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簡稱:Oxon.)是一所位于英國牛津市的公立大學,有“天才與首相的搖籃”之稱的美名。學校創(chuàng)建于1167年,為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牛津大學享有世界聲譽,它在英國社會和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世界性的影響,英國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學子們都以進牛津大學深造作為理想。牛津大學因各種因素而獲評為“世上一流”及“最著名的學府”之一。牛津有一個中央學校(包括校和系圖書館,以及科學實驗室),38個學院以及7個永久私人公寓。有些學院只接受研究生,這些通常都是建立的新學院。牛津的學院系統(tǒng)產(chǎn)生于該大學誕生之時,并逐漸成為牛津市獨立機構的集合體。
學校簡介
牛津大學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位于英國牛津市,其歷史可大約追溯到十二世紀末,迄今已有九個世紀。1209年,在牛津學生與鎮(zhèn)民的沖突事件過后,一些牛津的學者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zhèn),并成立劍橋大學。自此之后,兩間大學彼此之間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在九個世紀以來,牛津大學一直是全英國乃至于世界級的頂尖學府。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時常被合稱為牛橋(Oxbridge),它們兩所是英格蘭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學。上以93.7分的成績位居第二位,僅次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羅德獎學金,每年在全球選取80名最優(yōu)秀大四本科生去牛津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這些羅德學者之后在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牛津大學是英國研究型大學羅素大學集團、歐洲頂尖大學科英布拉集團、歐洲研究型大學聯(lián)盟以及Europaeum中的核心成員。
牛津大學以自然科學和應用經(jīng)濟科學、商務管理哲學三大領域的不斷進取與創(chuàng)新成就,震撼整個世界,同時也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聲名遠揚:閱讀、實驗、導師輔導等多種方法結合,尊重學習規(guī)律,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培養(yǎng)出一代代堪稱天之驕子的牛津精英。該校在心理學、生物學和法律、工程學、社會科學、經(jīng)濟、哲學、歷史、音樂、化學、生物化學、文學、法語、德語、丹麥語、數(shù)學、物理、地球科學上均是行內之翹楚。
在近800年的歷史中,牛津大學培養(yǎng)了6位英國國王、26位英國首相(其中包括格萊斯頓、艾德禮、撒切爾夫人和托尼·布萊爾)、多位外國政府首腦(如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近4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如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詩人雪萊、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天文學家埃德蒙多·哈雷等。就連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維·蘇·奈保爾,也畢業(yè)于牛津大學英文系。
2001至2002學年,在牛津大學就讀的學生總數(shù)超過1.65萬人,其中,來自130多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占了1/3,在校研究生的數(shù)目約為5000人。牛津大學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牛津大學的校訓是Dominus illuminatio mea(拉丁文),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亮光”(The Lord is my light),出自《圣經(jīng)》中的詩篇第27篇。
國內高校排名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7月底,學校有教職員工11804人,全職教職工10766人。
學校機構
圖書館
Bodleian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
Bodleian法律圖書館(Bodleian Law Library)
Hooke圖書館(Hooke Library)
Sackler圖書館(Sackler Library)
牛津大學Radcliffe科學圖書館(Radcliffe Science Library)
牛津是學術機構的天下。牛津共有104個圖書館。其中最大的博德利圖書館是英國第二大圖書館(僅次于大不列顛圖書館),于1602年開放,比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早150年,現(xiàn)有藏書600多萬冊,擁有巨大的地下藏書庫。劍橋也有近100個圖書館,藏書約500多萬冊,每年購書經(jīng)費約300萬英鎊(折合4000多萬人民幣)。根據(jù)1611年英國書業(yè)公所的決定,英國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圖書都必須免費提供一冊給牛津和劍橋的圖書館,到現(xiàn)在也如此。
牛津出版社舉世聞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出版社。尤其是它的20卷《牛津英語詞典》,享譽全球。
對青年學生來說,進牛津讀書,應該說是佼佼者的機會,是既痛苦又誘惑無限的事情,是光榮之路。
然而,對英國社會來說,光榮之外另有深意。牛津、劍橋是通向最高權力的重要而又充滿希望的途徑。它們每年為英國培養(yǎng)出一批知識權貴,其中的一些人會登上權力的高峰。隨便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這種誘惑的分量。1979年那一屆議會,339名保守黨議員中,有94名來自牛津、75名來自劍橋。這些校友們又組成俱樂部、校友會,互相提攜,同甘共苦,而且,由父一輩到子一輩,形成了一個關系網(wǎng)。試想想,這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局面?
1963年英國《金融時報》社長、倫敦經(jīng)濟學院院長羅賓斯提出了《羅賓斯報告》。指責牛津、劍橋的壟斷地位和所帶來的墨守成規(guī)、保守難變的嚴重影響。當時的英國政府深以為然,在48小時內就批準了這份報告。政府決定創(chuàng)辦更多的大學以沖淡牛津、劍橋的影響。很快,8所大學就開工了。但是不久人們驚詫地發(fā)現(xiàn),8所大學幾乎和牛津、劍橋沒有什么兩樣,校舍的建筑風格、校園的氣派和格局,仿佛從牛津、劍橋描過來的,更有意思的是,這8所大學,都分別由一位來自牛津或劍橋的副校長擔任校長。
博物館
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皮特利弗斯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科學史博物館(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在牛津博物館也是重要的文化代表。其中阿什莫爾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建于1683年,是英國第一座博物館,比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早70年,現(xiàn)為英國第二大博物館。其它如牛津故事博物館、科學史博物館、庇特河流人種史博物館、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大學自然歷史博館等,它們在自然科學、藝術、文化等領域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住宿條件
本科生必須住在離Carfax(牛津市中心)6公里范圍以內,研究生是25公里以內。每個學院都會在本科生攻讀學位的第一年提供住宿,之后很多學生會搬到Cowley或者Jericho的公寓居住,還有學院的附屬建筑里。具體的情況各個學院均不同。
資源情況
牛津大學牛津大學各學院學生總數(shù)有一萬二千人左右,其中九千名左右是大學部學生,而教職員共有五千四人。大學中的主要行政人員,均選自牛津本身的教授及研究員。校長(Chancellor)是一項名譽職,是學校的最高層人物,主持學校所有的主要儀式。實際行政工作,由學校每四年任命一位“副校長”(Vice Chancellor)管理,他掌管著學校政務會(一個由選舉出來的教員組成的負責學校日常事務的組織)。大學的學術性事務則由總董事會管理,總董事會的主席每兩年選舉一次。
副校長由各學院輪流產(chǎn)生,任期四年。由所有的牛津畢業(yè)生組成的大學評議會(Convocation),負責選出每任校長。而實際的行政監(jiān)督、建議工作,則由教職員大會(Congregation)所負責。大會選出十八名執(zhí)行委員(Hebdomadal Council),每周開會,會同校中行政人員,決定學校發(fā)展方向。大學中的訓導長也由各學院輪流選出。擔任訓導長的額外報酬,是可以在任期內,獲贈牛津大學出版部的所有出版書籍,而在他們的學位袍上,亦可終身加配一條黑色的肩帶,以表學校對其工作的感謝。另外大學中的校警,被學生昵稱為“牛頭犬”(Bulldog)。他們執(zhí)行工作時,仍頭戴傳統(tǒng)的大禮帽,頗有古風,校警向大學的訓導長負責。
牛津的學校組織以16個學部(Faculty)為基礎,有些學院還設有下屬學部。每個學院都有一個經(jīng)選舉產(chǎn)生的董事會,該董事會對它所在學院的本科生課程負責。每個學院自行承認、監(jiān)督、檢測所有畢業(yè)生相關科目的成績。在得到總董事會認可的情況下,它同時負責聘任教職員,以及與學院所包含科目有關的一切學術性事物。許多學院是以系的形式組織起來的;不以系為組織單位的主要是人文藝術學院。有些課程(如教育學)由委員會而不是由學院董事會負責。在學科中擔任教學研究任務的學術人員通常隸屬于某一個學院。
2012《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版英國大學排名第2位
2013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10位
2014年TIMES英國大學綜合排名第2位
全球高校排名
THE TIMES 第6位
ARWU 第10位
QS 第5位
THE TIMES(學術聲譽)第6位
WRWU 世界大學排名第42位
高校專業(yè)排名
印度信息庫網(wǎng)(Indobase)社會科學專業(yè)大學排名第3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生命科學和生物醫(yī)學專業(yè)大學排名第5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藝術和人文科學專業(yè)大學排名第3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技術專業(yè)大學排名第14位
牛津大學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自然科學專業(yè)大學排名第5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社會科學專業(yè)大學排名第6位
神學和宗教研究第2位
政治學第1位
心理學第2位
俄語及東歐語言 第2位
物理和天體學第3位
全球商學院排名
韋伯麥特里克斯網(wǎng)(Webometrics)全球商學院排名第89位
《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第2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