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閱讀答案

字號:


    以下是出國留學網(wǎng)整理的《做客》這篇文章的相關(guān)問題及對應的答案,更多信息請瀏覽出國留學網(wǎng)!
    問題一:
    18、“做客”一詞出自小說中青青的一句話,意蘊豐富,令人回味。請結(jié)合全文回答問題。(6分)
    (1)“做客”有什么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說以“做客”為標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為什么還要寫那群小伙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13)段省略了小伙伴們說的話,請結(jié)合上下文,發(fā)揮想像,把其中兩個小伙伴說的話填補在下面橫線上。(4分)
    第一個小伙伴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個小伙伴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品讀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分析青青說話時的心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戴眼鏡叔叔為孩子們拍攝的視頻在電視臺播放,請你為這段視頻擬寫一句公益廣告語。(20字以內(nèi))(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8、(1)“做客”是指爸爸媽媽外出打工的時間太長了,青青都快忘記他們“一家人”的身份了,覺得他們是客人一樣,放假到“他們家”做客。
    (2)誰做客?到誰家做客?設置懸念,引人入勝;家人做客,反映社會現(xiàn)象,引起讀者思考。
    19、起襯托作用,通過小伙伴們也想念爸爸媽媽來襯托青青,她也只是她們中的一員;更加廣泛、深刻地反映主題,提醒人們關(guān)注“留守兒童”現(xiàn)象。
    20、示例:第一個伙伴說,爸爸媽媽,你們回家過年吧。
    第二個伙伴說,爸爸媽媽,我數(shù)學考了100分。
    第三個伙伴說,你們放心掙錢吧,我已經(jīng)很聽話了。
    21、運用神態(tài)和動作描寫,“狠狠”地“咬”說明青青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因為她不想讓爸爸媽媽為她操心;“小心翼翼”是因為今天是青青的10歲生日,她特別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回來陪她過生日,所以“探”出頭來;“輕輕”地“問”說明青青特別懂事,只是婉轉(zhuǎn)地表達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到爸爸媽媽身邊去一起過生日。
    22、示例:1爸,媽,我多么希望你們能回來陪我過生日。2為了孩子,為了明天,為了末來。
    問題二:
    10.如何理解“爸爸媽媽,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們家做客嗎?”這句話?(2分)
    11.請梳理作者寫作本文的思路(5分)
    16.小說為什么要安排同學們和左青青一起上山喊爸爸媽媽?(4分)
    17.怎樣理解三個小伙伴對爸爸媽媽說的話,為什么要讓這些話獨立成段?( 5分)
    18.小說在左青青小心翼翼地說出一句“今年我可以到你們家做客嗎”中結(jié)束,這樣安排好嗎?請談談你的看法。(7分)
    參考答案:
    14.:“你們家”“做客”,表明左青青長期離開父母,與父母很陌生,父母和自己不是一家人;“我可以到---你們家---嗎?”表明左青青又渴望和自己的父母見面。整句反映了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血肉親情如同陌生路人,引起讀者的思考。
    15.(1)交待左青青從小離開父母,由奶奶帶大。
    (2)左青青希望能和父母一起過生日,于是到山上去喊爸爸、媽媽。
    (3)更多的小朋友來到山上喊爸爸、媽媽,尋找親情。
    (4)面對記者,小朋友們說出自己的心里話,結(jié)束全文。
    16.答:從情節(jié)的角度看,這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個小高潮,(1)同學們都來上山來喊爸爸媽媽,不僅是出于小伙伴之間的感情,更是他們共同的想念,讓同學一起喊,就有力地營造出了一種尋找親情的氛圍。
    (2)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因為只有這么多人一起喊才會驚動當時已在來到學校的記者,為下面的采訪一節(jié)伏下一筆。
    (3)從表現(xiàn)主題的角度來看這樣寫能突出主題普遍性,留守兒童對親情的渴盼雖然是個體的需求,卻是普遍的愿望,人生成長過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能缺失。
    (4)從表達效果的角度看這樣寫,強化了這一主題。(答對兩點可得滿分)
    17.答:三個小伙伴的話讓人動容,(1)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雖然缺失了最基本的親情,但他們理解父母的難處和生活的艱難。
    (2)同時在這種理解的背后,其實是他們的無奈和傷痛,因此,小伙伴們越理解父母,就越使得讀者感到辛酸和難過,這樣就形成了有效的藝術(shù)反差,從而激起整個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guān)注。
    (3)強調(diào)作用:獨立成段就是為了更清晰地展示小伙伴的內(nèi)心,也能最大限度地讓讀者感同身受,更真切地體會理解這些留守兒童他們內(nèi)心的渴求。(答對3點可得滿分)
    18.答:好。(1)點題,如果沒有這句,小說就文不對題。
    (2)在結(jié)尾時突然出現(xiàn)一個意料不到的一句話,使讀者驚愕,又不能不承認這句話合情合理,體現(xiàn)了作者構(gòu)思之精妙,讓讀者內(nèi)心震撼,引人思索。
    (3)與前面三個小伙伴的發(fā)言形成反差,從更深的層次揭示了小說的主題,如果說前面三個伙伴的回答是平和,完全在情理之中,那么左青青的怯生生的回答幾乎是一種爆發(fā),一種下意識的,這樣會激起人們更多的思考。
    (4)這種反差不只是與小伙伴們,這也與左青青自己前后形成反差。前面左青青是那樣希望父母陪自己過一個生日,這里當真的要對父母說什么的時候,她居然說成到父母家做客,這種下意識的淡忘,是對親情的淡忘,再輔以動作和表情(“狠狠地”“小心翼翼”,“探出頭”),更充分地展示了留守兒童的內(nèi)心:他們渴望親情,但又不敢奢求,以至對人間這種最普遍的情感竟至于陌生。(能闡述自己對小說主題、人物形象、寫作技巧的理解,分條回答,言之成理都可酌情給分。但要一把尺子量到底。)
    答:不好。只要自圓其說就行,但要點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