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出國留學整理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歡迎閱讀。更多相關高一語文教案文章,請關注實用資料欄目。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鍵。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
2、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tài)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教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背景知識介紹
奧斯威辛是波蘭南部一個只有4萬多居民的小鎮(zhè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法西斯在這里設立了它最大的集中營,這個小鎮(zhèn)因此聞名于世。當年納粹奧斯威辛集中營管理局控制的地區(qū)面積達40平方公里,包括3個集中營:奧斯威辛主營、布熱津卡營、莫諾維策營。
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1940年4月)于波蘭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曾關押多國的平民、戰(zhàn)俘、政治犯,被稱為最大的“殺人工廠”。每天都有許多人被運送到這里作為實驗品或是屠殺(以猶太人居多),然后被投進焚尸爐焚毀,簡直慘絕人寰!
1945年1月,蘇聯(lián)紅軍解放了奧斯維辛,當時獲救的人不足7000,幾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滯,甚至精神失常。這里簡直就是一座“人間地獄”,一個猶太人永遠的“噩夢”。
1947年7月2日,波蘭會議通過一項法案,將原址辟為殉難紀念館,并在周圍劃定一個默哀區(qū),以此紀念在災難中不幸死去的無辜者。1979年,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二、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的標題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作者為什么說沒有新聞呢?既然沒有新聞,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篇文章呢?請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確: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么新聞可以報道了。“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這里訪問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
2.本文主要是以參觀者的行蹤路線來展開的,請同學描繪出行蹤路線。
明確: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尸爐、牢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這可以在7到15段里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四、研習課文
1、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問題:文章說布熱金卡“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作者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為什么?難道作者不喜歡這一切?
明確:結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為景象固然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金卡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進集中營,卻吃驚地發(fā)現(xiàn)兩種不相稱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雖無直接控訴,卻強烈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憤懣,讓讀者感到一種沉重感。
2.這篇文章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沒有直接寫法西斯是如何殘暴。而是通過參觀者的反應和感受來寫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許多地方描寫了人們參觀時的表情以及動作變化,請同學們在書上勾畫出來,然后請一位同學說出自己的結果。并說說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
“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明確:人們的感情變化,從側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令人發(fā)指。
3.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描寫人們看見東西呢?請同學們找出其中的細節(jié)描寫,并說明有什么表達效果。
答:側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處,這也是許多佳作常用之法。
細節(jié)描寫往往會成為事情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離不開一些細節(jié)描寫,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細節(jié)描寫耐人尋味,如:“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
4.句子賞析:“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明確: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5.句子賞析: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明確:作禱告,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著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生麻木的表情。
(教師補充: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墻上寫著:“來到這里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集中營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尸爐的煙囪里爬出去。”)
“木然”及對姑娘的描寫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歸納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而關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于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為“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出現(xiàn)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么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xiàn)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xiàn)在結尾,呼應前文,突出主題。
六、師生共同總結
1.為什么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明確: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
2.既如此,為什么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明確:“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種使用命感,對死難者的悼念,對納粹的憤恨。
(記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寫下該文。作者參觀后覺得不應該讓奧斯維辛曾經發(fā)生過的慘案成為舊聞?!秺W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過文章,作者希望我們牢記災難,銘記歷史。因為忘記苦難就是新的苦難的開始。)
3.為什么這篇并沒有寫下什么新聞的報道會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為新聞史上的佳作呢?
明確: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定,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4、經以上學習討論,你覺得本文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有什么不同?
討論明確:新聞報道中,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物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重點來寫,字里行間凝聚著個人的情感,也正是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可謂神來之筆。
六、布置作業(yè):
“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xiàn)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這位可愛的姑娘會在想些什么呢?發(fā)揮你的想象,寫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書
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
2、視角獨特。
3、多用否定句。
八、教學反思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二)】
一、導入
1944年,在納粹的一個集中營中,關押著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和她的媽媽,有一天,他的媽媽被殺害了,小女孩哭泣著問,我的媽媽到什么地方去了,人們含著眼淚告訴她,你的媽媽去尋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會回來,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媽媽曾經教給他的許多兒歌,還不時的爬上窗戶張望,盼望他的媽媽快點回來。一天,小女孩和許多猶太人被押上了刑場,他們將被活活埋掉,當一個納粹士兵要將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時候,小女孩睜著她那漂亮的眼睛說:“叔叔,請你把我埋的淺一點好嗎?要不,等我媽媽來找我的時候,就找不到我了。”這是發(fā)生在納粹集中營中的一個故事,這樣的悲劇在40年代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中每天都在發(fā)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沒有人性,沒有良知的歷史。今天我們將在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新聞名作《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帶領下,走進這段人類歷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歷史,今天我們學習《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二、展示目標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把握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和深遠內涵,品讀文章的語言和精彩的細節(jié)。
三、進入文本
1、文章我們已經預習了,那么在奧斯維辛發(fā)生了那么多悲劇,而作者為什么還說“沒有什么”新聞呢?
明確:新聞講求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在課文第五段作者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不再是什么新聞
引導:
⑴新聞的特點是什么?明確: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
⑵奧斯維辛的悲劇是不是當前多發(fā)生的?明確:不是
⑶從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據(jù)? 明確:第五段
2、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篇新聞?從文中找到關鍵句子。
明確:課文第6段
一是記者只的使命感。二是緣于一種不安的心情,要對得起在這里遇難的人。
引導:
要抓住關鍵詞句,還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
3、羅森塔爾不僅是寫作者,也是一個拍攝者,在這篇文章中,為我們攝取了那些場景和畫面?
明確:一是奧斯維辛的現(xiàn)在的景物描寫(1、16段),一是參觀者參觀的畫面(7—15),一共三個場景。
引導:
⑴場景可能是景物描寫,也可以是人的活動,那些地方寫了?
明確 : 景物描寫(1、16段)、參觀者參觀的畫面(7—15)
小結:
可以看到寫參觀者的見聞,是這篇新聞的主體部分,那么前面的段落就是新聞的導語部分。
4、下面我們首先來看第7—15節(jié)
⑴帶問題自由讀
問題:參觀者參觀了那些地方?
明確:毒氣室→焚尸爐→死囚牢→女牢房→灰磚房→長廊→地下室
以上10分鐘
5、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看到作者在報道參觀者的見聞時,有許多精彩的細節(jié)和精僻的議論,同桌之間或前后桌共同討論,你們認為那一個細節(jié),或者是議論最精彩,請找出來并說出理由。
把全班分為兩個組,一組討論(7——11節(jié)),二組討論(12——15節(jié))
明確:
第8節(jié)
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問題:為什么要把廢墟和怒放的雛菊花組合在一起?
理由:
一邊是殘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對照式放在一起,這樣的景象讓人震撼。它是對滅絕人性的罪行的控訴,也同時也告訴我們:多么殘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正義是邪惡鎮(zhèn)壓不了的,自由與光明之花,人性與生命之花必將燦爛的開放。當然它也是對滅絕人性的罪行的控訴
引導:
⑴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雛菊花在怒放分別代表什么?
明確:廢墟是罪惡的見證,菊花是生命的象征
⑵兩者比照式的放在一起象征什么?
明確:多么殘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正義是邪惡鎮(zhèn)壓不了的,自由與光明之花,人性與生命之花必將燦爛的開放
第7節(jié)
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著,當他們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氣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問題:作者寫這些細節(jié)要表現(xiàn)什么?
理由:“默默”表明參觀者的沉重的心情,“很快的望上一眼”表明參觀者很清楚每一個地方都很恐怖,但卻不知道會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表明當景象與眼前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參觀者的震驚。
引導:
⑴默默寫出了參觀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沉重
⑵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又表現(xiàn)什么(看到那么多慘不忍睹的景象,這里表明了怎樣的感情)?
很清楚每一個地方都很恐怖,但卻不知道會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參觀者的震驚,與沉痛。
第9節(jié)
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
問題:作者寫這些細節(jié)要表現(xiàn)什么?
明確:表明參觀者的害怕、驚懼、還因為遭受苦難的和施加苦難的都是和參觀者一樣的人,羞恥。
第10節(jié)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問題:作者寫這些細節(jié)要表現(xiàn)什么?
明確:表明參觀者的害怕、驚懼
第11節(jié)
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他會羞紅了臉的
明確:這是納粹為了從根本上消滅他們所認為的猶太等劣等民族,讓他們從根本上滅絕,所實行的最沒人性的措施。
注意:
以上可先分析第九節(jié),其他的放在一塊集體分析
正是通過描寫這些參觀者的神態(tài)表情表現(xiàn)了人們的情感,liuxue86.com表明參觀者的害怕、驚懼、憤怒還因為遭受苦難的和施加苦難的都是和參觀者一樣的人,羞恥。從這樣一個全新的視角表現(xiàn)他們的憤怒和控訴
第二部分
第12節(jié)、第13節(jié)
從長廊兩邊的墻上,成排的人在注視著參觀者。
在一排照片的中間,有一張?zhí)貏e引人注目,發(fā)人深盡。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xiàn)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
問題:在這里作者突出的描寫了這個姑娘的形象,“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作者通過這樣的一位女孩要表達什么?
明確:美和善就是這樣被蹂躪、被踐踏和毀滅的,活著的人應該永遠銘記納粹的罪惡。
問題:我們把第12、13 節(jié)放在一塊,望著注視著我們的死難者,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歷史,走進了他們的身邊,走進了他們的心靈,作者說“現(xiàn)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你想象一下,她要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他們是沉默著,他們在沉默中注視著我們,又好像在無聲的象生者傾訴,傾訴他們的苦難,他們的悲劇,又似乎在無聲中譴責、控訴。
引導:這里把11、12節(jié)放在一塊,重點分析小姑娘
⑴你感覺這個姑娘是怎樣的一個人?
活潑可愛善良充滿夢想
⑵這樣的人卻被毀滅了,表達了什么?
明確:痛惜之情,美和善就是這樣被蹂躪、被踐踏和毀滅的,活著的人應該永遠銘記納粹的罪惡
第二個問題是個開放型問題,可自由作答。
小結:?
他們是沉默著,他們在沉默中注視著我們,又好像在無聲的象生者傾訴,傾訴他們的苦難,他們的悲劇,有似乎在無聲中譴責、控訴。
14節(jié)
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⑴問題:為什么沒有可以作為禱告的地方?
明確:禱告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是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奧斯維辛,做禱告的地方是沒有的,因為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的,而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是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引導:
⑴誰需要禱告?
有罪的人和無罪的人都需要禱告
⑵在西方禱告是為了什么?——懺悔、保佑
有罪的人是需要洗清罪惡,無罪的人是為了求得保佑。
⑶沾滿鮮血的納粹劊子手會禱告嗎?無辜的人們能禱告嗎?
劊子手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禱告的,而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是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第15節(jié)
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問題:“夠了”表現(xiàn)了參觀者什么樣的情感?
對死難者的遭遇目不忍睹,耳不忍聞,對納粹罪惡的義憤填膺。
引導
⑴加上感嘆號“夠了! ”
對納粹罪惡的義憤填膺,對歷史不再重演的期望。
注意:15分鐘
小結:
這一節(jié)我們分析到這兒,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這里不只是一個記錄著,也是一個參觀者,他以他那深沉、犀利的眼光在注視著這一段沒有人性和良知的歷史,在注視著每一個參觀者,同樣也在表達自己的震驚、沉重和憤怒。同時在默默地告訴我們要在對歷史的回顧中銘記歷史。銘記住400萬人的生命的毀滅,銘記住那些失去生命的兒童、婦女、老人。帶著沉重的心情走出歷史,我們看到這樣一幅圖景(場景一和場景三):
⑴問題:在這里,作者為什么說“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聯(lián)系上下文回答
明確:第二段(讀)
這里的景象固然美好,卻與他的歷史不協(xié)調,這里曾經是人間地獄,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白花永遠凋謝,表達了作者的強烈的憤怒和控訴。
⑵我們看到這三段其實飽含了作者濃烈的情感,我們齊讀這這三段
⑶其實這三段就是一首情感濃郁的抒情詩,你看我變化一下
⑷問題:讀完這些我有個問題:這里為什么要寫“兒童”,為什么不寫人們的耕種,人們的忙碌,大人們的悠閑?
明確:兒童是天真的,他們不知道歷史的沉重,兒童是世界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在他們長大后告訴他們人類歷史上曾經的罪惡,我們不僅要銘記住歷史,更應當在對歷史的反思中,呼喚人性與善良,呼喚良知和對生命的尊重,在孩子們,在每一位生者的心中播種下文明與自由的種子,善良與良知的種子,讓人性之花、尊重生命之花在每一位生者心中綻放。
注意:15分鐘
⑸我們看到文章的第16節(jié)和第一節(jié),基本上是重復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再次點題,呼應第6自然段首句,這不僅使全文結構收尾圓合。“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游戲”呼應首段,反復展現(xiàn)今天布熱金卡的安謐、秀麗的風景,同時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后世之師”,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與和平,幸福和和諧。
四、拓展延伸:(時間不夠,可作為作業(yè))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34萬同胞被日本人殘忍的殺害,時至今日,奧斯維辛式的罪惡仍未絕跡。為了不讓悲劇重演,作為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應該對過去有著怎樣的認識?又應該為未來做些什么?
明確:我只想說一句話,德國已經對自己的罪惡進行來真誠的懺悔,我們期待日本民族的懺悔。
五、小結:
回到文本,我們看到作者以他濃烈的情感,獨特的視角,精彩的細節(jié)為我們報道了奧斯維辛德歷史,也正是這樣,這篇作品在1958年獲得美國新聞最高獎普利策獎。頒獎詞是這樣寫道: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jié),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戰(zhàn)爭與和平、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的發(fā)表充分地表現(xiàn)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