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后感1200字

字號: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紀傳體通史,主要記述了自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間的歷史,下面是出國留學網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史記讀后感1200字,歡迎閱讀。
    史記讀后感1200字
    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說,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跡,再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動蕩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歷程,因此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這部書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它又稱《太史公記》,或稱《太史公書》。此書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而且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栩栩如生,并且有著鮮明的個性。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往往讓讀者讀起來愛不釋手,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讀者們的心情也會為之而改變。每個讀書的人都不禁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也因為這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仿佛能夠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各個時代,感受著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的描寫和記敘,都能在在《史記》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史記》中有很多的故事表達了對古代優(yōu)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丑惡現(xiàn)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表現(xiàn)了一個為民造福的無私的大英雄,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為別人付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帶領著人們共同治理了九條河流,從而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這篇文章也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最大程度的寫出了人的力量的偉大。我還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斗志斗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于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
    還有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后代永遠記住文王和武王?!蛾悇賲菑V》的故事則是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著奴隸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雖然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wèi)國土,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還有,我深深地佩服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對與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fā)生濃厚興趣。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為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yè)。也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后來,雖然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然而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xù)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終于完成
    《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后人贊嘆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總之,《史記》在各個方面都是難得的經典,既使我輕松愉快地了解中國古代歷史,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也讓我由古人古事引發(fā)了對現(xiàn)在社會的思考,從而得出人生的經驗和教訓,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讀了《史記》使我受益匪淺,讀書真好。
    史記讀后感1200字
    我從初中開始讀《史記》,直到如今,床頭總還是擺放著這本書,雖然讀了不下五遍,卻仍然覺得,《史記》所蘊含的知識還遠遠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動蕩。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xiàn)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fā)和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思想深邃、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歷代正史開創(chuàng)先河。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云,世間百態(tài),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中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衛(wèi)青霍去病漠北決戰(zhàn),揚大漢雄風。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退色成書頁發(fā)黃的史書,窸窣作響。而就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余音裊裊,激蕩心間。錢學森糞土萬戶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新捐國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蒼生皆得飽?!妒酚洝穫鬟f著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回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什么叫做精忠報國豪情壯志。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于****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踐臥薪嘗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fā)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fā)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础妒酚洝肪头路鹪诤鸵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在迅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中華名族聰慧的祖先給我們奠定精神基調。在我們構想宏偉藍圖時,給我們前車之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有機結合中找到我們的幸福未來。
    史記讀后感1200字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妒酚洝芳s成書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后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妒酚洝纷畛鯖]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后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后,終于完成(liuxue86.com)。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并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愿。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yè)—太史令,重現(xiàn)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jù)《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xù)編訂《春秋》以后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yè)人物的使命?!洞呵铩返南孪?,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并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tǒng),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jù)《后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于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并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于“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fā)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此書記事始于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fā)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史記讀后感1200字
    歷史是活的現(xiàn)實。一部《史記》,有人看到權謀,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現(xiàn)實,看到生活。真實的歷史每一天都在我們眼前鮮活地上演。有人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的,從歷史中,我們會看到自己的過去,也能預知某種未來,而更重要的,或許是面對人生無常,世事輪回,我們更多了些達觀與釋然,這是歷史教給我們的眼光。
    兩千年來,對于《史記》從來就不缺溢美之詞,當然它也完全擔得起這種溢美。一部《史記》,創(chuàng)造了歷史學與文學的兩座高峰,后世兩千余年,學界內外,無不受其沾溉,以至于今日我們一家族論壇,仍以此為主題欲討論之,其影響深遠足可見一斑。而作者司馬遷以殘破之軀,忍精神巨創(chuàng),仍創(chuàng)作出如此驚世力作,其毅力之驚人,決心之深絕,實在令人嘆服不已。
    司馬遷絕算不得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寵兒,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業(yè)之人,又有誰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許從未主動追求過富貴,心心念念的就是繼承父親治史的遺愿。倘若沒有那一場變故,司馬遷或許也能完成《史記》的創(chuàng)作,然而生活從來不是人們想象得那么簡單。突遭橫禍,身心巨創(chuàng),巨大的屈辱足以讓司馬遷有理由自殺一千回,消沉一萬回。然而,強者就是強者,或者說,完成《史記》的理想給了他面對屈辱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治史,給了司馬遷非同尋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輕如鴻毛,有的重于泰山,倘當時慷慨赴死,顏面似暫得保存,卻并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給俗世之人一個輕薄可悲的談資,并終將化作歷史的塵埃,再難尋覓,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
    從歷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終于意識到屈辱并不為自己獨有,不幸也并不單單只降落于自己。相反,不幸有時恰恰是激發(fā)人生另一種輝煌燦爛的誘因和轉機。面對屈辱,面對苦難,司馬遷在此時終于站在了命運之上,他參透了俗世的累紲,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終于由他創(chuàng)作完成了!而當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們消費的那份談資呢,都早已被人們的頂禮膜拜所取代!司馬遷以當時最被人輕賤的屈辱之身,終于站在了這個社會的最頂端!盡管,他或許并不在意這些……
    史記讀后感1200字
    魯迅先生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十個字評價《史記》,而我則用自己的一首小詩來點評《史記》:“寫千古興亡史,記百代偉人心,傳千秋萬代志,繪古今成敗圖,論春秋功過事,評個人成敗因,激今人為國獻,醒世人看天下。”
    在《史記》中記述了很多忠于祖國,不屈斗爭的英雄事跡。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因為牢記“我和我的祖國”,藺相如以非凡的膽略,出色的臨機應變的能力,出使秦國,最后完壁歸趙,讓秦國不敢小看趙國,正是“使不辱于諸侯”,而后當藺相如作上卿之后,廉頗不服,而藺相如不與其相爭,原因卻是“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頗負荊請罪,兩人終化敵為友,為“刎頸之交”。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與賈誼,都忠心為國,本著:“我和我的祖國是不可分開整體”
    的宗旨,一片丹心,只可惜最后兩人都因小人進讒而貶謫流放。屈原經歷了楚由盛而衰的過程,楚王身邊盡是小人,最后楚懷王死于秦國,屈原也投江而死。一個人寫的文章,體現(xiàn)出他的性格,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評之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屈原雖然“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仍無法挽回楚國滅亡的命運,真是“可憐一片影”。屈原自評為“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司馬遷評之為“濯淖污泥之巾,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我說“錚錚不屈骨,一片赤誠心,千里長相敬,英名永不朽。”而賈誼的經歷與屈原的經歷如此相似,因為打擊諸侯,而被進貶罷官,路過湘水邊時,為賦以吊屈原,寫下了“鳴呼哀哉,適時不祥!鸞風伏巢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 方正倒植”的語句,我覺得,這不單單是在寫屈原,分明體現(xiàn)了自己的一片忠魂,至死不渝。
    《袁盎晁錯列傳》與《張釋之馮唐列傳》所寫的四個人都以敢做敢為,犯顏諫諍出名,袁盎當看到絳侯為丞相時,文帝禮恭,勸文帝不要這樣做,因為絳侯不是社稷臣而是功臣,不應行此大禮,后來當絳侯被人告為反叛之罪,滿朝文武,只有袁盎上諫為其正名,好一個有膽有識的正直之人!晁錯后來因為了國家統(tǒng)一而削藩之事成為替罪羊而死,張釋之執(zhí)法無私,而馮唐則能選賢任能,又為魏尚申冤,這4個人,可以說忠心為國,死而后已。《李將軍列傳》與《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詳寫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三人為保為大漢邊域,橫戈戍邊,擊敗匈奴,真可謂:“我與我的祖國同在。”霍去病的“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也。”更是體現(xiàn)他的永志不滅的忠魂。
    而太史公司馬遷也是以史學家嚴謹治學著書,而且敢于在直接批評漢武帝,真是一位為國為民的史官,在《封禪書》中,為了祖國人民,為了大漢的江山,司馬遷毫不留情地指出漢武帝與秦始皇一樣,封禪天下名山,為了長生不死,又輕信方士,他在生老病死的問題上比常人還不如,司馬遷對此也氣憤不已,極寫武帝之迂呆惑溺,而在《平準書》中,司馬遷則尖銳地批評了漢武帝的“外攘夷狄,內興功業(yè)”,窮奢極欲,揮霍無度,也指責漢武帝使用興利之人,如桑弘羊,東郭咸陽等,專鹽鐵,摧酒酤,調均輸,置平準,壟斷有關國民生計的生產事業(yè)和流通領域,還賣官鬻爵,鑄皮幣、白金,算緡告緡,以致社會風氣大壞,吏治腐敗,工商破產,城郭空虛,人民流亡,在封建時代敢于如此評價當時皇上的,必定是大智大勇之人,在此,我再送一詩給司馬遷:滿腔熱血心,忠心為大漢,直批漢武帝,為國又為君,忠魂垂千古,《史記》永世傳。
    《史記》中為自己祖國更美好而奮斗不息的人們,他們人已逝去,但他們的忠魂不會消失,它們將在我們身上點燃,我們將把“我和我的祖國”刻在心中。“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加油,向前!
    史記讀后感1200字
    這個寒假,我又重新閱讀了《史記》這本書,腦海中思緒萬千,《史記》讀后感。感到這不僅是一本記錄冊,更是后人優(yōu)秀品質和丑惡心靈的演繹劇本。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xiàn)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fā)和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 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
    翻看《史記》,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shù)倍心血,終于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杰作 《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zhí)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借著司馬遷在《史記》里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fā)情感。然而讀著《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著司馬遷的思緒,為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為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 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
    能通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獲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曾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恒,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讀后感1200字
    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說,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跡,再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動蕩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歷程,因此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這部書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它又稱《太史公記》,或稱《太史公書》。此書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而且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栩栩如生,并且有著鮮明的個性。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往往讓讀者讀起來愛不釋手,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讀者們的心情也會為之而改變。每個讀書的人都不禁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也因為這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仿佛能夠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各個時代,感受著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的描寫和記敘,都能在在《史記》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史記》中有很多的故事表達了對古代優(yōu)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丑惡現(xiàn)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表現(xiàn)了一個為民造福的無私的大英雄,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為別人付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帶領著人們共同治理了九條河流,從而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這篇文章也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最大程度的寫出了人的力量的偉大。
    我還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斗志斗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于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還有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后代永遠記住文王和武王?!蛾悇賲菑V》的故事則是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著奴隸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雖然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wèi)國土,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還有,我深深地佩服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對與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fā)生濃厚興趣。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為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yè)。也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后來,雖然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然而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xù)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終于完成
    《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后人贊嘆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總之,《史記》在各個方面都是難得的經典,既使我輕松愉快地了解中國古代歷史,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也讓我由古人古事引發(fā)了對現(xiàn)在社會的思考,從而得出人生的經驗和教訓,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讀了《史記》使我受益匪淺,讀書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