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蠟燭有感400字

字號:


    西蒙諾夫的《蠟燭》講述的是一位南斯拉夫婦人冒著生命危險埋葬了一位紅軍戰(zhàn)士,并將自己珍藏45年的結婚喜燭點在戰(zhàn)士墳頭的故事。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搜集整理的蠟燭讀后感,歡迎閱讀。
    讀蠟燭有感400字(一)
    《蠟燭》敘述了二戰(zhàn)時期,一位蘇聯(lián)青年契柯拉耶夫戰(zhàn)死后, 南斯拉夫一位名叫育乞西的老婦人冒著德國人的炮火, 把他拖到一個 炮彈洞邊安葬的故事。
    這位老婦人的家已經(jīng)被炸毀了,在她無家可歸的情況下,卻為蘇 聯(lián)青年筑造他最后的家,用珍藏的蠟燭為他點明天堂之路。
    蠟燭本為普通物, 但當這小小的蠟燭出現(xiàn)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 戰(zhàn)場上時,當育乞西老人插在蘇聯(lián)軍人的墳頭時,這小小的蠟燭卻閃 耀出了無限的光芒。這是一種超越國界、人種以后,一位南斯拉夫母 親為蘇聯(lián)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后奉獻。此時雖炮聲隆隆,但她應該不 會害怕,因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留存。
    讀蠟燭有感400字(二)
    今天,老師讓我們預習第三課《蠟燭》,一開始我懶得去預習,只是一掃而過,但讀著讀著,讀出了味道,就又重新讀了一遍,這次是一字一句地讀,還去了解句子的含義。
    讀完了,給我第一個印象就是那位烈士的戰(zhàn)友竟然不把他的尸體從方場帶回去安弄葬,就算他們會在第二天拂曉攻占那座橋后,再安葬,如果他們一直攻不下那怎么辦,難道要等烈士的尸體腐爛后再安葬嗎?他們讓我感到很不爽(郁悶)。而那位老婦人讓我感覺到那種一個完全不用去管烈士尸首的陌生人,竟然會冒著彈火去埋葬他,而且還拿出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來哀悼這位烈士。而且在課文第43節(jié),明顯突出了一種感情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仔細體會后,會讓人感動得流淚。
    讀蠟燭有感400字(三)
    我讀了一篇文章叫《蠟燭》。寫了蠟燭的形狀和用途,表達作者對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贊美,同時歌頌了人民教師為教育事業(yè)奉獻終身的“蠟燭精神”。
    愿蠟燭精神永放光芒!這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對《蠟燭》這篇文章出自內心的真實感受。蠟燭是最平凡的東西,但是它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每當停電,人們便點亮蠟燭,使整間房子生輝,當它被點燃時,滴滴蠟珠順流而下,像一串串淚珠。雖然蠟燭流著淚珠,卻在默默無聞地工作,不求回報,直到生命結束。在燭火下讀書的人們,還能感到一絲溫暖。古人有句古語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人們贊美它,因為蠟燭雖小,但它能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光明,奉獻給人們。
    我們的老師像一枝蠟燭,啟發(fā)學生的心靈,嘔心瀝血,為學生的成長操碎了心。老師每天早上很早就回來學校,監(jiān)督學生早讀,給學生上課,晚上放學后,又要留下來批改作業(yè)和輔導學生,晚上直到夜幕降臨時他才回家。他們把青春無私地給了我們,直到白發(fā)悄悄地爬上他們的雙鬢。老師就像蠟燭一樣平凡而有偉大啊!
    蠟燭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愿蠟燭精神永放光芒!
    讀蠟燭有感400字(四)
    在《蠟燭》一課中作者西蒙諾夫用獨有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蠟燭的故事。
    蠟燭在日常生活中是最普通不過的東西,但在西蒙諾夫筆下卻被賦予了最厚重的意義。當它出現(xiàn)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zhàn)場上,出現(xiàn)在蘇聯(lián)軍人契柯拉耶夫的墳頭時,更點燃在飽受法西斯戰(zhàn)爭摧殘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時,這小小的蠟燭閃耀出了命令的光芒,它象征著勝利與希望!
    一個親友都死于戰(zhàn)亂的老婦人在地窖中躲避戰(zhàn)火時,兩支蠟燭對于她來說就等同于光明。這是她最親的人留下的最珍貴的記憶,讓她能在在痛苦與不安中得到慰藉。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就像帶了一份護身符,但是外面隆隆的炮火卻又不斷地轟擊著她飽受摧殘的心。
    在這種情況之下,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lián)紅軍為誰而來,她知道蘇聯(lián)紅軍正在為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zhàn),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zhàn)爭是殘酷的,它總是把痛苦帶向善良的人們,那個蘇聯(lián)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此時此刻老婦人的心情是復雜的,這是親人離去的悲傷,對無畏精神的感動,還有法西斯侵略者的憤恨。
    地窖外面炮彈的碎片咆哮著飛過,似乎在喊著死亡!不過,有什么比親吻親人的額頭,讓死去的親人安息更重要嗎?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可敬而又令人傷心的小伙子呀,應該把最珍貴的東西,最真的心送給他。所以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是蠟燭,是她與丈夫45年風雨同舟的見證。時間沒有讓它的色彩有絲毫的減退,此時此刻她要把她僅存的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她認為最可愛可敬的人---位蘇聯(lián)紅軍。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動搖。在燭光中透著勇氣、希望、堅定。那是一個正義的戰(zhàn)士奮勇前進的火焰,是在一個感恩的心燃起的希望的火焰,更是人類心中渴望和平的堅定信念的火焰!
    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痛苦與悲傷體現(xiàn)在每個受侵略的人民的臉上,也許還有擦拭不完的淚水,但是那一朵小小的燭光會為黑暗中的人民帶來光明,這一點星星之火要從此開始點燃每個正義者心中永不熄滅的蠟燭。最后成為一場永不熄滅的大火!紅軍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zhàn)斗。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光芒跟隨著戰(zhàn)士們的腳步而閃耀著。
    紅色的喜燭只有兩只但是那代表著正義與希望的燭火卻千千萬萬它會一直閃亮在人們的心中。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lián)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被蠟燭所歌頌。
    讀蠟燭有感400字(五)
    今天我讀了一篇短文,題目叫《蠟燭》。讀完之后,我為文中謙虛的蠟燭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而感動不已。
    短文里的臺燈不但趾高氣揚、驕傲自大,還喜歡到處炫耀自己,它因為自己有著漂亮的外表而瞧不起普通的蠟燭。但當驕傲的臺燈壞了,而人們急需要光明的時候,主人把默默無聞的的蠟燭拿了出來,點燃了它,它的火焰依然照亮了房間里的每一個角落。而蠟燭謙虛地說:“我發(fā)出的光太淡了,的確沒有臺燈亮,我很慚愧,我沒有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可它自己卻默默地燃燒著,一直到生命之火熄滅,才悄悄地離開了人間。蠟燭雖然沒有臺燈那樣美麗,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它,它總是發(fā)揚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它是多么平凡而又偉大啊! 在贊美蠟燭的同時,我們不由地想起了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的老師,他們就象蠟燭一樣永遠照亮著每一位學生的心靈。
    從短文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時候都不能只看外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不同的作用,做什么事情都要謙虛,不能驕傲,我們要向蠟燭一樣燃燒著自己,照亮著別人!
    讀蠟燭有感400字(六)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的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lián)青年的墳頭。這是《蠟燭》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話,西蒙諾夫的這篇小說歌頌了艱難中各國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
    《蠟燭》敘述了一位蘇聯(lián)青年戰(zhàn)死后,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冒著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干了洞里的水,用炮彈洞四周的浮土蓋住死者的身體,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最后,老婦人拿出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為死者點亮了最后一道光明。當人們在尋找這位蘇聯(lián)青年的尸體時,發(fā)現(xiàn)了這小小的墳堆,都不由得驚嘆,不由得脫下帽子默哀。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婦人在被德國人炸毀了自己的房屋后還為蘇聯(lián)青年筑造他最后的家,用珍藏著的蠟燭為他點明天堂之路。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xiàn)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親在炮火的煙灰下埋葬一位蘇聯(lián)青年的情景。這再也不是什么樂于助人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過的,那是一種超越國界、人種以后,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為蘇聯(lián)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后奉獻,讓那些高傲的、無視他人生命的人來想想這位偉大的南斯拉夫母親吧!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燒著,正像一位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讀蠟燭有感400字(七)
    在一場激烈的戰(zhàn)爭中,在炮火燒灼了的戰(zhàn)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蹭,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在一位蘇聯(lián)紅軍士兵的墳頭點燃了自己珍藏了45年的兩支珍貴的結婚蠟燭。
    我們的生命常因為變故,因為各種各樣的災難,變得孤單而無助,那么,我相信總會有愛將我們收留,總會有愛帶我們回家。
    第二次世界期間,蘇聯(lián),南斯拉夫等國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蘇聯(lián)紅軍們走出國門,來到南斯拉夫,幫助南斯拉夫人民打擊法西斯侵略者。可是,在戰(zhàn)斗的過程中有一個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死了,后來有一位老婦人為幫助蘇聯(lián)紅軍而受傷,失去知覺。到醒來的時候耳朵被炸彈振得聽不見了,可是,她并沒有放棄不顧那已死去的紅軍。老婦人找到了一個被炸彈炸了一個大坑的土地上,那個大坑里有水,那個老婦人筋疲力盡的用手把里面的水舀干。因為她想讓死去的紅軍能夠感到舒服一點。
    老婦人能夠把一個素不相識的蘇聯(lián)紅軍,辛苦的拖到坑里,而且還用手把泥土一捧一捧的放在已經(jīng)死去了的蘇聯(lián)紅軍身上,并把自己已經(jīng)珍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插在了這位蘇聯(lián)紅軍的墳頭。
    因此可見這件南斯拉夫母親已經(jīng)把這位成了自己的親人。可是,蠟燭不僅僅只是蠟燭,還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了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的哀思,是南斯拉夫與蘇聯(lián)兩國人民的情誼。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老婦人的堅持不懈、勇敢、無所畏懼、不怕艱險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