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讀后感

字號:


    《藥》是魯迅先生寫于1919年4月25日的短篇小說,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出國留學網(wǎng)為您整理編輯藥讀后感,歡迎閱讀。
    藥讀后感(一)
    魯迅先生最大的特質(zhì),是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吹绞芸嗍茈y而永無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
    饅頭是吃的東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就成了藥了嗎?現(xiàn)在看來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墒窃谀莻€時候,辛亥革命時,雖然結(jié)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還是沒有解放。
    有很多人說華老栓夫婦麻木但是愛子,我認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館中忙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地勞動,為兒子治病而省吃儉用。為兒子治病掏出積攢多年的洋錢,就只換取了幾個人血饅頭,愚昧落后的表現(xiàn)!試想一下如果華家有好幾個兒子,小栓生了病,那么華老栓還會如此盡力嗎?恐怕不然,他費盡心思為兒子治病,恐怕是因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道德吧!為了華氏的香火,他們不惜一功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與其說華老栓夫婦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人們身上還未散去的封建之氣。
    夏瑜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而大眾卻不支持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華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應該依靠老栓卻沒有,老栓應該支持夏瑜卻沒有;流血的不知道為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以互不關(guān)心為始,以同歸為盡為終。魯迅先生通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贊美,也表達出當時民眾的落后愚昧,統(tǒng)治者的兇狠殘忍。同時也一語雙關(guān)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獲得群眾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節(jié)墳頭出現(xiàn)的花環(huán),說明革命者仍然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親,她“躊躇”,“羞愧”,但又“硬著頭皮”去給兒子上墳,她感到羞愧,因為她認為兒子的光榮就義,英勇犧牲是有損祖顏的事。母親對兒子不以為榮,反以為恥。不理解,不支持兒子,是一個做母親的悲哀!她認為花環(huán)是兒子顯靈,希望烏鴉飛到墳頭,是一個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藥》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并不知道這犧牲的是為誰,卻還要因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藥》———當時整個社會的縮影,字里行間都射出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
    藥讀后感(二)
    「藥」--是一顆沾滿了革命烈士鮮血的人血饅頭,它可以醫(yī)治癆病 ;「藥」--是為了爭取民族光明而犧牲自己,革命烈士們寶貴生命的偉大精神 ,它可以拯救全民族。 香噴噴的「饅頭」使人得以溫飽;血腥的「人血」卻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在魯迅的文章--『藥』中 , 老栓為了救他的小孩 , 迷信這種饅頭可以救人一命 , 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銀子 , 在茶館中賣力工作 , 為的就是替兒子買來仙丹饅頭,這是一種何等偉大而無奈的父愛。 這種迷信表現(xiàn)出當時中國社會中處處充斥的愚昧、無知和迂腐,卻同時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敦厚、樸實的溫情。親情與現(xiàn)實之間的無奈;封建與進步二者間的矛盾,文章中充分顯示出魯迅對中國社會現(xiàn)況的不滿 ,對于后清腐敗民生的失望;以及魯迅急于改變現(xiàn)狀迫切的心境。. 這些傳統(tǒng)封建社會中各種小人物的生活點滴,使得魯迅寫起文章來,除了保有中國人充滿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 , 更有西方人實事求是、忠于現(xiàn)實的理性精神。 魯迅對于中國社會傳統(tǒng)封建而無知生活的不滿和客觀的譴責 , 在文章中處處可見。這篇文章除了暴露出真實傳統(tǒng)生活的方式, 也是一篇革命的篇章,魯迅在文章中急于喚醒沉睡多年中國百姓被禁痼的心靈。 因為魯迅深信「文學-是拯救國家民族免于無知之苦的最佳工具」。魯迅真不愧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讀魯迅這篇文章-藥,我們可以由幾個不同層面欣賞: 在城市中 , 一位青年華小栓因為得了肺癆 , 其父親為了他辛苦工作 , 賺的錢只是為了買一個傳說中用革命烈士鮮血所作的饅頭 , 向劊子手買來后 , 華小栓吃了還是死了!同時 , 在這個城市的另一邊-古軒亭口 , 鮮血的來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 因為參加推翻滿清運動而被斬首。在凄涼的墳場上,只剩兩個失去愛子的母親,無限的傷痛…..。 魯迅在這篇短短的小說中想表現(xiàn)的內(nèi)涵,不在于暴露社會中黑暗的層面;而是積極表現(xiàn)光明的一面。它運用了兩個對比的方法,一面寫原始的愚昧,吃人血的故事;一面卻寫出光明偉大的犧牲情操,革命烈士的理想。隨著故事的進行,讀者不由得會不斷自問: "藥!" "藥?"--"原來這就是藥?" "這竟然是藥!" "這究竟是藥嗎?"……這三層意思,一層比一層深入,一層比一層撼動人心!表面上所謂的藥,指的就是 "人血饅頭";在封建的社會中,科學思想醫(yī)藥常識并不發(fā)達,民間傳說它可以醫(yī)治癆病(在當時中國紹興地區(qū),的確有這種說法),華父相信了,因而有了求藥的故事,結(jié)果小栓卻還是死了。但是深層中所謂的藥,指的卻是醫(yī)治無知、愚昧的民族痼疾的"改革理想",犧牲的是夏瑜烈士的生命。
    一個是封建社會中痼疾纏身的孱弱青年;一個是充滿理想抱負的健康青年,不同典型人物的對比;兩位青年死法不同, 生死價值的對比;死后 , 他們剛好葬在小路兩旁相距不遠的地方 , "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 , "那墳與小栓的墳一字兒排開,中間只隔一條小路", 這又是一個敘述對比;小栓的新墳是孤寂的,夏瑜的墳也是新墳但卻不孤寂 , "再往上一瞧卻不覺也吃一驚;--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 " --死有輕如鴻毛、重于泰山,這又是一個多么重要的對比,這正是這篇文章所表達出最強烈的吶喊之一。文章中所蘊含的民族熱忱,其實正是魯迅拿來醫(yī)治整個中華民族的良藥,「藥」的意義也就在于此。
    魯迅的文筆 , 細膩且具有批判性 , 多諷刺 , 對比 , 象徵手法 , 描寫人物簡潔有利 , 題材的選擇與當時社會生活緊密結(jié)合,它的文章不但十分具有文藝內(nèi)涵,對人民更有如暮鼓晨鐘的社會教育意義。這篇文章整體以四個段落呈現(xiàn)。在文章的排列上,前三段先說小栓的病以及華老父買藥的故事,情節(jié)描述得十分緊湊,一點也不會拖泥帶水。魯迅舍棄故事背景的描寫,著重在人物的刻畫和故事重心-買藥的過程,由此可看出魯迅對于題材的選擇,功力之深厚。從華老栓在秋天的后半夜到古亭軒口買藥開始,"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 "有時也遇到幾只狗,可是一只也沒叫" (暗喻)、都象徵著老栓沉重、無望的心情。歷經(jīng)他目睹行刑的過程,整段中并沒有真正描寫出行刑的畫面,但 "彷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一提 "(比喻、諷刺);" 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比喻、象徵); "一只手卻提撮著一個鮮紅的鰻頭那紅的還一點一點往下滴 "(隱喻),由這些描寫中,讀者心中不難自己描繪出一幅殘酷、血腥的畫面。
    至于 " 要將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 "; "..太陽也出來了; ….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 ….,后面也照見丁字街頭破匾上…. 這四個黯淡的金字。 " (象徵、對比、諷刺),魯迅在這個情節(jié)刻意著墨較多,應是一種對無知社會強烈無奈的感受和警世的用意;至于煮藥、吃藥的過程并非文章的重心,則簡略描述,但在這段文章中魯迅也不忘藉由小栓嚴重的病情暗諷當時病入膏肓的中國社會(象徵);接著場景跳到茶館中康大叔和駝背五少爺?shù)热?,旁若無人的聊及小栓的癆病(象徵無知的中國百姓)、夏瑜的故事也在這個段落中以簡略的文字描述--夏三爺告密,用別人的鮮血來換取自身的性命(中國人較自私的心態(tài))、 "…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 (革命民主精神的宣揚)。
    藥讀后感(三)
    魯迅先生最大的特質(zhì),是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吹绞芸嗍茈y而永無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 先生棄醫(yī)從文后,還是一位醫(yī)生,手術(shù)臺上躺著的是一個被封建思想浸泡千年的民族,酸臭迂腐,滿目瘡痍。先生面目堅毅,為中國注入一劑劑良藥《狂人日記》像一劑瘋藥,好歹縫緊了一些吃人大口;《孔乙己》像一劑愚藥,令學子們拍拍大腿,猛然醒悟;《藥》則是最苦最良的藥,它苦的令人無可奈何,苦的令人啞口無言,苦的令我們新時代的人讀后都默然悲戚! 《藥》有三苦。 底層百姓之苦。且看這些登場的掙扎在底層的窮苦大眾:從癆病纏身的小栓,低聲下氣的老栓,心酸悲苦的華大媽,衣衫襤褸給兒子上墳的夏四奶奶,到什么康大叔,花白胡子,還有那個駝背五少爺--過去不知是怎樣的豪門府第,現(xiàn)在雖然被尊稱為少爺,但前面加上“駝背”戲謔。當時的社會底層充斥著一群怎樣的民眾! “服錯藥”之苦。人血滿頭!如十世單傳的嬰兒抱在老栓的懷中。
    戰(zhàn)戰(zhàn)兢兢悉心經(jīng)營著小茶館,為了救兒子一命。還有那個引以為榮的劊子手,“包好,包好···”皆是愚昧的國人。有很多人說華老栓夫婦麻木但是愛子,我認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館中忙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地勞動,為兒子治病而省吃儉用。為兒子治病掏出積攢多年的洋錢,就只換取了幾個人血饅頭,愚昧落后的表現(xiàn)!試想一下如果華家有好幾個兒子,小栓生了病,那么華老栓還會如此盡力嗎?恐怕不然,他費盡心思為兒子治病,恐怕是因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道德吧!為了華氏的香火,他們不惜一功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與其說華老栓夫婦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人們身上還未散去的封建之氣。 “毀滅希望”之苦。這應該是最為核心的一苦了。 夏瑜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而大眾卻不支持他。
    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夏救華,華吃夏,“華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應該依靠老栓卻沒有,老栓應該支持夏瑜卻沒有;流血的不知道為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以互不關(guān)心為始,以同歸為盡為終。先生通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贊美,也表達出當時民眾的落后愚昧,統(tǒng)治者的兇狠殘忍。同時也一語雙關(guān)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獲得群眾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節(jié)墳頭出現(xiàn)的花環(huán),說明革命者仍然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親,她“躊躇”,“羞愧”,但又“硬著頭皮”去給兒子上墳,她感到羞愧,因為她認為兒子的光榮就義,英勇犧牲是有損祖顏的事。母親對兒子不以為榮,反以為恥。不理解,不支持兒子,是一個做母親的悲哀!她認為花環(huán)是兒子顯靈,希望烏鴉飛到墳頭,是一個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先生安排了一個近乎瘋狂的情節(jié),揭露了一個已經(jīng)近乎瘋狂的民族。痛苦之最,莫過于希望毀滅于開始之前。 讀先生的文章,通常是百感交集,百味交融?!端帯分腥?,而三味皆苦。
    藥讀后感(四)
    《藥》是一顆沾滿了革命烈士鮮血的人血饅頭,它可以醫(yī)治癆?!端帯肥菫榱藸幦∶褡骞饷鞫鵂奚约海锩沂總儗氋F生命的偉大精神 ,它可以拯救全民族。www.liuxue86.com
    香噴噴的饅頭使人得以溫飽;血腥的人血卻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在魯迅的文章,《藥》中 , 老栓為了救他的小孩 , 迷信這種饅頭可以救人一命 , 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銀子 , 在茶館中賣力工作 , 為的就是替兒子買來仙丹饅頭,這是一種何等偉大而無奈的父愛。 這種迷信表現(xiàn)出當時中國社會中處處充斥的愚昧、無知和迂腐,卻同時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敦厚、樸實的溫情。親情與現(xiàn)實之間的無奈;封建與進步二者間的矛盾,文章中充分顯示出魯迅對中國社會現(xiàn)況的不滿 ,對於后清腐敗民生的失望;以及魯迅急於改變現(xiàn)狀迫切的心境。.
    這些傳統(tǒng)封建社會中各種小人物的生活點滴,使得魯迅寫起文章來,除了保有中國人充滿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 , 更有西方人實事求是、忠於現(xiàn)實的理性精神。 魯迅對於中國社會傳統(tǒng)封建而無知生活的不滿和客觀的譴責 , 在文章中處處可見。這篇文章除了暴露出真實傳統(tǒng)生活的方式, 也是一篇革命的篇章,魯迅在文章中急於喚醒沉睡多年中國百姓被禁痼的心靈。 因為魯迅深信:文學-是拯救國家民族免於無知之苦的最佳工具。魯迅真不愧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藥讀后感(五)
    《藥》這篇文章不長,花不了多少功夫便讀完了,可在第一遍讀完后,卻并不有什么感受,似乎是一個平淡毫無一點起伏的故事,看完了,便過了。可再倒回去仔細看,其實在文章中是有妙處的。
    整篇文章是在悲傷中發(fā)生的,小栓一直是病的,一直沒有一定活力,仿佛從出生便是一副虛弱的模樣,最后死,也是理所當然。這不免有些遺憾,照我所盼,倘若有段小栓健康的描寫或是回憶,可能在被人血饅頭無用治療離去后,更能對他有可憐吧。而他一直是在生重病,看起來無法挽救了,這個“藥”有沒有耽誤了他,好像也不重要,便也沒有了讀完心中為迷信偏方的反感了。
    可那位獻出人血的烈士,雖沒有提起姓名,雖無一點正面的描寫,卻也讓人記住了。在牢中,不畏各種痛苦,還宣揚革命主張,甚至氣瘋了別人,便看出了那人的無畏與堅強??婶斞赶壬K究沒有一處對他的介紹,僅僅寫了他被處死,雖然他只是“藥”的來歷的一個小插曲,卻從中看出了對待革命者的殘忍,而且不知姓名,不知已經(jīng)死去了多少革命者?幾句短短的描寫,也透出了當時的社會。
    讓我覺得最難忘,也是最怪異的,便是它的結(jié)尾。這么巧,兩個人物的墓只隔了一條小路。可就是這條小路,分開了“罪人”與窮人??捎钟惺裁磪^(qū)別呢?都一樣的是被欺壓,一樣可憐。但那束小花,可能是全文中唯一一點彩色的安慰吧。最令我不理解的,便是那只烏鴉,烏鴉靜靜地站在枝頭,沒有一點動作。雖然知道不可能有靈魂附在烏鴉身上,可不免有意思盼望,希望能神奇的發(fā)生,也算是革命者的紀念,可那銅絲般的枯草,鐵鑄般的烏鴉,卻是冰冷的,生硬的。這個比喻太妙,使那本就悲涼的氣氛再抹上了一層凝重,僵持著。
    我心中閃過了對革命者的無限懷念與可憐。為了事業(yè),犧牲了生命,死后也遭受不平,甚至靈魂無法顯靈。也許是被拋入了地獄,永遠不見天日。可正是他們的悲慘,才造就了現(xiàn)在的幸福。而這最偉大的,該被贊頌的人,卻受如此大難,心中感情交雜,是傷心,是可憐……只有那朵看懂世事的小花,默默為英雄正名。
    最后的鏡頭出現(xiàn)了,烏鴉飛走了。是不經(jīng)意,還是顯靈?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它給了我一絲安慰。可誰又說的清,這本就是讓我們思考的。
    藥讀后感(六)
    讀完魯迅先生的《藥》以后,不能知道在當時的舊社會就是一個吃人的社會。那些人都生活在一種似人非人的世界里,但是他們卻一直的這樣生活,翻版著一個個前人的身影,一個個以前發(fā)生過的,卻又在不斷發(fā)生的故事,難道說吃下那帶著革命者一點剛勁滋味的血饅頭,就能拯救一切?或許在今天我們可以把病治好,但在沒有現(xiàn)在醫(yī)療條件這么好的情況下,一個血饅頭做了什么呢?小栓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饅頭是吃的東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就成了仙藥嗎?可能現(xiàn)在看來那是盲目的的,不可理解的??墒窃谀莻€時候,辛亥革命時,雖然結(jié)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還是沒有解放。他們還深受封建思想的迫害。
    夏瑜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而大眾卻不支持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華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應該依靠老栓卻沒有,老栓應該支持夏瑜卻沒有;流血的不知道為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以互不關(guān)心為始,以同歸為盡為終。魯迅先生通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贊美,也表達出當時民眾的落后愚昧,統(tǒng)治者的兇狠殘忍。同時也一語雙關(guān)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獲得群眾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節(jié)墳頭出現(xiàn)的花環(huán),說明革命者仍然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
    有很多人說華老栓夫婦麻木但是愛子,我認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館中忙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地勞動,為兒子治病而省吃儉用。為兒子治病掏出積攢多年的洋錢,就只換取了幾個人血饅頭,愚昧落后的表現(xiàn)!試想一下如果華家有好幾個兒子,小栓生了病,那么華老栓還會如此盡力嗎?恐怕不然,他費盡心思為兒子治病,恐怕是因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道德吧!為了華氏的香火,他們不惜一功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與其說華老栓夫婦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人們身上還未散去的封建之氣。
    《藥》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并不知道這犧牲的是為誰,卻還要因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杀挚蓢@!
    藥讀后感(七)
    魯迅的小說并不像現(xiàn)在的小說,用盡華麗的辭藻,卻無實際意義。若不細細地讀,很難發(fā)現(xiàn)其中所表達的。
    《藥》便是這樣的一篇文章,描寫十分樸素,卻表現(xiàn)出了當時國民的愚昧無知。在眾多細節(jié)當中,我認為亮點應是夏瑜墳上的花圈及墳場的烏鴉。
    夏瑜墳上的花圈,在文中可知并不是自然生長,也無可能是親戚、朋友或是鄰居送的,而在《吶喊(自序)》中,由“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憑空添了一個花環(huán)……”可知,這花圈是作者憑空添上去的。在文中,夏瑜是一個革命者,但卻被砍了頭,人們用他的鮮血做了人血饅頭給小栓吃了治病,且他的革命一直不被人們認同,包括自己的母親。那么,作者為什么要憑空添上一個花圈,我認為是那些支持夏瑜的革命者所放的,是作者對夏瑜(秋瑾)的一個最完美的贊美,同時花圈也表達出革命者是殺不完的,革命的是有后來者的意圖,更深一層的表述出革命先烈的悼念。
    在墳場的烏鴉有兩個作用,首先突出了墳場的陰森的氛圍,且烏鴉是不可替換的,若換成麻雀之類的鳥兒,便會讓讀者覺得氛圍與墳場格格不入,烏鴉則能將墳場的氛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次,烏鴉的叫聲是一種吶喊的象征?!端帯肥珍浽谛≌f集《吶喊》。因此便可認為《藥》中最后烏鴉“啞——”的一聲是作者的吶喊,且烏鴉不是夏瑜的顯靈,也打破了夏四奶奶的封建愚昧,可視為對華大媽,夏四奶奶等眾人的心靈的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