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地理教學計劃 初三地理教學總結(五篇)

字號: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將續(xù)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該為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寫計劃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計劃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地理教學計劃 初三地理教學總結篇一
    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qū),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干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jié)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qū),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5、溫帶和-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qū)。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帶季風氣候。
    6、地中海氣候:主要位于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qū),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7、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qū),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8、溫帶海洋性氣候:位于中緯度地區(qū)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9、自然資源: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稍偕Y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huán)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初三地理教學計劃 初三地理教學總結篇二
    【中國的民族】
    教學目標
    1.根據(jù)圖說出中國人口總數(shù)和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過錄像說出中國人口基數(shù)大,增長快的特點。
    2.能通過調查表和國家有關人口統(tǒng)計表,說出中國人口素質低、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與農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現(xiàn)狀。
    3.根據(jù)調查表分析人口與家庭經濟生活關系,分析中國人口與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的關系;
    4.根據(jù)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提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
    5.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明確人口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
    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
    教學難點
    人口與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談話法,圖示法,講授法。
    教學媒體
    錄像機、投影儀、板圖。
    板書設計
    一、中國人口分布特點(上節(jié)課內容)
    二、中國人口的特點
    三、人口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
    附表
    投影(1)
    我國各種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
    我國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
    投影(2)
    世界主要國家每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shù)、工程師與科學家人數(shù)統(tǒng)計表
    投影(3)
    城鎮(zhèn)與農村人口比例表
    1996年我國城鎮(zhèn)人口35950萬人,農村人口86439萬人
    投影(4)
    預測我國60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表
    投影(5)
    家庭調查表(學生一)
    家庭調查表(學生二)
    家庭調查表
    初三地理教學計劃 初三地理教學總結篇三
    第一節(jié)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
    一、東亞
    1、概述:
    ⑴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斯坦)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臺灣島等)
    ⑶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qū)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比較:
    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準河一線
    為什么東亞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大陸,面臨海洋→冬夏海陸溫差大→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qū)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干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北地區(qū)、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⑸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huán)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東部沿海地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于農業(yè)發(fā)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xiàn)已出現(xiàn)很多工農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yè)大國、現(xiàn)代工業(yè)發(fā)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qū)、臺灣省、香港地區(qū)等經濟發(fā)達區(qū)和新興工業(yè)區(qū)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qū)由于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yè)和畜產品加工業(yè)在經濟中占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fā)利用之中,經濟發(fā)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初三地理教學計劃 初三地理教學總結篇四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xiāng)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xiāng)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前播放《愛在文登》歌曲,創(chuàng)設情境,活躍氣氛,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剛才聽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嗎?(愛在文登)對,愛在文登,那么,請同學們看這組圖片,你們能說出這是我們文登的哪些地方嗎?對,非常好!這是青龍生態(tài)旅游度假村、這是文登學公園、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園、最后一幅是昆崳山風景區(qū)。
    這些都是我們文登的旅游勝地,它們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則建在鄉(xiāng)村。(導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們文登人自己的歌《愛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點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都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tǒng)稱為聚落。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有關聚落方面的知識。
    二、新授知識:
    第一部分:聚落與環(huán)境
    (一)出示學習目標,自主學習
    請大家看課本87頁圖文內容,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自主學習。(板書: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兩種呢?誰來說說?(板書:鄉(xiāng)村與城市)大家對城市和鄉(xiāng)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城鄉(xiāng),感受城鄉(xiāng)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有關鄉(xiāng)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它們間的差異。這是一組有關鄉(xiāng)村聚落的圖片:圖片中有什么?誰來說說?
    正如以上兩位同學所說,鄉(xiāng)村中有農田、果樹、池塘、有通往小鎮(zhèn)的小路。鄉(xiāng)村聚落中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相對應他們所從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這是一組有關城市聚落的圖片,在圖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們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y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主要從事什么工作?(工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添加了更多的圖片,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組有關鄉(xiāng)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表格。誰來說說?(師出示表格內容)……
    (二)小組合作
    同學們,前面我們了解了鄉(xiāng)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樣形成的嗎?什么樣的地區(qū)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qū)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區(qū)分布的形態(tài)是怎樣的?(板書:形成、分布、形態(tài))-
    (三)交流展示,師總結
    (一)承接:請同學們看屏幕,這里有四幅圖片:沙漠、極地、高山、平原?,F(xiàn)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你會帶領你的子民選擇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選擇把家安在d這里,也就是平原地區(qū)。哪個小組起來說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區(qū),b是寒冷的北極,c是地勢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區(qū),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在比較中我們發(fā)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出示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結: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體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素。什么樣的地區(qū)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qū)少有或沒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區(qū)分布的形態(tài)是怎樣的?(出示圖片,生答)
    1、承接:同學們,我們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環(huán)境差異很大,聚落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當?shù)靥厣囊恍┙ㄖ?。下面我們就以西亞的民居和東南亞的民居為例,學習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1頁內容,完成導學提綱內容。(板書:民居與環(huán)境)
    2、小組內交流答案。請同學們看屏幕,西亞的民居、東南亞的民居,他們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有什么特點?這位同學,你起來說一下,好,誰還有補充?這位同學,你說!很好!最后老師來總結一下,請看屏幕!……(師看屏幕講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shù)氐淖匀坏乩憝h(huán)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xiàn)了當?shù)氐奈幕曀住?BR>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們與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威海這里有沒有與我們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誰來說說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我們威海的氣候特點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區(qū)有沒有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請大家再看一組圖片。(出示江南水鄉(xiāng)、蒙古包、泰國高架屋、日本的輕木質房屋、云南麗江古城等圖片并講解)。云南麗江古城是我國的傳統(tǒng)聚落,我們國家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聚落,對于這些聚落,我們是應該保護還是拆除呢?請同學們讀課本90頁,思考這個問題。(保護or拆除)(保護,并且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類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館和窯洞旅館圖片加以講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觀察其建筑外貌,分析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使學生對于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理解的更為深刻)
    四、鞏固:下面給大家?guī)追昼姇r間記憶一下課本上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了解了鄉(xiāng)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別;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五、課堂總結。
    初三地理教學計劃 初三地理教學總結篇五
    大洲和大洋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海陸分布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記住海陸面積。
    通過閱讀教材配備的各種地圖特別是“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并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通過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和基本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科學探究精神以及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通過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建議
    關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從地球和地圖知識引入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的。因為有了地球知識的和圖知識,教材配備了14張各種類型圖,設計了多個從圖中直接讀取地理信息的環(huán)節(jié)。
    本節(jié)主要講述三部分內容:世界的海陸概況,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是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對海陸分布內容的具體化。課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兩個標題,出現(xiàn)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shù)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的,如大陸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等,可作為學生的已有知識。但從讀圖的意義上,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特點,是新的教學任務。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即哪個大洲面臨哪些大洋?哪個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圍。2。大洲之間的關系,相連的大洲(大陸)、大洲間的分界(山脈、河流、運河、海峽)3。各大洲的輪廓、面積和分布的對比。
    關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議
    對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讀圖為主:
    第一步: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
    第二步: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掌握大洲的名稱,位置和三條洲際分界線。
    第三步: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哪個洲的面積最小?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第四步:讀“東、西半球圖”。讀圖講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讀圖比較: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列表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
    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陸分布”這一段主要講述了以下兩個內容:1、海陸面積的比例,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或陸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陸分布的大勢,即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這里應補充說明一點,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教法建議
    本節(jié)教材配有14張分布圖、示意圖、比較圖。在教學中,應盡量使用地圖、圖表,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由于圖較多,設計問題不但要具體、明確,問題的難度要由淺到深,也要注意系統(tǒng)性、層次性。
    對于世界海陸分布: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1.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布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表面是陸地面積大,還是海洋面積大?海陸分布呈什么形勢?2。組織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3.讀圖對比:在“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關于選學部分內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為選學主要介紹了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這一內容安排在這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緊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說明了七大洲、四大洋這一海陸輪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為第三節(jié)講述地形變化、海陸變遷、地震和火山等知識打下基礎。有關板塊運動的內容比較抽象和概括,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為此課文首先介紹了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為講述板塊運動作了鋪墊。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閱讀材料,介紹了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魏格納原先德國的一為位年輕的氣象學家。傳說他從世界地圖上發(fā)現(xiàn)大西洋兩岸輪廓相似而得到啟示,轉向對大陸漂移的研究,并且堅持不懈,直至為此而獻出生命。這段閱讀材料蘊涵豐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鉆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撓、勇于獻身的精神,還可使學生受到地殼“活動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關于選學部分的教法建議
    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選學)的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讀故事,談讀后感,找證據(jù),用魏格納不畏艱難,不怕失敗的精神,來學習他的學說,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讀圖訓練方面,可引導學生讀三幅不同地質時期的海陸分布圖,說出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變化?讀圖講解:讀“六大板塊示意圖”,講解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讀書:為什么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板塊學說的角度做出解釋:
    (1)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2)板塊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3)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關于“大洲和大洋”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洋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樣、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4.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對形式進行科學史的教育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蹦敲吹降讘摻械厍蜻€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論,還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陸的分布。
    (板書)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海陸分布
    (學生活動).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布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總結板書)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組織討論:你認為是地球還是水球?兩種說法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的?(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覺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地球。這反映了人們的認識的不斷發(fā)展)
    (讀圖對比)在“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總結: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極地區(qū)幾乎是一片海洋,南極地區(qū)即是一塊陸地,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提問:我們仔細觀察世界海陸分布圖,就會發(fā)現(xiàn)地球表面的海洋是連成一片的,陸地呢?和海洋一樣也是連續(xù)的嗎?
    不是。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塊,有的是大陸、有的是島嶼、半島。
    你能把他們區(qū)分出來嗎?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并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
    (學生活動)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
    看看地球上共分為哪幾個大洲?并牢記七大洲的名稱。并回答:
    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陸;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幾條洲際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學生活動)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哪個洲的面積最小?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總結板書)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我們總結了陸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輪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陸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過讀圖了解它們的基本情況。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東、西半球圖”讀圖比較“四大洋面積比較圖”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哪幾個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
    (3)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qū)別。(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總結板書)四大洋:大洋、海、海峽
    我們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陸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和大小。那么這里有一個問題,地球表面的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這樣分布的嗎?先講一個故事。
    (學生活動)p28讀一讀“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魏格納從地圖上得到啟示,然后,堅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學假說,讀后,你們有什么感想?
    (科學既需要大膽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證,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決心和毅力)現(xiàn)在,我們用這種精神來探索一下這個科學假說。
    (板書)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選學)
    (組織討論)任何學說都要有依據(jù),請你看書,列舉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jù)?
    p28“想一想”
    總結證據(jù):(1)各相鄰大陸的邊緣大致吻合;(2)各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相吻合,說明在地質時期,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是緊密相連的整體;(3)現(xiàn)在測量證實,海陸分布至今尚在極其緩慢地變化著)
    (學生活動)讀圖回答:地質時期的三幅海陸分布圖。
    說出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變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
    總結: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讀“六大板塊示意圖”,講解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
    (1)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2)板塊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3)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總結板書)1.六大板塊2.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總結)通過本節(jié)學習,我們認識了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對地表的海陸輪廓的形成即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地表的差異,即各種各樣的地表形態(tài)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設計思想〉根據(jù)本節(jié)教材對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三個方面的要求,本節(jié)課設計了三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在第一章地球知識和地二章地圖知識的基礎上,本章教材的特點是配備大量的圖,海陸分布的狀況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都是通過讀圖獲得的。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較、進而獨立說明,擺脫背誦定義文字的記憶概念的學法。是本節(jié)重要的任務。要讀圖較多,難度并不大,教師要特別注意,提問要具體、明確,避免重復、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盡量讓他們來做,變成學生活動。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充分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地球還是水球”,“難道僅僅是巧合嗎?”都為學生提供了寬闊的探索空間,增強了求知的欲望。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有關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教學,充分利用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挖掘其中豐富的教育因素,通過讓學生讀后談感想,引導他們象魏格納一樣對科學抱有好奇心的進行探索,設計了為大陸漂移學說“找證據(jù)”的活動,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過程中,又受到了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