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讀后感

字號:


    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后感,歡迎閱讀。更多哈姆雷特讀后感精彩范文,請關注出國留學網活動總結欄目。
    《哈姆雷特》讀后感【一】
    人生多恨事,亦如水長東——胭脂淚,離人醉,幾時重。人生長恨水長東。李后主說的。
    人活一世,恨事之多,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很多的時候,我們短短的數十載人生仿佛就是為了恨事所帶來的羞憤、不快、懊惱而活。這種郁結之情是難以用言語來表述的,這時,我想起了哈姆雷特——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哈姆雷特是必死的,他必定殺死自己,不是死于世界而是死于自己,黑色的眼睛是自己給的,眼睛的黑在于心的黑,黑色的心是尋找不到光明的,因為他沒有“寬”。事實上曾今哈姆雷特的眼睛不是黑色的,而是艷麗的玫瑰紅,他將世界看的那樣的美好,世界各處都是花香鳥語,而后,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父親意外死去,母親改嫁,對于哈姆雷特而言,世界自然不再美好,但不僅僅是有了瑕疵,而是土崩瓦解,瓦解成細塵碎沙,無可挽救……
    在經歷生命的錯愕后,他陷入了人生的邊緣情境之中,他痛苦、迷惘、焦慮、憤恨,對于母親的移情別戀,他感到不可原諒,他用最惡毒的語言咒罵他曾今敬愛的母親“我真但愿你不是我的母親,你玷污了賢惠的美德,把貞操變成偽善,從真誠的愛情的容顏上奪取了玫瑰色的光彩……羞恥啊,你不感到羞恥么,如果半老女人還要思春,那少女何必再講貞操呢?”
    真的是惡毒呢,當我聽到這段臺詞的時候,我錯愕不已,但卻感到一種淋漓的快感,對于這種快感我是感到羞恥的,畢竟他是在對母親說話,但這母親的所作所為卻是至少遭到我的鄙夷的,正如哈姆雷特所自言的:“還不到一個月,真是快的可恥,就這樣鉆進了亂倫的衾被,就連無知的畜生也會哀痛的長久一點。”在我看來,并不是父親的死,也不是叔叔的奪位,搶去了哈姆雷特對生活的信念,而恰恰是母親的改嫁擊中了他的命脈,使他不可救藥的絕望下去。對于這種絕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如哈姆雷特般的無可救藥的絕望是值得人深思的,關鍵不是“絕望”,而是“無可救藥”。
    他曾今對于世界有太過美好的認識,這是一種潔癖,是一種病,這種病使他對生命的瑕疵毫無抵抗能力。他的奧菲尼亞,不是他的愛人而是他的女神,他愛上的不是一個女人,甚至不是愛情本身,而是他幻想中的貞潔,之后他母親的變節(jié)喚醒了他“美麗可以使貞潔變成淫蕩,貞潔卻未必能使美麗受它自己的感化”,于是他對奧菲尼亞也開始刻薄。事實上,哈姆雷特是自私的,他不斷地用自己的刻度尺衡量著他人的行為,這是不公平的,他活在自己狹隘的真空世界里,而奧菲尼亞則徹頭徹尾的成為一出悲劇,她的愛情的付出,她的為愛瘋傻,她的死亡,甚至她在棺木中的被兩個男人的爭奪都實實在在的成為一出笑話。這令我想到《畢業(yè)生》中的伊琳,她沒有意識到這個叫班的男子聲聲喊叫的不是她的名字本身,而是他可追求的東西,他的搶婚不是為了追逐愛情而是為了堵截自己的空虛。哈姆雷特與班是一樣的,他們都不懂得體諒他人的感受,只是利用他們可利用的人來填補自己的感情,為了讓自己好受。
    哈姆雷特的所有外表的健康都是虛假而脆弱的外殼,而真正脆弱的是他的內心本身,紅色的世界那樣輕易的退化成黑色。哈姆雷特悲劇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出悲劇而更應是警示,建筑強大的心靈抵抗不完美的世界,在無可忍受的痛苦的同時想想他人的感受,每個人的決定都有每個人的原因,就算憎惡萬分情也別太過惡毒吧,因為每個人的靈魂都是布滿黑點的,這也包括你自己的,我們應該懂得當你憤怒時在胸中的怒火撒上些忍耐的甘露,懂得“寬”——“寬樂令終”——“五柳先生”的人生境界。
    每一個抉擇都不會容易。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讀后感【二】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征。就人物性格的內在表現來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覺得撲朔迷離的,或者說是最富于哲學意味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兇手亂倫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賣傻等情節(jié),均可見于古老的北歐傳說,特別是丹麥歷史學家所著的《丹麥史》中。
    這些塵封已久的原始資料,本來只記載著一些粗略的情節(jié)和蒼白的姓名,毫無性格于動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亞的筆下,讀者卻發(fā)現自己生活在一群鮮活的人群中間,幾乎和他們休憩相關,禍福與共。特別不可思議的是,其中出現了一個幾百年來令世人嘆為觀止而有莫測高深的光輝典型。圍繞這個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問題。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瘋還是假瘋?這個性格的典型意義在哪里?這些問題都不是單憑劇情就可以解決的。要充分認識和正確評析本劇的中心人物,必須全面照顧他的性格和環(huán)境相矛盾的復雜性,認識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里背景。實際上,哈姆雷特的尷尬在于以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著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里。”
    哈姆雷特,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一旦“橡樹”的根須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huán)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是這樣,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并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莎士比亞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基本命題。因為剛剛發(fā)生在他身上的這些事引發(fā)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逆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突如其來的這場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說,哈姆雷特對人生中陰暗的那一面還是有比較深刻的了解的。過去他對這一切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如今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么為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多么困難,殺父之仇是不能不報的,而他當前的任務是要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來核實他的叔父是否殺害了他的父親。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
    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對于死亡的“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yè)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動的意義”。哈姆雷特在生死問題上的疑惑也預示著他在未來復仇行動上的猶豫不決,放過了一個輕而易舉的復仇機會。那僅僅因為在復仇祈禱的時候,殺死他有可能使他進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這一段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了他對人生無法解答的根本問題哲理的思考,這個問題可以說對整個人類,都具有普遍的意義。
    《哈姆雷特》讀后感【三】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代表作品,這個創(chuàng)作于1600~1601年的劇本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現在,我們依然可以感覺到它的震撼人心。而這震撼不只來源于情節(jié),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
    它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征,同時,它還提出了一個關于命運的問題: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它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溫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衾裨趹騽〉牡谝荒弧⒌谖鍒雎杜_的另一部分有這樣的一句話“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這句話,無疑,相當精辟。
    本劇是圍繞著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他在德國的威登堡大學學習時,國內傳來噩耗,父王突然慘死,叔叔克勞斯迪篡奪王位,母親改嫁克勞斯迪。哈姆雷特回國奔喪,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見到了父親的鬼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自己是被其叔克勞斯迪所害的真相,并要求兒子為他報仇,但不許傷害他的母親,要讓她受到良心的責備。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著黑色的喪服,一心想著復仇。一天,他去見自己的戀人首相的女兒奧菲利婭,他又想求愛又想復仇,行為怪誕。奧菲利婭把王子的情況告訴了首相,首相又報告了克勞斯迪??藙谒沟想m然不知道老國王鬼魂出現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試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復仇,一方面又礙于母親的面子,同時他也不十分確定父親鬼魂的話,非常苦惱。哈姆雷特決定要證實克勞斯迪的罪行,正好這時宮中來了一個戲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戲,內容是一個維也納的公爵被他的一個近親在花園里毒死,不久這個兇手還騙取了公爵夫人的愛。
    戲演時,他在旁邊注意觀察克勞斯迪,見克勞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離去。哈姆雷特確認了父親鬼魂的話,決定復仇。一天,克勞斯迪獨自一人的懺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殺死他,可又覺得懺悔中的人被殺后會進入天堂結果罷手。克勞斯迪派王后勸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與母親發(fā)生爭執(zhí),誤殺了躲在幃幕后偷聽的首相??藙谒沟弦允紫嗟膬鹤右獜统馂橛桑獙⒐防滋厮屯?,準備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識破克勞斯迪的詭計,中途返回丹麥。當時,奧菲利婭受刺激發(fā)瘋,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國時,正趕上她的葬禮??藙谒沟咸魮軍W菲利婭的哥哥同哈姆雷特決斗,并在暗中準備了毒劍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會合獲勝,克勞斯迪假意祝賀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沒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獲勝,王后非常高興,端起原準備給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決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對手的毒劍,但他奪過劍后又擊中了對方。王后中毒死去,奧菲利婭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勞斯迪的陰謀。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點力氣用手中的毒劍擊中了克勞斯迪,自己了毒發(fā)自亡。
    在人物刻畫上,莎翁可謂是煞費苦心。劇中人物的語言充分表現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環(huán)境是相矛盾很有復雜性的。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里背景。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歌德說過:“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里。”而他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須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huán)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因如此,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并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本劇表現得并不只是那個年代的某個故事,也不只是那個時代矛盾的縮影,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為我們指引航向。所以說:莎士比亞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曲折的情節(jié),深入的人物刻畫,更是其中蘊含的哲理。這也許就是莎翁及其戲劇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