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由出國留學網實用資料欄目整理提供的國外防洪水方法,希望能為您帶來幫助!
一、美國防洪水方法
1、濕地還原
美國1993年大水之后,在人煙稀少、資產密度較低的高風險區(qū)沒有對水毀堤防加固或重建,讓洪水迂回滯留于曾經被堤防保護的土地中,既利用了洪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功能,同時減輕了其它重要地區(qū)的防洪壓力。
2、科羅拉多河馬腳公園
1982 年,美國巖石山國家公園發(fā)生地震,附近的勞來湖的土壩發(fā)生崩塌事件,造成700公頃英尺的水體瞬間外泄,立刻形成了一個25-30英尺高的水墻。馬腳公園附近有大面積的濕地,濕地中布滿了草叢、蘆葦和楊柳樹,這里洪水波穿過平坦寬闊的山谷,在濕地植被的阻擋下,降低了洪水流動的速度,洪水在濕地草坪上散播的寬度約為1300英尺,最后注入科羅拉多河。
二、德國防洪水方法
1、建滯留雨水的低地池塘,這最適合居住密度大的村莊和小城鎮(zhèn)。這樣的池塘在下雨時能使雨水順地勢流入,因而有助于當?shù)刈匀慌藕?,所形成的半自然狀態(tài)的水塘還能成為當?shù)赜袃r值的濕地生態(tài)區(qū)。
2、讓荒地長滿灌木和樹林。這能使降雨很快通過植物的根部被吸收入地,有利于地下水資源的增加,而且,即使是大雨,也不易使雨水滯留于地表而形成洪水。
3、對各種人工改直和硬化的河道和溪流恢復其原有的自然彎曲形狀和透水狀態(tài),恢復河岸兩邊的自然植被地帶(最好是樹林),并讓泛洪區(qū)與多條這樣彎曲的河道和溪流相連。彎曲的形態(tài)可降低水的流速,減少水流對河岸的沖刷力,因而減少洪水的破壞力,同時能使水在較慢的流動過程中,通過兩岸密集的植被根系和透水的河床大量滲入地下,于是,地面上的水量就會減少,也能很好地利用洪水來補充地下水。
4、在公路邊修建的引流暴雨水的溝壑必須設計得有足夠的容納雨水的空間,并具有能夠使水滲透入地的吸收洪水的功能,而非硬化型溝壑。在農村的農田周邊,可采用修建土籬和灌木帶的方法來增加農田對洪水的抵抗能力和吸收能力。
5、在城市中,高度重視對各類地面的非硬化鋪設方式,比如:小馬路、步行道、停車場等,應在能滿足其功能的條件下,盡量減少用硬化材料鋪裝,以保護地面通透雨水的功能。這既能避免城市在雨季時出現(xiàn)大面積的積水現(xiàn)象,又能很好地幫助城市利用雨水來補充地下水資源。因此,德國提出了要把城市80%的地面改為透水地面的要求,這些區(qū)域包括:
(1)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qū)道路和郊游步行路;
(2)露天停車場;3. 房舍周邊、庭院和街巷的地面;4. 特殊車道和車房出車道;5. 公共廣場。
三、日本防洪水方法
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城市雨洪調蓄,并做出相關規(guī)定:在城市中每開發(fā)一公頃土地,應附設500立方米的雨洪調蓄池。在城市中廣泛利用公共場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間調蓄雨洪,減免城市內澇災害。
日本對堤防建設雖然不追求很高的防洪標準,但對堤身的建設質量要求極高,即使出現(xiàn)漫堤的情況,也應保證不發(fā)生潰堤事故。江河堤防護坡標準較高,一般用砌石或大型預制塊,并用不同顏色拼成美麗圖案或壁畫,配合灘區(qū)河道公園,形成美麗的景觀。
日本明確提出:建設有豐富自然特色的河流。在此帶動下沿堤大量種植觀賞林,護坡改用天然石材,對已建混凝土材料護坡采用土坡覆蓋,再大量植花、植草等。
日本蓄滯洪區(qū)土地由國家收購,屬蓄洪專用土地,個人無土地使用權,不能在其中建設住宅。一般情況下除汛期分洪外,平時可作為自然保戶區(qū),可在其中野營、垂釣、休閑等。日本的蓄滯洪區(qū)既然不準居住,也不實施洪水保險。
推薦閱讀:
洪水自救知識問答
洪水災害科普知識——洪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