳孔放大,寒毛豎緊„„一如人們猝然間遇到老虎時的反應。
    ⑶怒與長壽,好像是一架蹺蹺板的兩端,非此即彼。
    ⑷人們渴望強健,人們于是憎惡憤怒。
    ⑸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為代價,換取永遠珍惜憤怒的權利。
    ⑹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沒有憤怒的人生,是一種殘缺。當你的尊嚴被踐踏,當你的信仰被玷污,當你的家園被侵占,當你的親人被殘害,你難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樣的憤怒嗎?當人面對丑惡面對污穢,面對人類品質中最陰暗的角落,面對黑夜里橫行的鬼魅,你難道能壓抑住噴薄而出的憤怒嗎?
    ⑺憤怒是我們生活中的鹽。當高度的物質文明像軟綿綿的糖一樣簇擁著我們的時候,現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軟弱。小悲小喜纏繞著我們,我們便有了太多的憂郁。城市人的意志脫了鈣,越來越少倒拔垂楊、強硬似鐵、怒目金剛式的憤怒,越來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興、卻蘊育極大張力的憤怒。
    ⑻沒有憤怒的生活是一種悲哀。猶如跳躍的麋鹿喪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猶如敏捷的靈貓被剪掉胡須。當人對一切都是無動于衷,當人首先戒掉了憤怒,隨后再戒掉屬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后,人就在活著的時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⑼我常常冷靜地觀察他人的憤怒,我常常無情地剖析自己的憤怒,受是真實,它赤裸而新鮮,仿佛那顆勃然跳動的心臟。
    ⑽喜可以偽裝,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與鐵撞擊一瞬痛苦的火花,劍。
    ⑾喜更像是一種獲得,一種他人的饋贈??酀鈩e有滋味。惟有憤怒,那是不計后果、不顧代價、在你極度憤怒的剎那,你就去看他的憤怒吧!
    ⑿憤怒出詩人,憤怒也出統(tǒng)帥,出偉人, ⒀憤怒是制不服的,憤怒是
    ⒁珍惜憤怒,保持憤怒吧! 生命的壯美。 (
    1 麋鹿( ) 饋贈..
    2的寫法。
    3內容: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將句子“你難道能壓抑住噴薄而出的憤怒嗎?”改為陳述句。
    陳述句:
    5.畢淑敏的文章語言揮灑自如,我們學過與本文語言風格相似的文章
    6.請模仿句子“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瀉而下的壯麗瀑布,憤怒是人生命運之曲抑揚起伏的高亢音符”,再寫一個句子。
    憤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讀了本文你有怎樣的啟發(fā)和感想,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案】
    1.mí kuì
    2.欲揚先抑
    3.A.揭示題旨,照應題目 B.闡釋憤怒在情感和生活中的地位
    C.進一步闡發(fā)憤怒特有的本質特征 D.呼吁人們珍惜、保持憤怒(意近即可)
    4.你不能壓抑住噴薄而出的憤怒。
    5.《提醒幸?!?BR>    6.舉例:憤怒是人生事業(yè)之樹蔥籠茂盛的鮮嫩綠葉。
    7.可談張揚正氣,該憤則憤,該怒則怒;也可談不可無故而憤怒,要制怒、慎怒等。
     
2014中考各科目復習資料匯總
語文:閱讀 詩歌 名句 綜合 作文:素材 范文 技巧 中考范文 數學:填空 壓軸 模擬 解題
英語:單選 閱讀 易錯 綜合 作文:句型 模板 技巧 熱點話題 政治:選擇 問答 辨析 提綱
物理:易錯 選擇 重點 公式 化學:認識 解讀 演練 熱點難點 歷史:問答 考點 材料 基礎
生物:選擇 提綱 考點 資料
    
地理:基礎 提綱 問答 熱點材料 2006--2012滿分作文匯總

     
    

    
2013年部分省市中考試題匯總
2013山東中考政治試題匯總 2013四川中考政治試題匯總 2013山東中考物理試題匯總
2013四川中考歷史試題匯總 2013四川中考化學試題匯總 2013山東中考生物試題匯總
2013四川中考生物試題匯總 2013山東中考地理試題匯總 2013江蘇中考地理試題匯總
2013江蘇中考歷史試題匯總
    
2013四川中考物理試題匯總 2013湖北中考政治試題匯總

    出國留學網中考頻道為您搜集整理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