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論語(二)

字號:


    相關閱讀:國學經(jīng)典:論語(第一至第五篇譯文)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xiāng)黨篇第十

  論語雍也篇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譯文】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2、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譯文】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鬃诱f:“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仲弓說:“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4、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譯文】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鬃诱f:“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鬃诱f:“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鬃诱f:“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
    5、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
    【譯文】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xiāng)親們吧。”
    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譯文】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chǎn)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nèi)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nèi)做到仁而已。”
    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
    9、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10、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里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12、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到中途才停下來,現(xiàn)在你是劃定界限,停止不前了。”
    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14、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譯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鬃诱f:“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沒有?”。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里來。”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譯文】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夸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后掩護全軍??爝M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馬跑得不快。’”
    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譯文】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孔子說:“誰能不經(jīng)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么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譯文】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致力于服務民眾的義舉,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果,他得在人后,這可以說是仁了。”
    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24、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譯文】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譯文】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文】宰我問道:“對于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27、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
    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譯文】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fā)誓說:“如果我做什么不正當?shù)氖?,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2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譯文】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nèi)鄙龠@種道德已經(jīng)為時很久了。”
    30、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論語述而篇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譯文】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誨別人而不辭勞累,這些對我來說有什么因難呢?”
    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孔子說:“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文】孔子閑居在家里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tài)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譯文】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6、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譯文】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譯文】孔子說:“只要自愿拿著十余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要再用這種方法教他了(換一種教法)。”
    9、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譯文】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10、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不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tǒng)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12、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zhí)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
    13、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
    【譯文】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zhàn)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15、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譯文】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wèi)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于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么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wèi)君。”
    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作枕頭睡,樂趣也就在這里了。用不正當?shù)姆椒ǖ玫截敻缓妥鹳F,這對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17、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孔子說:“再給我?guī)啄陼r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18、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譯文】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1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為人,子路當時不好回答??鬃勇犝f后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這個人呀,發(fā)憤起來忘記吃飯,快樂得忘記了憂愁,簡直不知道衰老就要來到了,如此而已。’”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21、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rdquo;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24、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么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nèi)容教授學生。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譯文】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27、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后記在心里,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29、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譯文】(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xiāng)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xiāng)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鬃诱f:“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3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譯文】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后,陳司敗向巫馬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3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33、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譯文】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34、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說是圣者、仁者,那我怎么敢當!不過說我在這方面不厭煩地學習,不懈怠地教人,倒還可說是這樣吧。”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生所難以學到的。”
    35、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墩C》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譯文】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鬃诱f:“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墩C》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36、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譯文】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jié)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寧可寒酸。
    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38、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詳。
    

  論語泰伯篇第八
    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譯文】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贊他。”
      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思,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譯文】孔子說:“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譯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jīng)》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悖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
    【譯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jīng),這樣就接近于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禮節(jié)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5、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譯文】曾子說:“自己有本事,卻去請教沒有本事的人,自己知識豐富,卻去請教知識有限的人;有學問卻像沒有學問,內(nèi)心充實卻像空無一物;被人冒犯了也不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曾這樣做了。”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譯文】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8、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譯文】孔子說:“(人的修養(yǎng))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譯文】孔子說:“對于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
    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譯文】孔子說:“愛好勇敢的人,如果厭惡貧困,就會作亂生事。對于不肯走在人生正途上的人,如果厭惡得太過分,也會使他作亂生事。”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譯文】孔子說:“若有人能有像周公的才那樣美,只要他兼有著驕傲與吝嗇,余下的那些才,也就不足觀的了。”
    12、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譯文】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譯文】孔子說:“堅定信念并努力學習,誓死守衛(wèi)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wěn)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范圍。”
    15、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譯文】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的序曲開始,到最后演奏《關睢》的結尾,豐富而優(yōu)美的音樂在我耳邊回蕩。”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譯文】孔子說:“做人疏狂卻不直爽,知識有限卻不謹厚,才能不足卻不信實,這樣的人,我也不知該如何說才好了。”
    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追趕不上那樣,又會擔心丟掉什么。”
    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譯文】孔子說:“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奪過來的。”
    19、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譯文】孔子說:“堯作為一個君主,真?zhèn)ゴ蟀?真高不可攀啊!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堯能學習天。他的恩澤真是無處不到啊,老百姓真不知道怎么稱贊他才好!他的功績實在太崇高了,他的禮儀制度也真光輝奪目!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夫!”
    【譯文】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只有九個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2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譯文】孔子說:“對于禹,我沒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盡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對于禹,我確實沒有什么挑剔的了。”
    

  論語子罕篇第九
    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2、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
    【譯文】達巷黨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zhèn)ゴ蟀?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贊他。”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于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3、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文】孔子說:“用麻布制成的禮帽,符合于禮的規(guī)定?,F(xiàn)在大家都用黑絲綢制作,這樣比過去節(jié)省了,我贊成大家的作法。(臣見國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這也是符合于禮的?,F(xiàn)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這是驕縱的表現(xiàn)。雖然與大家的作法不一樣,我還是主張先在堂下拜。”
    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簺]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xiàn)的期望,沒有固執(zhí)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xiàn)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6、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圣人吧?為什么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后說:“太宰怎么會了解我呢?我因為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會許多卑賤的技藝。君子會有這么多的技藝嗎?不會多的。”
    7、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譯文】子牢說:“孔子說過,‘我(年輕時)沒有去做官,所以會許多技藝’。”
    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文】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xiāng)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9、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譯文】孔子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中也不出現(xiàn)八卦圖了。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
    10、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譯文】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jīng)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7)也已。”
    【譯文】顏淵感嘆地說:“(對于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粗孟裨谇懊?,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jié)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閑,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譯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后事,)后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干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13、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譯文】子貢說:“這里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
    14、子欲居九夷?;蛟唬?ldquo;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里非常落后閉塞,不開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居住,就不閉塞落后了。”
    15、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譯文】孔子說:“我從衛(wèi)國返回到魯國以后,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shù)陌才拧?rdquo;
    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譯文】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xù)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20、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對顏淵說:“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譯文】孔子說:“莊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揚花的情況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有。”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24、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符合禮法的正言規(guī)勸,誰能不聽從呢?但(只有按它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贊許的話,誰能聽了不高興呢?但只有認真推究它(的真?zhèn)问欠?,才是可貴的。只是高興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聽從而不改正錯誤,(對這樣的人)我拿他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26、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27、子曰:“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棉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詩經(jīng)》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么說不好呢?’”子路聽后,反復背誦這句詩。孔子又說:“只做到這樣,怎么能說夠好了呢?”
      28、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0、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譯文】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都能學到道;能夠學到道的人,未必能夠堅守道;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夠隨機應變。”
    31、“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譯文】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遠了。”孔子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遙遠呢?”
    

  論語鄉(xiāng)黨篇第十
    1、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譯文】孔子在鄉(xiāng)里間,其貌溫恭謙遜,好像不能說話的一般。他在宗廟朝廷時,說話極明白,不含糊,只是極謹敕。
    2、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錯如也,與與如也。
    【譯文】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和悅剛正。若君主在,則步伐緊促,儀態(tài)安舒。
    3、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譫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譯文】君主召他去接待外賓,則神氣勃發(fā),步履逡巡。與侍立兩邊的人作揖,忽左忽右。其間,衣帶飄飄,含風而動,起落有致。或疾趨而進,亦如鳥舒翼。外賓辭退后,必定回復君主,說:“客人去遠了,不再回來了。”
    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翼如也,復其位,椒措如也。
    【譯文】走進朝廷大門,他的儀容十分恭敬,好像無處容身。站,不站在門中間;走,不踩門坎。經(jīng)過國君坐位,面色矜持,腳步也快,言語好像中氣不足。提起下擺往堂上走,恭敬謹慎,憋住氣好像不呼吸。出來,下一級臺階,面色舒展,怡然自得。下完臺階,輕快地向前走幾步,如同鳥兒舒展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顯出恭敬局促的樣子。
      5、執(zhí)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色,足縮縮,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枧,愉愉如也。
    【譯文】出使他國時,執(zhí)圭而立,躬身謙和,仿佛氣力不勝。舉著向上,好似作揖;拿著朝下,又象授示于人。顏色莊重,身手戰(zhàn)兢,腳下緊促,如履如行。待交獻聘禮時,又神氣盈容;與人私下往來,則愉悅和樂。
    6、君子不以紺諏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診浠裕,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霓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抉。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譯文】先生著裝,領緣袖飾不用紺、絳,家居私服不用紅、紫。當夏值暑,以細葛布或粗葛布做單衣,罩在內(nèi)衣外面。黑衣配紫羔,白衣配鹿皮,黃衣配狐裘。休閑的皮襖做得長些,兩個袖子,右邊的一個做得短些。寢臥著睡衣,長度合一身有半。狐貉的皮毛溫厚,私居在家時,用來做墊褥。若不在服喪期,佩飾無忌。不是朝祭之服,不用整幅的布匹裁剪,用了,則裁出殺縫。去憑吊時,不穿紫羔,不戴黑帽。年初大吉之月,必定身著禮服去朝賀。
    7、齊,必有明衣。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譯文】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譯文】飯不因為精致而飽食,肉類菜肴不因為烹調(diào)的細致味美就吃得很多。凡是飯因久放,味道變了,魚爛了,肉腐敗了,都不要吃。顏色變壞了不吃,味道變臭了不吃。煮的不熟太生,或過熟太爛了都不要吃。不是吃飯的正餐時間不吃,不照正規(guī)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調(diào)味品不適合不吃。肉不要吃太多,不要比吃青菜米飯還要多。只有飲酒沒有限制,以不喝醉、不搗亂、不鬧事為原則。
    9、席不正,不坐。
    【譯文】坐席不合禮制,不坐。
    10、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譯文】鄉(xiāng)人飲酒,待老人持杖者離席,也就離席了。逢鄉(xiāng)人行儺禮驅鬼(迎神驅鬼),便穿上朝服,立在家廟的東階上。
    11、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底羽佀帲荻苤?。曰:“丘未達,不敢嘗。”
    【譯文】孔子使使者向他邦友人問好,必再拜而送之。季康子送藥品來問候,孔子拜而受之。告使者道:我還不知道那藥性,暫時不嘗了。
    12、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么樣。
    13、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yǎng)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
    14、入太廟,每事問。
    【譯文】他進了太廟,事事都向別人請教。
    15、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斂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時)也是不拜的。
    16、寢不尸,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譯文】(孔子)睡覺不像死尸一樣挺著,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系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tài)度變得嚴肅起來??匆姰敼俚暮兔と耍词故浅T谝黄鸬?,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并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17、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18、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譯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一群野雞在那兒飛,孔子神色動了一下,野雞飛翔了一陣落在樹上??鬃诱f:“這些山梁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野雞便叫了幾聲飛走了。
    更多閱讀:
    國學經(jīng)典:論語(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譯文)
    國學經(jīng)典:論語(第十六至第二十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