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整理的《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學反思,歡迎閱讀,更多關(guān)于教學反思的內(nèi)容,盡在教學反思欄目。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學反思(一)
根據(jù)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結(jié)合當前語文的教學理念,本文的教學可采用朗讀、品讀、討論點撥、質(zhì)疑探究法、問題導引法、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于法,復述為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小說教學,讀尤為重要。
對字詞的積累,我采用檢查預習的辦法,讓學生利用注釋,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指點解詞的方法。
在突破教學難點時,我采用了討論法。比如“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題”這一問題上,可以讓四人小組先討論,讓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轉(zhuǎn)化為全組同學的成果,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拓寬學生的思路。
另外,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采用了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比如看圖片、看動畫等,創(chuàng)設(shè)豐富的教學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融入情景之中。
學法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兩方面加以點撥和指導。
第一方面,在通讀基礎(chǔ)上,自主復述課后,讓學生劃出表現(xiàn)人物個性的重點詞句語句,組織學生交流,并適可而止加以點拔,只把獲得結(jié)論的方法途徑指導給學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從中悟出規(guī)律方法,以讓學生理解小說的人物形象。
8745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辯能力,以達到進一步把握主題,從多角度理解主題的目的。
教學特色
1.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3)學習勾畫、積累關(guān)鍵性詞句。
(4)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學習感受文本。
2.合作的廣泛性與交流的充分性
由于本節(jié)課重、難點都需要通過活動這一載體加以解決和鞏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為此搭建了一個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臺,讓學生體會到在學習中與他人合作、和別人交流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學反思(二)
上帝每天都要接待許多來訪者。這一天,來了三個人,他們和多數(shù)來訪者一樣,希望上帝能賜給他們財富。
“你想要什么?”上帝問第一個人。
“土地,我想要一大片土地,生生世世、永永遠遠都用不完。”他回答道。來的路上,他就想好了,黃金和鉆石價值連城,但遇到災荒就一文不值,貨幣也會由于通貨膨脹而貶值,但土地不會,它是最安全、最永恒的財富。
“好吧,我答應你。但你不能不勞而獲。我給你一天的時間,你的腳步所到達的地面范圍圈起來,都屬于你。”
上帝話音剛落,他便興奮地跳著,沖向一望無際的土地,像閃liuxue86.com電一樣奔跑起來。不一會兒就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口渴難忍,顧不上喝水,饑腸轆轆,也舍不得吃飯。他就這樣一直奔跑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他腳步剛剛抵達的地方。
“可憐的人,現(xiàn)在這片土地屬于他了,可他已經(jīng)不需要了。他需要的是一塊墓地。去,把他埋了吧。”上帝對仆人說。
仆人撿起一把鐵鍬,走到那人身邊,挖了個坑,坑長正好是他的身高,把他放進去埋了。
上帝又問第二個人,想要什么。他說,我本來也想要一片土地,但現(xiàn)在不要了。我只要一塊能容納我身體的地方。上帝說,這很簡單,不需要求我,你隨便到哪兒都能找到這樣的地方。
于是,他走了。他一整天什么也不做,悠閑地躺在草地或河邊,曬太陽。
現(xiàn)在,只剩下第三個人了,他走到上帝面前,虔誠地彎下身子:尊敬的上帝,我既不想像第一個人那樣,累死在自己的成就里,也不想像第二個人那樣,整天無所事事,他雖然活著,其實已經(jīng)死了。我想要一片能讓我幸福的土地。
上帝微笑著說:“其實,幸福就在他們二者之間――用慢的速度,獲得多的土地。”
二
給學齡前小朋友以哲學啟蒙的繪本,雖然不多,還是見過一些。比如有引導孩子思考我們與宇宙的關(guān)系,乃至想象宇宙之外的世界的;有體會每個人主觀感受的相對性的;有科普世界起源和進化論,引導孩子思考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等等。而《你好!哲學》這個套系可不一般,有足足30本書哦。編著者的意圖是以這些名著改編的繪本,引導孩子從心靈、關(guān)系、世界、存在、思考五個大的方面和各個細分的方面全面接觸哲學思考。
>故事的內(nèi)容是一個叫帕霍姆的農(nóng)民,本來過著靠勞動糊口、清貧卻滿足的生活,但在親戚鼓動下,追求屬于自己的土地,并且越來越不滿足。土地給他帶來了與鄰居的矛盾,和越來越多的欲望。
有人告訴他,在一個叫巴什基爾的地方,土地又好又便宜,于是他來到這個地方,發(fā)現(xiàn)可以以固定的價格買到一天之內(nèi),他走路可以圈起來的全部土地。這就意味著他走的路越多,用同樣的錢買到的土地就越大。
這樣的計價方式徹底點燃了帕霍姆的貪欲,他竭盡全力地走„„
然而,他耗盡了最后一點力氣,終于回到起點的時候,卻倒下來累死了„„他最終真正需要的土地,就是那一塊小小的墓穴„„
這是書后對原著的介紹。托爾斯泰的作品,孩子沒有接觸過,對這本的興趣也不是太濃厚,我倒是看過一些的。他善于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民間的故事,傳達俄羅斯民間傳統(tǒng)的智慧,并帶有宗教的意味。孩子以前聽過一些中外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告誡人們控制貪欲,貪財就會遭報應的故事很多,比如多個版本的“兩兄弟取寶”的故事,等等。但是細細想來,托爾斯泰的這個故事,跟其他的還真是有所區(qū)別,編者選取它,想必別有深意,確實從這套書的主題“哲學”方面花了一番心思。秘密就藏在書后的再想一想中:欲望有沒有止境呢?特別是,貪婪和勤勞,界限到底在哪里呢?帕霍姆一開始想要擁有自己的土地,這有錯嗎?他的生活確實得到了改善,但是也跟鄰人發(fā)生了矛盾,并且這是他貪欲的開始。那么帕霍姆到底應該在擁有多少土地的時候停止,才不算貪欲呢?這些問題并不容易回答。
其他的抨擊貪欲的民間故事,重點往往在于批評“不勞而獲”思想,褒揚“勤勞致富”楷模。這里邊的善惡褒貶是非常分明的。然而哲學的特點,正在于向那些處于邊界的問題,提出深深的思考。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自稱是一只“牛虻”,叮咬著閑適的雅典人,讓他們不得不動腦思考?!短K菲的世界》作者說,世界仿佛魔術(shù)師從帽子里拉出的那只神奇的白兔,然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忘卻我們生活于一個什么樣的奇跡之中,相反我們滑落到舒適>溫暖的兔毛深處,關(guān)心著選美結(jié)果和西紅柿的價格„„而小孩子,卻永遠有那么旺盛的好奇心,沒有把一切當作理所當然。哲學家是一些永葆孩童般好奇的人,他們奮力爬到兔毛的尖端,俯仰天地,探索奧秘„„《你好!哲學》
的意義,正在于此。趁著孩子的好奇沒有消退,我們不妨將他們的目光,更多地向‘兔毛尖端’去適時地引領(lǐng)。我們無需追求孩子到底對書中的問題得到了什么樣的答案,重要的是,我們在路上:在追尋答案的路上,永遠„„
引導孩子喜歡這樣的書籍和這樣的思考,并不太容易。我想需要家長盡量把故事生動地講述出來,陪伴孩子發(fā)掘圖片的細節(jié),把繪本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而哲學內(nèi)容的灌輸不需急于求成,在看似不經(jīng)意的問答中,慢慢讓哲學的思維方式滲透給孩子吧。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