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是侵襲我國的臺風發(fā)源地之一。臺風是發(fā)生在熱帶海洋上的一種很劇烈的空氣旋渦,波及范圍很廣,移動速度很快,是一種巨大而猛烈的熱帶海洋風暴。每當夏季陽光垂直照射在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時候,由于這里有星羅棋布的低平的珊瑚島礁,它具有象陸地那樣吸熱快的性質(zhì),因而吸收的太陽熱量比沒有珊瑚島礁分布的海域要多,使這里的海水溫度上升得較高,達到27℃以上;同時大量水蒸汽進入大氣層中,形成了濕熱的空氣。
濕熱空氣膨脹變輕,急速上升,并在上升過程中變冷凝結(jié),又放出大量潛熱,加熱鄰近空氣,使上升加快。這樣逐漸形成了一個低壓中心,四周較冷的空氣便迅速向低壓中心填補。在地轉(zhuǎn)偏向力的作用下,發(fā)展成為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的空氣旋渦。這種空氣旋渦在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兩股氣流的撞擊下,上升加速,旋轉(zhuǎn)加劇,氣壓越來越低,風力越來越大。當空氣旋渦中心附近的風力達到八級或八級以上時,便成為臺風。

發(fā)生在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臺風,叫做“南海臺風”。它具有范圍小(直徑一般只有200公里左右),強度弱(最大風力多在8-11級之間,只有少數(shù)達12級以上),不規(guī)則(行向多變,登陸地點難測),來勢急(常在生成后不到兩天,甚至半天就登陸)等特點,在氣象學上把它稱為“非常態(tài)臺風”,長期在南海諸島附近海域航行的我國海員和漁民,又把它稱為“土臺風”。
南海臺風絕大多數(shù)在北緯10-20°,東經(jīng)112-120°之間的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附近海面發(fā)生。每年7-10月是盛行季節(jié),約占全年的79%,多發(fā)生在北緯15°以北的海區(qū),其中又以9月為最多,約占全年的23%。而每年12月至翌年4月,則基本上沒有臺風產(chǎn)生,即使偶有生成,也都在北緯15°以南海域出現(xiàn)。南海諸島附近不僅是臺風的發(fā)源地,而且還受到從菲律賓以東洋面移來的“客臺風”的影響,使南海諸島成為我國最易受臺風侵襲的地區(qū)之一。
侵襲南海諸島的臺風,70%為“客臺鳳”,30%為“土臺風”。強臺風過境時,風狂、雨急、浪大、潮高,不僅毀壞林木和建筑物,而且沖刷沙洲和島嶼,能使之變形。1941年一次強臺鳳侵襲太平島,激起的巨浪使島上房屋盡毀。1970年第13號臺風侵襲西沙群島,風力超過12級,持續(xù)40多個小時,使許多島上倒樹斷枝滿地;永興島沙堤被風浪蝕去一部分,使島嶼面積減少;琛航島東北岸和東南岸,由風浪堆積起寬10-30米、高3-5米的大塊珊瑚殘骸,又使島嶼面積增加。此外,臺風還影響著這一海區(qū)的航行。因此,在這里建立氣象臺、站,加強對南海臺風的觀測和預報,研究南海臺風的產(chǎn)生原因和運動規(guī)律,對祖國南方各地和南海海域的骯行、航空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推薦閱讀:

南沙群島怎么形成的
南海諸島物產(chǎn)豐富
南海諸島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