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手抄報資料

字號:


    中國是法制社會,我們要依法懂法,知法守法,以下是出國留學網(wǎng)為您搜集整理的法制手抄報資料,歡迎閱讀!
    
    【法制宣傳】
    一、什么是未成年人不良行為?
    根據(j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條、第15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主要有下列幾種類型: 1、曠課、夜不歸宿; 2、攜帶管制刀具; 3、打架斗毆,辱罵他人; 4、強行向他人索取財物; 5、偷竊、故意毀壞財物; 6、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 7、觀看、收聽色情的音像制品、讀物等; 8、進入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yè)性歌舞廳等場所; 9、吸煙、酗酒; 10、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
    二、未成年人曠課有哪些危害?
    曠課是指學生沒有正當理由而拒絕上學的行為。未成年人曠課后,常常在外閑逛,或與有不良習氣的人在一起鬼混,少數(shù)年齡較大的也可能外出打工。未成年人曠課不僅逃避了學校教育和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從而直接影響學習,而且容易受到社區(qū)不良環(huán)境的感染,滋生不良的品德。有些未成年學生曠課后,涉入一些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聲場所,如營業(yè)性歌舞廳,電子游戲廳等;有的本來就沾有不良習氣,脫離學校環(huán)境后會變得更加放縱,在不良團伙的教唆、引誘下,極其走向歧途。所以,未成年人曠課是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一個危險信號,必須引起家庭、學校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三、未成年人賭博有哪些危害?
    (1)賭博易使未成年人產(chǎn)生貪欲,久而久之,會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扭曲,淪為金錢的奴隸。(2)賭博嚴重影響學習、工作,妨礙休息,損壞身體。迷戀于打牌賭錢的人,想方設(shè)法湊齊牌友,一賭就沒完,贏者還想贏,輸家不服輸,不思學習,不思工作,有學不上,有工不作。有的人白天晚上“連軸轉(zhuǎn)”,高度興奮,極度緊張,以致有的在牌桌旁猝死。(3)賭博毒害未成年人的心靈。賭博活動易使未成年人產(chǎn)生好逸惡勞、爾虞我詐、投機僥幸等不良的心理品質(zhì)。(4)賭博嚴重影響人際關(guān)系。賭者夜不歸宿,耗費錢財,變賣家產(chǎn),搞的家庭不和,妻離子散。原本友善的鄰居、朋友、同事,由于賭博爭得臉紅脖子粗,吵鬧不休,甚至大打出手。(5)賭博還誘發(fā)違法犯罪。贏家有了錢,隨心所欲揮霍無度;輸家耗盡錢財,往往債臺高筑。經(jīng)常賭博還會沾上吸煙、酗酒、偷竊、說謊、打架等惡習,有的為了還賭博之債,甚至鋌而走險,實施詐騙、搶劫、傷害、殺人等犯罪行為,所以,犯罪學家常常把賭博看作是違法犯罪的一個重要誘因。
    
    【法制小故事一】
    一天,學生小麗放學以后,正在校門口等她媽媽來接她回家。這時,一名陌生男子騎著自行車到小麗身邊,說:“你在等媽媽接你回家是嗎?”小麗點點頭。那名男子接著說:“你媽媽在單位里正開會,讓我接你回家。”小麗聽這人說得有板有眼的,沒有半點猶豫,就跨上了自行車。但是,當車子騎出去不遠,小麗發(fā)現(xiàn)不對了——回家可不是這條路!啊!她知道上當了,大聲地哭道:“放我下車,我要回家!”喊聲驚動了行人。行人圍攏過來,問明了情況,將騎車人扭送到派出所。原來,此人是專門拐賣兒童的罪犯。
    反思:
    現(xiàn)在社會上有騙子、壞人。他們抓住小學生年紀小、單純、易于上當?shù)奶攸c,用一點小恩小惠或叫你干壞事或騎到外地拐賣你,或騙到幽靜的地方侮辱你,或作為人質(zhì)敲詐錢財,這樣,小朋友的身心受到傷害,還危及生命,給家長帶來痛苦傷心,使學校老師擔心。
    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學會自我保護,遇事動腦不上當受騙,不要讓壞人得逞。對來路不明的陌生人,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不聽信花言巧語,不輕易行動。遇事可請老師、家長幫忙。我們在外面是隨時可能遇到壞人,在家時也不能放松警惕,遇到陌生人多長個心眼,不要上當受騙,因為壞人是無孔不入的。
    【法制小故事二】
    有人住旅店丟了50兩銀子,那夜同宿的并沒有別的客人,于是他懷疑是店主所偷,便將店主告到縣衙。店主人見原告拿不出什么證據(jù),不承認偷竊客人銀子。
    案件看起來并無頭緒,縣令也不急不躁,他思索片刻,便叫店主人伸出手掌來,用紅筆在其手掌中寫了個“贏”字,命令他跪在臺階上曬太陽,告訴他說:“曬很久以后如果字還在,那銀子就不是你偷的,便可以回家啦”。店主人執(zhí)意要證明自己清白,便同意了。
    隨后,縣令秘密派衙役到旅店中,對店主人的妻子說:“客人所丟的銀子,你的丈夫已經(jīng)承認是他偷的,現(xiàn)在特來取贓銀。”婦人卻也很狡猾,裝作不知道的樣子。衙役無法,只好把婦人抓到大堂上,在離她丈夫較遠的地方跪下??h令問她是否知道錢銀下落,她還是說不知道。她遠遠看見丈夫跪在臺階下,但沒辦法和他說話。這時,縣令一拍驚堂木,大聲喝問店主人道:“你手上的‘贏’字還在不在?”且故意把“贏字”說得像“銀子”,店主人急忙答道:“還在!”店主人的妻子誤聽為“銀子”還在,以為丈夫已經(jīng)招供,也就不再隱瞞。縣令即刻叫店主人的妻子帶衙役回去取贓銀來,巧妙地破了銀子被偷案。
    店主夫婦行不義,自會露出馬腳;縣令巧借諧音,而成一段佳話。
    【中國古代法制建設(shè)】
    、重要的法制建設(shè)時期
    ①春秋戰(zhàn)國出現(xiàn)法制建設(shè)高潮,法制思想百花齊放,法制建設(shè)實踐層出不窮(韓非子、李悝、吳起、商鞅等)。②秦為創(chuàng)建統(tǒng)一法律時期,以綜合性、嚴密性、嚴酷性著稱。但立法者又踐踏法律。③漢代開始儒家思想影響法制建設(shè)時期(“約法三章”之尊重生命和財產(chǎn)為典型表現(xiàn);禮法交融,儒法互用)。④宋代中央加強對地方司法控制時期(宋太祖向地方派法官,王安石用法律手段推動改革)。⑤明代加強經(jīng)濟立法,加強君主對司法直接干預時期(明太祖“世輕世重”立法思想,設(shè)廠衛(wèi),明清加強對“思想犯”的處罰)
    二、重要法典:
    ①《秦律》:秦始皇參照六國律令,制定頒布了秦律。秦律集中體現(xiàn)了地主階級意志,對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訂很有影響。
    ②《大明律》:明太祖統(tǒng)治期間,制定《大明律》?!洞竺髀伞穬?nèi)容集中,條理分明,增加了經(jīng)濟立法;同時,主張量刑“重其重罪,輕其輕罪”。
    三、為政以德”“政在得民”的政治行為文明特征
    1、古人特別重視“民”和“德”在為政中的重要地位。
    孔子、孟子從理論上提出“民貴君輕”和行“德政”的重要性,漢、唐統(tǒng)治者實踐“存百姓”思想,勵精圖治。出現(xiàn)大治局面(“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2、“德政”“得民”措施多種多樣,或政治上的開明之舉與輕刑罰,或經(jīng)濟上的完善制度與輕賦稅,或民族關(guān)系上的華夷一體與重交往,促進了社會和睦安定(唐太宗被少數(shù)民族自愿尊為“天可汗”是 表現(xiàn)之一)。
    3、暴政、虐政成為歷史譴責的對象(夏桀、商紂、秦隋暴政、焚書坑儒、文字獄),德政成為褒揚的模范(文帝、景帝、唐太宗)。
    4、選官重視德才兼?zhèn)?,?ldquo;德政”“得民”提供人員素質(zhì)的基礎(chǔ)保證(漢代舉孝廉、唐太宗求訪賢哲、唐太宗選賢任能都是),且加強官吏考核。
    5、“為政以德”“政在得民”作為一種政治精神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政治行為文明之中延續(xù)至今,為社會主流認識所贊揚。
    6、不同時代的“德”“民”含義不同,古代的“民 ”是權(quán)利的客體,今天的民是權(quán)利的主體。
    7、“為政以德”并不排斥法。漢代以下,往往是外儒內(nèi)法,因而歷朝都加強法制建設(shè)。
    四、重大改革及其歷史影響
    1、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社會改革,從狹義上講,主要有管仲改革、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等;從廣義上講,凡是統(tǒng)治階級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政策的調(diào)整,都稱得上改革。
    
    【法制名言】
    1、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quán)力。——孟德斯鳩
    2、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quán)利。——孟德斯鳩
    3、支配和統(tǒng)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專制政府中是永遠高舉著君主的鐵拳,但是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4、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jié)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柏拉圖
    5、沒有絕對的平等,也沒有絕對的權(quán)力。人在天性上類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類。——巴爾扎克
    6、人們嘴上掛著的法律,其真實含義是財富。——愛獻生
    7、救濟走在權(quán)力之前,無救濟即無權(quán)力。
    8、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決沖突的首要渠道。
    9、只要不違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亞當·斯密
    10、一個細小的、瞬息即逝的期望可以經(jīng)常地從純自然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出來,而一個強烈而持久的期望,則只能來自于法律。——邊沁
    法律的保護比個人的保護更有力。
    11、法律有效力國民便昌盛。
    12、造法易,執(zhí)行難。
    13、不確定性在法律中受到非難,極度的確定性反而有損確定性。
    14、法律的解釋具有法律的效力。
    15、法學家的共同意見具有習慣的力量。
    16、在用語中不存在模糊性時,不得允許探索用語的意圖。
    17、對制定法應(yīng)當做嚴格解釋。
    18、習慣是法律的最好解釋者。
    19、沒有法律就沒有犯罪,沒有法律就沒有刑罰。(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
    20、實施違法行為或者是基于預謀、或者是基于沖動、或者是基于偶然。
    21、審判不應(yīng)依照先例,而應(yīng)依照法律。
    22、沒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沒有刑罰。
    23、簡短是法律之友,極度的精確在法律上受到非難。
    24、警察是法庭的仆人。
    25、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26、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