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后反思

字號: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一)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第10冊教材中第三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是“語言的藝術(shù)”專題。這組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上課一開始我和幾個學生進行了簡單的對話,我問學生答。
    老師:“吳果源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早上老師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你已經(jīng)學會背了》”。
    吳果源:“我上個學期就開始背了。”
    老師:“老師為你高興。”
    老師:“唐子昂,你真是一個負責的班干部,圖書管理的非常好。?
    唐子昂:“我做的還不夠,還有些地方需要改進。”
    一連和四個學生進行交流后,我為學生,你認為他們回答的怎么樣?”學生進行評價,從中引入本單元導讀的學習,領悟語言的魅力。
    接下來出示一個小故事: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tǒng)之前,曾在海軍中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問他關(guān)于在加勒比海島上建立核潛艇的計劃。羅斯福小聲地問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嗎?”他的朋友說:“能保密。”羅斯福接著說:“我也能。”體會羅斯福說話妙在哪里?
    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文中的楊氏之子說話妙在哪里?進行新課教學。
    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我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他們把古文讀通、讀順,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因此,我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合作讀等,還要學生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在兩名學生讀了之后,我進行范讀,讓他們仔細聽,老師讀的和同學讀的有哪些不一樣,引出古文朗讀應注意停頓,這樣節(jié)奏感才好。
    古文要讀好,還要理解意思,我讓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讓孩子學習。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jié)詞,如“甚聰惠”中的“甚”可以通過看注釋的方法去理解。再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這些都讓孩子學會借助注釋學習。另外還要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文章。如“為設果,果有楊梅。”中的誰為誰設果,需要孩子通過聯(lián)系上面一句話來理解。
    緊接著我抓住“聰惠”一詞進行教學,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我先問學生讀了課文之后,楊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回答了“聰明,隨機應變,能言善辯”等,有的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直接告訴我們楊氏子聰惠的句子后,我就問“聰惠”的意思,學生回答聰明。緊接著,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能體現(xiàn)楊氏子聰明的關(guān)鍵語句。引出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學生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他們對話的精彩之處,說話妙在哪里,并進行推理論述。
    本節(jié)課覺得對學生課外知識的拓展不夠,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xù)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教學效率再高些。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二)
    昨日我執(zhí)教了五年級下冊的文言文《楊氏之子》,這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一次公開課上,我聽到一位老師教學了這篇課文,因為就學法、教法和她有不同的理解,為了驗證我想法的合理性、可行性,我決意親身將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做實踐的檢驗。我認為文言文的教學,因為學生對它的接觸少、理解難,自然應該在目標定位上要求低一些,著重初步的感受、理解,進而產(chǎn)生喜愛之情。然而文言文的教學若學生通過初步的感受、理解,初次的學習后,對文章的意味沒有產(chǎn)生足夠的體會,則他們對文言文不可能產(chǎn)生熱愛之情,他們很有可能因此而覺得文言文章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產(chǎn)生厭倦、厭惡情緒。所以初次的文言文教學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文言文的情感方面下工夫。但這些目標的達成都有賴于切實的課堂行動,最最要緊的便是:教給學生以簡單可行的方法,盡量展示用這樣的方法學習的全過程,并取得真實的效果——理解文意、體味文趣。
    在昨日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和我的狀態(tài)都不大好,有些緊張,可喜的是最終調(diào)整過來了。教學基本按著先前的預設進行,但一開始我便忘記了“題目意思理解”和“生字讀寫”這兩個小環(huán)節(jié)。隨后發(fā)現(xiàn)時已進行到深讀版塊,一邊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慚愧不已,一邊又努力尋找適宜的時機做補充。我想當時這么做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我尚難以脫離預設的東西,做隨機應變的教學。二是我確實覺得教學中缺了這兩處對學生塌實的學產(chǎn)生了影響。后來終究逮到機會“嵌”進去了,但直到現(xiàn)在想起仍覺得深深的緊張,設若當時我稍微猶疑一些,不做補足的話,這課也許就多了更多的缺憾,不但形式上難以完整,而且學生的學也必會產(chǎn)生更多的缺憾。當鈴聲響起時,我的課堂教學基本完成,勉強算得上完整。從學生當堂的反應來看,盡管有些因怯場而顯得緊張、冷漠,但從他們的回答和書本上的筆記來看,應該大部分達成了預定的目標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現(xiàn)在回想這節(jié)課,我覺得她給我?guī)淼氖斋@是豐富的。她叫我明白自己在課堂調(diào)節(jié)方面的很多不足,正是因此而不能引領學生更快的以最佳的狀態(tài)進入學習。她還讓我知道,不論是公開教學還是其他各種環(huán)境中的語文教學,心中一定不能迷失了方向——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教師的一切展示、一切手段的輔助、一切方法的使用,都應在心中思量:這樣是否對與學生的發(fā)展更好?所以不論當時課堂上有多少其他人,上課者必須做到心中只有學生。通過她我還明白一切的是與非都起源于細節(jié),惟有把握細節(jié)的精準,才有結(jié)果如意的可能性。許多時候是與非、成與不成都只是一線之隔,你所要作的是“持續(xù)向前”。另外,她更使我明了不論哪件事情,我想把他做好的話,必得付出艱辛的努力,而我的水平永遠都是很差很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