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論法的精神》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更多大學生《論法的精神》讀后感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讀后感欄目。
大學生《論法的精神》讀后感【一】
法律規(guī)制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避免的與國家政體性質(zhì)原則、自然狀況、自由程度、氣候、宗教、法律等等都有關系,它以法律為中心,以獨特方式研究和論述了法理學、學、學、學、學等一系列課題,特別是又遍涉經(jīng)濟、宗教、歷史、地理等領域,討論這些領域與法的關系,這些關系便構(gòu)成本書的主旨——法的精神。遺憾的是,孟德斯鳩沒有向我們明確地揭示出法的真正精神,但是,他提出了法的精神這一偉大而不朽的命題,他探索的思想進路和普遍聯(lián)系的思想方法已成為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
首先看看孟德斯鳩關于“法”的認識。自然法學派代表人之一的格老秀斯曾說過,人類的本性就是理性,這理性就是自然法的淵源。自然法的效力,一不權威,二不強制,而是人的理性自覺。法就是這個根本理性和各種存在物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間的關系。孟德斯鳩則認為,“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性質(zhì)產(chǎn)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在這個定義下,所有的事物都離不開法律。法律存在于社會之中,就不能孤立地去看法律,而必須由法律與其他事物的聯(lián)系去看法律。人類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地理、地質(zhì)、氣候、人種、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法律、政府、道德,等等,liuxue86.com這些就構(gòu)成了一個國家的一般精神。他認為,一般的法律是人類理性,各國的法律是人類理性在各個特殊場合的適用。在其對“法”所作的定義當中,雖然與其他啟蒙思想家一樣關注法律與理性的關系,但又有其獨特之處,其獨特之處就在于他是通過社會理論的構(gòu)建,考察法律與理性的關系,以此來揭示“法”之內(nèi)涵,即法律本質(zhì)上是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這種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人類可以認識和控制的,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理性認識社會和法律的性質(zhì),從而使法律符合正義的要求。
孟德斯鳩的“法”精神可以概括為:法是對自由的界定,法無禁止就是自由活動的范圍;自由的保證在于對權力的約束,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是節(jié)制權力的唯一可行之方案;認識法律現(xiàn)象必須結(jié)合一定的社會現(xiàn)象相互之間的關系來考察;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源于社會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中某個因素的變化,所以,法律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法律也可以帶動社會的變化。
既然在孟德斯鳩看來,法是理性的產(chǎn)物,那么,法的精神中必然包含著人類對理性的終極理解。闡明法的精神對于我們是極為重要的問題。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只是依賴于法的工具作用,寄希望于法律能夠解決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所有問題,忽視了法律精神所帶來的對于法律堅定的信仰。
“法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它與我們同在,從搖籃到墳墓,它是指引著我們通往目的地的途徑,即使在我們已與絕大多數(shù)靈魂匯合之后,也是由法律決定著,對所留遺產(chǎn)可以作怎樣的處置”,美國律師贊恩對此這樣出色地進行了描繪。這充分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現(xiàn)代形態(tài)對社會公共生活規(guī)范和秩序理念的特殊理解,也極大地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明的基本內(nèi)涵:法律的文明。它表明: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的一個最基本的經(jīng)驗性成果在于:文明必須依賴于法律觀念的威力。一方面,人類文明的創(chuàng)生、維系都必須依法律的普遍而有效的作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定紛止爭、沖突解決,以確保社會控制和良好的社會生活秩序。在現(xiàn)代社會里,應當說這業(yè)已成為了普遍的觀念:法律是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人們寄望于也習慣于法律下的生活,因為它是“達到美好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手段”。
大學生《論法的精神》讀后感【二】
該書所倡導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權力分立是對神學和封建專制的有力抨擊,成為此后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的政治綱領。特別是為孟氏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權與制衡理論,對近代以來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實踐和政治思想產(chǎn)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經(jīng)過法、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實踐,已經(jīng)成為資產(chǎn)階級國家構(gòu)建民主制度和政權體制的組織原則。孟氏所集中討論的不是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類理性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所以,孟氏把法律置于決定地位,認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而專制則是對人性的蔑視和對自由的踐踏。他進而深入探討了自由賴以存在的體制條件,并借此找到恢復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權分立,以權力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主張憲法統(tǒng)率下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與憲法結(jié)合起來,奠定了憲政理論的基本框架,這也是孟氏對政治理論最杰出的貢獻。
三權分立學說是其思想核心。他提出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權理論,認為三權相互制衡,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三權分立原則作為一種學說,最先由英國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洛克提出?!墩摲ǖ木瘛分忻系滤锅F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權學說,主張“必須建立三權分立的政體,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組成國家。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zhí)行這些法律”。他還根據(jù)英國的政治制度說明各種權力之間的制衡關系,指明立法機關由兩部分組成,可通過相互的反對權相互鉗制,立法機關的兩部分
都受行政權的約束,而行政權亦受立法權的約束,彼此協(xié)調(diào)前進。如同他的著作所說“當我一旦論證了原則,人們便將看到法律從原則引申出來,如同水從泉源流出一樣”。他的分權說并非空洞的政治理論,而是順應時代的步伐,提出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政治綱領,其實質(zhì)在于“階級分權”,這在當時適應了新興資產(chǎn)階級參與政權的需要。三權分立就是為了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防止某一國家機關或者個人的獨裁和專制,從而保證國家政治上的穩(wěn)定。在國家生活中,它大體發(fā)揮了以下幾種功能:一是區(qū)分功能,二是平衡功能,三是制約功能,四是補救功能。當三種機關中的某一機關在行使權力不當招致社會不滿時,其他的機關可以行使權力,挽回影響和損失,從而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正確認識三權分立的性質(zhì)以后,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我國奉行的“民主集中制”并不矛盾。
看完這一部書之后,猛然清醒了許多,對于世界,特別是人類世界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變,我明白了原來人類社會也會存在一種普遍的真理和理性,這種理性和真理只有在一個健康的土壤中才會真正茁壯的生長。
大學生《論法的精神》讀后感【三】
該書所倡導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權力分立是對神學和封建專制的有力抨擊,成為此后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的政治綱領。特別是為孟德斯鳩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權與制衡理論,對近代以來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實踐和政治思想產(chǎn)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經(jīng)過法、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實踐,已經(jīng)成為資產(chǎn)階級國家構(gòu)建民主制度和政權體制的組織原則。孟德斯鳩所集中討論的不是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類理性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所以,孟德斯鳩把法律置于決定地位,認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而專制則是對人性的蔑視和對自由的踐踏。他進而深入探討了自由賴以存在的體制條件,并借此找到恢復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權分立,以權力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主張憲法統(tǒng)率下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與憲法結(jié)合起來,奠定了憲政理論的基本框架,這也是孟德斯鳩對政治理論最杰出的貢獻。
該書首先講述了政體對立法權的歸屬有重要影響。孟德斯鳩認為政體的有無與法治有著直接關系。專制政體意味著恐怖、專橫和暴力,既無法律又無現(xiàn)章,由單獨一個人按照一己的意志與反復無常的性情領導一切,所以在專制政體下,根本就無所謂立法權。君主政體與專制政體相比雖由也是單獨一人執(zhí)政,卻遵照固定的和確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體下,君主和少數(shù)貴族握有立法權。至于共和政體,它是全體人民或僅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的政體,但并不等于說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條基本法則,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國的人民的權力是相對平等的。三種政體對法律的繁簡、法律的體系、法律的內(nèi)容等,也都有著重要意義。
然而,孟德斯鳩在法律的探索和研究方面與之前的法律學者有著不同理解。他力圖從法律以外,從歷史、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從社會的進步去探求這種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規(guī)律,并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實質(zhì),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他說:“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tài)有關系;和寒、熱、溫的氣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zhì)量、形勢和面積有關系;和農(nóng)、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法律應該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mào)易、風俗、習慣相適應。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間也有關系,法律和它們的淵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應該從所有這些觀點去考察法律。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構(gòu)成所謂„法的精神?。”
孟德斯鳩認為,只有從上述法的精神中才能解決自然法與人為法之間的關系,才能進行各種法律分類。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他列舉了不同歷史時代、不同民族、不同社會政治制度的歷史事實和法律文獻,論證某一類型法律制度產(chǎn)生的共同原因。同時,他不僅停留在尋找
某些共同原因這一層次上,而且還試圖建立某些原則。他說:“我建立了一些原則。我看見了:個別的情況是服從這些原則的,仿佛是由原則引伸而出的;所有各國的歷史都不過是由這些原則而來的結(jié)果;每一個個別法律都和另一個法律聯(lián)系著,或是依賴于一個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
實際上,他所努力尋找的法的精神,首先從宏觀上講,應是一種存在于所有法律當中的價值觀念,即人類正義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適用于一切法律當中。簡言之,在孟德斯鳩看來,法的主要精神就是正義,法律應是正義的化身。他的這種思想,對資本主義法律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公平、正義作為法律的價值是被普遍接受的。雖然人們對公正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為價值,公正應在法律之上,而不是相反。
在現(xiàn)代民主制度下,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它與嚴格依法辦案的觀念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司法公正就要求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做到嚴格依法辦案,就必須正確處理好法與情的沖突。在孟德斯鳩法律思想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即“法律總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見的。有時候法律走過了頭,而只染上了感情和成見的色彩;有時候就停下來,和感情、成見混合在一起。”
可見,孟德斯鳩認識到法律經(jīng)常會和感情發(fā)生聯(lián)系,有時會產(chǎn)生沖突。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他認為,法律不能走過了頭,只從感情出發(fā)。司法實踐中,當法律與情理相沖突的時候,執(zhí)法者往往感到困惑和棘手,也最容易使其對具體而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視而不見,“制定”一個例外,以情代法做出裁判。這種自由裁量權的隨意行使,實際上否定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根本就不是一種“衡平”或“正當背離法律”的方法。孟德斯鳩認為,如果對法律制定例外的規(guī)定,實際上就破壞了法律的原則的規(guī)定,其結(jié)果后患無窮。
大學生《論法的精神》讀后感【四】
《論法的精神》一書反映了當時處于社會下層的資產(chǎn)階級與勞動人民對于政治與經(jīng)濟的愿望。全書在政治理論上極力主張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權分立。目的是為了避免獨裁者的產(chǎn)生。
獨裁者們往往集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大權于一身,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在法律理論方面闡述了法律的定義和種類,法律與各種事物的關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論,以及立法的理論。孟德斯鳩認為法由事物本性產(chǎn)生出來的必然關系,也就是事物之間的內(nèi)在規(guī)律。由此將法律分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應與政體相互適應的原則。并且講述了法律與防御力量、進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氣候、土壤、貿(mào)易、宗教習俗、貨幣等各種事物的關系。全書在經(jīng)濟理論上認為私有財產(chǎn)權是人類的自然權利。在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中孟德斯鳩認為法律應當考慮地理環(huán)境尤其是氣候、土壤等,和人們的性格、感情有關的這些因素,這些都是獨樹一幟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論述。
該書首先講述了政體對立法權的歸屬有重要影響。孟德斯鳩認為政體的有無與法治有著直接關系。他著重介紹了三種政體:專制政體、君主政體、共和政體。
專制政體意味著恐怖、專橫和暴力,既無法律又無現(xiàn)章,由單獨一個人按照意志與性情領導一切,所以在專制政體下,根本就無所謂立法權。君主政體與專制政體相比雖由也是單獨一人執(zhí)政,卻遵照固定的和確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體下,君主和少數(shù)貴族握有立法權。
至于共和政體,它是全體人民或僅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的政體,但并不等于說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條基本法則,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國的人民的權力是相對平等的。三種政體對法律的繁簡、法律的體系、法律的內(nèi)容等,也都有著重要意義。正如在書中他所描寫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大學生《論法的精神》讀后感【五】
很明顯,獨裁的專制政體是人民所不希望的,人民被極大的奴役著。君主政體也是不太保險的,共和政體則需要防止人民的委托人隱蔽自己的腐化。腐化了的委托人常??诳诼暵暦Q贊人民的偉大,來掩蓋自己的野心;他們不斷贊賞人民的貪得無厭,來掩蓋自己的貪得無厭,最終讓人民陷入不幸之中,人民的自由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了約束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或者盡可能的避免獨裁,孟德斯鳩提出了三權分立原則。在他眼中,一個國家的權力不能完全集中在一個人手中,必須分為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部分。
孟德斯鳩關于三權分立最初的學說的研究是以羅馬為背景的。羅馬人民掌握有最大部分的立法權力,一部分的司法權和行政權的一部分了;元老院掌握大部分的行政權和某一方面的立法權,并且同時掌握一部分的司法權,具有任命部分法官的權力,并以此來對抗人民的權力。國家的權力被分別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他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制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人獨裁的局面。三權分立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是具有進步作用的。對于十八世紀歐美各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準備和實踐,起著思想準備和理論指導作用,從而也為資產(chǎn)階級建立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孟德斯鳩與其以前的法律學者主要滿足于對法律條文的解釋不一樣,他力圖從法律以外,從歷史、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從社會的進步去探求這種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規(guī)律,并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實質(zhì),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實際上,他所努力尋找的法的精神,首先從宏觀上講,應是一種存在于所有法律當中的價值觀念,即人類正義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適用于一切法律當中,同樣也適用于人類的正常生活。
近代西方的主要政體,美國政體沒有君主,是實行共和制的國家。根據(jù)美國1787年聯(lián)邦憲法,聯(lián)邦政府由國會、總統(tǒng)和聯(lián)邦法院分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
美國共和制的特點是實行三權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機構(gòu)中,又以掌握行政和軍事大權的總統(tǒng)為核心。因此美國政體是“總統(tǒng)制共和制”,同時總統(tǒng)具有相對任期,就避免了獨裁統(tǒng)治的出現(xiàn)。羅斯福新政時期,行政權力全面擴張,打破了舊的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的平衡,確立了以總統(tǒng)為中心的新的三權分立的格局。
英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圣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等最高權力,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zhàn)媾和等權力。但英國實權在內(nèi)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gòu),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chǎn)生,采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qū)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
英美的政體形式體現(xiàn)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的思想對西方的影響。他主張把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議會有立法權、國王(總統(tǒng))有行政權和法院有司法權,用這種方法來限制王權,防止暴政及獨裁統(tǒng)治的出現(xiàn)。“三權”相互分開、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這種開放性思想,他沒有去拼命找某條“完美”的標準去對政體作某種規(guī)范,而是選擇制衡的方法,互相約束達到平衡。
《論法的精神》是資產(chǎn)階級法學最早的經(jīng)典著作,它不僅為法國和其他國家的資產(chǎn)階級提供了理論武器,而且也為資產(chǎn)階級國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模式和原則,追求自由、主張法治、實行分權的理論。它出版后當時被譯成多種文字在歐美風靡一時。本世紀初期它又被譯成中文,在中國資產(chǎn)階級舊民主革命中發(fā)揮了啟蒙作用。它所帶來的啟蒙思想與對后世的影響,是人性的智慧,與理性的光芒!
大學生《論法的精神》讀后感【六】
對于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我實在不敢多加評論,因為對如此的鴻篇巨著我自慚確實不能完全理解,也沒有明白法的精神究竟是什么,但是有一點我認為是無誤的,那就是,相對于法本身而言,法的精神是位于上位的,而相對于國家而言,法又應該是位于上位的,法能凌駕于國家之上,依賴于法的精神的確立。
法是位于國家之上的,從孟公所言“民法具有慈母般的溫和,在她的眼里,每個個體同整個國家是一回事”便可見一斑。國家的運轉(zhuǎn)應該是在法律的規(guī)范和引導之下進行的,而不應該以國家的意志去隨意更改破壞法律,法律的更新必須是法律自身的要求,任何試圖破壞法律自身這種內(nèi)在的平衡都是不應該的。由此可見,那種功利的、實用主義的法學觀點是不應提倡的,因此,盲目一味的引進外國法律而忽視本國法律自身的發(fā)展要求也是不可取的,“倘若有人想要將一個國家的民法移植到另一個國家去施行時,首先就應該對這兩個國家的法制和政治法相同與否做一番考證”孟公如是說。一國的法律是與這個國家共同發(fā)展的,兩者是緊密相連、水乳交融的,移植民法要考證國家的“法制和政治法”,那么,希冀從國外引進整套法律是否應該考慮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原有法律能否承受?
其實所謂“依法治國”體現(xiàn)的就是“法律至上”的精神,而法律如何能夠至上,靠的就是“法的精神”,只有擁有法的精神,法律至上才有可能實現(xiàn)。因此可以說,保障法律能夠正確而有效的發(fā)揮其作用的,應該是法的精神,而不該是國家的強制力,因為,國家強制力是位于法律下位的。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我沒有找到法的精神究竟是什么,但是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耶林的《為權利而斗爭》是不是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為權利而斗爭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法律的精神,倘若每個人都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并能夠為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而斗爭,那么明法、尙法、法律至上的精神何愁不能普及,依法治國的政策又何會阻礙重重。在一個沒有“法的精神”的國家里,“有勇氣應用制定法的少數(shù)人的命運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犧牲,他們的生氣勃勃的、充滿活力的是非感,對他們而言正好變成了詛咒”(《為權利而斗爭》)因為“當他們以重大犧牲換來滿足于自己保持忠誠時,也許收獲的不是承認,而是譏諷和嘲弄”(《為權利而斗爭》)。對于一個守法成為“譏諷和嘲弄”對象的社會,我們認為它是可悲的,那么對于“守法光榮”,我們是否應該感到“光榮”?
不!凡是應該表揚的,都因為那是鳳毛麟角,守法應該是一種常態(tài),一件每個人不經(jīng)意就成就了的事。在探求“法的精神”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有所追求,這種追求應該是“為權利而斗爭”,應該使“為權利而斗爭”成為社會的一種常態(tài),就像每個人都要穿衣吃飯一樣。
大學生讀后感 | 讀一本好書讀后感 | 好書推薦
大學生讀后感 | 讀一本好書讀后感 | 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