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更多內容請進入出國留學網讀后感欄目查看。
篇一: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這段時間一直都在細細的品讀托爾斯泰的代表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舉世公認的文學界泰斗, 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安娜卡列尼娜自然也有著其不可逾越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
讀完讓我覺得的感觸頗深,而且每讀一遍體會都會有所不同,每讀一遍都感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好像又有與之前所不同的寓意和內涵,總的來說感覺這部作品不論是在藝術成就上還是整個作品的謀篇布局上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造詣,細讀之后讓人感覺余味悠長、意蘊頗深。
作品中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眾多的人物形象鮮活飽滿、栩栩如生,主要人物有:安娜、渥倫斯基、 卡列寧。整部作品主要通過展現這三種角色之間的愛恨情仇、感情糾葛來進一步突出整部作品的主題,表達了深刻哲理和意蘊,發(fā)人深省,使人無限的感慨和回味。
對于安娜,我有著非常復雜糾結的感情,一方面她高貴典雅,善良美麗,是一個秀外慧中的上流社會的貴族婦女,她不僅出身高貴而且又極富修養(yǎng),她真誠,富有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她生機勃勃,渴望幸福、熱愛生命在自己的生活圈和娛樂、交際圈子中有著磁場一般的巨大的吸引力,總是能讓人在初次見面時就為她所傾倒,被她渾身所散發(fā)出來的那種氣質和魅力所折服,讓人對她充滿了憧憬甚至是一種欲罷不能的喜愛。
另一方面安娜又是悲劇的化身,她在還未成年之時便由家人做主被迫的嫁給了偽善自私、枯燥乏味、過分理性化、缺乏生命意識的卡列寧,整天生活在壓抑郁悶中,生活中喪失了愉快和樂趣,十年如一日的過著這種沒有激情沒有快樂的日子,這種枯燥乏味的生活幾乎快要窒息了她全部的生命活力,終于她邂逅了一見傾心的渥倫斯基,在她心底沉睡了許久的愛的激情和生命意識被喚醒了,她的內心重新燃起了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為了愛情她被迫拋棄了自己最為珍貴的東西:她的名譽和她最最疼愛的兒子,然而命運卻始終不會對她多一點點的眷顧,沙俄專制制度和虛偽的上流社會抨擊排斥安娜,讓安娜不幸的成為了眾矢之的,然而更為悲慘的是,安娜在被那個虛偽殘酷的社會家庭拋棄之后所唯一擁有的、僅剩的最為珍貴的愛情似乎也漸漸地離她遠去,渥倫斯基對安娜由當初的癡迷和沉醉漸漸的轉變成了疏遠和淡漠,當安娜甚至都快要失去她視為生命中的一切的愛情之時,她徹底的絕望了,崩潰了,當唯一的精神支柱已經幡然倒塌,那么走投無路的安娜只能成為悲劇性的犧牲品。
誠然導致安娜最終悲劇性的結局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安娜偽善自私的丈夫卡列寧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不理解安娜,冷酷的用各種方法來折磨安娜,讓她痛苦:拒絕離婚、拒絕把兒子給安娜,她用這種間接的方式來折磨安娜,讓她痛苦。
然而這還僅僅是安娜各種痛苦和折磨中的一部分,虛偽惡毒的上流社會也對安娜進行傾軋,在丈夫和妻子相互欺騙已是普遍現象的污濁的上流社會,他們只要虛偽地維持表面的正常關系就無可非議了,然而真誠無畏的安娜不愿像那些貴婦一樣過虛偽的二重生活,她毅然地離開了卡列寧而去追求自己的愛情生活,于是她們就無恥的關閉了安娜的社會交際之門,自命清高的對她冷嘲熱諷,攻擊批判 ,在她們自己都渾身沾滿污點的立身于污泥潭的情況之下居然還對真誠無畏的安娜橫加指責,真是不知羞恥,這無疑讓人覺得唾棄。在那混濁的外界環(huán)境的壓迫之下生活,安娜的痛苦、和悲劇可想而知。
雖然安娜能夠堅強勇敢的抵擋住各種攻擊和痛苦卻終抵擋不住自己的最愛的人的沉重一擊,渥倫斯基對安娜逐漸冷漠的態(tài)度讓安娜漸漸地走向了絕望,他對安娜的感情由當初的熾烈如火轉變?yōu)闈u漸的熄滅消逝,的確,他愛安娜,但她始終不能擺脫虛偽自私的上流社會的花花公子的秉性,他依舊重視自己的名利地位,依然愛慕虛榮。他心安理得的享受安娜給與他的溫存與愛情,他覺得自己有權利享受獨立的空間和自由,并且不能為了安娜而犧牲他男子漢的獨立性,有時他覺得安娜對他的愛情就像一張情網一樣束縛著他,甚至覺得安娜的愛情令他如此的沉重難受,他試圖去掙脫,毫無疑問的是:他對安娜的愛情已經漸漸的衰退。然而可悲的是安娜依舊對渥倫斯基愛的如火如荼,愛情早已成為她生命的全部,如果失去了愛情,她將一無所有,正如詩經中有云: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可憐的安娜只能獨自承受渥倫斯基帶德清變所帶給她的痛苦和折磨,以至于最終心靈難以承受,只能走向死亡以尋求解脫,可以說渥倫斯基就是造成安娜悲劇性的死亡的間接兇手。
不容忽視的是導致這場悲劇的也有來自安娜自身的原因,作者托爾斯泰的一生是矛盾的,同時他將這種矛盾寄托在安娜的身上,而且也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安娜是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的,既有著對理想的生活和愛情的狂熱追求,有著巨大的精神力量;但與此同時她也有著自己對違反道德、法規(guī)、宗教規(guī)則的負罪感,她時常會感到自責和恐懼,以及把愛情當做生命的全部的追求與殘酷的現實之間的落差給她以沉重打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加的明顯和深刻,這種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相互糾結啃噬著她的內心,幾乎讓她不得安寧,最終導致了安娜的毀滅和悲劇。
雖然安娜走向了毀滅,然而作者托爾斯泰通過作品給我們展現的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卻得到了永生,值得我們去細細地捉摸和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不僅內容充盈,而且藝術手法的運用也可謂是爐火純青,各色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生動而又細膩的描寫;通過人物的外部特征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意識的流動和內心獨白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諸多的藝術手法相互交錯糅合使用使安娜卡列尼娜的藝術水平達到了極高的造詣,真不愧為一部雋永深刻,充滿了無窮藝術魅力的的不朽之作。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墒切腋#總€人又是怎么定 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
結婚十余年, 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 “好”,只不過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責任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她擁有的丈 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 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 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并不稀奇,反而 在圣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磥磉`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 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愛情。
可是, 最后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
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愛情”。而這個“愛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安娜應該是一個誠實、勇敢、十分有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接受渥倫斯基 的愛情以后,她說她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并勇 敢地向丈夫跟決裂,她說:
“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 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污泥里,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 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對象,不是男性生活的 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 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為此,她不 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世上的愛情本如此, 蕩氣回腸的也有, 生死相許的也有, 細水長流的也有…… 愛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名人傳讀后感 | 托爾斯泰傳讀后感 | 米開朗琪羅傳讀后感 | 貝多芬傳讀后感 |
名人傳讀后感 | 托爾斯泰傳讀后感 | 米開朗琪羅傳讀后感 | 貝多芬傳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