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解決問題》教案

字號:

《解決問題》教案(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能夠運用小數乘法進行估算。
    2、能應用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過程與方法 :
    1、經歷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分析、綜合和判斷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1、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問題的密切聯系
    2、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解釋估算過程,并能根據題意選擇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解釋估算過程,并能根據題意選擇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練習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1復習引入
    1、估算(得數保留整數)
    34.6≈ 56.4≈ 47.8≈
    23.1+34.3≈ 43+54.8≈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和估算有關的知識。
    2 探究新知
    1.用估算來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例8主題圖
    師:今天媽媽去超市買東西了,不過有一個問題需要同學們幫媽媽解決一下。
    課件出示問題
    (2)整理信息,理解題意。
    師:從圖中你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把你發(fā)現的信息填在課前準備的表格內。
    (要求學生認真分析,理解題意,填寫表格)
    師:把這些信息寫在表格里有什么好處?
    生:可以看得更清楚,更容易理清題目的意思。
    (3)自主解決問題。
    A、討論解題方法。
    師:要想知道媽媽剩下的錢夠不夠買一盒10元或20元的雞蛋,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首先要知道買完大米和肉之后還剩多少錢。
    生:拿剩下的錢和10元,和20元去比較,就知道錢夠不夠了。
    B嘗試解決問題。
    師:那么如何計算還剩多少錢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
    學生自主計算
    匯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預設 生1:我是用計算器算的,還剩17.6元,夠買一盒10元的雞蛋,不夠買一盒20元的雞蛋。
    生2:我是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的,結果和生1說的一樣。
    生3:我是通過估算的方法來判斷的,1袋大米不到31元,兩袋大米就不到62元,買0.8kg肉不到27元,用100元減去62元,再減去27元,還剩11元,夠買一盒10元的雞蛋。
    生4: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來判斷的,一袋大米超過30元,2袋大米超過60元;1 kg肉超過25元,0.8 kg肉也就超過25×0.8=20(元)。如果再買一盒20元的雞蛋,總共就超過了100元,所以不夠買一盒20元的雞蛋。
    師:題目中的肉每千克是26.5元,那為什么要估成超過25元呢?估成超過26元不是更接近準確的結果嗎?
    生:因為媽媽買的是0.8千克的豬肉,那計算豬肉的價格是用25×0.8=20(元)算起來比較方便,但如果估成26×0.8的話,那計算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師:那題目中估出來的30+30+20+20不是正好等于100嗎?為什么不夠呢?
    生:因為前面的30、30和20都是超過的,那么最后加起來的和就超過100了
    (4)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
    師:同學們的算法真多!那你覺得哪種方法比較好呢?
    生:用估算來解決比較容易
    師:誰能說說第三、四名同學的估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兩種估算方法的不同
    匯報:
    生:一種是估法是偏大估計,還有一種是偏小估計
    師:為什么要用兩種不同的估計方法呢?
    學生思考,交流總結
    生:偏大估是用來說明夠的情況,而偏小估是說明不夠的情況。兩種估法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來使用。
    總結:面對不同的情況,要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2.解決分段式問題
    (1)課件出示例9主題圖
    師:同學們,從情境圖中你們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觀察,交流匯報信息。
    生:車子開了6.3千米
    收費標準是:3 千米以內就付7元;如果超過了3 千米,那么除了要付7元之外,超出的每千米還要加付1.5元,不足1 千米也按1 千米計算
    (2)解讀收費標準。
    師:誰來說說出租車的收費標準是什么樣的?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坐出租車行駛的距離在3 km以內就付7元;如果超過了3 km,那么除了要付7元之外,超出的每千米還要加付1.5元,不足1 km也按1 km計算
    學生發(fā)表自己對收費標準的理解。
    師:王叔叔的乘車里程是6.3 km,應該按多少千米計算呢?
    生:0.3千米按1千米算,所以6.3千米根據收費標準明確應該按7 km計算
    (3)討論7千米的收費方式并解決問題
    ①想一想,按照收費標準,王叔叔的乘車費用應該分成幾部分來計算呢?
    生:應該分成兩部分來計算,即3 km以內應付的錢數和超出3 km應付的錢數
    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解答,
    教師巡視,匯報結果
    匯報解題方法。
    方法一: 前面的3 km應收7元,后面的4 km按每千米1.5元計算。
    7+1.5×(7-3)
    =7+1.5×4
    =7+6
    =13(元)
    ②想一想:如果全部里程都按每千米1.5元來計算的話,比正常收費多了還是少了?為什么?
    生:全程每千米1.5元的話,前3千米就是1.5×3=4.5(元),而實際是收了7元,所以這樣收費會比正常收費少。
    那這樣又應該怎么列式呢?
    方法二:先把7 km按每千米1.5元計算,再加上前3 km少算的。
    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應付: 10.5+2.5=13(元)
    (4)對比加深認知
    師:對比這兩種解題方法,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他用了兩種不同的解師方法,但最后卻得到了同一個結果
    生: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不同的解題方法。
    師小結:有的問題可能不止一種解法,我們在平時生活中要善于發(fā)現問題,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5)檢驗計算結果
    師:我們的解答正確嗎:你能根據上面的收費標準,完成下面的表格嗎?
    課件呈現表格,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師: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7千米正好收費13元,我們的解答是正確的。
    3、鞏固練習
    1、30元買下面的東西夠嗎?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答案:
    計算:
    1.25+1.60+3.70×4+6.60+2.40
    =1.25+1.60+14.8+6.60+2.40
    =2.85+14.8+9
    =26.65(元)<30元
    答:30元錢夠的。
    估算:
    1.25<2 1.60 <2
    3.70×4 <4×4
    6.60 <7 2.40 <3
    2+2+4×4+7+3=30(元)
    答:30元錢是夠的
    2、某市自來水公司為鼓勵節(jié)約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計費的方法收取水費。12噸以內的每噸2.5元,超過12噸的部分,每噸3.8元。
    (1)小云家上個月的用水量為11噸,應繳水費多少元?
    (2)小可家上個月的用水量為17噸,應繳水費多少元?
    答案:
    (1)2.5×11=27.5(元)
    答:應繳水費27.5元。
    (2)2.5×12=30(元)
    3.8×5 = 19(元)
    30 + 19= 49(元)
    答:應繳水費49元。
    課后小結
    師: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板書
    解決問題
    62+27+10=99(元) 7+1.5 ×(7-3) 7×1.5=10.5(元)
    60+20+20=100(元) =7+1.5 ×4 7-3×1.5=2.5(元)
    =7+6 10.5+2.5=13(元)
    對于不同的問題, =13(元)
    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解決問題》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現實生活中出租車費計費特點理解“分段計費”的含義,學會用“分段計算”和“先假設再調整”的方法解決“分段計費”的實際問題。
    2.通過回顧與反思引導學生建立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體會函數思想。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1.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情境,利用函數圖像,數形結合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2.通過分析,啟發(fā)學生用不同的思路與方法解決問題。
    3.通過回顧與反思引導學生建立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分段計費”的含義;掌握解決“分段計費”問題的兩種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對“先假設再調整“的計算方法的理解及靈活運用。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都坐過出租車吧?你有沒有注意到出租車是怎樣計費的呢?(讓學生說一說)
    師:看來,同學們雖有坐過出租車的體驗,但對出租車的計費方法了解得并不清楚。下面我們就一起探究解決出租車計費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16頁例9情境圖,理解題意。
    師:這一情境中讓我們解決的實際問題是什么?
    生:行駛6.3千米要付多少錢?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什么信息呢?
    學生說一說。
    師:也就是要知道出租車的收費標準。
    出示收費標準:3 km以內7元;超過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計算)。
    師:怎樣理解出租車的收費標準?為了便于同學們理解,我們畫圖演示一下。先畫
    一條橫軸表示出租車行駛的里程數,再畫一條縱軸表示坐車所付的費用。“3 km以內7元”是什么意思呢?(學生說自己理解的意思。)
    師:(動態(tài)演示)非常好,比如行駛1千米要付幾元?行駛2千米呢?行駛2.7千米呢?3千米之內7元包括3千米嗎?(學生思考回答)
    師:也就是說從起步開始,只要不超出3千米就付7元。
    師:如果行駛4千米又要付多少錢呢?為什么? 5千米呢?
    (學生思考回答)
    題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又該按多少千米來付費呢?(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真棒!不足1 km按1 km計算,也就是說我們要采用“進一法”取“整千米”數。
    師:同學們已經理解了題意,你能用自己的方法來解答乘客的問題嗎?
    2.列式計算。(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并算出結果。 教師巡視輔導,指名學生匯報,匯報時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算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解法一:分段計算
    3千米以內的費用: 7元
    超出3千米的費用: 1.5×(7-3)=6(元)
    總共要付的費用: 7+(7-3)×1.5
    =7+4×1.5
    =7+6
    =13(元)
    答:這位乘客應付車費13元。
    (著重讓學生說說每步算式的意義)
    師總結:所付的費用=前段的費用+后段的費用。我們把這種算法稱作“分段計算”(板書)
    師:我們來驗證一下這位同學做對了嗎。(動態(tài)演示過程)看來這位同學計算的是正確的。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圖像,你發(fā)現出租車費與行駛的里程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它們是怎樣變化的?
    師小結:出租車費是隨著出租車行駛的里程數的變化而變化的,出租車行駛的里程數越多,出租車費就越高;3千米以內7元不變;超出3千米,每千米都要加1.5元。同學們看這個圖像像什么?(生回答)它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價格階梯。像出租車這種計費方法我們叫做“分段計費”。(板書:分段計費)
    師:同學們用“分段計算”的方法解決了乘客問題,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學生思考)
    師:我們能不能全程都按1.5元算呢?(學生思考,預設學生回答可能行,可能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根據學生的回答演示圖像,)
    師:假設全程都按1.5元/km來算,7千米就收10.5元,比原來少了2.5元。請同學們用敏銳的目光觀察圖像,到底哪個地方出現問題了?(學生通過對比兩個圖像找到問題根源:收費標準3千米以內收7元,如果按1.5元/km來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
    師:少收了怎么辦?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假設:1.5×7=10.5(元)
    少算:7-1.5×3=2.5(元)
    調整:10.5+2.5=13(元)
    答:這位乘客應付車費13元。
    師: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先假設再調整’.(板書 解法二:先假設,再調整 )同學們能理解這個解題方法嗎?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收集、整理信息,老師根據信息逐步畫出函數圖像,數形結合,使學生理解“分段計費”的意思。通過分析讓學生能夠運用“分段計算”方法解決問題。通過驗證把函數圖像補充完整,引導學生觀察圖像,思考出租車費與行使里程數之間的聯系及變化情況,初步體會分段函數思想。(3)通過兩個圖像之間的對比講授“先假設再調整”的方法。讓學生找到知識間的聯系及問題根源:問題出現在前3千米以內的收費上面。如果按1.5元/km來算,前3千米只收4.5元,少收了2.5元,少收了要加上。這樣能更直觀的理解、分析題意。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基本練習,鞏固新知。
    (1)師:同學們,如果收費的標準不發(fā)生變化,行駛的里程數改成8.6千米,你會用剛才的方法解答嗎?(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2)匯報計算結果。
    學生的作業(yè)展示并讓學生說算理,全班交流,分享思路。
    師:除了出租車費是分段計費的,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呢?
    2..運用拓展,完善認知。
    (1)出示練習四第8題,學生讀題、理解題意、獨立解答。
    (2)匯報解答結果,全班交流,分享思路。圖像演示、對比思考。
    3.回顧反思,建立方法。
    (1)、探尋用“分段計算”的 方法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
    師:回顧用“分段計算”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應付費用=前段費用+后段費用
    (2)探尋用“先假設再調整”方法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
    師:回顧用“先假設再調整”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你又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①先假設都按后段的收費標準來算。
    ②再看如果這樣算,前段是多算了還是少算了。
    ③少算了就要加上,多算了就要減去。
    4.出示練習四第7題(改編)。
    (1)讓學生自己整理信息、理解題意,明確“分段計算”要分哪兩段計算?要分價格表中的定價和后加印的40張照片的錢兩段。
    (2)匯報計算結果,并讓學生說算理。全班交流,分享思路。
    【設計理念】:由于學生的能力不同,開始設計的練習是基本練習。目的是讓學生能鞏固這類題的解題方法。而后面的第8題是區(qū)別于例題與第一道練習題的,是有深度的。這道題在用“分段計算”方法解答時,與前兩道題沒有不同。但在用“先假設再調整”的方法上設置了障礙,難點在于前3分鐘不是少算而是多算了,前段多算了怎么辦?要加上。根據學生的計算過程逐步演示圖像,找到與前面兩道題的區(qū)別,從而完善這類題的認知。
    通過再次的回顧與反思,引導學生建立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進一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5..出示練習四的第9題,讓學生課下完成。
    創(chuàng)設郵寄信函的情境,讓學生養(yǎng)成節(jié)約資源的好習慣。
    四、課堂總結,梳理內化。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談收獲)
    根據學生的發(fā)言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發(fā)現了“分段計費”問題蘊含的規(guī)律,找到了解決“分段計費”問題的兩種一般方法,一種是“分段計算”,另一種是“先假設再調整”。同學們學得很好。
    【設計理念】:通過總結梳理知識、內化知識。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進一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