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讀后感

字號:


    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心聲》通過與萬卡有著相似命運的小學生李京京要求在語文公開課上朗讀課文《萬卡》而遭到老師拒絕的故事,揭示了當前教育模式出現(xiàn)的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心聲讀后感,歡迎閱讀。
    

    心聲讀后感(一)
    

    剛一聽到《心聲》這個題目,我的腦海中就顯現(xiàn)出了由我的好奇心引出來的一個問題——這個短文中到底講的是誰的心聲呀?這個問題在我讀者一篇短文是一直陪伴著我。
    

    小說寫一位與萬卡有著相似命運的小男孩,要求在語文公開課上朗讀課文《萬卡》,遭到老師拒絕,通過故事揭示了社會生活和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小說以其深沉的思想內(nèi)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纖麗的情節(jié)敘述和令人傷感的語言表達,感染著讀者。
    

    我感覺萬卡挺可憐的,他是一個弱小的生命——才僅僅9歲就要干活,而且他還是一個無父無母、沒有人疼愛的小孩子。文中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家庭背景也很讓人同情的——自己離開了疼愛自己的爺爺來到父母身邊,但是父母經(jīng)常吵架,而且父母一吵架母親就打她,她似乎成了母親的出氣筒。她和萬卡一樣都很想爺爺。其實我也有和李京京同樣的經(jīng)歷——在我2——3歲時媽媽和爸爸就來鄭州了,把我和哥哥放在老家和爺爺奶奶在一起,但是我總喜歡跟著爺爺。晚上見到爺爺在家門口坐著,我就會過去坐在爺爺?shù)纳砩稀?BR>    

    現(xiàn)在我只堅信命運對我和其他人不可能公平,但只要我心中充滿希望不斷的努力生命就會創(chuàng)造奇跡。
    

    心聲讀后感(二)
    

    《心聲》講述是的是京京想讀《萬卡》,但程老師不愿讓聲音吵啞的京京念,但是京京想到爺爺,卻用心讀書。全開時,趙小楨讀不敢舉手,京京就舉了手。最后,京京用他的心靈之音征服了老師和同學。
    

    京京被告知不能念《萬卡》的故事時,京京垂下頭,他多么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么小段呢!他準能念好。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嗎?這段寫出京京的沮喪,對故事的喜歡他的期望和他的疑惑。
    

    這篇《萬卡》之所以能抓住京京的心里因為他同萬卡一樣。有一愛他的爺爺,京京的爺爺在鄉(xiāng)下,他是在爺爺那里長大的,他不經(jīng)回起他和爺爺在鄉(xiāng)下的場景,后來他去城里上學,再也看不到爺爺了。他的爸爸媽媽又總是吵架,他就像可憐的小萬卡盼望爺爺接他回家一樣,京京也盼著爺爺哪一天來看看他。這個萬卡寫的信多好啊!京京還沒有給爺爺寫過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寫成什么樣子/
    

    他和萬卡一樣有一個要好的女孩,叫妮兒,就住在爺爺家對門。
    

    京京甚至想像得出萬卡寫信時的心情,那種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他真想大聲地讀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讀。
    

    當胖胖的趙小楨像一個愛撒嬌的小姑娘奶聲奶氣的讀書時,京京心想:不,不是這樣的,萬卡不是個妖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時才九歲,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里當學徒,吃不飽,還要挨打,他傷心極了,盼望爺爺去救他,他是在懇求,在哭訴,絕不該有這種撒嬌的腔調(diào),所以說要好好讀一篇文章,要用心去讀,用心去體會文章的語言,主人公的心里活動,只有準確把握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把課文讀好。
    

    程老師的目光在全班同學臉上掃了一遍,課上要求大家表情朗讀。大家把講義拿出來。那天由這幾個同學朗讀。
    

    這個現(xiàn)象反映了一個現(xiàn)在教育的弊端,公開課流于形式化,公開課由于這種形式化逐漸成為一個精心準備的節(jié)目。
    

    京京想念一段問老師可以嗎時,老師說不行,你的嗓子沙啞得厲害,念不好。
    

    表現(xiàn)了老師對個別學生的不肯定,學校本身就是要把一群愚昧的人帶入知識的殿堂,而不是讓本來就很優(yōu)秀的學生拿來展示的。
    

    心聲讀后感(三)
    

    今天我們學了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作品,是選自《兒童時代——心聲》。當我學習后感受萬分。
    

    這篇作文的主人公是李京京,這篇作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寫京京讀了《萬卡》的故事后深深被吸引住了,勾起他對往事的深深懷念,他多么想在課堂上滿懷感情地朗讀這篇課文,可是老師卻說他“嗓音沙啞”,拒絕了他的請求。在公開課上,京京還是抑制不住地舉起了手……
    

    文中的京京給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很大膽,即使知道老師可能不會叫他還積極舉手,最后他成功了。我很佩服他,因為他勇于表達自己的意愿,上課積極舉手發(fā)言,這也是我想要的。我的學校是給不好的學校,在那讀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不太愛讀書的人,要不就是讀書不棒的人。特別是我被安排在一個不好的班,并不是我當時考試不好是運氣不好。
    

    因為當時不能弄快慢班,所以每給班的安差一些讀書一般般和很多讀書不好的人,當然也有安排一兩個讀書棒一點的,因為我們學校不好所以讀書好的人較少(liuxue86.com)。所以在我們學校的學習風貌不是很好,上課時即使是讀書棒的人都沒有人舉手發(fā)言更別說是讀書一般般的人啦!這是由于上課時舉手就會被一些同學私下議論想出風頭,博老師開心等這些話,所以沒人敢舉手發(fā)言。有時我真的很想舉手但還是沒有這個勇氣。京京就不同了,他克服心里的置疑,不怕被同學恥笑,敢于舉手。我一定要學他的勇氣,畢竟他只有9歲而我比他大多了我不能比他差!
    

    京京之所以被萬卡吸引是因為題目的爺爺一樣是遠離題目,很少見到面的。不過無論是萬卡還是京京,但題目畢竟比我幸福,因為題目的爺爺只是在別的地方少見面而且,題目還有機會給他寫信,但我不行。我的爺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爺爺從小就很疼我所以我很想念他,我連給他寫信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他們兩個都比我幸運。在我小時候很傻,常聽人家說想給死人弄什么東西就燒給他,我還信以為真,試過好幾次把信寫完后燒掉,因為這樣爺爺就能看見,到我長大了就沒再干這種傻事了。我是很想念爺爺啊!
    

    這篇作文給我的感慨真的很多,希望有很多人去看一下,很好看的。
    

    心聲讀后感(四)
    

    《心聲》是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作品。這篇兒童小說通過與萬卡有著相似命運的小學生李京京要求在語文公開課上朗讀課文《萬卡》而遭到老師拒絕的故事,揭示了當前社會生活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從課程學的視角對《心聲》進行解讀和分析,小說內(nèi)容從多個側面體現(xiàn)的豐富的課程理念也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的思考。
    

    一、教師要關愛所有學生,尊重個性差異。
    

    李京京從小跟爺爺在鄉(xiāng)下長大;因為與父母長期分離,回到城里后,與父母在思想感情上格格不入;父母吵架,自己遭打,更使他與父母貌合神離。這種非同尋常的身世和經(jīng)歷使李京京形成了與其他同學有明顯差異的個性:對老師想說什么,卻只是“不安地扭動著身子,眼巴巴地望著”,即使說了也是“結結巴巴”的;同學讀書有誤,他也只是“在心里說,不是這樣的”,雖然最后說了出來,也感覺自己“有點兒發(fā)窘”;不同意別人的意見,卻只是“固執(zhí)地嘟囔著”;別人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種神情都會讓他“紅著臉”、“垂著頭”??傊?,這是一個沉郁、執(zhí)著又有些須心理障礙的小學生形象。
    

    課文中,老師極為重視對“優(yōu)秀學生”的教育,并給予了他們過多的機會。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優(yōu)秀學生在學習中的帶頭作用,是對的;但實際情況是,教師對更多的學生指導和關心不夠,對像李京京這樣有“問題”的學生常常忽視。小說《萬卡》引起了李京京強烈的共鳴,他要以此發(fā)泄心中的郁悶,所以他對朗讀課文無比執(zhí)著。但是,老師對他動輒“呵斥”、“不滿地盯住他”、“皺起眉頭”,最后以他嗓音不好為理由拒絕了他的要求。我們也許不能給程老師扣上歧視差生的罪名,但這種做法嚴重地打擊了李京京的學習積極性,挫傷了他們的進取心和自尊心,并使他再次感到現(xiàn)實生活的不如意和壓抑。這對類似李京京的學生的心理成長產(chǎn)生了嚴重的負面作用。
    

    程老師的做法警醒我們: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純粹培養(yǎng)一批尖子學生,我們的教育是大眾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每個教師不能只見幾個優(yōu)秀學生而忽視更多的教育對象,要關愛所有學生,尤其要關愛后進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特別要尊重那些因特殊環(huán)境而形成獨特個性的每個學生,并給予他們以更多的呵護,溫暖他們的心靈,激勵他們的意志。
    

    二、教學要回溯生活,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
    

    李京京的身世與同時代的兒童不一樣,他與萬卡有太多的相似:都是從小與爺爺一起生活,都是從小就缺少父愛和母愛,都與農(nóng)村小朋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并一直想念著她,都盼望爺爺哪天來看看他或接他回家。對于李京京而言,這種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所產(chǎn)生的體驗是其他同學所不具備的寶貴的學習資源,這使他在閱讀《萬卡》時心里產(chǎn)生深深的共鳴,雖然嗓子有點沙啞,但充滿感情,不知不覺中“魂兒都抓走了”,并征服了大家,以致程老師聽了李京京的朗讀后說話也“聲音發(fā)顫”。
    

    對于程老師而言,李京京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是一種有待開發(fā)的極富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通過預先的調(diào)查了解,組織學生關注李京京的家庭,關注他的遭遇,讓在父母呵護下的孩子關注這樣不和睦、甚至離異的家庭給相同年齡段的孩子帶來的傷害,讓他們了解別的孩子的家庭、生活,使這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得以充分的開發(fā),并進行有效的整合和運用,使之得以共享。有李京京這樣家庭遭遇的學生可能在實際生活中是少數(shù),但是反映出來的問題,在生活中是有普遍性的。少年心理易受影響,尤其是面對和自己生活體驗哪怕是有一點點相似感覺的經(jīng)歷,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手段調(diào)動學生中的各種生活儲備,激發(fā)他們的內(nèi)心情感,使他們的學習置于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只有回溯生活,緊密結合學生生活的直接經(jīng)驗,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切身的體驗,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切切實實的審美感受。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由內(nèi)向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向內(nèi)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這種知識經(jīng)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所以,教學必須回溯生活,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從而使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基礎之上,使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成為教學的資源。
    

    三、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已精辟地闡述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認識主體和發(fā)展主體的思想,強調(diào)了課程實施中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反對以教師為教學的中心,反對以教案為本位。因此,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以人為本”還包括尊重學生的獨特差異,為不同學力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支持,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嘗試。
    

    《心聲》中程老師的教學完全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她的教學預設來說,她的設計不是來自于學生,可以說,完全忽略了學生因素。須知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是決定課堂教學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而且這些學生又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有著其特殊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這決定了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發(fā)現(xiàn)學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從程老師的課堂教學來看,課文的朗讀是一種指定的朗讀,而不是基于學生自主意識基礎上的朗讀;朗讀的指定是以學生平時的學習成績?yōu)闃藴?,根本沒有考慮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這個因素;朗讀過程中“其他同學動都不動”、“全班都沒有人舉手”則是“事先說好了的”,是教師一人操縱的結果。這完全是一種教師中心論的教學,根本漠視了學生的存在,更談不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了。這樣的課堂里,學生的全部任務就是順著教師的思路,配合完成教案中設計的教學程序,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這種教學學生哪有自主性可言。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否得以落實,要看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得以發(fā)揮,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tài)度、學習品質(zhì)等方面的素質(zhì)是否得以提高,但同時也要關注教學細節(jié),如是否拖堂。許多教師認為拖堂無關緊要,“總喜歡拖那么幾分鐘,好象這樣就能讓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以為這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xiàn)。殊不知課間10分鐘休息對學生進行身體和心理的調(diào)節(jié)、對其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同時,教師保證學生課間的休息,也是對學生基本權利的尊重。
    

    四、教學需要智慧,教師須不斷在實踐中進行反思。
    

    教學需要預設,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我們多少年來追求的是循著課前精心設計的程序牽著學生去接受一個又一個結論,不允許課堂教學出現(xiàn)意外和“錯誤”,教師不敢越“案”半步。事實上,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中隨時會出現(xiàn)預設之外的意外和驚奇,教學也有可能因此充滿生機和魅力,所以,我們更需要把握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和問題,處理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這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智慧。
    

    《心聲》表現(xiàn)的教學情景中,程老師面臨著兩次意外。第二次的處理應該說是正確的:李京京幾乎把別人的一段也念完了,打破了教師的預設,程老師臨時改變主意,讓他把剩下的課文全部讀完,這樣才能使這堂公開課有可能取得成功。但第一次意外發(fā)生后程老師的表現(xiàn)卻顯示了她的教學應變能力的嚴重缺乏:公開課開始,出人意料地有學生怯場,而學生的怯場又導致了老師的怯場,“臉上有點發(fā)白”,“有點慌亂”,手足無措,幸虧李京京舉手請讀,要不然不知會出現(xiàn)何種局面。
    

    科學而藝術地把握好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和問題并處理好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需要教師把教學過程考慮得細一點,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估計得充分一點,多一些事前的準備,但更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智慧。這需要教師在實踐基礎上進行充分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積累經(jīng)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并最終形成教學智慧。
    

    在實際的課堂觀察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那些善于反思、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往往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地處理教學中的“突發(fā)事件”,并進一步把這些“突發(fā)事件”生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產(chǎn)生意想不到、預設不到的教學效果。但我們也注意到,當類似的“突發(fā)事件”出現(xiàn)在缺乏經(jīng)驗的教師的面前時,他們往往手足無措,預設的目標、內(nèi)容、步驟也被這種“突發(fā)事件”打亂,更不能抓住機遇,自然而富有創(chuàng)新地生成了。因此,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反思并積累經(jīng)驗,是每個教師培育高超的教學智慧進而把自己培養(yǎng)成智慧型教師的必由之路。
    

    延伸閱讀:關于心聲的作文
    

    關于心聲的作文(一)
    

    “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心聲,讓我們勇敢的傾吐吧!”
    

    ――題記
    

    周末又到來了,自從帶著對童年的懷念踏進了初中的門檻,小學生活和初中生活好像是兩段截然不同的人生。現(xiàn)在我討厭放假,哪怕是半天。我依然覺得度日如年,我不愿成為它的傀儡。在學校我可以和同學們分享快樂與悲傷,可回到家好像有種喘不過起來的感覺,好累!好累!我面臨的將是預習和一堆資料書,心煩的時候真想把他們撕得粉碎,是它們壓的我喘不過氣來。每天都重復著同樣的生活――上學、吃飯、做作業(yè)、睡覺。生活沒有一點色彩,一切都是那么的單調(diào)。我似乎被一把無形的大鎖,緊鎖我在書桌上。我就是魯迅小時候待在三味書屋里被束縛了那樣。我渴望解脫束縛!我渴望自由!
    

    有一個周末,我鼓起勇氣說:“媽媽我能上下網(wǎng)嗎?畢竟我很久沒有在暢游網(wǎng)絡世界了。”“玩玩玩,你就知道玩。除了玩你還會什么?不準玩,給我提早預習,好好復習去,考個好成績,我就不用操心了!”媽媽劈頭蓋臉吼過來,那樣子真像被惹火的老虎,使人心驚膽戰(zhàn)。我只好灰溜溜地走進房間,心不在焉地對著那可惡的書本進行掃視。媽媽您何曾想過像我這樣能吮吸書中的知識嗎?
    

    你看,我還有自由嗎?我的空暇被無情的書本剝奪了!我渴望自由,渴望像小鳥那樣放飛自由的翅膀,盡情翱翔??释冗^一個美滿的周末,無拘無束!
    

    爸爸媽媽請你們聆聽我的心聲:在遼闊的天空與狹小的籠中,我必須選擇愛,但是我渴望展開翅膀,伸開羽翼,飛的更高!
    

    關于心聲的作文(二)
    

    我是一棵樹,一棵經(jīng)歷過風風雨雨的樹。但是,我的心底卻有著揮之不去的陰影,因為,我曾親眼目睹過家園的毀滅。
    

    十五年前,我的家園是一片綠色的海洋。放眼望去,遠處是小小山丘溫柔的曲線;細雨過后,托著千萬顆露珠的草葉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春天,蘋果樹上擠滿了雪白的,被陽光照得透明的蘋果花;秋季,紅的楓葉,綠的松柏,黃的銀杏,漫山遍野,五顏六色,大地像是用彩筆涂上了濃厚的色彩,非常漂亮。所有樹木都根深葉茂,蒼翠欲滴,一切生命都在歡欣的搏動,向大地展示著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我和同伴們每天都能聽到小鳥愉快地歌唱,啄木鳥每天都來光顧,為我們除去蟲害。還有松鼠,野兔,動物們每天都來到這里,與我們嬉戲,這里每天都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的音樂會。
    

    可是,突然有一天,在睡夢中,我聽到了一陣“隆隆”的聲音。我驚訝地醒來,竟發(fā)現(xiàn)數(shù)百個人類正操縱著怪物般的機器,肆無忌憚地砍伐我的兄弟姐妹!看到此情此景,我既憤怒又恐懼。昨天,我們都還根連著根,葉連著葉,一起成長,一起歡笑??墒乾F(xiàn)在,一切都不復存在,它們被可惡的伐木工人砍倒了,運走了,只留下了矮矮的樹樁。我狂吼著抗議,悲泣著哀求,然而,沒有一個人聽見我的心聲。
    

    幾年后,我的家園變得一片荒蕪。我因瘦小而成為了幸存者。
    

    望著面目全非的家園,我的心里涌起陣陣酸楚。愚蠢的人類啊,你們難道不知道嗎?人與自然本來就是魚與水的關系,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沒有了我們,誰來保護水土?誰去阻擋風沙?難道非要等到災難降臨,泥石流淹沒了你們的家園時才會清醒嗎?人類是何等的無知啊!
    

    人類,請你們收回不斷索取的手,還我們一個美麗清新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