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敢否認,蘇軾是一個天才,是文學史上的一代天驕。他的文學成就甚至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一起來看看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下冊《蘇軾詞兩首》語文教案”,歡迎大家閱讀,供大家參考。更多內(nèi)容還請關(guān)注出國留學網(wǎng)哦。
高二下冊《蘇軾詞兩首》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鑒賞《念奴嬌 赤壁懷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風波》詞意。
2.了解作者經(jīng)歷,理解蘇軾在黃州的心境變化,感受蘇東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難點:
了解寫作背景、作者經(jīng)歷,理解蘇軾在黃州的心境變化。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坎坷磨難是人生的財富,這句話蘇軾一定深有體會,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為宰相人選的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難不死,重獲自由。從蘇子瞻到蘇東坡,他完成了怎樣的精神飛躍呢……
二、學習目標
三、誦讀《念奴嬌 赤壁懷古》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感情。
3、學生個別讀,教師點撥。
四、賞析《念奴嬌 赤壁懷古》
懷古詩從三個方面欣賞:①觀眼前之景②寫歷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懷
(一)觀眼前之景
1、齊讀上片
2、用一個詞語概括景物的特點
明確:這個景物屬于“駿馬西風塞北” 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這錦繡江山孕育了無數(shù)的英雄豪杰。
3、上闋以哪句結(jié)尾?“一時”指何時?三國英雄輩出,為何如此衷情周瑜呢?
(二)寫歷史之事
1、分析周瑜形象
2、蘇軾生平介紹(多才多藝、多災多難)
(三)抒一己之懷
1、蘇軾才華橫溢不遜周瑜,人生際遇卻相去甚遠,心中怎會不生感慨?
2、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的情感。
學生討論,發(fā)言。
教師明確:這里既有人生的失意,又有拋卻英雄夢的無奈,還有詩人欲從痛苦的泥淖中掙脫出來的釋然。這是一聲宏偉的嘆息,一次壯闊的悲哀,一次飛躍歷史的翱翔,這,不正是詩人要極力掙脫的束縛嗎?要知道,個人情感無論多么強烈,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可憐可笑。蘇軾正是在這種歷史與個人的強烈對比中獲得了人生的自覺,從而獲得了超然物外,達觀世事。
3、齊讀
4、黃州成全了蘇軾,介紹蘇軾在黃州的作品。
黃州成全了蘇軾,使他開始了智慧的人生;蘇軾成全了黃州,使他成為了天下名城。
從蘇子瞻到蘇東坡,他完成了精神的飛躍!世間種種的運途在他心底都未見溝壑,想來,身處黃州,心中風波已定吧。
五、 賞析《定風波》
1.范讀
2.生自讀
3.賞析最喜歡的詩句,談談自己的感受
4、齊讀
六、小結(jié)
這就是蘇軾,他時而徘徊月下,時而漫步雨中,他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正如余秋雨的評價: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 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與其說是黃州成就了蘇軾,還不如說坎坷磨難成就了蘇軾,晚年回顧他的一生,他曾用兩句詩概括: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七、 拓展訓練
拿起你手中的筆,為蘇軾寫一則頒獎辭
八、作業(yè)
1.背誦《蘇軾詞二首》
2.課外閱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林語堂《蘇東坡傳》。
九、 板書
教學反思:
1、 平時知識積累不夠
本次優(yōu)質(zhì)課大賽,我抽到的篇目是《蘇軾詞兩首》,開始時我暗自慶幸,認為這是一節(jié)容易講的篇目,第一次試講之后,聽課教師反饋,思路老套,沒有亮點。怎么才能有亮點,必須對蘇軾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的思想經(jīng)歷。書到用時方恨少,怎么辦,啃書!我用很短的時間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康震評蘇軾》等書籍,對蘇軾總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時間緊促,總覺得有對很多東西沒有很好地消化,所以很多知識用起來不能得心應手。這是本節(jié)課對我最大的警醒。
2、朗讀不夠
這是本節(jié)課最大的失誤,講課時自己心情比較緊張,只想著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該如何進行,忽視了這個誦讀的重要性。黨老師評課時也指出了我的不足,“這么短的篇目,應該讓學生當堂就背會”。
3、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處理的過于草率
時間緊張,直到講課前還在修改,給蘇軾寫頒獎辭是講課前才加上的,所以處理的很草率,這是本節(jié)課的最大的遺憾,其實,這點應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討論發(fā)言,如果處理得當,一定會成為本節(jié)課的亮點。
高二下冊《蘇軾詞兩首》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繼續(xù)感受、品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
2.了解不同時期詞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shù)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滲透目標
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在詞的藝術(shù)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凈化自己的情懷,樹立愛國、報國的宏大志向。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shù)特點,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課書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shù)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詞到蘇軾,是一大轉(zhuǎn)變。他以灑脫曠達之氣入詞,詞體也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為內(nèi)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詞派,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留下了更為豐富多彩的詞篇。
(板書課題)
2.寫作背景
蘇軾出獄后被派往黃州,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其實要受地方官員的監(jiān)督管制,形同囚犯。為了排遣內(nèi)心郁悶,他在住地臨皋東面的山坡上蓋了房子,取名“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每天早飯后他就到那里去讀書,跟朋友們談論,或瀏覽風景。有時也到稍遠的地方走走,到過赤鼻磯(當?shù)厝苏`以此為“赤壁”)、岐亭等地。
蘇軾游赤鼻磯,據(jù)前后《赤壁賦》所記,共有兩次,都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這一年里。這首詞大概是這期間寫的。當時他已45歲,所以詞中有“早生華發(fā)”一語。
3.關(guān)于《念奴矯·赤壁懷古》
《念奴嬌》是一首懷古詞,主要是通過對古跡的描寫和對古人、古事的記敘,來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時期。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即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詞中寫的就是游覽這個“赤壁”的所見、所想,借詠史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緬懷和對功業(yè)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聯(lián)系到自己的現(xiàn)實處境,遂產(chǎn)生了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這首詞寫古跡、記古人、古事只是一種藝術(shù)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頗有遠大的政治報負,但是在黨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屢遭貶斥。來黃州之前,因?qū)懺娭S刺新法曾經(jīng)下獄,險遭殺身之禍。但是他畢竟是個曠達的人,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復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抒寫的是郁積在他心中的塊壘,然而格調(diào)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這首詞的豪壯情調(diào)首先表現(xiàn)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曠達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边@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和這里有關(guān)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于是詞人開始尋找英雄的足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敝芾墒窃~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這里并不展開寫,而是轉(zhuǎn)而勾畫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币痪洹敖饺绠?,一時多少豪杰”的慨嘆,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nèi)心情感的激蕩,頗有“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詞中的豪壯情調(diào)還表現(xiàn)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經(jīng)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著力寫周瑜的才干和功勛,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了?!斑b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指揮赤壁之戰(zhàn)時正是青春年少、春風得意之時,“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zhàn)對于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zhàn)爭,而作為吳軍統(tǒng)率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嫻雅,沉著應戰(zhàn),談笑間,巧用火攻燒掉了敵人的戰(zhàn)船。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令詞人滿懷崇敬。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多情自擾,徒增白發(fā)。于是引發(fā)了“人生如夢”的感嘆,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出世與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蘇軾是其中最達觀灑脫的一個。所以在他的詞中雖然也常有消極蒼涼的思緒;但是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4.關(guān)于《定風波》
《定風波》也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記敘的只是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從中表述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tài)度,更寄寓了他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擊的憤懣和故作曠達之情。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范背《念奴嬌 赤壁懷古》。學生劃出節(jié)拍,按范背提示標出韻腳,然后誦讀。
韻腳:物、壁、雪、杰、發(fā)、滅、發(fā)、月。
2.思考、討論:談談詞人在赤壁所見所想。
【明確】上片寫所見之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起筆開闊,大江洶涌奔騰,使人想見錦繡山河中產(chǎn)生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壘”兩句點出赤壁所在,點出所想之人:周郎?!皝y石”三句轉(zhuǎn)為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宵,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句是在這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結(jié)論,“一時多少豪杰”又轉(zhuǎn)到寫人。
下片將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擴展。美景美女襯英雄,更見周瑜瀟灑英姿,“羽扇”三句寫周瑜戰(zhàn)場上的從容儒雅,詞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yè),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難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來扭轉(zhuǎn)乾坤?!岸嗲椤焙笏木?,是詞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幾何,何苦煩憂,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位曠達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詞人形象躍然紙上。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渾然為一。
3.【提問】《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
【明確】以景襯人,以他人襯自己,是這首詞中的兩層襯托。詞的主旨也在襯托中得以強調(diào)。
4.【提問】《念奴嬌》的上片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為什么特別提出“人道是”三個字?
【明確】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據(jù)考證,有人認為在現(xiàn)在湖北武昌的赤磯山,或湖北赤壁。而蘇軾寫這首詞時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黃岡的赤鼻磯。用“人道是”這三個字,表示作者對于黃州“赤鼻磯”就是三國周瑜破曹處的說法是有懷疑的,是說人們傳說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堅信。
5.【提問】“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這幾句的主語是誰?
【明確】對這幾句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主語是周瑜,因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詞人想像周瑜心戀故地,神游古戰(zhàn)場,與詞人相遇,笑話他功業(yè)未成而華發(fā)早生。大多數(shù)人認為主語是蘇軾。是蘇軾自己神游故國,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華發(fā)早生。細究詞意,我們還是認為第二種理解更為確切。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
6.【提問】如何理解《定風波》所抒發(fā)的感情?
【明確】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會慌張避雨,而詞人卻用平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痹陲L雨中漫步徐行,吟詩長嘯,的確是一種不為環(huán)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腳踏草鞋,遠比官服車騎來得輕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裝束,誰還會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xiàn)的,已經(jīng)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這一句,充滿藝術(shù)的張力,一下拓寬了全詞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屢經(jīng)政治風雨洗禮,但是這也磨練了他的頑強意志,面對風雨,不驚恐,不逃避,不哀傷,泰然處之,瀟灑從容,這才是蘇軾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輝。
詞的下片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剛才還是風雨大作,轉(zhuǎn)瞬間,“山頭斜照卻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變化,反復無常,如何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呢?詞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碑斔厥鬃哌^的風雨歷程時,竟達到了一種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
7.【提問】對《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應如何理解?
【明確】這兩句是說,雖然遇到突如其來的風雨,而自己卻像平時披著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樣坦然,一樣毫無畏懼。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么差別的。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tài)度。
四、總結(jié)、擴展
句不離篇,并非一枝獨秀;篇不離句,篇因句而生輝。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學計劃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