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讀后感

字號:


    《虞美人》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為您整理編輯虞美人讀后感,歡迎閱讀。
    虞美人讀后感(一)
    李煜的“愁”是封建帝王的愁,我覺得這愁愁得美。因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說:我無暇去責(zé)備他縱情聲色以至喪失了南唐美麗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種花帝王之愁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經(jīng)總藝術(shù)從審美的角度深深感染著古往今來的李煜的讀者?;剡^來看,我們怎能看到李煜獨有的天堂煉獄般的大絕望,苦難風(fēng)流的大哀傷,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作者將一腔愁緒化為有形的流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豐盈而且沉重。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負(fù)載著愁情的李煜的眼淚。這樣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發(fā)的感情兼有了無邊的廣度。“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寫的最好……
    虞美人讀后感(二)
    聽著鄧麗君前輩的演唱,再來品讀《虞美人》,心中竟不太平。慢慢地,一滴淚滑下臉頰,模糊了視線。
    一代風(fēng)流才子,卻被命運推上了帝王的寶座。他無心理政,在位期間,無所建樹,因而被冠上“昏庸無能”的罪名。然而,我卻想要為他鳴不平。的確,他不比漢武帝的氣吞萬里,沒有劉備的濟(jì)世情懷,不敵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但他擁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所缺乏的橫溢才華!
    李煜,一個錯位的人生,寫就一段千古悲情。若不是生在帝王之家,若不是命運弄人,他又怎會年僅42歲就草草地絕了筆?他留給我們的,是政客用鄙夷的嘴角吐出的“亡國之君”“昏庸無能”的不屑,是文人用心品讀出的無盡悲涼,更是一個集風(fēng)流倜儻天才卓絕于一身的“詞中帝王”的曠世才情。他,該更羨慕那平平淡淡的文人吧?遠(yuǎn)離了人世紛繁,遠(yuǎn)離了國事困擾,遠(yuǎn)離了勾心斗角,遠(yuǎn)離了腥風(fēng)血雨,獨自守著一份寧靜,泛舟湖上,吟詩作對。乘著清風(fēng),伴著明月,踏著花香,唱出人生的醉意與愜意。這,該正是他所向往的吧?多少個夜晚,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啊,何時才能去到?多少個白晝,那個心生煩厭的寶座啊,何時才能遠(yuǎn)離?
    坐著,閉眼,靜靜地聽《虞美人》。實在佩服鄧麗君前輩竟可以將其詮釋得如此盡致淋漓!“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往事,或許不是在位時期的錦衣玉食,或許不是萬人之上的榮華富貴,或許不是與大小周后的飄逸愛情,卻恰恰是他無憂無慮的童年,托腮沉思的少年,即興作詩的青年……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我看見他了!只身一人,在沙地上留下一行淺淺的腳印,一步一步拾級而上。用手拂上石壁,什么時候,在它的夾縫中,竟早已雜草叢生?抬頭凝視鐵柱,什么時候,它竟已銹跡斑斑,失了威嚴(yán)?輕輕推開木門,什么時候,它竟已落滿塵埃,無人造訪?這是他與大小周后詩酒做伴,嬉鬧玩耍的地方啊!而如今……
    轉(zhuǎn)過身,偌大的庭院,竟毫無生機(jī)!一株梧桐,寂寞地在時間的長河里凋零。見證了兩段美麗的愛情;見證了一代君王的滄桑變化;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它累了,厭了,倦了。所以,它只是靜靜地,默默地,悄悄地,隱在記憶里。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fēng)。”
    錯位人生,寫就千古悲情。錯!錯!錯!
    虞美人讀后感(三)
    無邊的凄楚,無盡的愁思,往日紙醉金迷的帝王生活,如今只剩下虛無縹緲的輪廓。于是只能逃避。春花秋月,卻殷切期盼它早日了卻,只因怕勾起內(nèi)心最深處的傷口。"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fēng)"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所有的心碎、心酸、心痛都融在這一聲嘆息之中…
    "雕欄玉砌"不會因為人間是是非非而改變,改變的是作者見到它的心情--兩個沉重的字眼:苦澀;但它又是改變了顏色,曾經(jīng)的紅似火,如今已真正化成了一團(tuán)火,灼傷了李煜的心,成了不可愈合的傷口。
    痛!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愈愁,愁無底!愁長流!鎖眉,垂頭,嘆氣,那深深地痛…
    在我,一個后世讀者的眼光看來,這首詩寫的是那樣凄美,那樣震撼人心。本詞通過采用問答形式,描繪出詞人悲恨交織的內(nèi)心世界,讀來肝腸寸斷,痛不欲生。
    虞美人讀后感(四)
    作者先以問句撩開無邊的愁緒,"春花秋月何時了",這是一聲發(fā)自心靈深處的絕望和悲戚,
    天哪!春花年年開,秋月月月圓,你何時才能到了最終的時候?問得如此突兀,大膽,攝人心魄。
    對于常人而言,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但對于昔日高高在上,今日卻淪為階下囚,朝夕以淚洗面的李煜來說,春花秋月著實是一種殘忍的折磨。
    轉(zhuǎn)而,他又問人間:"往事知多少?"往事,主要是指他在當(dāng)南唐皇帝時的歲月。這一深沉的發(fā)問中,包含了他既有悲哀亦有后悔的心情。他后悔像南唐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地域?qū)掗?,實力雄厚的國家,竟由于自己的貪于享樂而失天?他后悔自己寵信奸臣小人,而幫助宋朝大軍渡江圍攻金陵,致使家破國亡;他后悔忠直大臣因勸諫未成而悲憤自殺,自己也成為別人刀俎上的魚肉;他悲哀,悲哀歷史不能給予他一個改過自新,自強(qiáng)自立的機(jī)會。這,一個多么心酸的問號…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夜深人靜,月光似水,凝目向窗外望去,那過去曾經(jīng)是自己的國土,現(xiàn)在卻處在別人的掌控之中,更可悲的是,連自己的自由都喪失了,只能在被圈定的范圍內(nèi)徘徊,哀嘆。為此,他有太多的感慨,故國何堪回首?失國之君的亡國之恨和那種對故土的悠悠眷戀之情,盡在這一聲嘆息之中透露出來。
    無邊無際的哀愁與不堪回首的往事中,他不由得又向自己發(fā)問:"問君能有幾多愁?"又自答道:"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君者,詞人自己也。這些仇恨,悲哀,辛酸,郁積在心,沉淀為濃濃的一汪愁緒,無法消除,無法解去,歷史的沉淪…
    追昔撫今,這一首千古杰作,留給我們的太多太多。李煜,一代帝王,卻一世悲哀,他的愁,他的悔,他的痛,化作星光,成為歷史長空里的一角,時時給我們以警戒。
    虞美人讀后感(五)
    就像王國維先生所說“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xué)”,我們現(xiàn)在對古代文學(xué)大略地簡概也喜歡用“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樣包含時間的概念。詩歌在唐代發(fā)展到極為成熟、輝煌,后世沒有人再能超越,因此詞更有發(fā)展之地,到宋代達(dá)到了極致。
    更確切來說,詞的興起與唐代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五七言詩繁榮,有密切關(guān)系。眾所周知,商品經(jīng)濟(jì)發(fā)展和城市繁榮為適合市井需要的各種藝術(shù)的萌芽和發(fā)展,提供了保障。詞最先在民間流行,后來為文人士層接受,并采取這種體制創(chuàng)作,經(jīng)李煜等人之手,漸漸由宴間助興的功能演變?yōu)楸磉_(dá)士大夫情懷的文體。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李煜,南唐后主,精音律、工書法,藝術(shù)造詣極高,尤以詞名世。因為,醉心聲色犬馬,最終國亡且被幽禁、不免被投毒藥而死。作為一個詞人,李煜絕對是一個境界高妙的詞人,但作為一國之君,他絕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君主。他不眷戀君主之為,然而歷史卻把他推到了這個位子上;私下揣摩,他是真性情的人,他是寧為一詞人,也不愿身處高高庭院而束縛了自我。他的詞前期寫宮廷享樂生活的感受,不乏沉迷與陶醉的情緒;后期因境遇的變化,寫亡國之痛,血淚至情。無論其詞前后題材變化有多大,但都貫穿一個特點:“真”。詞的感情處理上,少有理性的節(jié)制,一任真實情感的宣泄?!队菝廊恕繁闶撬笃谕鰢?jīng)歷下的一首絕好之詞。www.liuxue86.com
    《虞美人》是李煜亡國囚居汴京時所作,是一首表達(dá)亡國之痛,感嘆人生苦短的詞。起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設(shè)問,非常概括凝練,將春去秋來的自然變化和過往時間的難尋一并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可知,李煜面對這樣的節(jié)氣自然變化時內(nèi)心無限愁苦,深感度日如年的煎熬。“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將亡國之痛和人事無常緩緩道來,不加掩飾,往事如風(fēng),但是此刻不能瀟灑,因著囚居與屈辱,愁怨與悲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倘若你要問“我”的哀愁有多少,“我”便會答你,就像那江滔滔向東流去的春水啊,數(shù)不清!《毛詩序》里說:“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但是李煜的亡國之詞中只有自傷之情,卻不見對亡國后百姓的憂愁,何也?因為,他是一個率性而為的詞人,他以純真質(zhì)樸的語言來表達(dá)內(nèi)心的彷徨無依,但是缺乏理性的節(jié)制只能停留在一己之悲的狹隘情感上,而無對自己反省,更不用說是憂民之心了!在這一點上,比之后世詞人的憂國憂民、豪放如東坡者,李煜是小家碧玉了些。艾青在《詩論》里頭說:“意象是詩人從感覺向他采取的材料的擁抱”、“意象是具體化了的感覺”。可知,意象的選取是非常嚴(yán)格,而且是最能體現(xiàn)詩人情感與意圖的東西。
    這首詞里,春之花,秋之月,東風(fēng)吹過的小樓,玉砌的雕欄,向東流去的春水;不管是實還是虛,都傳達(dá)出了與自然永恒相反的人生無常。那玉砌的雕欄想必還是在那佇立著,但是朱紅的顏色早已斑駁,故國的一切還在李煜的心中,像一個霉菌總是隱隱發(fā)痛。
    虞美人讀后感(六)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宋代詞人蔣捷的這首《虞美人·聽雨》通過在歌樓上、客舟中、僧廬下三處聽雨的對比,概括了詞人一生中的三個階段,即少年、壯年、老年,而到最后“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詞人對時光流逝和世事變遷的無情的感慨,那“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態(tài)度,既有無奈的表示,也有冷眼旁觀的冷漠,但是,在感情上卻蘊(yùn)藏著千斤的分量,看似無情卻有情。
    在年少時,我讀這首蔣捷的《聽雨》讀出的是一份“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的歡快,就是偶而有些許的憂愁也是“為賦新詞強(qiáng)說愁”的少不更事。而今,重讀此詞,才讀出了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共鳴,因為,自己也是“鬢已星星也”。“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這是蔣捷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憂患之后發(fā)出的聲聲悲嘆。
    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一個階段性的心情,只有當(dāng)我們年老時,才會知道,有很多的情懷已逝,很多的心情不再,很多的人逝物非。所以,當(dāng)詞人顛沛流離、飽經(jīng)憂患之后,嘗盡了悲歡離合的滋味,歷經(jīng)了江山易主的變故,埋葬了許多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和恨,“而今聽雨僧廬下”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還是感到雨聲無情,而自己的心情卻木然了,所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對于大自然的雨雪風(fēng)霜,每個人都視其境況和心情,而各有其感觸,“冷暖自知”這句話是最能概括這個中滋味。當(dāng)心情愉悅的時候去聽雨 ,雨聲是音樂,當(dāng)心情悲傷離別來臨的時候去聽雨,雨聲是“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我從小就很喜歡在下雨天聽雨聲。小時候,住在奶奶家的老房子里,下雨天,是我最高興、最開心的事,也是大人們最擔(dān)心、最憂煩的事,我聽見雨聲打在老屋青瓦上的聲音,是一曲歡快的樂聲,是和著愉快的心情奏出的童謠,我看見雨水從房檐上滴落在院子里已有小坑的青石板上,能濺出小小的水花來,我站在臺階上伸手去接那打得手心有點疼痛的雨水,是一種愉悅的感動……而大人的憂煩卻是在擔(dān)心年久失修的老屋,因為,房頂上有很多的地方都在漏水,于是,大人們忙碌著用家中的大盆、小盆來接這些漏下的雨水,屋外的雨聲和著這屋內(nèi)的“滴滴答答”水聲,組成了一首很美的樂聲。但是,大人們是聽不出來的,大人們臉上掛著焦慮,心憂如焚地?fù)?dān)心如果雨會不停的下,老屋的房頂會更漏,擔(dān)心打濕的家具、衣物會發(fā)霉,擔(dān)心……他們整夜都不敢睡去地?fù)?dān)心著,而我卻伴著和諧的雨聲很快進(jìn)入了夢鄉(xiāng)。
    今天當(dāng)我自己做了大人,才知道當(dāng)大人所要的就是那份擔(dān)憂、擔(dān)當(dāng)和責(zé)任。如果房子塌了,在哪里去給孩子找一處遮風(fēng)擋雨的家?所以,那怕是杞人憂天,也是一個“憂”字了得,所以,他們肯定沒有了心情,把雨聲當(dāng)作音樂來聽了,也肯定沒有情緒來看我歡喜的笑臉,等到我長大了,也理解了。
    再后來,我讀到了臺灣作家琦君女士的散文,她說:“我從來沒有抱怨過雨天,雨下了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屋子里掛滿萬國旗似的濕衣服,墻壁、地板都冒著濕氣。我也不抱怨。我愛雨不是為了可以撐把傘兜雨,聽傘背滴答的雨聲,就只是為了歡喜那下不完雨的雨天。為什么,我說不明白,好象雨天總是把我?guī)У搅硪粋€處所,離這紛紛擾擾的世界很遠(yuǎn)很遠(yuǎn),在那兒,我又可以重享歡樂和童年,會到了親人和朋友,游遍了夢牽魂縈的好地方。優(yōu)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呵,我要用雨珠的鏈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一直沉浸在雨的歡樂中。然而誰能不長大呢?人事的變遷,尤使我于雨中俯仰低徊”。
    琦君女士從童年到中年,在歷經(jīng)了人生的風(fēng)雨之后,仍能保有一種以愛心來洞照憂患人生的平和心態(tài),對苦難也好,失落也罷,都沒有任何的抱怨,用平常心做人,用愛心關(guān)照世界上每一個需要得到尊重和關(guān)愛的生命,所以,她的愛心在她的文字中得到了傳播。所以,我們所有的人,來人世間走一遭,遇見什么苦難,都是不值得去抱怨的,去怨天尤人的,面對一切,坦然承受,才是對人生最好的注釋!
    虞美人讀后感(七)
    指尖在書紙上摩掌,文思在詩文中飛揚(yáng)。我的指下是李煜的《虞美人》。我在李煌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中哀嘆;在李煜那哀愁漫天的情思中為他惋惜。思緒起伏跌宕。李煜,史稱南唐后主,文才出眾,曉暢音律。無奈命運戲弄,本該舞文弄墨的你,卻披上了龍袍,坐上了龍椅;更可悲的是,南唐傾覆,帝王被俘;你一腔的思鄉(xiāng)憶園之情,只好用筆傾訴于詩中。“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浪漫,秋月高潔,這秀麗的景色本令人心馳神往,可在你的筆下卻顯得那么哀傷。一切美景在你眼中不過是了無生氣;一切奢華在你眼中不過是過眼云煙……我的心,抽動了,我仿佛看見了你那蒼涼的背影,你的心。難道已經(jīng)這般絕望了嗎?你對故國的哀嘆和你那似乎冰冷的心觸動了我的心弦,很深、很感傷。“何時了”三個字正點出了你的心酸,你不知道往昔的歲月是何時過去的。以前的一切歡笑、奢華,仿佛成了一場迷夢,真實卻又陌生;哀傷、寂寞,仿佛成了一段未知的小路,孤單、卻又不得不面對。你厭倦、你哀傷、你追憶。我的心再也平靜不下來。我不明白上天為何對你如此不公,為什么要你成為皇上?或許,若你不是皇上,你可能會更快樂吧?不用去面對文武百官,不用去面對天下百姓,只是待在家中詩情畫意、論文品酒。
    可惜,歷史無法改寫,命運不會改變??粗懔粝碌哪且贿B串決絕的音符,我多想上前拉住你的衣襟,告訴你生存的勇氣。你哀嘆,一切的一切在你眼中。物是人非。“問君能有兒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愁緒的深洋中,你渲染了全詩的高潮。通過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對比,我看到了你那亡國的愧疚難當(dāng),以及你那落空的寂寞與悲哀……只覺得心中一片空檬,空蕩蕩的,人仿佛同心一起進(jìn)人了你的悲情的世界。月光下似乎看到:你眼角有淚,冰涼、品瑩;你語語嗚咽,臉龐更顯蒼白。你聲聲硬塞,接過太宗所賜的毒酒一飲而盡,你痛苦而又解脫。你去了,走得很輕,很安詳。我閉上雙眼,用指尖撫摸著你落空的悲哀,才發(fā)現(xiàn),那是一朵綻放在血淚中的《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