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兒的信》是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搜集整理的敬業(yè)與樂業(yè)讀后感,歡迎閱讀。
致女兒的信讀后感(一)
從古至今,愛情一直被有心人傳誦.愛情的歌被無數(shù)人唱過,愛情的詩被無數(shù)人吟過,愛情的故事詩無數(shù)人感動.它是最美好的東西,它使人陷入美妙的天地!但,什么是愛情,卻又難以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讀《致女兒的信》,使我感受到愛情是充滿力量的.文中的奶奶善于用童話解釋極其復雜的難題,可當“我”問她,“什么是愛情”時,她那雙烏黑的眼睛顯入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她說:“愛情就是兩個相愛的男女一起生活,會一起勞作.當他們有了孩子時,就會在熟睡的嬰兒旁邊,一會兒望望天,一會兒你看看我,一會兒我看看你,互相傳情.”
當男孩,女孩有了愛情時,上帝就會開始迷惑不解,惶恐不已.因為他從未創(chuàng)造過愛情,他不懂什么是愛.于是,他去問那些有愛情的人,可愛情這東西怎么說呢?誰也不知道.
上帝勃然大怒,于是他使人不能永生,使人變老,變丑.當上帝又一次來臨時,看到的卻是一對老頭兒和一個老太婆坐在屋前,依舊望著天空,一會兒你看看我,一會兒我看看你,互相傳情.他們在自己造的家里安詳?shù)纳?那群無憂嬉戲的,是他們的兒女,子孫!現(xiàn)在,這不僅僅是愛情了,還有忠誠于心靈的追念!
這就是愛情.它高于上帝,這是人永恒不變的力量,它世代相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要變成一杯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永生的紐帶萬物都會繁殖,都會孕育下一代,但只有人才有愛!
當作者面對十四歲的女兒提出的這個問題時,既不回避,也不敷衍,而是用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簡述愛得真諦!
人的愛情應(yīng)當不僅是美好,誠實,堅貞的,同時也是理智和慎重,嚴肅和神圣的,因為只有那樣的愛情,才能帶來歡樂與幸福!
致女兒的信讀后感(二)
《致女兒的信》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詮釋愛情本質(zhì)的一篇文章,作者蘇聯(lián)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別具匠心地用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來回答十四歲的女兒提出的“什么是愛情”的問題,闡述了“只有經(jīng)得起時間礪磨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稱為真正的愛情。”詮釋愛情用至高無上的上帝三次來人間的故事,故事中,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
作者把它們放在一起談?wù)摚莿e有深意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間很“容易”產(chǎn)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最大考驗:只有能經(jīng)得起時間礪磨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稱為真正的愛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發(fā)現(xiàn)了“美和力量”──人間的摯愛,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體現(xiàn)!上帝看到了人間的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最后無可奈何的離去,說明了愛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14歲的天空有月亮,有星星,有歡笑,有淚水,我想應(yīng)該還有朦朧的愛情吧??赡苣且膊荒芊Q為“愛情”,我只所以引上,它不是真正的愛情,它應(yīng)該是介于友情與愛情之間的某種物質(zhì)吧,至今不能給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名稱。
《致女兒的信》中,作者用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解釋了愛情的真諦。這對于青少年來說,是一方非常好的清醒劑。因為,現(xiàn)在的他們都有開始對異性產(chǎn)生好奇的現(xiàn)象,也有些人開始希望自己像青春偶像劇中一樣,來一場浪漫的愛情。但他們知道愛情嗎?難道,眉來眼去就是愛情?難道,手牽手逛街就是愛情?難道,甜言蜜語就是愛情?
如果你認為這就是愛情的話,那天下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失戀者了。如果一定要說這是愛情的話,那這也是劣質(zhì)的愛情,就像劣質(zhì)巧克力,只有瞬間的甜蜜。而不像真正的愛情──優(yōu)質(zhì)巧克力,甜蜜中有苦澀,使你更加珍惜這品嘗的機會,使你更加地回味無窮。青年人最大的錯誤就是當女孩問他為什么愛她時,他卻說不知為什么,就是愛她,忽視了自己的責任,人類在感情的天平上總是平衡的。但是他卻在人類世界中感情最人性、最深切的表達方式上失去了平衡,以至犯了錯誤(liuxue86.com)。合上這本書,我的心依舊在顫動。比如那位患了重病、就要永別人世的父親給女兒這樣寫道:“可愛的女兒,爸爸和你玩過好多次捉迷藏的游戲,每次,都是我藏起來,你一下子就把我找了出來。你找不到我的時候,爸爸就自己走出來。 不過這一次,爸爸要藏到一個你找不到的地方,藏很久很久……你先不要找,等你十四歲的時候,再問媽咪,爸爸藏在哪里,好不好?
不過,爸爸不能隨便地跑出來,不然就輸了……”雖然這些話聽起來很容易,就像在開玩笑。但我心里總是酸酸的。為人女兒,我閉上眼睛甚至都可以想象得出這位父親含淚而寫下這封“訣別書” 的樣子。父親這是在呵護一顆幼小、稚嫩心靈。我曾經(jīng)看過一篇文章,大概內(nèi)容是:“一位母親在女兒5歲時離開了人世,但父親對小女兒說:‘寶貝,媽媽現(xiàn)在在睡覺,你不要去打擾她。她要睡好長的時間,等你長大了媽媽就睡醒了’就這樣小女兒盼望著母親‘醒來’盼到了16歲。
而這個‘秘密’也守候了11年。在這個時候,父親輕輕地告訴小女兒,其實媽媽早已亡故??膳畠阂呀?jīng)16歲了,早就懂事,又怎么會不明白呢?不過是為了父親這個‘美麗的謊言’就一直盼望著母親的‘醒來’的一天。”這個關(guān)于“母親”的故事講完了,是一個美滿而感人的結(jié)局。而在書中,雖然這個“父親版”故事還沒有結(jié)尾,但是我已經(jīng)能夠感受的到故事結(jié)尾時那種震撼心靈的愛,看到了親子之間相擁時的幸福畫面。心里不斷涌出的太多太多情。信中的親人所傳達的愛,請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還保存著哪怕一絲親情的溫存呢?雖然現(xiàn)在的科技早就已經(jīng)淘汰了寫信,取而代之的是電話、短信、e-mail……可是倘若懷著一顆愛心,在信紙上寫下心靈的日記,寄給遠方那個還思念著的人時,就會有一種奇異的感覺繚繞心間。
這篇文章親情所幻化的愛,雖然普通平常但確實不平凡!道出了人間的真正愛情!愛情并不需要轟轟烈烈,真心不用天天粘在一起。在她需要溫暖時,送上一杯咖啡,在他需要安慰時,送上一個擁抱,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愛情。而現(xiàn)在的青少年,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欲望,硬是把愛情這頂帽子扣在自己的頭上,到頭來,卻都是一場空。
故事的構(gòu)思頗具匠心。
一、前有暗示,后有點睛。故事開頭說,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們傳宗接代、繁衍子孫;最后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前后對比,凸顯出人之區(qū)別于動物的關(guān)鍵。
二、層層推進,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視察人間為敘事框架(這也是民間傳說和童話常用的敘事模式),對這三次視察的描寫有必要的重復,又有變化和遞進:從人們的目光里,上帝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強調(diào)愛情,“是人類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態(tài)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后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上帝態(tài)度的前后對比,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于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致女兒的信讀后感(三)
《致女兒的信》中,作者用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解釋了愛情的真諦。這對我們這些青少年來說,是非常好的清醒劑。因為,現(xiàn)在的我們都有開始對異性產(chǎn)生好奇的現(xiàn)象,也有些人開始希望自己像青春偶像劇中一樣,來一場浪漫的愛情。但他們知道愛情嗎?難道,眉來眼去就是愛情?難道,手牽手逛街就是愛情?難道,甜言蜜語就是愛情?如果你認為這就是愛情的話,那天下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失戀者了。如果一定要說這是愛情的話,那這也是劣質(zhì)的愛情,就像劣質(zhì)巧克力,只有瞬間的甜蜜。而不像真正的愛情──優(yōu)質(zhì)巧克力,甜蜜中有苦澀,使你更加珍惜這品嘗的機會,使你更加地回味無窮。
愛情并不需要轟轟烈烈,真心不用天天粘在一起。在她需要溫暖時,送上一杯咖啡,在他需要安慰時,送上一個擁抱,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愛情。而現(xiàn)在的青少年,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欲望,硬是把愛情這頂帽子扣在自己的頭上,到頭來,卻都是一場空。
所以說,我覺得愛情是要一生來經(jīng)營的。真愛不在一朝一夕的,而是永遠的。這是我讀了《致女兒的信》后的感受。
致女兒的信讀后感(四)
所謂代溝,并不是無法逾越或者說無法填平的,相對于剛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來說,作為成人的家長和老師們,只要設(shè)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一下,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讀罷阿莫那什維利和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我愈發(fā)堅信這個觀點。
書中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樂觀、堅強、對女兒的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深深地打動著我。作為家長,都擔心花季的孩子,但孩子們卻偏偏不順父母的意——你讓我往西走,我偏往東,看你咋辦!這就是青春期最為突出的心理特征——逆反心理。當逆反心理與情感懵懂撞到一起,就給我們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一位父親,以行動告訴我們:怎樣給女兒上青春期情感教育課。他用寫信的方式回答了女兒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愛情?很多中國父母很忌諱這個問題,有的家長可能覺得當面很難說清楚,臉面也抹不開,那趕快拿起筆呀!做父母的如果正確地告訴了孩子,孩子就不會誤會了。父母把期望寫下,孩子把困惑寫下,來往之間,可能問題就易解決。有時候,文字有著用語言說不出的魅力。
可能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子郵件,手機短信,電腦聊天成為了人們交流的重要方式,使得人們逐漸遠離了書信,但我始終相信,書信的力量是無可替代的。有什么能比兩代人之間親手寫的信更加有意義?當時間匆匆走過,我們翻找出一張張粗糙的信紙,一起回味多年前的那些點點滴滴,就能感受文字中那份深沉的愈久彌香的愛。——書信表達的愛,平實但絕不平凡!
家信,是親情的寄托,是最人性最深切的表達,是匆忙歲月中留下的珍品。
書中,作者用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解釋了愛情的真諦。這對青少年來說,是非常好的清醒劑。因為,現(xiàn)在的年齡都開始對異性產(chǎn)生好奇,也有些男女生開始做夢:希望自己像青春偶像劇中一樣,來一場浪漫的愛情。但他們知道愛情嗎?難道,手牽手逛街就是愛情?難道,滿嘴老婆老公就是愛情?難道,整天膩在一起就是愛情?如果一定要說這是愛情的話,也只能是劣質(zhì)的愛情,就像劣質(zhì)巧克力,只有瞬間的甜蜜。而不像真正的愛情──優(yōu)質(zhì)巧克力,甜蜜中有苦澀,使你更加珍惜這品嘗的機會,使你更加地回味無窮。
愛情并不需要轟轟烈烈,不需要天天粘在一起。在她需要溫暖時,送上一杯咖啡,在他需要安慰時,送上一個擁抱,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愛情。而現(xiàn)在的青少年,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生理欲望,硬是把愛情這頂帽子扣在自己的頭上,到頭來,卻都是一場空。所以說,愛情是要一生來經(jīng)營的。真愛不在一朝一夕的,而是永遠的。這是我讀了《給女兒的信》后的感受。
對愛情這個敏感話題,在教學中一直是個禁區(qū),沒有人敢去涉及。很多教師遇到教材中與此有關(guān)的知識往往是輕描淡寫甚至避而不談。好在現(xiàn)在國家已經(jīng)開始注重這方面,開設(shè)了青春期教育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并在實踐過程中采取了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男女生分開上。我覺得這是教育的進步,更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校園生活中的體現(xiàn)。
其實,不管是在遷客騷人的筆下,還是在影視作品中,愛情始終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少了它是成不了席的。而這也是每一個人要經(jīng)歷的必然階段。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把它說明白呢?你越是不愿提及,越容易激起青少年好奇繼而探究的心理。與其讓他們冒險,為什么不能給予正確引領(lǐng)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四封信“理智和剛毅”中寫到:青少年時代是為人生打基礎(chǔ)的黃金時段,這一時期需要積蓄力量,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東西,其中包括為人類明智而勇敢的愛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靈上的愛情的力量,這種力量需要堅持終生。珍惜它、愛護和發(fā)揚它直到進入棺木之前,使之成為專一不二忠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錯誤和遭到失望。我把愛情稱之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算是人類真正的愛。但是,如果一個年輕人缺乏意志,隨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沒有人類的智慧和勇敢,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會遇到巨大的災難。
如果一個人易性沖動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熱切地追求一時的快樂和追求強烈的快感——這就意味著,他正處在可怕的危險之中。一朵鮮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麗迷人的,但是它蘊藏著一種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這是巨大的邪惡。它潛藏在生活之中,有時你也會碰上——我們可以直言不諱地承認這一點。年輕小伙子要求姑娘滿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干壞事,他像是真的愛這個姑娘,這樣他的罪過就更加嚴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對待愛情的理解還不成熟。按他的體質(zhì)發(fā)育來講,他已經(jīng)可以做一個父親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發(fā)展還僅是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并不是懷有惡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于:他的身體雖已發(fā)育成熟,但還缺乏社會閱歷,可是就做“父親”了。我用引號把“父親”二字括起來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強調(diào)我使用這個詞是附有條件的,因為通常這個詞是含有另一種更崇高的思想的。
感謝蘇霍姆林斯基!他告訴我們:當孩子們在青春期遭遇愛情時,我們應(yīng)該勇敢地拿起筆,和她們一起面對。
致女兒的信讀后感(五)
15歲的天空有星星,有月亮,有歡樂,有淚水,我想應(yīng)該還有朦朧的愛情吧??赡苣且膊荒芊Q為愛情,它應(yīng)該是介于友情與愛情之間的某種物質(zhì)吧?!吨屡畠旱男拧分?,作者用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解釋了愛情的真諦。這對我們這些青少年來說,是非常好的情醒劑。因為,現(xiàn)在我們都有開始對異性產(chǎn)生好奇的現(xiàn)象,也有些開始希望自己像青春偶像劇中一樣,來一場浪漫的愛情。但他們知道愛情嗎?難道,眉來眼去就是愛情?難道,手牽手逛街就是愛情?
難道,甜言蜜語就是愛情?如果你認為這就是愛情的話,那天下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失戀者了。如果一定要說這是愛情的話,那這也是劣質(zhì)的愛情,就像巧克力,只有瞬間的甜蜜。而不像真正的愛情——優(yōu)質(zhì)巧克力,甜蜜中有苦澀,使你更加珍惜這品嘗的機會,使你更加地回味無窮。
現(xiàn)在的青少年,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欲望,硬是把愛情這頂帽子扣在自己的頭上,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所以說,我覺得愛情是要一生來經(jīng)營的。真愛不在一朝一夕,而是永遠。這就是我讀了《致女兒的信》后的感受也對愛情的理解.
延伸閱讀:信的格式
1.信頭:指發(fā)信人的地址和日期。寫在信紙的右上角,可以從靠近信紙的中央寫起。信頭上面要留空白。先寫發(fā)信人地址。地址的寫法與漢語不同,要先寫小地方,后寫大地方。在地址的下面寫上日期。日期的順序是:月、日、年,或者:日、月、年。例如:may 17 XX。在年份之前有一個逗號。
2.稱呼:指對收信人的稱呼。寫在信頭之下,從信紙的左邊開始。寫信給熟悉的人,一般用dear…或my dear…作稱呼。如:dear li lei,dear miss thomas或my dear dad.
3.信的正文:指信的主體部分。從稱呼的下一行第一段頂邊寫。從第二段起每段第一個詞都縮進3或5個字母寫。
4.結(jié)束語:指正文下面的結(jié)尾客套話。一般從信紙的中央靠右寫起,第一個字母大寫,末尾用一逗號。在非正式的社交信中,常用yours或sincerely。假如對方是親密的朋友,可用sincerely yoursyours等。
5.簽名:指發(fā)信人簽名。寫在結(jié)束語的下面,稍偏右。
另外,英文信封寫法與漢語的不同。一般把收信人的地址寫在信封的中央或偏右下角。第一行寫姓名,下面寫地址。發(fā)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寫在信封的左上角,也可以寫在信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