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如何融入朋友圈

字號:


    去美國留學,我們不可能不交朋友,如果交朋友就有各種各樣的圈子,那么該如何融入美國的朋友圈呢?跟出國留學網(wǎng)一起來看看吧。
    “你們留學生的朋友圈到底是怎樣的?”
    很多人會假設來了美國的人都能馬上鶯歌燕舞、觥籌交錯、混跡于各大名流圈子,有些微信朋友圈里曬出的照片也在強化這一印象。排除那些真的剛到就能攪動一池春水的少數(shù)派,大多數(shù)普通留學生和新移民剛赴美的生活實際上都是簡單、茫然、甚至是孤獨的。剛來時能建立起的社會關系往往來源于舊時聯(lián)系、同學同事、教會組織甚至是鄰居,而至于后來沉淀下來了多少、新發(fā)展了怎樣的朋友,完全取決于個人。
    對于留學生的朋友圈,有兩種極端情況很常見:一類同學來到美國之后就下定決心“馬上打入本地人圈子”,并受此激勵想要逐步邁出comfort zone。其中一部分同學會在剛來的階段就嘗試不和其他中國同學有過多交往、在課堂上和中國同學分開坐,甚至做小組作業(yè)時也避開和中國同學合作。
    與此相對的另一個極端就是:一些同學在剛來美國時就和中國同學們結(jié)成了“緊密聯(lián)盟”,加之對自己英文不自信、對其他族裔帶有偏見等原因,久而久之便再也不邁出中國朋友圈一步(目前很多留學生的情況即是如此)。由于長期和中國同學待在一起,一部分同學的英語語言能力提高很慢,甚至超不出英文點菜范圍。
    這兩種極端情況似乎把留學生的朋友圈推向了一個二選一的難題,要么混外國人圈,要么混中國人圈。處在中間地帶的人寥寥無幾,也時時要面對著圈子比例的平衡。
    朋友圈不能多元化?也許只是你不夠Open!
    實際上,外國人圈和中國朋友圈不應成為零和游戲中的對峙雙方。圈子可以共存,也可以多元化,而不是囿于單一類似的朋友圈。
    可能會有同學認為,針對第一種情況,犧牲中國朋友這個圈子沒什么大不了,來國外讀書又不是為了交中國朋友的。這樣完全的排斥實際上是對中國朋友圈和外國朋友圈樹立了偏見與門檻,假設只有在外國圈子里交到的朋友才是“高大上的”、“值得交往的”,而中國朋友的圈子卻是要“低一級”、“無意義的”。
    類似的排斥心態(tài)在第二種情況中也有體現(xiàn),一些同學拒絕甚至不愿意去和其他國家的人交流,把原因歸結(jié)在嫌自己英語不夠好、怕丟臉,或者直接歸結(jié)于外國人很無趣、理解不了笑點等種族偏見上。這些心態(tài)同樣也是在還未嘗試過交流之前,就樹立了偏見與門檻。
    問題在于,“交朋友”這一行為本應是多元的、涵蓋面廣泛的。每一個能成為朋友的人帶來的都會是不同的信息和感悟。朋友和圈子應當是根據(jù)共享的特點、背景及喜好自然形成和融入的,強行融入某個圈子或者拋棄某個圈子都會帶來得不償失的結(jié)果(所謂圈子不同,不必強融)。無論是外國人圈或者是中國人圈,首先得學會變得開放一些(Be Open),愿意去接受并欣賞不同事物的存在,才能真正讓自己找到合適的朋友。
    有了中國朋友圈也別忘了外擴其他朋友圈。
    目前而言,很多中國同學來到美國之后都主要和中國朋友玩。如果是因為確實喜好相同、交流更方便等原因成為朋友,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很多時候,我觀察到的卻是很多同學在形成了自己的中國朋友圈之后就逐漸放棄了繼續(xù)外擴自己的朋友圈,在美國和自己的朋友一起保持著”中國胃“、看中國電視節(jié)目,對其他國家的人也不再感興趣。關于這點,我往往會感到非常可惜。
    可能一些同學會認為來美國只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實際上,美國這個匯聚了全世界民族和人種的地方能提供的不僅是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還有豐富、多元甚至是強大的人際資源。在美國,你能遇上各種不同家庭背景、國籍、種族、宗教信仰的人,通過這些個體,你能了解到的也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生活方式、甚至是國家制度。在其他環(huán)境下,可能你都不會再有機會遇上這么多不同的人,即使有,也不會再有充裕時間了解他們。如果留學的這幾年都花費在了和相似背景的同學們在一起,看早已熟悉的電視節(jié)目,實在是一種浪費。
    在我13歲來美國時,我的班級除了美國本地人之外,還有著來自波多黎各、墨西哥、西班牙、法國、印度等等國家的同學。那時候憑著對世界萬物強大的好奇心,我努力練習英文去和他們溝通交流。剛開始,由于一些同學的英語也是第二語言,我們的溝通有些時候會變成非常滑稽的雞同鴨講式對話。但在這過程中,我能逐漸從一些皮毛類的小事去了解那個人甚至是那個人的國家和文化。在后來去法國交換期間,我驚喜的發(fā)現(xiàn),那些年少時期累積下來的”小知識“最終幫助我在法國無障礙四處游走,并且能理解很多本地笑話。
    需要特別提示的是,向外擴展朋友圈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不僅對中國留學生來說很難,對于外國留學生也是如此。尷尬和冷場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依舊希望我們的同學能變得更開放一些,對外界的好意對話能夠主動回復,并試著去和不同的人交流。既然站在了世界上文化最多元的土地上,為什么不試著去體驗它的多元性呢?
    “融入”與“禮儀”: it’s okay to live life your own way.
    除了圈子類型,身在國外常會被問到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你能不能融入美國?“。關于這點,我的觀點一直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融入美國,而是應努力讓自己成為”世界公民“(cosmopolitan)。
    從中國到美國,又從美國交換去法國,繼而整個歐洲、日本......這些年的旅行經(jīng)歷讓我深刻感受到:當在兩個以上的國家待過之后,你就會覺得完全融入某一個國家是毫無必要的事情。要做的不是融入,而是努力把自己建立的更”國際化“,變成無論去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夠適應的世界公民。
    有些同學可能會很想融入美國,而融入的第一個動作往往努力適應美式生活——喝可樂飲冰水看球賽,像美國本地人那樣說笑話,可能也會順帶著輕視自己原本在國內(nèi)過得生活和傳統(tǒng)。其實,選擇自己最合適的生活方式,尊重自己的傳統(tǒng)和文化,才是美國夢和美國生活的核心。你不必為了自己身上的不同而惴惴不安,也不必為了融入美國而全盤否定自己之前的生活。還是那句話,去粗取精,選擇對你最好的生活方式(當然,你的生活方式也應當是在尊重、不妨礙他人的生活的前提下執(zhí)行的)。
    另外,談及圈子與社交,我也很想簡要分享一下關于美國社交禮儀的一些tips。有很多剛來的留學生朋友非常擔心自己到了國外因為不知道如何點餐、如何說客套話等等社交禮儀而面臨尷尬的場景,關于此事我想說的是:Don't be afraid,you’ll get them sooner. 對于真正尊重他人的美國人來說,你對美國社會禮儀常識的缺乏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并不會因為你的無心舉動而遷怒或者怪罪于你。相反,很多人也許會幫助你逐漸了解正確的做法。你不必為了自己不知道美國社會禮儀而感到自卑,但你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努力去了解、學習社會禮儀。
    對于剛來的學生,一些awkward moments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已經(jīng)來美國很長時間卻不了解一些基本禮儀,那只能說明你對了解美國這個國家的文化并沒有太用心。具體禮儀的學習渠道有很多,多看美國電影、情景喜劇、多去美式餐廳點幾次菜,觀察同學們教授們之間的互動,甚至上網(wǎng)Google等都可以。
    另外要重點突出說的一點是,無論對任何人事,請保持一個尊重的態(tài)度。美國社會對等級和老幼尊卑不太看重(除個別企業(yè)文化可能會非常注重hierarchy),但對人的平等和尊重的意識非常強。舉個例子就是,你可以直呼教授的名字而不加任何前綴,但你不能用手指直指著教授對他大聲呼喊 (That's rude)。
    在美國中國留學生比較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他人尊重的態(tài)度把握不夠,有時對教授過于敬重,有時又對他人不夠尊重。就以最開始的第二個例子為例,很多中國同學在其他國籍學生在場的時候始終用中文聊天并且沒有絲毫的解釋,這一行為常常會惹怒很多人。因為對于并不懂中文的第三方而言,這樣的場景既尷尬又不明所以,自然會心生不滿。即使確實是因為語言問題沒法用英文表達,我也建議同學們在需要切換語言時,簡單告知在場的非中文語系的同學情況,再使用中文交流。其他的一些關于尊重的問題也有很多,包括對服務員的態(tài)度及小費、如果交流談話等。簡言之,對他人的尊重,才能贏得尊重。關于尊重和自由的度,希望大家在美國生活的各類細節(jié)中慢慢體會,自己調(diào)整把握合適的度。
    總結(jié):
    寫了這么多,我的核心觀點還是三個:be open, be a comsmoplitan, be respectful. 誠心希望每位赴美留學的同學能真的好好利用這段留學時光,認識不同的人,擴展自己的朋友圈和眼界,成為更好的人。留學美國不是為了繞一個圈子回到原點,而是為了下一步征途做準備。
    推薦閱讀
    美國留學熱門專業(yè)
    2016年美國留學趨勢分析
    美國消費最低的10個州
    想了解更多留學資訊,請訪問出國留學網(wǎng)www.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