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用自己的敬業(yè)精神為孩子做人生楷模

字號:


    朱永新,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朱永新認為:沒有父母的成長,永遠也不會有孩子的成長。學會與孩子一起成長,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父母為什么要與孩子一起成長?長期以來,很多家長都把成長看成是孩子的事情,其實,成長是父母與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與孩子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生命不息,成長不止”是一個人生命最美的姿態(tài)
    日本著名圖畫書作家五味太郎的一本書《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其中舉例說明了現(xiàn)代社會大人的許多問題。
    他發(fā)現(xiàn)有十種類型的大人:總是心神不定的大人,早已精疲力盡的大人,總是試圖考驗孩子的大人,就是喜歡義務和服從的大人,任何時候都不懂裝懂的大人,喜歡貶低他人、保持優(yōu)越感的大人,總是對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忐忑不安的大人,本應引導、卻喜歡教導的大人,再怎么說也是缺少學習精神的大人,不知何時已經(jīng)不想做人的大人。
    這十種類型可以看出:作為成年人的“大人”,仍然面臨著成長的艱巨任務。
    成長,是每個父母重要的使命。兒童的許多問題其實是成人造成的。善于教育的成人,往往是善于向兒童學習的人。
    因此,我們長期把成長看作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把成長視為僅僅在學校里才能完成的任務。一旦離開學校,就可以不再閱讀,不再學習,不再成長了。
    其實,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最大失敗,因為成長本身也是一種習慣,一種能力。生命不息,成長不止,才是一個人生命最美的姿態(tài)。
    從中文“成長”的字面理解這個詞的意思,是很明確的,即長大,成熟。就是一個人自身不斷變得更好、更強、更成熟的一個變化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
    孩子是最偉大的觀察家,一直觀察著成人的行為
    被稱為“韓國第一媽媽”的張炳慧博士,曾經(jīng)將自己的三個中國繼子送進了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特別是曾經(jīng)被認定有學習障礙的老二,哈佛大學畢業(yè)以后在曼哈頓商界叱咤風云,成為一流的企業(yè)家。
    她在《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這本書中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通過模仿,從生活中一點一滴滴學習和積累人生經(jīng)驗的。
    忙碌了一天的她,每天回家做完家務,從來不看電視,她說,“對于忙碌了一天的我來說,看一個有趣的電視節(jié)目,放松一下緊張的大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我看電視,孩子們也會去看電視。
    因此,我寧愿把看一本有趣的書當作休息。”在她的榜樣影響下,三個孩子都把讀書當作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孩子是最偉大的觀察家,他們一直在觀察著成人的行為,考量著父母的舉動。所以,父母應該努力成長,并且成為孩子的成長榜樣。
    優(yōu)秀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
    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很遠。其實,家庭成員的成長也是如此。父母僅僅滿足于自己的成長是不夠的,甚至僅僅用自身的成長故事、成長榜樣影響孩子也是不夠的。
    成長有一個共作效應,有一個生命的成長場。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與孩子一起鍛煉健身,與孩子一起郊游走進大自然,與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不僅僅能夠讓孩子拓寬視野、增強體質,自己也會收獲滿滿。
    父母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是互動的關系。父母的成長會帶動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
    過去我們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其實優(yōu)秀的父母也往往更容易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反過來,優(yōu)秀的孩子也會推動父母成為更優(yōu)秀的父母。
    父母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應該是父母。所以,作為父母,如何真正具有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自覺意識,如何在自我成長自我發(fā)展的同時,帶動孩子一起成長,是需要用心思考,努力探索的。具體來說,我認為以下幾方面是比較重要的。
    向兒童學習,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學會向孩子們學習,是一起成長的前提條件。兒童雖然是父母之子,然而又如蒙臺梭利所說:“兒童是成人之父。”
    為什么說兒童是成人之父?我們這里講的兒童,并不是指純粹肉體上的兒童。有些孩子年齡尚幼,卻已經(jīng)不是用兒童的眼睛看這個世界,相反有些成人可能年歲已高,但仍然童心未泯。
    真正兒童的偉大,在于用一雙沒有遭受污染的眼睛在看這個世界,在于用一個沒有任何功利的大腦在思考這個世界。
    所以,在兒童的世界里,天空是湛藍的,森林是茂密的。兒童與其說是父母創(chuàng)造的生命,不如說是自然賜予父母的小小神靈。
    父母自己雖然是從兒童而來,他經(jīng)歷了孩子所經(jīng)歷過的一切,但是他從成人的本能上會拒絕向孩子學習。
    而且,父母的經(jīng)歷往往是未經(jīng)省察的經(jīng)歷,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兒童對父母來說仍然是陌生的。
    作為成年人的父母,經(jīng)常應該在精神上重新回到童年,應該向兒童學習,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用好習慣培養(yǎng)好習慣最有效
    曾經(jīng)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fā)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
    他說:“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可見,養(yǎng)成良好習慣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養(yǎng)成無數(shù)的習慣,這些習慣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常與其他有意識控制的行為并存,滲透在一個人的思維、語言、行為等各種活動過程中,形成一個人對外部世界的基本反應。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的習慣是怎樣的,就意味著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是怎樣的。習慣好,則事半功倍。習慣不好,則事倍功半。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能夠讓人們習得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形成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德性,從而擁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父母要養(yǎng)成孩子的良好習慣,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習慣,用好習慣培養(yǎng)好習慣,是最有效的教育。
    用自己的敬業(yè)精神為孩子做人生楷模
    作為一個成年人,最主要的工作體驗、生活經(jīng)驗都是在職業(yè)場所發(fā)生的。
    敬業(yè),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精神,也是一種習慣,一種能力。所謂的細節(jié)決定成敗,其實就是敬業(yè)精神決定成敗。前面提到的“韓國第一媽媽”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張炳慧博士白天在一所大學做教授,晚上回家做家務,寫論文。她從來沒有出去喝過酒,下班后馬上回家做家務,總是在書房里學習到很晚。
    她這樣總結自己家庭教育的兩個原則:“首先,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都不強求孩子們做什么,而是力求成為他們的榜樣;其次,在生活中,我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就是一種敬業(yè)精神。
    當然,敬業(yè)不僅僅體現(xiàn)在職場,也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長對自己事業(yè)的激情、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習的堅持,無一不在影響孩子。對于孩子來說,孩子應該敬的“業(yè)”,就是學習。
    兒童是最熱情的觀察者,最偉大的觀察家。孩子們特別容易被成人的行為所吸引,進而去模仿他們。用自己的敬業(yè)精神為孩子做人生楷模,是好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的撫育過程,是父母自身成長歷程的折射
    一個人的一生有四個重要的生命場:母親的子宮、家庭、學校的教室和工作的職場(編者注:出自2015年家庭教育國際論壇朱永新發(fā)言內容)。
    其中,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從家庭開始,更因為這四個場所中對生命成長具有最長久、最重要影響的,還是家庭。
    這四個階段與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當學校教育參與到成長中時,也只是占據(jù)了教育生活的一半。人生從家庭出發(fā),最后還要回到家庭。孩子的成長,最初是從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質到精神的滋養(yǎng)。
    與此同時,撫養(yǎng)孩子并不僅僅是父母的任務,也是父母進行精神生命第二次發(fā)育的最佳時機。對孩子的撫育過程,是父母對自身成長歷程的一種折射。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沒有人有完美的人生,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傷痛,這些傷痛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最后成為攔路的巨石。
    如果父母能夠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問題,就能回顧和化解自己成長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就能實現(xiàn)精神生命的第二次發(fā)育,再次生長。
    親愛的家長們,家庭教育,不是簡單的教育孩子,更是我們父母的自我教育。成長,不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沒有我們父母的成長,永遠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家庭教育最美麗的風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態(tài)!
    ■
    本文根據(jù)2016年10月29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承辦、新教育研究院、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等單位協(xié)辦的2016家庭教育國際論壇中,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朱永新的演講摘編。
    更多朱永新演講閱讀:
    朱永新演講稿《教育,從家庭開始》
    朱永新演講:中國教育缺的東西太多
    朱永新演講:未來教育的模樣和新教育的應對
    朱永新演講: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