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后感范文

字號:


    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提供的讀后感范文的文章,希望對大家一定的幫助。更多阿q正傳讀后感范文的文章內(nèi)容盡在出國留學網(wǎng).
    篇一: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已經(jīng)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為世界各地的讀者所欣賞,成為世界名著,“阿Q”也成為“世界名人”,直到現(xiàn)在,阿Q二字還常掛在人們的嘴邊。阿Q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圍內(nèi)影響如此之巨大,究其原因正是《阿Q正傳》成功塑造了阿Q這個鄉(xiāng)下農(nóng)民的形象,魯迅先生通過這個形象,揭露和批判了二十世紀初舊中國農(nóng)民身上存在的致使中國長期落后挨打的愚味、軟弱、自私、虛榮、狂妄的劣根性。
    阿Q的身上,體現(xiàn)著自負和自卑的兩種極端性格傾向,他是極其卑微的小人物,他生活在末莊的最底層,沒有職業(yè),沒有家,沒有住處,有時窮得只剩一條褲子,甚至連姓名都沒有,只是靠給別人打短工為生。但是他卻瞧不起末莊所有的人。趙太爺?shù)膬鹤舆M了學,阿Q也不以為然,以為自己的兒子將來比他闊多了。阿Q還把自己頭上的傷疤作為高貴的標志,別人嘲笑他時,便說:“你還不配......”。這便是阿Q所代表的中國人的自負心理,極度自負的人往往會朝著極度自卑的方向發(fā)展,阿Q為了逃過別人侮辱,免受皮肉之苦,甘愿用自輕自賤來換取別人的同情,從而避免別從的侮辱。如末莊的閑人揪住阿Q的辮子往墻上撞時,他便承認自己是蟲子,這完全喪失了人格和自尊,多么令人心酸!
    阿Q對革命不了解,并不懂得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dǎo)的“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他投機革命只是為了謀取個人私利,對別人進行報復(fù),甚至連王胡這樣的同胞也不留了。所以阿Q“參加革命”遭到拒絕后,就想到衙門里告狀,告別人謀反,好讓他滿門抄斬。阿Q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即使阿Q“革命成功”最終也會變成趙太爺那樣的新統(tǒng)治者。
    阿Q既軟弱又膽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受到別人的侮辱,沒有能力改變現(xiàn)實,無法面對現(xiàn)實,便只好利用精神麻醉法,在想像中麻醉自己,忘記痛苦。當阿Q受了別人侮辱時,十公惱恨,但很快就忘了,他只有借著自欺欺人,迅速忘卻惱恨心境才能恢復(fù)平和,也只有這樣才能重新高興起來,阿Q遭別人棍棒的痛打,就是用“忘卻”這一件“祖?zhèn)鞯膶氊?rdquo;來求得解脫的。
    阿Q生活在末莊的最底層,什么人都可以欺負他,與人打架,他經(jīng)常是要吃虧,但他常常十分得意,因為他有一種妙法自慰,別人打自己,就想像成自己的兒子打自己。錢被人搶了,他在憤怒之中打了自己一個耳光,想像成打別人一樣。就是受了再歷害的凌辱,他也會用類似的方法為自己解脫,從而莫名其妙高興起來。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賴以生存的精神基礎(chǔ)。
    作為一個生活的弱者,阿Q無力抗拒黑暗和惡勢力的迫害,喪失了普通人的思維規(guī)律,近乎于精神失常。后因趙家遭搶,阿Q被人陷害,一步步走向刑場,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反抗,為自己辯白。最后要畫押了,阿Q還擔心自己畫不圓,被人笑話而煩惱。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這是魯迅對病態(tài)國民深痛感受的結(jié)晶,在魯迅的心中,阿Q是無數(shù)麻木愚昧的中國人的代理。
    篇二:
    《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nóng)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nóng)民形象。阿Q是一個農(nóng)村的流浪者,沒有家,沒有固定的職業(yè),只有給別人作短工,他除了可以出賣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籍貫都不在意。在人們的侮辱、打罵中的他漸漸變得麻木不仁,游手好閑。
    雖然阿Q到處受到壓迫、排擠、侮辱,但是他總是“樂觀”。在受到侮辱時,他不是奮力反抗,正視事實,而是愚昧地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來為自己奴隸地位和底下、屈辱處境辯護,用我看似可笑的瞞和編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勝利,在“苦中求樂”。
    他非常貧窮,還自欺欺人地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什么東西!” 他充分表現(xiàn)了辛亥革命時人們的心理——自欺欺人,妄自尊大但又自輕自賤,麻木輕信的半殖民地人民??戳恕栋正傳》我感到了一種憤慨,但是卻無從得知那感覺的來源,在我們這個年代,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對于魯迅的這中篇小說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不過我仍從中理解到一些東西,并從父母那兒得到了一些證實。他受了委屈,反而要通過自己打自己來排解,轉(zhuǎn)而還很得意。覺得自己是世界第一自輕自賤的人。被人用棍子打,常用“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地得勝了來辯解,然后竟然就像忘了剛才的一切,去喝酒去了。阿Q就用這種“精神勝利法”來反敗為勝,反辱為榮。
    阿Q是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先估量對手。不會說話的他便罵,力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揚起拳頭擺出挑戰(zhàn)的態(tài)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輕保這些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xiàn)。魯迅先生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是由于卑怯性而來的.。“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quán)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我認為其實這一點和后面的精神勝利法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不同是精神勝利法只是對自己,而這種卑怯性卻使很多弱小者受到欺負。
    魯迅正是以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字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xiàn)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jié)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xùn)。作品在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同時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封建,應(yīng)該鏟除封建思想的毒瘤,才能獲取真正的勝利。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游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后,人們的態(tài)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jù)。”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 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后的 “祝福”,令人可悲!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一個不知覺悟的勞苦農(nóng)民。他具有農(nóng)民的勤勞,樸實,又沾染了社會流民的游手好閑之徒的狡猾。他很注重男女之間的關(guān)系,但卻又情不字禁的跪下向吳媽求 。他憎恨視財如命的趙大爺和假洋鬼子。但又想攀比他們。這一切切復(fù)雜有矛盾的事情構(gòu)成了阿Q這個人物?!栋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
    篇三:
    阿Q,確實很Q,很彈牙。在小說中,他卑怯、欺軟怕硬:遇到人高馬大的王胡,與之打架力氣不敵,便稱“君子動口不動手”;碰到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尼姑,就油嘴滑舌上下其手大肆輕薄。他善于投機,是個“真小人”:起初痛恨革命,可看到趙太爺父子盤辮子鬧革命后,就眼熱心癢地做起了革命黨,其實對其一無所知。他夸大、有“自尊癖”:雖只是個極小極卑微的人物,卻從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就是趙太爺?shù)膬鹤舆M了學,也不免暗地里冷嘲熱諷之。他有一套自己的“精神勝利法”:與人打架吃了虧,就如是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xiàn)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老子。”
    魯迅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似乎是覺得這粒QQ糖很是彈牙,再口間彌散的滋味也很是糟糕??傊?,是那么的難以下咽。
    可是一粒翻滾在舊中國封建社會中的QQ糖,就算再Q(mào),也終難逃脫被毀滅的命運。在滾滾封建社會的洪流中,阿Q被那黑色腥臭的膿液悄無聲息地吞噬了。可悲的是,直到他死,仍舊沒弄清自身的處境,仍舊一廂情愿地桎梧自己所筑的精神樂園里。興許只有在回憶到路邊雜沓人群眼睛里冰冷漠然的神情時,才會拾撿到一絲對自己潦倒渾噩半世的憐憫與哀傷吧。
    魯迅咀嚼著,咀嚼著。這位戰(zhàn)士也知道,類似于自己創(chuàng)作的阿Q,又何止這一個?放眼彼世,紛紛亂道,蒼蒼天地,可憐何處無阿Q?這些“夸大狂”、“色情狂”、“衛(wèi)道精神論者”、“麻木不仁者”與“投機卑怯者”,太多太多,充溢在社會各個角落。在洋人洋槍洋科技面前茍延殘喘、瞠目結(jié)舌;在熟人朋友街坊面前胡吹大氣、唯我獨尊。阿Q時代啊,血蒙蒙的阿Q時代啊!難道非等到女人們的雙雙腳被裹成“三寸金蓮”,等到紅鼻頭白面皮的異族和留著小胡子的島國漁夫在國土上燒殺劫掠后才能停止那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嗎?也許,魯迅同道們正在渴求、在憧憬:那方正義的紅何時得燎旺大地九洲,那片先進的黃何時能團結(jié)南北大江。他們勇敢地提著心中的那盞燈,舔舐著心中的食糧與夢想,繼續(xù)作戰(zhàn)。
    一粒小小的“QQ糖”,也能咀嚼出一個時代的味道,關(guān)鍵在于,是將它提煉,還是任其霉爛。但我堅信,如今的中國,莫說是小小的“制糖工藝”,就是制造智能手機、超薄電視,乃至于火箭飛機,也是小菜一碟。那些昔日的“異族”們,用今年春晚趙本山小品中的 話說:“美國人不也找咱借錢來了嗎”。至于“制人工藝”么,那被吞噬在深淵的阿Q,只能是“前車之鑒,后世之師”!
    我堅信!我堅信!
    篇四:
    《阿Q正傳》寫于1921年,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魯迅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xiàn)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個在辛亥革命中的貧苦農(nóng)民,這說明了魯迅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同他關(guān)心革命,關(guān)心農(nóng)民對革命的態(tài)度以及革命給農(nóng)民帶來的利益等種種問題間的一致性。
    小說通過對阿Q的形象和悲慘一生的描述,鞭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jié)了辛亥革命沒有發(fā)動和依靠農(nóng)民而終于失敗的歷史教訓(xùn);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nóng)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意義。
    在這篇小說里,魯迅塑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典型形象阿Q。文章中通過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國農(nóng)民的麻木和不覺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農(nóng)民的精神枷鎖,中國的民主革命很難有光明的前景。但阿Q形象的意義又遠遠不只是一個農(nóng)民的代表,他具有更為深廣的思想蘊涵。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nóng)村,貧無立錐之地,只能靠打短工為生,社會地位極其低下,連一個姓名也沒有,受盡了剝削和欺凌。但是,他卻不正視現(xiàn)實,不去反抗斗爭,反倒無憂無慮,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勝利”。正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使得阿Q產(chǎn)生了一種奇特的性格和思維方式,也使阿Q顯得十分麻木、可笑。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戰(zhàn)勝對方;他最能自尊自大,毫無根據(jù)地炫耀自己的前世和將來,又最能在現(xiàn)實中毫不知恥地自輕自賤;他死要面子,諱疾忌醫(yī),從不敢正視自己的弱點,甚至以自己的弱點為榮;他還欺善怕惡,欺弱怕強。但盡管如此,阿Q作為一個勞動農(nóng)民,還是表現(xiàn)出自發(fā)的革命要求。當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消息傳來時,他不覺“神往”革命,希望從此能夠翻身。不過他的“革命觀”,是與落后農(nóng)民的私欲和許多糊涂觀念聯(lián)系著的(要女人,要房子,要錢等),他并沒有真正地覺醒。雖然,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已不是阿Q所獨有,它是整個國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是民族病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阿Q相”已成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詞。精神勝利法深刻的階級根源來自于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及其思想意識,其歷史根源則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上屢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緊密相關(guān),而農(nóng)民小生產(chǎn)者的保守落后等弱點,又使阿Q這樣的農(nóng)民更易感染上精神勝利法。魯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實為畫出國民的靈魂,以拯救民族的命運,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舊的封建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徹底批判。阿Q生活的時代雖然已經(jīng)永遠過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內(nèi)容卻并未絕跡,這正是阿Q形象的思想魅力所在。
    與此同時,魯迅高度真實地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nóng)村的面貌,為阿Q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環(huán)境。尤其是,魯迅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黨人在進行革命的過程中,始終沒有意識到農(nóng)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沒有去啟發(fā)和發(fā)動他們,終于被封建勢力篡奪了勝利果實,而沒有發(fā)生真正的變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阿Q最終被所謂革命政府誣指為搶匪,被綁上法場,結(jié)束了悲慘的一生,
    篇五: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表情以及心理描寫,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為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現(xiàn)在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xiàn)自己的勝利,表現(xiàn)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后,阿Q自發(fā)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已后,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jié)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著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國,成了奸細。
    精彩文章推薦:
    四大名著讀后感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