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上)

字號(hào):


    《道德經(jīng)》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chuàng)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diǎn)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jīng)典。下面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歡迎閱讀。更多道德經(jīng)全文相關(guān)內(nèi)容請(qǐng)關(guān)注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國學(xué)欄目!
    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上)
    >>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下)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1]通常譯為"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強(qiáng)調(diào)道是不可言說的。但這樣的翻譯,等于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實(shí)"常"字在《老子》中多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時(shí),已經(jīng)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經(jīng)》"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jīng)》"中 之言,不可道也"?!渡袝颉?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里用了"常道"一詞,指一般的道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shí)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xué)的意義??梢?,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qiáng)調(diào)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
    【翻譯】: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說他是無,因?yàn)樗谔斓貏?chuàng)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yàn)樗侨f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shí)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
    實(shí)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shí)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譯】: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 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 回音相呼應(yīng),前邊與后邊相伴隨。
    3 所以,圣人從事的事業(yè),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yè);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yǎng)而不據(jù)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恒不滅。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zhēng);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翻譯】:
    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fàn)幎?。不看重珍奇?cái)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不誘發(fā)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wěn)。
    所以,圣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里謙卑,腹里飽足,血?dú)獾?,筋骨?qiáng)壯。人們常常處于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tài),那么,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太平之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1]。
    【注釋】:
    [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證明老子用"道"來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這種解釋不確切。這句話里的"帝",顯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說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對(duì)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 的借用。因?yàn)槔献映?quot;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顯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詞。老子不用"上帝"一詞,顯然是因?yàn)檫@個(gè)"帝" 不是至高無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語。因?yàn)槲ㄓ欣献拥?quot;道",才與今日所言"上帝 "之無限、永恒、自在的內(nèi)涵相一致。詳見本書第一章第二節(jié)之五"《老子》中的神與帝" 。
    【翻譯】:
    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yuǎn)深?yuàn)W啊,像是萬物的祖宗。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認(rèn)同你塵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誰產(chǎn)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dòng)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翻譯】:
    天地不理會(huì)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會(huì)世 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gè)冶煉的風(fēng)箱嗎?虛靜而不窮盡,越動(dòng)而風(fēng)越多。
    話多有失,辭不達(dá)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翻譯】:
    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yuǎn)的母體。這個(gè)母體的門戶,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綿不絕,用之不盡。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譯】: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yàn)樗蛔载澴砸嫫渖?,所以能長生。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這不正是由于他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zhēng),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dòng)善時(shí)。夫唯不爭(zhēng),故無尤。
    【翻譯】: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zhēng)。它處身于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寧靜深沉;交往,有誠有愛;言語,信實(shí)可靠;為政,天下歸 順;做事,大有能力;行動(dòng),合乎時(shí)宜。唯有不爭(zhēng)不競(jìng),方能無過無失。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譯】:
    抓在手里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罷了吧。
    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
    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
    富貴而驕,是自取災(zāi)禍啊!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dá),能無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翻譯】:
    誰能使靈魂與真道合一,毫無離隙呢?
    誰能使血?dú)庾兊萌犴?,像嬰兒一樣?
    誰能洗凈內(nèi)心的雜念,透亮如明鏡呢?
    愛民掌權(quán),誰能舍己順道、無為而治呢?
    運(yùn)用心智,誰能因應(yīng)天意、如雌隨雄呢?
    明白通達(dá),誰能超越人智、擺脫知識(shí)呢?
    那創(chuàng)造并養(yǎng)育這個(gè)世界的,他創(chuàng)造養(yǎng)育并不強(qiáng)行占有,他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其能,他是萬 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這真是深不可測(cè)的恩德啊!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翻譯】: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圓木有空的地方,才對(duì)車有用處(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處(能容納)。
    為房屋安窗戶,窗戶有空的地方,才對(duì)房屋有用處(取光亮)。
    有形者對(duì)人們有利益,是由于無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翻譯】: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變幻的音響使人耳朵發(fā)聾,豐腴的美食使人口味敗 壞,馳騁打獵令人心意狂蕩,珍奇財(cái)寶令人行為不軌。
    所以圣人掌管萬民,是給他們內(nèi)在的充實(shí),不是給他們外在的愉悅。據(jù)此而取舍。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譯】:
    得寵和受辱都會(huì)內(nèi)心不安,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為什么說得寵和受辱都會(huì)內(nèi)心不安呢?寵是來自上面的,得到時(shí)吃驚,失去時(shí)也吃驚,所 以說得寵和受辱都會(huì)內(nèi)心不安。
    為什么說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禍患之憂慮,是因?yàn)槲矣腥馍硇悦H?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還有什么禍患可憂慮呢?
    所以,舍棄肉身性命去為天下的人,堪為普天下的寄托;舍棄肉身性命去愛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1],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注釋】:
    [1]釋德清注:"致詰,猶言思議"。又馬王堆甲乙本「致詰」作「致計(jì)」,均有深究之義。
    【翻譯】:
    看見而不曉得,叫做"夷";聽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議,難究其竟,所以它們混而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啊,又復(fù)歸于空虛無物。他是沒有狀態(tài)的狀態(tài),沒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見他的先頭,追蹤抓不著他的尾跡。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dāng)今萬有,知道其由來始末,這便是大道的要領(lǐng)了。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shí)。夫唯不可識(shí),故強(qiáng)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dòng)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譯】:
    古時(shí)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識(shí)。由于深不可識(shí),只好勉強(qiáng)來形容他:
    其審慎好像冬天過江,
    謹(jǐn)守好像畏懼四鄰,
    恭敬嚴(yán)肅如同作客,
    流逸瀟灑如同化冰,
    純樸得好像未經(jīng)雕琢,
    曠達(dá)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渾沌不清。
    誰能沉淀混濁的,使之漸漸清澈呢?誰能啟動(dòng)僵死的,使之徐徐復(fù)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會(huì)自滿自溢的。唯有不自滿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為新人。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
    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翻譯】:
    內(nèi)心虛化到極點(diǎn),持守安靜到純一。我就能在萬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來龍去脈。
    萬物紛紜百態(tài),都復(fù)歸其本根?;氐奖靖徒衅届o安息。平靜安息便是復(fù)歸了真生命。復(fù)歸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認(rèn)識(shí)永恒便是光明。不認(rèn)識(shí)永恒,就會(huì)任意妄為,后果兇險(xiǎn)。
    認(rèn)識(shí)了永恒,就能萬事包容。萬事包容,就能公義坦蕩。公義坦蕩,則為完全人。完全人,則與天同。與天同,就歸入道了。歸入道,可就長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yù)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翻譯】:
    至高至善的掌權(quán)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贊 譽(yù)。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信實(shí)不足,才有不信。
    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須發(fā)號(hào)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翻譯】:
    大道廢棄了,才出現(xiàn)仁義。智慧出來了,才有大偽詐。六親不和,才大講孝慈。國家昏亂,才呼喚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xué)無憂。
    【翻譯】:
    棄絕成功與智慧,對(duì)人民有百倍的好處。棄絕仁義的說教,人民就會(huì)復(fù)歸孝慈。棄 絕技巧與功利,就不會(huì)有盜賊為患。然而,用這三者作誡律是不夠的。
    一定要讓人心有所歸屬才行,就是:認(rèn)識(shí)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使自我越來越少,使欲望越來越淡。拒絕人間的學(xué)問,保持無憂無慮的心。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tái)。
    我獨(dú)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馀,而我獨(dú)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dú)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dú)悶悶。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dú)頑且鄙。
    我獨(dú)異于人,而貴食母。
    【翻譯】:
    恭維與呵斥,相差有多遠(yuǎn)?贊美與厭惡,區(qū)別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荒野啊,廣漠無際!
    眾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歡樂的舞臺(tái)。
    唯獨(dú)我渾然無覺,好像不曾開化的樣子;
    混混沌沌,像初生嬰兒還不知嘻笑的時(shí)候;
    疲憊沮喪,像是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人。
    眾人都自得自滿流溢而出,唯獨(dú)我仿佛遺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腸啊!
    世俗的人個(gè)個(gè)明明白白,唯獨(dú)我一個(gè)昏昏然然。
    世俗的人個(gè)個(gè)斤斤計(jì)較,唯獨(dú)我一個(gè)馬虎不清。
    大水蕩蕩淼如海,高風(fēng)習(xí)習(xí)行無蹤。
    眾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獨(dú)我又沒用又頑固。
    我這樣與眾不同,是把吃喝母親,看得高于一切啊!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翻譯】:
    最高的道德形態(tài),是徹底順從道。
    道作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shí)在。在他的深遠(yuǎn)幽暗中,有一個(gè)精神存在著。這個(gè)精神至真至切,充滿了信實(shí)。
    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叫人們看到萬物之父。我怎么曉得萬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來。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1]。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zhēng),故天下莫能與之爭(zhēng)。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翻譯】: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滿,將殘的得新生,缺乏 的便獲得,富有的便迷惑。
    所以,圣人與道合一,做天下人認(rèn)識(shí)上天的器具。不自以為能看見,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榮耀,所以大 功告成。不自以為大,所以為天下王。
    正因?yàn)椴粻?zhēng)不競(jìng),天下沒有能與之爭(zhēng)競(jìng)的。古人說"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話,豈是虛構(gòu)的嗎?那確實(shí)得成全者,天下便歸屬他。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譯】:
    少說話,合乎自在本相。
    狂風(fēng)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興起風(fēng)雨的是誰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長久, 何況人呢?所以,從事于道的人就認(rèn)同道,有德的人就認(rèn)同德,失喪的人就認(rèn)同失喪。認(rèn)同道的人,道便悅納他;認(rèn)同德的人,德便歡迎他;認(rèn)同失喪的人,失喪便擁抱他。
    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翻譯】:
    翹著腳就站立不住,蹦著高就走不成路。自以為能看見的是瞎子,自以為聰明的是傻子。自我夸耀的徒勞無功,自高自大的不能為首。
    從道的眼光來看,這些東西像多余的飯,累贅的事,只會(huì)讓人厭惡。有道的人不會(huì)這樣的。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dú)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qiáng)字之曰道,強(qiá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譯】:
    在產(chǎn)生天地之前,有一個(gè)混然一體的存在。寂靜啊,空虛啊!獨(dú)立自在,永不改變。普天運(yùn)行,永不疲倦。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寫作"道",勉強(qiáng)起個(gè)名字叫"大"。大,便無限飛逝,飛逝而致遠(yuǎn),至遠(yuǎn)而回返。
    所以道為大,天為大,地為大,人也為大。宇宙中四個(gè)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
    然而人要以地為法度,地以天為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他自身為法度。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翻譯】:
    重是輕的根基,靜是躁的主人。
    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時(shí)都帶著輜重。雖有榮華壯觀,他卻安然超脫。然而有的大國君主,只重自身,輕慢天下,以致滅亡。
    輕浮就會(huì)失根,驕躁就會(huì)失控。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翻譯】:
    善于行走的不留蹤跡,善于言辭的沒有暇疵,善于計(jì)算的不用器具。善于關(guān)門的不用門插,卻無人能開;善于捆綁的不用繩索,卻無人能解。
    圣人就是這樣一直善于拯救世人,無人被棄之不顧;一直善于挽救萬物,無物被棄之不顧。這就叫承襲、傳遞光明。
    所以說,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資財(cái)。如果不敬重老師,或者不愛惜其資財(cái),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這是一個(gè)至關(guān)重要的奧妙啊!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
    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智不割。
    【翻譯】:
    知道其雄偉強(qiáng)壯,卻甘守雌愛柔順,而成為天下的溪流。作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與他同在,(使人)復(fù)歸于純潔的嬰兒。
    知道其光明所在,卻甘守暗昧,而成為世人認(rèn)識(shí)上天的工具。作為世人認(rèn)識(shí)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誠不移,(使人)復(fù)歸于無限的境界。
    知道其榮耀,卻甘守羞辱,而成為天下的虛谷。作為天下的虛谷,永恒的恩德充足豐滿,(使人)復(fù)歸于存在的本原。
    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們,而成為掌權(quán)者。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渾然為一、不可分割的。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qiáng)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翻譯】:
    想用人為的努力去贏得天下,我看達(dá)不到目的。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為努力就能得著的。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
    世間是這樣: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氣的,就有吹冷風(fēng)的;有促其強(qiáng)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載的,就有顛覆的。
    所以圣人擯棄一切強(qiáng)求的、奢侈的和驕恣的東西。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qiáng)天下。其事好遠(yuǎn)。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qiáng)。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qiáng)。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翻譯】:
    用道來行使主權(quán)的人,不靠武力而稱強(qiáng)天下。用武力總是有報(bào)應(yīng)的。軍隊(duì)進(jìn)駐之地,荊棘便長出來;每逢大戰(zhàn)之后,兇年接著來到。
    良善自會(huì)結(jié)果,無須強(qiáng)奪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驕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強(qiáng)。
    任何事物一逞強(qiáng)示壯就會(huì)老朽,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老子·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 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 禮處之。
    【翻譯】:
    兵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萬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適可 而止,打勝了也不當(dāng)成美事。以打勝仗為美事的人,就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的人, 是絕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所謂兵,是不吉利的東西,萬物都厭惡,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時(shí)以左方為貴,戰(zhàn)時(shí)以 右方為貴,因?yàn)樽蠓奖硎炯椋曳酱韮磫省F珜④娫谧筮叄蠈④娫谟疫?,就是以?喪來看待戰(zhàn)事。殺人多了,就揮淚哀悼;打了勝仗,也像辦喪事一樣。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翻譯】:
    道,通常不顯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體,雖然精渺微小,天下卻沒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萬物會(huì)自動(dòng)歸順。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無人分配,自然均勻。
    宇宙一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 人的限度而及時(shí)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
    道,引導(dǎo)天下萬民歸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導(dǎo)諸水流向大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
    知足者富。
    強(qiáng)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翻譯】:
    能識(shí)透別人,算有智慧;能識(shí)透自己,才有光明。
    能戰(zhàn)勝別人,算有力量;能戰(zhàn)勝自己,才是真強(qiáng)。
    知足的人富有。
    攻克己身、順道而行的人有志氣。
    持守本相、不失不離的人可以長久。
    肉身雖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長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翻譯】:
    大道彌漫,無所不在,周流左右。萬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詡。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不彰明昭著。他愛撫滋養(yǎng)萬物,卻不以主宰自居,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樣子。當(dāng)萬物都依附歸向他時(shí),他 仍然不以主宰自居,這樣,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從始至終不自以為大,這就成就了他的偉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翻譯】: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歸向他。普天下都?xì)w向他,也不會(huì)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人間的美樂佳宴,使匆匆過客們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為話語,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qiáng)。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譯】:
    要收斂的,必先張馳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強(qiáng)一下。要廢棄的,必先興起一會(huì)兒。要奪取的,必先讓與一點(diǎn)兒。這是微妙的亮光。
    柔弱的勝于剛強(qiáng)的。魚不能離開水(而上岸),國家的主權(quán)和勢(shì)能也無法(離開道)向人展示清楚。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翻譯】:
    道,通??雌饋頍o所作為的樣子,實(shí)際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萬物自己變化。變化中有私欲發(fā)作,我便用那無以名狀的本原來鎮(zhèn)住。在這個(gè)無以名狀的本原里,欲望將 斷絕。欲望斷絕,人心平靜了,天下自然便安穩(wěn)了。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shí)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翻譯】: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誡命來自律,因?yàn)樗麅?nèi)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誡命,因?yàn)樗麅?nèi)心沒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無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為了實(shí)現(xiàn)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為了達(dá)到某種目的。
    有大仁愛的人,是在追求仁愛,卻不是刻意實(shí)現(xiàn)某種目的。有大正義的人,是在追求正 義,而且其正義是為了實(shí)現(xiàn)某種目的。
    有大禮法的人,是在追求禮法,卻沒有人響應(yīng),就掄起胳膊去強(qiáng)迫人了。
    所以,喪失了大道,這才強(qiáng)調(diào)道德;喪失了道德,這才強(qiáng)調(diào)仁愛;喪失了仁愛,這才強(qiáng)調(diào) 正義;喪失了正義,這才強(qiáng)調(diào)禮法。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shí)是禍亂的端倪了。
    所謂人的先見之明,不過采摘了大道的一點(diǎn)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豐 滿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淺薄的禮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樸實(shí)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虛華上。據(jù) 此而取舍。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yù)無譽(yù)。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譯】: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虛,大地得一而安穩(wěn),神只得一而顯靈,江河得一而流水,萬物得一而生 長,王侯得一而天下歸正。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虛,恐怕要裂開了;大地若不安穩(wěn),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顯 靈,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萬物若不生長,恐怕要滅絕了;王侯 不能使天下歸正,恐怕要跌倒了。
    貴是以賤為本體的,高是以低為基礎(chǔ)的。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家、寡人、不善。這不正是以 賤為本體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yù)恰恰沒有榮譽(yù)。所以不要追求晶瑩如美玉,堅(jiān)硬如頑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dòng)[1];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注釋】:
    [1]反,有相反、返歸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歸于道。詳見第三部一章一則"反"。
    【翻譯】:
    相反,是道的運(yùn)動(dòng)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天下萬物都生于實(shí)有,實(shí)有出自虛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類,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翻譯】:
    優(yōu)秀的人聽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聽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無的樣子。俗陋的人聽了道之后,大聲嘲笑。若不被這種人嘲笑,那還叫真道嗎?所以《建言書》上說:
    道是光明的,世人卻以為暗昧。在道里長進(jìn),卻似乎是頹廢。在道里有平安,看起來卻像是艱難。
    至高的道德卻好像幽谷低下,極大的榮耀卻好像受了侮辱,
    寬廣之德卻被視若不足,剛健之德視若茍且,實(shí)在的真理視若虛無,
    至大的空間沒有角落,偉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聲音太大時(shí),人在其中就聽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時(shí),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道是隱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與、又能成全。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1]通常譯為"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強(qiáng)調(diào)道是不可言說的。但這樣的翻譯,等于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言說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實(shí)"常"字在《老子》中多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時(shí),已經(jīng)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經(jīng)》"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詩經(jīng)》"中 之言,不可道也"?!渡袝颉?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里用了"常道"一詞,指一般的道理。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shí)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xué)的意義??梢姡献右旧咸齑蟮?,必須一開始就澄清概念,強(qiáng)調(diào)他下面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
    【翻譯】: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說他是無,因?yàn)樗谔斓貏?chuàng)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yàn)樗侨f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shí)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
    實(shí)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shí)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譯】: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 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 回音相呼應(yīng),前邊與后邊相伴隨。
    3 所以,圣人從事的事業(yè),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yè);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yǎng)而不據(jù)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恒不滅。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zhēng);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翻譯】:
    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fàn)幎贰2豢粗卣淦尕?cái)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不誘發(fā)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wěn)。
    所以,圣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里謙卑,腹里飽足,血?dú)獾?,筋骨?qiáng)壯。人們常常處于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tài),那么,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太平之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1]。
    【注釋】:
    [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證明老子用"道"來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這種解釋不確切。這句話里的"帝",顯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說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對(duì)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 的借用。因?yàn)槔献映?quot;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顯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詞。老子不用"上帝"一詞,顯然是因?yàn)檫@個(gè)"帝" 不是至高無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語。因?yàn)槲ㄓ欣献拥?quot;道",才與今日所言"上帝 "之無限、永恒、自在的內(nèi)涵相一致。詳見本書第一章第二節(jié)之五"《老子》中的神與帝" 。
    【翻譯】:
    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yuǎn)深?yuàn)W啊,像是萬物的祖宗。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認(rèn)同你塵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誰產(chǎn)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dòng)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翻譯】:
    天地不理會(huì)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會(huì)世 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gè)冶煉的風(fēng)箱嗎?虛靜而不窮盡,越動(dòng)而風(fēng)越多。
    話多有失,辭不達(dá)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翻譯】:
    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yuǎn)的母體。這個(gè)母體的門戶,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綿不絕,用之不盡。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譯】: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yàn)樗蛔载澴砸嫫渖?,所以能長生。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這不正是由于他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zhēng),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dòng)善時(shí)。夫唯不爭(zhēng),故無尤。
    【翻譯】: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zhēng)。它處身于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寧靜深沉;交往,有誠有愛;言語,信實(shí)可靠;為政,天下歸 順;做事,大有能力;行動(dòng),合乎時(shí)宜。唯有不爭(zhēng)不競(jìng),方能無過無失。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譯】:
    抓在手里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罷了吧。
    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
    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
    富貴而驕,是自取災(zāi)禍啊!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dá),能無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翻譯】:
    誰能使靈魂與真道合一,毫無離隙呢?
    誰能使血?dú)庾兊萌犴?,像嬰兒一樣?
    誰能洗凈內(nèi)心的雜念,透亮如明鏡呢?
    愛民掌權(quán),誰能舍己順道、無為而治呢?
    運(yùn)用心智,誰能因應(yīng)天意、如雌隨雄呢?
    明白通達(dá),誰能超越人智、擺脫知識(shí)呢?
    那創(chuàng)造并養(yǎng)育這個(gè)世界的,他創(chuàng)造養(yǎng)育并不強(qiáng)行占有,他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其能,他是萬 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這真是深不可測(cè)的恩德啊!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翻譯】: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圓木有空的地方,才對(duì)車有用處(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處(能容納)。
    為房屋安窗戶,窗戶有空的地方,才對(duì)房屋有用處(取光亮)。
    有形者對(duì)人們有利益,是由于無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翻譯】: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變幻的音響使人耳朵發(fā)聾,豐腴的美食使人口味敗 壞,馳騁打獵令人心意狂蕩,珍奇財(cái)寶令人行為不軌。
    所以圣人掌管萬民,是給他們內(nèi)在的充實(shí),不是給他們外在的愉悅。據(jù)此而取舍。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譯】:
    得寵和受辱都會(huì)內(nèi)心不安,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為什么說得寵和受辱都會(huì)內(nèi)心不安呢?寵是來自上面的,得到時(shí)吃驚,失去時(shí)也吃驚,所 以說得寵和受辱都會(huì)內(nèi)心不安。
    為什么說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禍患之憂慮,是因?yàn)槲矣腥馍硇悦H?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還有什么禍患可憂慮呢?
    所以,舍棄肉身性命去為天下的人,堪為普天下的寄托;舍棄肉身性命去愛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1],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注釋】:
    [1]釋德清注:"致詰,猶言思議"。又馬王堆甲乙本「致詰」作「致計(jì)」,均有深究之義。
    【翻譯】:
    看見而不曉得,叫做"夷";聽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議,難究其竟,所以它們混而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啊,又復(fù)歸于空虛無物。他是沒有狀態(tài)的狀態(tài),沒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見他的先頭,追蹤抓不著他的尾跡。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dāng)今萬有,知道其由來始末,這便是大道的要領(lǐng)了。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shí)。夫唯不可識(shí),故強(qiáng)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dòng)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譯】:
    古時(shí)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識(shí)。由于深不可識(shí),只好勉強(qiáng)來形容他:
    其審慎好像冬天過江,
    謹(jǐn)守好像畏懼四鄰,
    恭敬嚴(yán)肅如同作客,
    流逸瀟灑如同化冰,
    純樸得好像未經(jīng)雕琢,
    曠達(dá)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渾沌不清。
    誰能沉淀混濁的,使之漸漸清澈呢?誰能啟動(dòng)僵死的,使之徐徐復(fù)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會(huì)自滿自溢的。唯有不自滿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為新人。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
    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翻譯】:
    內(nèi)心虛化到極點(diǎn),持守安靜到純一。我就能在萬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來龍去脈。
    萬物紛紜百態(tài),都復(fù)歸其本根?;氐奖靖徒衅届o安息。平靜安息便是復(fù)歸了真生命。復(fù)歸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認(rèn)識(shí)永恒便是光明。不認(rèn)識(shí)永恒,就會(huì)任意妄為,后果兇險(xiǎn)。
    認(rèn)識(shí)了永恒,就能萬事包容。萬事包容,就能公義坦蕩。公義坦蕩,則為完全人。完全人,則與天同。與天同,就歸入道了。歸入道,可就長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yù)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翻譯】:
    至高至善的掌權(quán)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贊 譽(yù)。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信實(shí)不足,才有不信。
    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須發(fā)號(hào)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翻譯】:
    大道廢棄了,才出現(xiàn)仁義。智慧出來了,才有大偽詐。六親不和,才大講孝慈。國家昏亂,才呼喚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xué)無憂。
    【翻譯】:
    棄絕成功與智慧,對(duì)人民有百倍的好處。棄絕仁義的說教,人民就會(huì)復(fù)歸孝慈。棄 絕技巧與功利,就不會(huì)有盜賊為患。然而,用這三者作誡律是不夠的。
    一定要讓人心有所歸屬才行,就是:認(rèn)識(shí)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使自我越來越少,使欲望越來越淡。拒絕人間的學(xué)問,保持無憂無慮的心。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tái)。
    我獨(dú)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馀,而我獨(dú)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dú)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dú)悶悶。
    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dú)頑且鄙。
    我獨(dú)異于人,而貴食母。
    【翻譯】:
    恭維與呵斥,相差有多遠(yuǎn)?贊美與厭惡,區(qū)別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荒野啊,廣漠無際!
    眾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歡樂的舞臺(tái)。
    唯獨(dú)我渾然無覺,好像不曾開化的樣子;
    混混沌沌,像初生嬰兒還不知嘻笑的時(shí)候;
    疲憊沮喪,像是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人。
    眾人都自得自滿流溢而出,唯獨(dú)我仿佛遺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腸啊!
    世俗的人個(gè)個(gè)明明白白,唯獨(dú)我一個(gè)昏昏然然。
    世俗的人個(gè)個(gè)斤斤計(jì)較,唯獨(dú)我一個(gè)馬虎不清。
    大水蕩蕩淼如海,高風(fēng)習(xí)習(xí)行無蹤。
    眾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獨(dú)我又沒用又頑固。
    我這樣與眾不同,是把吃喝母親,看得高于一切啊!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翻譯】:
    最高的道德形態(tài),是徹底順從道。
    道作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shí)在。在他的深遠(yuǎn)幽暗中,有一個(gè)精神存在著。這個(gè)精神至真至切,充滿了信實(shí)。
    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叫人們看到萬物之父。我怎么曉得萬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來。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1]。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zhēng),故天下莫能與之爭(zhēng)。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翻譯】: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滿,將殘的得新生,缺乏 的便獲得,富有的便迷惑。
    所以,圣人與道合一,做天下人認(rèn)識(shí)上天的器具。不自以為能看見,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榮耀,所以大 功告成。不自以為大,所以為天下王。
    正因?yàn)椴粻?zhēng)不競(jìng),天下沒有能與之爭(zhēng)競(jìng)的。古人說"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話,豈是虛構(gòu)的嗎?那確實(shí)得成全者,天下便歸屬他。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譯】:
    少說話,合乎自在本相。
    狂風(fēng)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興起風(fēng)雨的是誰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長久, 何況人呢?所以,從事于道的人就認(rèn)同道,有德的人就認(rèn)同德,失喪的人就認(rèn)同失喪。認(rèn)同道的人,道便悅納他;認(rèn)同德的人,德便歡迎他;認(rèn)同失喪的人,失喪便擁抱他。
    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翻譯】:
    翹著腳就站立不住,蹦著高就走不成路。自以為能看見的是瞎子,自以為聰明的是傻子。自我夸耀的徒勞無功,自高自大的不能為首。
    從道的眼光來看,這些東西像多余的飯,累贅的事,只會(huì)讓人厭惡。有道的人不會(huì)這樣的。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dú)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qiáng)字之曰道,強(qiá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譯】:
    在產(chǎn)生天地之前,有一個(gè)混然一體的存在。寂靜啊,空虛啊!獨(dú)立自在,永不改變。普天運(yùn)行,永不疲倦。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寫作"道",勉強(qiáng)起個(gè)名字叫"大"。大,便無限飛逝,飛逝而致遠(yuǎn),至遠(yuǎn)而回返。
    所以道為大,天為大,地為大,人也為大。宇宙中四個(gè)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
    然而人要以地為法度,地以天為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他自身為法度。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翻譯】:
    重是輕的根基,靜是躁的主人。
    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時(shí)都帶著輜重。雖有榮華壯觀,他卻安然超脫。然而有的大國君主,只重自身,輕慢天下,以致滅亡。
    輕浮就會(huì)失根,驕躁就會(huì)失控。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翻譯】:
    善于行走的不留蹤跡,善于言辭的沒有暇疵,善于計(jì)算的不用器具。善于關(guān)門的不用門插,卻無人能開;善于捆綁的不用繩索,卻無人能解。
    圣人就是這樣一直善于拯救世人,無人被棄之不顧;一直善于挽救萬物,無物被棄之不顧。這就叫承襲、傳遞光明。
    所以說,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資財(cái)。如果不敬重老師,或者不愛惜其資財(cái),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這是一個(gè)至關(guān)重要的奧妙啊!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
    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智不割。
    【翻譯】:
    知道其雄偉強(qiáng)壯,卻甘守雌愛柔順,而成為天下的溪流。作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與他同在,(使人)復(fù)歸于純潔的嬰兒。
    知道其光明所在,卻甘守暗昧,而成為世人認(rèn)識(shí)上天的工具。作為世人認(rèn)識(shí)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誠不移,(使人)復(fù)歸于無限的境界。
    知道其榮耀,卻甘守羞辱,而成為天下的虛谷。作為天下的虛谷,永恒的恩德充足豐滿,(使人)復(fù)歸于存在的本原。
    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們,而成為掌權(quán)者。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渾然為一、不可分割的。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qiáng)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翻譯】:
    想用人為的努力去贏得天下,我看達(dá)不到目的。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為努力就能得著的。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
    世間是這樣: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氣的,就有吹冷風(fēng)的;有促其強(qiáng)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載的,就有顛覆的。
    所以圣人擯棄一切強(qiáng)求的、奢侈的和驕恣的東西。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qiáng)天下。其事好遠(yuǎn)。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qiáng)。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qiáng)。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翻譯】:
    用道來行使主權(quán)的人,不靠武力而稱強(qiáng)天下。用武力總是有報(bào)應(yīng)的。軍隊(duì)進(jìn)駐之地,荊棘便長出來;每逢大戰(zhàn)之后,兇年接著來到。
    良善自會(huì)結(jié)果,無須強(qiáng)奪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驕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強(qiáng)。
    任何事物一逞強(qiáng)示壯就會(huì)老朽,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老子·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 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 禮處之。
    【翻譯】:
    兵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萬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適可 而止,打勝了也不當(dāng)成美事。以打勝仗為美事的人,就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的人, 是絕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所謂兵,是不吉利的東西,萬物都厭惡,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時(shí)以左方為貴,戰(zhàn)時(shí)以 右方為貴,因?yàn)樽蠓奖硎炯?,右方代表兇喪。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就是以?喪來看待戰(zhàn)事。殺人多了,就揮淚哀悼;打了勝仗,也像辦喪事一樣。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翻譯】:
    道,通常不顯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體,雖然精渺微小,天下卻沒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萬物會(huì)自動(dòng)歸順。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無人分配,自然均勻。
    宇宙一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 人的限度而及時(shí)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
    道,引導(dǎo)天下萬民歸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導(dǎo)諸水流向大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
    知足者富。
    強(qiáng)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翻譯】:
    能識(shí)透別人,算有智慧;能識(shí)透自己,才有光明。
    能戰(zhàn)勝別人,算有力量;能戰(zhàn)勝自己,才是真強(qiáng)。
    知足的人富有。
    攻克己身、順道而行的人有志氣。
    持守本相、不失不離的人可以長久。
    肉身雖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長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翻譯】:
    大道彌漫,無所不在,周流左右。萬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詡。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不彰明昭著。他愛撫滋養(yǎng)萬物,卻不以主宰自居,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樣子。當(dāng)萬物都依附歸向他時(shí),他 仍然不以主宰自居,這樣,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從始至終不自以為大,這就成就了他的偉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翻譯】: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歸向他。普天下都?xì)w向他,也不會(huì)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人間的美樂佳宴,使匆匆過客們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為話語,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qiáng)。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譯】:
    要收斂的,必先張馳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強(qiáng)一下。要廢棄的,必先興起一會(huì)兒。要奪取的,必先讓與一點(diǎn)兒。這是微妙的亮光。
    柔弱的勝于剛強(qiáng)的。魚不能離開水(而上岸),國家的主權(quán)和勢(shì)能也無法(離開道)向人展示清楚。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翻譯】:
    道,通常看起來無所作為的樣子,實(shí)際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萬物自己變化。變化中有私欲發(fā)作,我便用那無以名狀的本原來鎮(zhèn)住。在這個(gè)無以名狀的本原里,欲望將 斷絕。欲望斷絕,人心平靜了,天下自然便安穩(wěn)了。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shí)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翻譯】: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誡命來自律,因?yàn)樗麅?nèi)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誡命,因?yàn)樗麅?nèi)心沒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無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為了實(shí)現(xiàn)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為了達(dá)到某種目的。
    有大仁愛的人,是在追求仁愛,卻不是刻意實(shí)現(xiàn)某種目的。有大正義的人,是在追求正 義,而且其正義是為了實(shí)現(xiàn)某種目的。
    有大禮法的人,是在追求禮法,卻沒有人響應(yīng),就掄起胳膊去強(qiáng)迫人了。
    所以,喪失了大道,這才強(qiáng)調(diào)道德;喪失了道德,這才強(qiáng)調(diào)仁愛;喪失了仁愛,這才強(qiáng)調(diào) 正義;喪失了正義,這才強(qiáng)調(diào)禮法。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shí)是禍亂的端倪了。
    所謂人的先見之明,不過采摘了大道的一點(diǎn)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豐 滿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淺薄的禮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樸實(shí)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虛華上。據(jù) 此而取舍。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yù)無譽(yù)。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譯】: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虛,大地得一而安穩(wěn),神只得一而顯靈,江河得一而流水,萬物得一而生 長,王侯得一而天下歸正。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虛,恐怕要裂開了;大地若不安穩(wěn),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顯 靈,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萬物若不生長,恐怕要滅絕了;王侯 不能使天下歸正,恐怕要跌倒了。
    貴是以賤為本體的,高是以低為基礎(chǔ)的。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家、寡人、不善。這不正是以 賤為本體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yù)恰恰沒有榮譽(yù)。所以不要追求晶瑩如美玉,堅(jiān)硬如頑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dòng)[1];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注釋】:
    [1]反,有相反、返歸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歸于道。詳見第三部一章一則"反"。
    【翻譯】:
    相反,是道的運(yùn)動(dòng)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天下萬物都生于實(shí)有,實(shí)有出自虛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類,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翻譯】:
    優(yōu)秀的人聽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聽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無的樣子。俗陋的人聽了道之后,大聲嘲笑。若不被這種人嘲笑,那還叫真道嗎?所以《建言書》上說:
    道是光明的,世人卻以為暗昧。在道里長進(jìn),卻似乎是頹廢。在道里有平安,看起來卻像是艱難。
    至高的道德卻好像幽谷低下,極大的榮耀卻好像受了侮辱,
    寬廣之德卻被視若不足,剛健之德視若茍且,實(shí)在的真理視若虛無,
    至大的空間沒有角落,偉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聲音太大時(shí),人在其中就聽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時(shí),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道是隱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與、又能成全。
    >>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