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怎樣看到清明節(jié)祭祀呢?詳情請看本文“2016年半月談公考熱點解析:清明節(jié)祭祀”由出國留學網公務員考試網整理而出,希望可以幫到您!
清明節(jié)留給中國人的記憶,不僅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畫風。“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說的是清明時節(jié)到郊外踏青;插柳、斗雞、蹴鞠、蕩秋千,則是古人在清明前后開展的文娛活動?,F如今,與清明節(jié)相關的家族傳統(tǒng)、宗族觀念,正隨著時代的變遷被慢慢消解,與此同時,如何以國家名義紀念英雄先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命題。
清明本為自然屬性的節(jié)氣,是古代中國指導農事的歷象參考,卻因后來生發(fā)而出的文化意涵,成為國人凝結情感、“統(tǒng)一行動”的重要節(jié)日。在清明當天或前后祭祀先人和逝者,已是這個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的題中應有之義,更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革新。
中國是文化大國,以文“化”人,在現實生活中依靠的正是禮俗和風俗。由于階層和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的自然差異,早期中國的管理者尤為注意和強調階層間的“別異”與階層內的“和同”,因此制禮作樂,用以規(guī)范階層行為的界限,同時凝聚人心?!蹲髠鳌分刑岬剑?ldquo;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里的“祀”指的正是祭祀之禮,執(zhí)政者以這種具有強烈儀式感的祭典向人們提示或宣告: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來之不易;我們向哪里去,我們一往無前。所謂“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就是在承襲天命、政統(tǒng)、福祉的同時,探討延續(xù)與傳嗣的方式和確定其重要性。
中國的家庭或家族類似國家的全形縮微,家祭的意義也在于慎終追遠,重新溫習祖先積累留存的精神遺產,用以規(guī)范、調整我們和后代的行為和思想。這對于家庭和家族的現實而言,無疑也是一個重要的契機,平素在外奔忙的家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jié)日里得以團聚溝通,回到思想與生活的“起點”上,正心誠意,刷新重啟,再度懷抱“初心”入世,身心亦得清凈澄明。
從文字的形態(tài)和意義來看,“祭”“祀”都從“示”,“祭”是以手持肉在祭臺供奉,“祀”則如小兒曲身跪拜于祭臺之前,可見無論公祭家祭,既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具體的行為和活動,一定要身在其中、躬親而行。古人在注《孝經》的時候解釋祭祀二字,認為“祭”就是“際”,意為人神在此時要交接際會,而 “祀”的意義在于“似”,“似將見先人也”,這與孔子對祭祀的態(tài)度如出一轍:“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孔子看來,如果他不親自參加祭祀而由別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或沒有祭祀一樣。
歷史文化的傳承在于體認,體察、體會、體悟,由此產生共識和認同,清明作為一個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和道德倫理意涵的重要節(jié)日,也需要我們以適當的方式和態(tài)度去體認?,F代社會與古典時代的生活方式相去甚遠,我們固然不能要求全盤復古,依照周秦漢唐的禮法來過節(jié),那樣既不現實,又勞神費力,也不見得真正傳承了文化。對待文化遺產,我們應當且可以做到的是“抽象繼承”——抽離出其中最精核的要義,以新的形態(tài)來呈現和保護。事實正如前述,清明祭祀是為了告慰祖先和亡靈,以啟后代和來者,儀式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可以豐富多樣,目的并非為了熱熱鬧鬧地表演給所有人看,只要懷著誠意表達心意,即便是“撮土為香”,或在室中案頭置放一杯清水,都未嘗不是一種對文化更顯文明理性的尊重和傳承。
出國留學網半月談頻道為您推薦:
2016年半月談熱點時評:全國醫(yī)保聯網
2016半月談時評:互聯網金融需完善監(jiān)管
2016年半月談時評熱點:改革發(fā)展
2016年半月談時政熱點:產假最多可休7個月
申論熱點 | 申論范文 | 行測 | 公務員考試題庫
公務員時事政治 | 半月談時評 | 公務員考試網 | 公務員報考指南 | 歷年考試真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