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做教師資格證教育心理學試題的時候,你答題的準確率會是百分之百嗎?來挑戰(zhàn)一下吧!以下資訊由出國留學網(wǎng)教師資格證考試網(wǎng)整理而出: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論述題及答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江蘇省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論述題1.論述經(jīng)典條件反應聯(lián)結次數(shù)的教育含義。
形成一項經(jīng)典條件反應所需的聯(lián)結次數(shù)多寡不一,難以預定,這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一般意義的啟示:⑴ 當學生老學不會或學不好教師意欲學生學會的項目時,教師要耐心,這耐心的最起碼的表現(xiàn)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⑵ 學生也可能偶然經(jīng)歷一兩次后就學會了教師不欲其學會的項目,而且相當鞏固,祛除不掉,這樣的情況值得教師當心。
2.聯(lián)系實際論述保持與消退原理對教育工作的意義。
所謂保持,是指當學生做出合乎我們的教育理想的條件反應行為時,要時常伴隨以無條件刺激。所謂消退,是指當學生做出不合乎我們的教育理想的條件反應行為時,不伴隨以無條件刺激。但是消退過程中會出現(xiàn)自發(fā)恢復現(xiàn)象,不過總的趨勢仍然是反應的力度、強度或頻率在減弱、在下降。
這樣的保持與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義。一方面,保持啟迪教師不要吝嗇表揚,這對生性比較嚴肅的教師而言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啟迪教師預計到學生在改正錯誤時會有反復,從而事先做好思想準備。這樣,當學生真地出現(xiàn)反復時就既不會急燥,又不會失去幫助的信心。相反,根據(jù)自發(fā)恢復現(xiàn)象的本性,教師會堅定地一以貫之地實施消退過程,最終使學生持久地改變不良行為。
3.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是如何實施辨別學習的?
所謂“辨別學習”,就是從泛化走向分化的學習過程,即有機體精確地只對條件刺激作反應。
小學教師容易忽視辨別教學有小學仍然具有基礎性,應該列在小學生教育和教學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師不要被自己的經(jīng)驗所蒙蔽而看輕了辨別學習對小學生的重要性。
⑴ 小學里的辨別學習最明顯地體現(xiàn)在識字和音樂、美術、體育的教學中。漢字的形體區(qū)別只在一點一劃的有無和長短上;音樂教學中也首先要求學生聆聽時能辨別音階和節(jié)奏,歌唱時更要自我監(jiān)控對音階和節(jié)奏的操作;在體育教學中,體育善于幫助學生辨別和抓住動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覺。
⑵ 辨別學習也發(fā)生在小學兒童的概念學習中。需要運用概念教學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轄的成員里個概念的關鍵特征,從而使兒童能對千姿百態(tài)的具體事物作正確的分類。
⑶ 辨別學習也發(fā)生在小學兒童的日常行為守則學習中。我們希望少年兒童既活潑可愛,又遵守紀律??墒撬麄兂30盐詹缓闷溟g的分寸,有時太過拘謹,有時又雀躍歡騰得妨礙當前工作的進行。這些都是泛化的表現(xiàn)。正需要教師通過辨別教學過程而使學生能夠準確地分辨情境,從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應行為
要言之,我們通過辨別學習,使學生知道在何時、何地、何種情境或條件下作出何種行為反應是恰當?shù)摹?BR> 4.論述用語言來控制兒童行為的優(yōu)點。
⑴ 方便。不必呈現(xiàn)真實的事物,不必制造實際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兒童的行為。
⑵ 安全。對于有些真實的事物或實際的事件改用語言來控制,則可以避免傷害。
⑶ 傳遞。不但可以指著事物或事件來解釋一個詞,而且還能夠以另一個詞來解這一個詞。
⑷ 靈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詞的意思來控制行為的,因此其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語氣等物理線索的影響。
5.論述處罰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懲罰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因此恰與強化提高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師們對此要有十分明確的認識。
懲罰的局限性在于它無力互解行為的結構,因此懲罰無法消除不當行為。不明白懲罰的這個局限性,就容易濫用懲罰,而濫用懲罰不但于事無補,還會引發(fā)其他更糟糕的問題。
有效使用懲罰的原理可以概括為:
⑴ 懲罰要有效,即懲罰不能違法。
⑵ 懲罰要有效,則懲罰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師實施不違法的懲罰時也要慎思明辨,不要僅僅為“出一口氣”而懲罰學生。
⑶ 懲罰有有效,則懲罰要符合心理學程序。于是要注意兩點:①當不當言行實際上干擾了集體活動的正常進行時,應當機立斷地實施懲罰,以立即壓制住不當行為的持續(xù)或蔓延;②懲罰之后要跟隨以強化,懲罰之后的強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負的。在懲罰之后跟隨以強化,可以使學生從煩惱轉移到愉快來,從退縮轉移到進取來,從不知所措轉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為。
6.論述兩種期望的轉化及教育含義。
期望也是一種內部表征。期望分為對象-對象期望和行為-結局期望兩種。
對象-對象期望是指認識了兩個對象之間的關系后而形成的預料。
行為-結局期望是指認識了自己的行為和結局的關系后而形成的預料。
兩種期望可以轉化:一方面?zhèn)€體形成了特定的對象-對象,如果覺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個對象,就會操控之,并一個對象會出現(xiàn),這就轉化為行為-結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為-結局期望可以轉化為對象-對象期望,這就是把自己的行為放在“心里”“看”,放在頭腦里想,從而鞏固或提煉特定的關系,這反過來更有利于形成行為-結局期望。
期望的教學含義:
如果預料的關系屢試不爽,那么關于特定關系的期望就會轉化為“信念”,其中對象-對象信念開始成為兒童的一般世界觀的磚石,而行為-結局信念開始成為兒童的一般人生觀的磚石。學校的教育教學對兒童的期望之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⑴ 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幫助兒童形成對象-對象期望,進而在幫助兒童形成自然觀、宇宙觀和無神論世界觀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⑵ 道德和人文學科知識幫助兒童形成行為-結局期望,進而在幫助兒童形成符合我國教育理想的歷史觀、人生觀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教師資格證題庫 | 教師考試備考輔導 | 教育學資料 | 教育心理學資料 | 綜合素質資料 | 教育知識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