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讀《鐵皮鼓》有感】
君特·格拉斯是當今德國資歷最深、作品最豐、名聲最大的作家。在1999年10月,他憑借長篇小說《鐵皮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
小說《鐵皮鼓》共分三篇,現(xiàn)在我只讀了其中的第一篇,我就我讀的這一部分簡單講講我的感受。
君特。格拉斯以其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主人公小奧斯卡這個形象。小奧斯卡一生下來就能聽懂大人說話。在他出生的時候,因為兩只飛蛾擋住了燈光,使他感覺到人世昏暗,便想回到娘胎里去。只可惜為時已晚。這也為小說的后文作了鋪墊。因為小說的背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當時時代的黑暗和社會的動蕩造成了小奧斯卡對社會的不滿,對生活的不滿。他在三歲的時候自己從樓梯上摔下,將自己變成了不會說話的“癡呆”,而且不再長個,但他卻依然擁有很高的智商,而且他還獲得一種特異功能,能用尖利的叫喊聲震碎一切玻璃制品。這樣他可以隱藏自己,保護自己,遠離了復(fù)雜的成人社會。他開始整日敲打他心愛的鐵皮鼓,躲在一旁冷眼觀察這個世界,用他的方式回避和面對這個黑暗的社會。
小說采用的是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來描寫奧斯卡的生活,并且用了回憶的方式。在小說的開篇,就寫奧斯卡居住在精神療養(yǎng)院里。他居住在完全與世隔離的病房里,只通過護理員與外界聯(lián)系。由此也體現(xiàn)出奧斯卡對當時社會的厭倦和不滿。他依舊整日敲打他心愛的鐵皮鼓,在鼓點中回憶他的往事,然后讓護理員為他拿來“清白”的紙,寫下他的回憶。這里為什么要用“清白”一詞呢,我覺得這也是奧斯卡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一種諷刺和鄙夷。
在小說的第一篇中,當奧斯卡目睹了社會的黑暗后,便產(chǎn)生了厭惡之感。他不停的敲打著他的鐵皮鼓,從而發(fā)泄他對畸形社會的不滿。他也常常用他可以唱碎玻璃的能力,去“擾亂”社會的秩序。在他眼里,這個社會是混亂的,怪異的,無可救藥的。
小說的很多地方都是由君特。格拉斯本人的經(jīng)歷和見聞寫的。他也借小說表達自己對一戰(zhàn)時期德國的黑暗的不滿。
【篇二:鐵皮鼓讀后感】
三歲的奧斯卡無意中發(fā)現(xiàn)母親和表舅布朗斯基偷情,又目睹納粹勢力的猖獗,便決定不再長個兒,寧愿成為侏儒。從此在他的視角里,社會和周圍的人都是怪異和瘋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鐵皮鼓,以發(fā)泄對畸形的社會和人世間的憤慨。父親或老師惹了他,他會大聲尖叫,震得窗玻璃和老師的鏡片稀里嘩啦地變成碎片;他還以此來“擾亂”社會秩序,給納粹分子集會造成麻煩。盡管他個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聰明過人。面對他的洞察力,母親羞愧憂郁去世,父親成了納粹軍官,表舅在戰(zhàn)亂中斃命。鄰居女孩瑪麗亞來照顧他,兩人發(fā)生了*,懷孕后她卻嫁給了父親,生下了庫爾特。奧斯卡隨侏儒雜技團赴前線慰問德軍,三年后回到家中,蘇軍攻占了柏林,父親吞下納粹黨徽身亡。埋葬父親時奧斯卡丟掉了鐵皮鼓,同時親生兒子庫爾特用石子擊中了他的后腦勺,使他倒在墳坑中,流血不止;不過他就此開始長個兒,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異功能也隨此消失……
這是整本書的故事情節(jié),離奇而透著古怪。扭曲的人性在其中很明顯的表現(xiàn)了出來,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看到小說中穿插講述了但澤的多災(zāi)多難的歷史。俄、奧、普第三次瓜分波蘭時,這個海港城市劃歸普魯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但澤成為自由市,由國際聯(lián)盟代管。希特勒以但澤走廊問題為借口,入侵波蘭,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火。戰(zhàn)后但澤劃歸波蘭。
這是作家對希特勒統(tǒng)治的強烈不滿,也是對當時德國的現(xiàn)狀的感慨與悲痛。
此書分為三個章節(jié),其中第一章可以看出故事發(fā)生地點是但澤,時間從一八九九年到一九三九年,主要以一九三三年納粹黨魁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后納粹勢力在但澤抬頭為背景。
在第二章中,故事發(fā)生地點仍是但澤,時間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六年,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要軍事行動,納粹黨的安樂死計劃(把精神病患者、癡呆兒童等病人作為“不值得活的生命”予以消滅),集中營煤氣室屠殺猶太人,一九四四年軍官暗殺希特勒的“七。二”事件,反抗運動,以及戰(zhàn)后劃歸他國的原德國領(lǐng)土上的德國人被驅(qū)逐。
而在第三章中,故事地點位于杜塞爾多夫,背景是戰(zhàn)后美、英、法占領(lǐng)區(qū)即西德的物資匱乏時期,老百姓的黑市交易,帝國馬克貶值和以美軍香煙為商品交換計值單位,西德貨幣改革,通過基本法和聯(lián)邦德國成立后的經(jīng)濟復(fù)蘇,時間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四年。這些是小說發(fā)表時三十歲以上的德國人都親身經(jīng)歷過的、想忘也忘不了的往事,而作者偏要勾起人們對這些往事、尤其是個人在這段既往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回憶。而以但澤為故事發(fā)生地本身,就涉及到當時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
鐵皮鼓用幾個關(guān)鍵詞來分析就是瘋狂,絕望,無奈以及殘酷?,F(xiàn)實的情形反映到了作品之中,這是作家的反思,也是人民的反思,更是對當權(quán)者的諷刺,這是一本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小說。
【篇三:鐵皮鼓讀后感作文】
在王小波的書中不知一次提到了這本書,所以是仰慕已久。然而這本書的閱讀時間也實在拖的太久了,都感覺有點對不起格拉斯。俗務(wù)在身加心多旁騖,無法好好的閱讀這部精彩的小說實在是一大遺憾。今天閱畢,就算是對自己對格拉斯對王小波的一個交代了。
本書充滿了太多的隱喻,如果深挖,會有不少樂趣的。
逃避成人世界奧斯卡是一種消極反抗的象征??梢噪S心所欲的達到停留在3歲小孩的效果,我猜想這是大多數(shù)成年人的夢想。然而小孩是盼望早早長大的,除了早熟的奧斯卡。
然而身體停留在3歲的狀態(tài),卻不能使心靈也停留在3歲的狀態(tài),而成長的心靈使奧斯卡倍受欲望和邪惡的折磨的痛苦——終于有一天他要長大,雖然只是一點。
還好,有神奇的鐵皮鼓,這件孩童的玩具無疑是童真的外化。擁有鐵皮鼓的奧斯卡或者說奧斯卡擁有的鐵皮鼓具有神奇的耶穌般的魔力,這種力量正是童真的力量,他(它)能讓成年人舞蹈哭泣——回到遠離的童年時代。
還有一件奇跡是奧斯卡孩童時的尖叫——隨意雕刻玻璃的工具,這是無力的孩童的唯一武器,它有神奇的力量同時也不具備絲毫真正的威力。在現(xiàn)實的磨練中,這件武器漸漸的失效了。
有一幕場景讓我很感動——在“洋蔥地窖”中借著洋蔥哭泣。
以上只是在這里寫下來時的零碎感想,如果有時間要好好的將本書分析分析。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君特·格拉斯是當今德國資歷最深、作品最豐、名聲最大的作家。在1999年10月,他憑借長篇小說《鐵皮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
小說《鐵皮鼓》共分三篇,現(xiàn)在我只讀了其中的第一篇,我就我讀的這一部分簡單講講我的感受。
君特。格拉斯以其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主人公小奧斯卡這個形象。小奧斯卡一生下來就能聽懂大人說話。在他出生的時候,因為兩只飛蛾擋住了燈光,使他感覺到人世昏暗,便想回到娘胎里去。只可惜為時已晚。這也為小說的后文作了鋪墊。因為小說的背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當時時代的黑暗和社會的動蕩造成了小奧斯卡對社會的不滿,對生活的不滿。他在三歲的時候自己從樓梯上摔下,將自己變成了不會說話的“癡呆”,而且不再長個,但他卻依然擁有很高的智商,而且他還獲得一種特異功能,能用尖利的叫喊聲震碎一切玻璃制品。這樣他可以隱藏自己,保護自己,遠離了復(fù)雜的成人社會。他開始整日敲打他心愛的鐵皮鼓,躲在一旁冷眼觀察這個世界,用他的方式回避和面對這個黑暗的社會。
小說采用的是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來描寫奧斯卡的生活,并且用了回憶的方式。在小說的開篇,就寫奧斯卡居住在精神療養(yǎng)院里。他居住在完全與世隔離的病房里,只通過護理員與外界聯(lián)系。由此也體現(xiàn)出奧斯卡對當時社會的厭倦和不滿。他依舊整日敲打他心愛的鐵皮鼓,在鼓點中回憶他的往事,然后讓護理員為他拿來“清白”的紙,寫下他的回憶。這里為什么要用“清白”一詞呢,我覺得這也是奧斯卡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一種諷刺和鄙夷。
在小說的第一篇中,當奧斯卡目睹了社會的黑暗后,便產(chǎn)生了厭惡之感。他不停的敲打著他的鐵皮鼓,從而發(fā)泄他對畸形社會的不滿。他也常常用他可以唱碎玻璃的能力,去“擾亂”社會的秩序。在他眼里,這個社會是混亂的,怪異的,無可救藥的。
小說的很多地方都是由君特。格拉斯本人的經(jīng)歷和見聞寫的。他也借小說表達自己對一戰(zhàn)時期德國的黑暗的不滿。
【篇二:鐵皮鼓讀后感】
三歲的奧斯卡無意中發(fā)現(xiàn)母親和表舅布朗斯基偷情,又目睹納粹勢力的猖獗,便決定不再長個兒,寧愿成為侏儒。從此在他的視角里,社會和周圍的人都是怪異和瘋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鐵皮鼓,以發(fā)泄對畸形的社會和人世間的憤慨。父親或老師惹了他,他會大聲尖叫,震得窗玻璃和老師的鏡片稀里嘩啦地變成碎片;他還以此來“擾亂”社會秩序,給納粹分子集會造成麻煩。盡管他個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聰明過人。面對他的洞察力,母親羞愧憂郁去世,父親成了納粹軍官,表舅在戰(zhàn)亂中斃命。鄰居女孩瑪麗亞來照顧他,兩人發(fā)生了*,懷孕后她卻嫁給了父親,生下了庫爾特。奧斯卡隨侏儒雜技團赴前線慰問德軍,三年后回到家中,蘇軍攻占了柏林,父親吞下納粹黨徽身亡。埋葬父親時奧斯卡丟掉了鐵皮鼓,同時親生兒子庫爾特用石子擊中了他的后腦勺,使他倒在墳坑中,流血不止;不過他就此開始長個兒,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異功能也隨此消失……
這是整本書的故事情節(jié),離奇而透著古怪。扭曲的人性在其中很明顯的表現(xiàn)了出來,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看到小說中穿插講述了但澤的多災(zāi)多難的歷史。俄、奧、普第三次瓜分波蘭時,這個海港城市劃歸普魯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但澤成為自由市,由國際聯(lián)盟代管。希特勒以但澤走廊問題為借口,入侵波蘭,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火。戰(zhàn)后但澤劃歸波蘭。
這是作家對希特勒統(tǒng)治的強烈不滿,也是對當時德國的現(xiàn)狀的感慨與悲痛。
此書分為三個章節(jié),其中第一章可以看出故事發(fā)生地點是但澤,時間從一八九九年到一九三九年,主要以一九三三年納粹黨魁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后納粹勢力在但澤抬頭為背景。
在第二章中,故事發(fā)生地點仍是但澤,時間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六年,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要軍事行動,納粹黨的安樂死計劃(把精神病患者、癡呆兒童等病人作為“不值得活的生命”予以消滅),集中營煤氣室屠殺猶太人,一九四四年軍官暗殺希特勒的“七。二”事件,反抗運動,以及戰(zhàn)后劃歸他國的原德國領(lǐng)土上的德國人被驅(qū)逐。
而在第三章中,故事地點位于杜塞爾多夫,背景是戰(zhàn)后美、英、法占領(lǐng)區(qū)即西德的物資匱乏時期,老百姓的黑市交易,帝國馬克貶值和以美軍香煙為商品交換計值單位,西德貨幣改革,通過基本法和聯(lián)邦德國成立后的經(jīng)濟復(fù)蘇,時間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四年。這些是小說發(fā)表時三十歲以上的德國人都親身經(jīng)歷過的、想忘也忘不了的往事,而作者偏要勾起人們對這些往事、尤其是個人在這段既往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回憶。而以但澤為故事發(fā)生地本身,就涉及到當時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
鐵皮鼓用幾個關(guān)鍵詞來分析就是瘋狂,絕望,無奈以及殘酷?,F(xiàn)實的情形反映到了作品之中,這是作家的反思,也是人民的反思,更是對當權(quán)者的諷刺,這是一本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小說。
【篇三:鐵皮鼓讀后感作文】
在王小波的書中不知一次提到了這本書,所以是仰慕已久。然而這本書的閱讀時間也實在拖的太久了,都感覺有點對不起格拉斯。俗務(wù)在身加心多旁騖,無法好好的閱讀這部精彩的小說實在是一大遺憾。今天閱畢,就算是對自己對格拉斯對王小波的一個交代了。
本書充滿了太多的隱喻,如果深挖,會有不少樂趣的。
逃避成人世界奧斯卡是一種消極反抗的象征??梢噪S心所欲的達到停留在3歲小孩的效果,我猜想這是大多數(shù)成年人的夢想。然而小孩是盼望早早長大的,除了早熟的奧斯卡。
然而身體停留在3歲的狀態(tài),卻不能使心靈也停留在3歲的狀態(tài),而成長的心靈使奧斯卡倍受欲望和邪惡的折磨的痛苦——終于有一天他要長大,雖然只是一點。
還好,有神奇的鐵皮鼓,這件孩童的玩具無疑是童真的外化。擁有鐵皮鼓的奧斯卡或者說奧斯卡擁有的鐵皮鼓具有神奇的耶穌般的魔力,這種力量正是童真的力量,他(它)能讓成年人舞蹈哭泣——回到遠離的童年時代。
還有一件奇跡是奧斯卡孩童時的尖叫——隨意雕刻玻璃的工具,這是無力的孩童的唯一武器,它有神奇的力量同時也不具備絲毫真正的威力。在現(xiàn)實的磨練中,這件武器漸漸的失效了。
有一幕場景讓我很感動——在“洋蔥地窖”中借著洋蔥哭泣。
以上只是在這里寫下來時的零碎感想,如果有時間要好好的將本書分析分析。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