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人數逐年增多,美國名校國際學生招生名額并無明顯增加的矛盾凸顯。美國大學的錄取競爭越來越激烈,特別是頂尖大學的申請,更是難上加難。很多高考狀元也紛紛被拒,究竟是學生不夠優(yōu)秀?還是沒有針對不同學校對癥下藥?美國頂級大學究竟喜歡什么樣的學生?不妨聽聽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招生對錄取標準的解讀。
哈佛招生官說:希望看到學生成績優(yōu)秀且持續(xù)穩(wěn)定
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擔任東亞系教師、在多所常春藤名校任教的劉老師指出,美國大學招生的要素就像一個金字塔,處于最底層的是學習成績。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都至關重要。
“有志于申請美國常春藤名校的學生,一定要保持比較穩(wěn)定的學習成績。”劉老師說,“我曾問一個學生為什么會被哈佛錄取,他給我的第一個答案就是:我的成績好。他從高一開始,每年的學習成績都排在前兩名。”
申請美國名校時,需要提供學生過往幾年的學習成績清單,為什么?“美國大學的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優(yōu)秀且持續(xù)穩(wěn)定的學生。”
奧數能加分,但最看重收獲了什么
有數據顯示,2013年報考哈佛大學的學生有3萬人,其中SAT成績達2400的就有6000人。單憑優(yōu)秀的成績單,還不足以打動名校招生官,美國大學錄取還有一個重要要素就是課外活動。
哪些課外活動才能加分?奧數、模擬聯合國還是辯論賽?劉老師表示,這些都是可以加分的活動,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收獲。
美國大學看重課外活動,本身不在乎學生參加的活動規(guī)格大小,而在乎通過這些活動看到學生的人品、個性、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等。“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學會了什么。”
劉老師分享了一個案例:斯坦福大學曾錄取過這樣一位學生—他在高中時就關注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對農民工子女的義教活動。一段時間后,他覺得自己力量不夠,又組織同學朋友一起加入義教團隊。招生官從這個案例中,看到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領導力以及團隊思想。
需要學生真正的情感和美麗的心靈
美國名校招生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個人特點。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他們希望招收同樣具有多樣性的學生,而不是書呆子。學生的個人特點通常體現在性格品質以及特長兩個方面。
劉老師說,熱情、積極、勤奮、具有辨證思想、關愛等是美國名校特別看重的品質。“但這不代表學生一定要擁有以上全部品質,只要展示自己所具備的一兩點即可。”當然,每個美國名校都有自己的偏好:哈佛大學看重學生的領導才能,耶魯大學喜歡有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的學生,麻省理工學院喜歡有科技才能的學生等等。但是,劉老師指出,學生無需刻意迎合,“自然、真誠和真實才是最重要的,在申請過程中,應該說出自己的故事。我們需要的不是冰冷的數據和事實,我們需要學生真正的情感和美麗的心靈。”換言之,招生官希望從申請文件、面試中的各種蛛絲馬跡看到真實的學生。
而在特長方面,劉老師說,該因素在常春藤大學錄取時占據比重不高,但對于申請排名中等的學校,有一定特長的學生還是具備優(yōu)勢。“學校錄取時對學生的個人特長也有偏好,如有些學校橄欖球或籃球運動實力強,有特長的學生獲得‘加分’的機會也相對較多。”
哥大招生官說:活潑好學之外,展現自己的特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本科面試官Paul來自臺灣,自己就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Paul坦言,自己由于在當地幾乎最有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高中畢業(yè),又拉得一手高水準的小提琴—“麻州第一”,因此被錄取。
Paul說,敢于申請哥大的學生都很優(yōu)秀,確實很難篩選。“哥大看重的是全面發(fā)展、綜合能力特別強的學生,尤其是對人生很有計劃、很有想法的人。當然,哥大的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要說一個具體的特點,我能想到的就是活潑好學,幾乎每個學生都掌握除母語外的至少兩門外語,而且還在不斷努力學習。”
他談及2014年唯一一個ED錄取(Early Decision提前錄取)的中國學生Eric,來自北京人大附中,他曾參加過哥大商學院一個為期兩周的暑期課程,竟然獲得了哥大教授的推薦信。“大家都強調獨特性,我只能說,這就是他的獨特性。因為推薦信非常重要。他能獲得,而別人沒有獲得。”
牛氣的開場白和陳述將先聲奪人
“人格”,是Paul反復提及的關鍵詞。他強調,哥大招生官非常看重人格。“我們看重三點:第一,學生的人格和智慧如何;第二,學生是否善于吸取別人的意見,幫助自己擴大視野,同時積極思考人與人的差別;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該生的人格氣質是否適合哥大,適合紐約這個城市。”
個人陳述,在Paul看來非常重要,“這是唯一讓入學招生委員會深入了解你的機會。”他特別驕傲地說,自己當年的個人陳述起首第一句便是“你好,我想通過這封信讓你們知道,為何我是臺灣申請人中的第一人選。”如此牛氣的開場白,至少能讓招生官對你的自信和氣度印象深刻,并有興趣往下看。“當然底下的內容要有深度,有說服力。”
除文書外,面對招生官的面試問題,Paul建議盡可能“tell more”(多說一些)。如果被問到:為什么要申請哥大?如果你只回答一句:因為我愛紐約市,那就糟糕了。“人好一點的招生官,可能還會追問‘為什么,請多說一些’;一般的招生官就會就此打住了,你只說一句,等著人家來問你,其實你已經失去這次機會了。”
課外活動關鍵在于創(chuàng)造新的亮點
現在的學生都知道申請美國名校需要參加很多活動,可是當大家參加的活動太泛濫,來來去去就是那幾種時,招生官也審美疲勞了。“關鍵在于,你的活動有沒有亮點。”Paul說,比如,你在美國暑期課程或游學時參加過美國社團,如果能夠做到在回國后,有足夠的智慧,參考美國社團的運作方式組建一個國內社團,談談這些,就比單純地說自己上過哪些課程、提高了閱讀寫作能力,有說服力得多。”
建議:招生官喜好學生博覽群書 這在申請過程中無法偽裝
哈佛的劉老師特別強調,可以多培養(yǎng)學生進行實踐,從實踐中去鍛煉能力,“讓學生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提升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并從中獲得屬于自己的收獲。”
另一方面,在出國前,做好語言的準備也非常重要。劉老師指出,他在美國大學任教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學生由于語言問題,到美國后經歷了比較辛苦的適應期,特別是專業(yè)詞匯的缺乏,讓很多學生倍感壓力。“從日常對話到學術語言,是一個很大的跨越,甚至有時連美國本土的孩子都不一定能很好掌握”,因此,中國學生在出國前更要做好語言的準備。
兩位老師不約而同提到要多讀書。Paul說,1分鐘的正常閱讀速度是300字,如果每天花15分鐘,一年就能讀20本書。“美國大學的招生官喜好博覽群書的學生,這在申請過程中是無法偽裝的,招生官往往通過幾個問題就能判斷出學生是否經常看書。而招生官最愛問的問題就是你最近讀了什么書,對你有什么影響。”
哈佛招生官說:希望看到學生成績優(yōu)秀且持續(xù)穩(wěn)定
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擔任東亞系教師、在多所常春藤名校任教的劉老師指出,美國大學招生的要素就像一個金字塔,處于最底層的是學習成績。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都至關重要。
“有志于申請美國常春藤名校的學生,一定要保持比較穩(wěn)定的學習成績。”劉老師說,“我曾問一個學生為什么會被哈佛錄取,他給我的第一個答案就是:我的成績好。他從高一開始,每年的學習成績都排在前兩名。”
申請美國名校時,需要提供學生過往幾年的學習成績清單,為什么?“美國大學的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優(yōu)秀且持續(xù)穩(wěn)定的學生。”
奧數能加分,但最看重收獲了什么
有數據顯示,2013年報考哈佛大學的學生有3萬人,其中SAT成績達2400的就有6000人。單憑優(yōu)秀的成績單,還不足以打動名校招生官,美國大學錄取還有一個重要要素就是課外活動。
哪些課外活動才能加分?奧數、模擬聯合國還是辯論賽?劉老師表示,這些都是可以加分的活動,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收獲。
美國大學看重課外活動,本身不在乎學生參加的活動規(guī)格大小,而在乎通過這些活動看到學生的人品、個性、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等。“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學會了什么。”
劉老師分享了一個案例:斯坦福大學曾錄取過這樣一位學生—他在高中時就關注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對農民工子女的義教活動。一段時間后,他覺得自己力量不夠,又組織同學朋友一起加入義教團隊。招生官從這個案例中,看到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領導力以及團隊思想。
需要學生真正的情感和美麗的心靈
美國名校招生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個人特點。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他們希望招收同樣具有多樣性的學生,而不是書呆子。學生的個人特點通常體現在性格品質以及特長兩個方面。
劉老師說,熱情、積極、勤奮、具有辨證思想、關愛等是美國名校特別看重的品質。“但這不代表學生一定要擁有以上全部品質,只要展示自己所具備的一兩點即可。”當然,每個美國名校都有自己的偏好:哈佛大學看重學生的領導才能,耶魯大學喜歡有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的學生,麻省理工學院喜歡有科技才能的學生等等。但是,劉老師指出,學生無需刻意迎合,“自然、真誠和真實才是最重要的,在申請過程中,應該說出自己的故事。我們需要的不是冰冷的數據和事實,我們需要學生真正的情感和美麗的心靈。”換言之,招生官希望從申請文件、面試中的各種蛛絲馬跡看到真實的學生。
而在特長方面,劉老師說,該因素在常春藤大學錄取時占據比重不高,但對于申請排名中等的學校,有一定特長的學生還是具備優(yōu)勢。“學校錄取時對學生的個人特長也有偏好,如有些學校橄欖球或籃球運動實力強,有特長的學生獲得‘加分’的機會也相對較多。”
哥大招生官說:活潑好學之外,展現自己的特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本科面試官Paul來自臺灣,自己就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Paul坦言,自己由于在當地幾乎最有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高中畢業(yè),又拉得一手高水準的小提琴—“麻州第一”,因此被錄取。
Paul說,敢于申請哥大的學生都很優(yōu)秀,確實很難篩選。“哥大看重的是全面發(fā)展、綜合能力特別強的學生,尤其是對人生很有計劃、很有想法的人。當然,哥大的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要說一個具體的特點,我能想到的就是活潑好學,幾乎每個學生都掌握除母語外的至少兩門外語,而且還在不斷努力學習。”
他談及2014年唯一一個ED錄取(Early Decision提前錄取)的中國學生Eric,來自北京人大附中,他曾參加過哥大商學院一個為期兩周的暑期課程,竟然獲得了哥大教授的推薦信。“大家都強調獨特性,我只能說,這就是他的獨特性。因為推薦信非常重要。他能獲得,而別人沒有獲得。”
牛氣的開場白和陳述將先聲奪人
“人格”,是Paul反復提及的關鍵詞。他強調,哥大招生官非常看重人格。“我們看重三點:第一,學生的人格和智慧如何;第二,學生是否善于吸取別人的意見,幫助自己擴大視野,同時積極思考人與人的差別;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該生的人格氣質是否適合哥大,適合紐約這個城市。”
個人陳述,在Paul看來非常重要,“這是唯一讓入學招生委員會深入了解你的機會。”他特別驕傲地說,自己當年的個人陳述起首第一句便是“你好,我想通過這封信讓你們知道,為何我是臺灣申請人中的第一人選。”如此牛氣的開場白,至少能讓招生官對你的自信和氣度印象深刻,并有興趣往下看。“當然底下的內容要有深度,有說服力。”
除文書外,面對招生官的面試問題,Paul建議盡可能“tell more”(多說一些)。如果被問到:為什么要申請哥大?如果你只回答一句:因為我愛紐約市,那就糟糕了。“人好一點的招生官,可能還會追問‘為什么,請多說一些’;一般的招生官就會就此打住了,你只說一句,等著人家來問你,其實你已經失去這次機會了。”
課外活動關鍵在于創(chuàng)造新的亮點
現在的學生都知道申請美國名校需要參加很多活動,可是當大家參加的活動太泛濫,來來去去就是那幾種時,招生官也審美疲勞了。“關鍵在于,你的活動有沒有亮點。”Paul說,比如,你在美國暑期課程或游學時參加過美國社團,如果能夠做到在回國后,有足夠的智慧,參考美國社團的運作方式組建一個國內社團,談談這些,就比單純地說自己上過哪些課程、提高了閱讀寫作能力,有說服力得多。”
建議:招生官喜好學生博覽群書 這在申請過程中無法偽裝
哈佛的劉老師特別強調,可以多培養(yǎng)學生進行實踐,從實踐中去鍛煉能力,“讓學生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提升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并從中獲得屬于自己的收獲。”
另一方面,在出國前,做好語言的準備也非常重要。劉老師指出,他在美國大學任教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學生由于語言問題,到美國后經歷了比較辛苦的適應期,特別是專業(yè)詞匯的缺乏,讓很多學生倍感壓力。“從日常對話到學術語言,是一個很大的跨越,甚至有時連美國本土的孩子都不一定能很好掌握”,因此,中國學生在出國前更要做好語言的準備。
兩位老師不約而同提到要多讀書。Paul說,1分鐘的正常閱讀速度是300字,如果每天花15分鐘,一年就能讀20本書。“美國大學的招生官喜好博覽群書的學生,這在申請過程中是無法偽裝的,招生官往往通過幾個問題就能判斷出學生是否經常看書。而招生官最愛問的問題就是你最近讀了什么書,對你有什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