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去香港留學之前肯定要問的問題就是,為什么要去香港留學。學術的角度來講主要是兩個原因 1“去行政化 2“干凈的學術精神”。如果這兩項學術追求在我國大陸實現的話,各位也無需去香港留學了。
香港回歸18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香港的教育有了更多認同。比來到香港讀大學,離家近,想看望孩子子,不用遠涉重洋,車馬勞頓。其二,香港的高等教育,有真正的獨立,開放、自由、民主、深刻、新穎,比如歷史悠久的香港大學在世界200所大學排名中居前50位,該校50%的教師畢業(yè)于世界著名學府,許多教授在國際上具有顯著影響力。
“道德潔癖”洗凈學術精神
單從嚴酷的“學術道德潔癖”,就可以見證其精神卓越。曾看到一則報道,香港“高考”——中學文憑試出現近年罕見的集體抄襲事件。香港現代書院23名學生,在校本評核中文科考試中,引用資料而沒有注明出處,被取消中文科成績,失去大學申請資格。“學術抄襲一旦進入學生檔案,對學生未來發(fā)展可能造成重大影響。”香港大學教務長韋永庚說。特區(qū)政府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這次事件屬“不幸”,希望大家尊重知識產權這個核心價值。
要說,“引用而沒有注明出處”,根本就是小事一樁,畢竟,引用者僅僅是校本考評,沒有惡意侵權動機,更沒有造成大的公共傷害、不良的學術影響。更沒有傷到原作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行了。
可香港還是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放大,沒有因為“事情不大”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沒有因為“傷害很小”而心不在焉,仍然嚴肅處理,追根求源、不依不饒。處罰當事人,也讓“分校校長、教師遭停職。”正是有了這種“不允許出現絲毫瑕疵”的學術處罰,那些污染和褻瀆學術的做法,才得到斷根性杜絕。鋌而走險的“學術擦邊球”,注定“此路不通”。
還有類似案例,“一內地學生意圖以1萬元購買某教授的考卷,最終落得半年拘役”。“2011年,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梁美芬,有半頁使用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的意見,但無注明出處,成為轟動全港的大新聞”。“只是重復使用一張解說圖,重量級專家被學術期刊禁發(fā)稿5年”, 大學生的隨堂作業(yè)都要被數據系統(tǒng)“測謊”有無抄襲。云云。
無論是學者,學生,都將教育規(guī)律、教育研究,提升到了令人仰視的高度,“親師徒,明算賬”,學術發(fā)展,不容侵犯,不敢侵犯,無比莊嚴,學術活力,學術激情才能得到激情迸發(fā)。只有把學術真理當作了教育的常態(tài),生活和教育的伙伴,和學生們日日相伴,學生們才能得到真正的“真理性的成長”,成為敬畏真理,志士于道的“大寫的人”。大學之“大”,就在于這種崇高的品格、廣闊的胸徑,敬畏真理的風氣,以及溫文爾雅的君子品格。港校做得比較好。
“學術腐敗零容忍”是基本教育文化
這個“段子”就更有“意思”了。和香港人談“學術腐敗”,他們多“一臉茫然”。 耐心解釋后,“其實就是學術不端、剽竊抄襲”,人們才頓悟。因為“最近十年來都好像很少聽說這樣的事情呢”。 “為了升職狂抄他人研究成果之事,那可就嚇壞了對方……個個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感情“抄襲作弊零容忍”已經成為香港學術界最基本的教育文化、社會文化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羅文輝表示:“一旦造假被發(fā)現,這個人的學術生涯就可以結束了,因為這違背的是最基本的學術訓練核心價值‘誠信’”。誰還敢輕易違規(guī)呢?
內地高校要多學 “學術腐敗零容忍”
如果真要是培養(yǎng)和造就獨立性學術精神的話,港校要比內地的高校,更有競爭力。在港校,孩子更能得到真正的創(chuàng)造能力、國際視野。比如2014年的QS大學排行榜中,香港大學以88.6的評分位列全球第26位。香港科技大學位列全球第34位。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位列全球第46位、第48位。遠沒有港??壳?。還有更誘人的數據,香港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率99.7%。該校本科畢業(yè)生月薪1.7萬港幣。“社會”才是評判和檢驗“大學”和“人才”的最客觀公平的試金石。
在內地上大學,這種獨立氛圍就少多了,多有學術“假惡丑”,教授成了“叫獸”,專業(yè)成了“磚家”,忙于走穴,忙于剽竊,忙于賺錢,忙于當“學術販子”:“天津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沈履偉發(fā)表致歉聲明,對侵犯他人著作權一事表示歉意”、“復旦大學的三起舉報涉及的教材抄襲、論文抄襲的案件經查屬實”、“安徽高校4人剽竊包括1院士”,怎么能有心思潛心學術研究?進而成為學生“精神的導師”呢?——有比較才有高下,在這種情況下,我當然樂意讓兒子到香港上大學。
這些年,人們越來越期待內地高等教育改革的“去行政化”早落實,這應該是一個明確的發(fā)展方向。讓更多內地高校以及教育研究者,擺脫行政束縛,讓拒絕抄襲、拒絕做假、拒絕賄賂成為基本的學術操守。“干凈的學術精神”得到真正的降臨,人們也不就用舍近求遠,去香港上大學了。
香港回歸18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香港的教育有了更多認同。比來到香港讀大學,離家近,想看望孩子子,不用遠涉重洋,車馬勞頓。其二,香港的高等教育,有真正的獨立,開放、自由、民主、深刻、新穎,比如歷史悠久的香港大學在世界200所大學排名中居前50位,該校50%的教師畢業(yè)于世界著名學府,許多教授在國際上具有顯著影響力。
“道德潔癖”洗凈學術精神
單從嚴酷的“學術道德潔癖”,就可以見證其精神卓越。曾看到一則報道,香港“高考”——中學文憑試出現近年罕見的集體抄襲事件。香港現代書院23名學生,在校本評核中文科考試中,引用資料而沒有注明出處,被取消中文科成績,失去大學申請資格。“學術抄襲一旦進入學生檔案,對學生未來發(fā)展可能造成重大影響。”香港大學教務長韋永庚說。特區(qū)政府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這次事件屬“不幸”,希望大家尊重知識產權這個核心價值。
要說,“引用而沒有注明出處”,根本就是小事一樁,畢竟,引用者僅僅是校本考評,沒有惡意侵權動機,更沒有造成大的公共傷害、不良的學術影響。更沒有傷到原作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行了。
可香港還是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放大,沒有因為“事情不大”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沒有因為“傷害很小”而心不在焉,仍然嚴肅處理,追根求源、不依不饒。處罰當事人,也讓“分校校長、教師遭停職。”正是有了這種“不允許出現絲毫瑕疵”的學術處罰,那些污染和褻瀆學術的做法,才得到斷根性杜絕。鋌而走險的“學術擦邊球”,注定“此路不通”。
還有類似案例,“一內地學生意圖以1萬元購買某教授的考卷,最終落得半年拘役”。“2011年,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梁美芬,有半頁使用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的意見,但無注明出處,成為轟動全港的大新聞”。“只是重復使用一張解說圖,重量級專家被學術期刊禁發(fā)稿5年”, 大學生的隨堂作業(yè)都要被數據系統(tǒng)“測謊”有無抄襲。云云。
無論是學者,學生,都將教育規(guī)律、教育研究,提升到了令人仰視的高度,“親師徒,明算賬”,學術發(fā)展,不容侵犯,不敢侵犯,無比莊嚴,學術活力,學術激情才能得到激情迸發(fā)。只有把學術真理當作了教育的常態(tài),生活和教育的伙伴,和學生們日日相伴,學生們才能得到真正的“真理性的成長”,成為敬畏真理,志士于道的“大寫的人”。大學之“大”,就在于這種崇高的品格、廣闊的胸徑,敬畏真理的風氣,以及溫文爾雅的君子品格。港校做得比較好。
“學術腐敗零容忍”是基本教育文化
這個“段子”就更有“意思”了。和香港人談“學術腐敗”,他們多“一臉茫然”。 耐心解釋后,“其實就是學術不端、剽竊抄襲”,人們才頓悟。因為“最近十年來都好像很少聽說這樣的事情呢”。 “為了升職狂抄他人研究成果之事,那可就嚇壞了對方……個個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感情“抄襲作弊零容忍”已經成為香港學術界最基本的教育文化、社會文化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羅文輝表示:“一旦造假被發(fā)現,這個人的學術生涯就可以結束了,因為這違背的是最基本的學術訓練核心價值‘誠信’”。誰還敢輕易違規(guī)呢?
內地高校要多學 “學術腐敗零容忍”
如果真要是培養(yǎng)和造就獨立性學術精神的話,港校要比內地的高校,更有競爭力。在港校,孩子更能得到真正的創(chuàng)造能力、國際視野。比如2014年的QS大學排行榜中,香港大學以88.6的評分位列全球第26位。香港科技大學位列全球第34位。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位列全球第46位、第48位。遠沒有港??壳?。還有更誘人的數據,香港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率99.7%。該校本科畢業(yè)生月薪1.7萬港幣。“社會”才是評判和檢驗“大學”和“人才”的最客觀公平的試金石。
在內地上大學,這種獨立氛圍就少多了,多有學術“假惡丑”,教授成了“叫獸”,專業(yè)成了“磚家”,忙于走穴,忙于剽竊,忙于賺錢,忙于當“學術販子”:“天津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沈履偉發(fā)表致歉聲明,對侵犯他人著作權一事表示歉意”、“復旦大學的三起舉報涉及的教材抄襲、論文抄襲的案件經查屬實”、“安徽高校4人剽竊包括1院士”,怎么能有心思潛心學術研究?進而成為學生“精神的導師”呢?——有比較才有高下,在這種情況下,我當然樂意讓兒子到香港上大學。
這些年,人們越來越期待內地高等教育改革的“去行政化”早落實,這應該是一個明確的發(fā)展方向。讓更多內地高校以及教育研究者,擺脫行政束縛,讓拒絕抄襲、拒絕做假、拒絕賄賂成為基本的學術操守。“干凈的學術精神”得到真正的降臨,人們也不就用舍近求遠,去香港上大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