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心理咨詢師考試《基礎心理學》復習資料:第二章

字號:


    出國留學網為大家提供“2017年心理咨詢師考試《基礎心理學》復習資料:第二章”供廣大考生參考,更多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
    2017年心理咨詢師考試《基礎心理學》復習資料:第二章
    1.腦的進化:
    (1)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生: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變形蟲)沒有專門的神經系統(tǒng)、感受器官和效應器官。多細胞動物-腔腸動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專門接受刺激的特殊細胞,形成了專門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同時出現了協調身體的神經系統(tǒng),組成了網狀神經系統(tǒng)。水螅已經具有了高等動物的反射弧的雛形,這也是神經系統(tǒng)的最初形態(tài)。
    (2)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tǒng)。蚯蚓-出現了神經節(jié),頭部神經節(jié)發(fā)達,稱為發(fā)頭現象。發(fā)頭現象的出現為腦的產生準備了條件。蚯蚓的神經系統(tǒng)是鏈索狀的,稱為鏈狀神經系統(tǒng)。昆蟲-形成了三個大的神經節(jié):頭部、胸部和腹部。它們的神經系統(tǒng)稱為節(jié)狀神經系統(tǒng)。
    (3)低等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tǒng)。脊椎動物的體內背側有一條脊柱骨,稱脊椎。脊椎動物是管狀神經系統(tǒng)且其神經組織是空心的。管狀神經系統(tǒng)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腦泡(前腦、間腦、中腦、延腦、小腦)。爬行動物出現了大腦皮層。
    (4)高等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tǒng)。哺乳動物-(嚙齒類、食肉類、靈長類)。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tǒng)更加完善,大腦半球開始出現溝回,腦的各部位的機能也日趨分化。大腦皮層是整個神經系統(tǒng)的最高部位。
    2.從低等脊椎動物到高等脊椎動物腦得進化:
    (1)腦的相對大小的變化腦指數
    (2)皮層相對大小的變化皮層指數
    (3)皮層內部結構的變化腦的功能區(qū)
    3.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1)神經元1891年,瓦爾岱耶提出。是具有細長突起的細胞,它有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組成。胞體:最外是細胞膜,內含細胞核和細胞質。細胞質有神經原纖維、尼氏體、高爾基體、線粒體等。其中神經原纖維和尼氏體是神經元特有的結構。樹突較短,負責接受刺激,將神經沖動傳向胞體。軸突較長,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經原纖維。軸突作用是將神經沖動從胞體傳出去,到達與它聯系的各種細胞。
    神經元按突起的數目分為:單極細胞,雙極細胞和多極細胞。
    按功能分為:內導神經(感覺神經)、外導神經(運動神經)、中間神經。
    (2)膠質細胞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有大量的膠質細胞。膠質細胞對神經元的溝通有重要作用。1,為神經元的生長提供了線路,并恢復受損的細胞;2,在神經元周圍形成絕緣層,使神經沖動得以快速傳遞;3,給神經元輸送營養(yǎng),清除神經元間過多的神經遞質。
    4.神經沖動的傳遞
    (1)神經沖動的電傳導神經沖動在同一細胞內的傳導
    (2)神經沖動的化學傳導神經沖動在細胞間傳導
    神經回路是腦內信息處理的基本單位。最簡單的神經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系統(tǒng)的中樞部位、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
    5.神經系統(tǒng)
    神經系統(tǒng)有神經元構成的一個異常復雜的機能系統(tǒng)。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兩部分。
    (1)周圍神經系統(tǒng):脊神經、腦神經、植物性神經。
    A.脊神經發(fā)自脊髓,穿椎間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經纖維混合組成。脊髓前根纖維屬運動性,后根纖維屬感覺性。混合后的脊神經是運動兼感覺的。
    B.腦神經: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面神經、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
    C.植物性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使機體應付緊急情況的機構;副交感神經起著平衡作用,抑制體內器官的過渡興奮。
    (2)中樞神經系統(tǒng):脊髓和腦
    A.脊髓。作用:1,脊髓是腦和周圍神經的橋梁;2,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
    B.腦干:包括延腦、橋腦和中腦。
    延腦在脊髓上方,背側覆蓋著小腦。作用: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腸胃等活動,叫“生命中樞”。
    橋腦在延腦上方,是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之間傳遞信息必經之路,它對人的睡眠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
    中腦位于丘腦底部,小腦、橋腦之間。
    C.間腦:丘腦和下丘腦
    丘腦-所有來自外界感覺器官的輸入信息通過丘腦導向大腦皮層,從而產生視、聽、觸、味的感覺。對控制睡眠和覺醒有重要意義。
    下丘腦-調節(jié)“植物性神經”,對維持體內平衡,控制內分泌腺的活動有重要意義。
    D.小腦:有小腦皮層和髓質。作用:主要是協助大腦維持身體的平衡與協調動作。
    E.邊緣系統(tǒng):有扣帶回、海馬回、海馬溝、附近的大腦皮層。邊緣系統(tǒng)與動物的本能有關,還與記憶有關。
    6.大腦的結構和機能
    (1)大腦的結構:三大溝裂:中央溝、外側裂和頂枕裂。四大葉: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大腦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經細胞和無髓神經纖維覆蓋,叫灰質,也就是大腦皮層。大腦半球內面是由大量神經纖維的髓質組成,叫白質。還有橫行聯系的胼胝(PianZhi)體。
    (2)大腦的分區(qū)和機能:布魯德曼的皮層分區(qū)。分成初級感覺區(qū)、初級運動區(qū)、言語區(qū)、聯合區(qū)。
    A.初級感覺區(qū):視覺區(qū)、聽覺區(qū)和機體感覺區(qū)。視覺區(qū)-第17區(qū),產生初級形式的視覺;聽覺區(qū)-第41,42區(qū),產生初級聽覺。機體感覺區(qū)-第1,2,3區(qū)。產生觸壓覺,溫度覺,痛覺,運動覺和內臟感覺。軀干、四肢在體感區(qū)的投射關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B.初級運動區(qū):-第4區(qū),稱運動區(qū)。功能是發(fā)出動作指令,支配和調節(jié)身體在空間的位置、姿勢及身體各部分的運動。
    C.言語區(qū):主要定位于大腦左半球。其中有一個言語運動區(qū)覺布洛卡區(qū),即布魯德曼的第44、45區(qū)。這個區(qū)域損壞會發(fā)生運動失語癥;威爾尼克區(qū)是一個言語聽覺中樞,損傷將會引起聽覺失語癥。
    D.聯合區(qū):感覺聯合區(qū)、運動聯合區(qū)和前額聯合區(qū)。
    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語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右半球則主要負責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
    7.腦功能學說
    (1)定位說:
    開始于加爾和斯柏茲姆的“顱相說”。真正的定位說開始于失語癥人的臨床研究。1825年,波伊勞德提出語言定位于大腦額葉,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功能定位于大腦的某一區(qū)域
    (2)整體說:
    弗羅倫斯實驗采用局部毀損法發(fā)現,動物可以恢復功能。從而提出腦功能的整體說。拉什利的腦毀損實驗發(fā)現腦損傷后對習慣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礙,并且這種障礙于損傷的面積有密切的關系。提出了均勢原理和總體活動。大腦皮層的各個部分幾乎以均等的程度對學習發(fā)生作用;并且大腦以總體發(fā)生作用。
    (3)機能系統(tǒng)學說:
    魯利亞,認為腦是一個動態(tài)的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機能系統(tǒng)。在機能系統(tǒng)的個別環(huán)節(jié)受到損傷時,高級心理機能會受到影響。從這個意義上看,大腦皮層的機能定位是一種動態(tài)的和系統(tǒng)的機能定位。
    魯利亞把腦分為三個緊密聯系的機能系統(tǒng):
    第一機能系統(tǒng)即調節(jié)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tài)的機能系統(tǒng),也叫動力系統(tǒng)。由腦干網狀結構和邊緣系統(tǒng)等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腦皮層的一般覺醒狀態(tài),提高它的興奮性和感受性,并實現對行為的自我調節(jié)。第一機能系統(tǒng)并不對某個特定的信息進行加工,但卻提供了各種活動的背景。當這個系統(tǒng)受到損傷時,大腦的激活水平或興奮水平將普遍下降,并影響對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對行為的調節(jié)。
    第二機能系統(tǒng)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的系統(tǒng)。它位于大腦皮層的后部,包括皮層的枕葉、顳葉和頂葉以及相應的皮層下組織。其基本作用是接受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對它們進行加工,并把它們保存下來。
    第三機能系統(tǒng)也叫行為調節(jié)系統(tǒng),是編制行為程序、調節(jié)和控制行為的系統(tǒng)。它包括額葉的廣大腦區(qū)。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調節(jié)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反應;實現對運動的組織,制定運動的程序;產生活動的意圖,形成行為的程序,實現對復雜行為形式的調節(jié)與控制。
    魯利亞認為,人的各種行為和心理活動是三個機能系統(tǒng)相互作用、協同活動的結果。其中每個機能系統(tǒng)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魯利亞的研究,特別是關于心理機能定位的研究,豐富和發(fā)展了腦功能的理論,引起了各國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的普遍重視。
    (4)模塊說: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中出現的一種重要理論。認為:人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由高度專門化并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的。這些模塊復雜而巧妙的結合,是實現復雜而精細的認知功能的基礎。認知神經科學的許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塊學說。
    8.內分泌腺分類和機能
    (1)腺體-分外分泌腺(有管分泌腺)如:汗腺和胃腺;和內分泌腺(無管分泌腺)如內分泌物和荷爾蒙。內分泌腺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可以決定:1、身體的發(fā)育;2、一般的新陳代謝;3、心理發(fā)展;4、第二性征的發(fā)展;5、情緒行為;6、有機體的化學成分。
    (2)內分泌腺分類和機能:科學家發(fā)現共有27種內分泌腺。
    ①甲狀腺-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
    ②副甲狀腺-保持血液和細胞內鈣的濃度有重要作用。
    ③腎上腺-維持體內鈣離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④腦垂體-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種不同的內分泌腺,因而稱為“主腺”。
    ⑤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進第二性征的發(fā)育。
    附錄:名詞解釋
    1.【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機能的單位。由胞體、樹突和軸突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傳送信息。
    2.【神經沖動】當任何一種刺激作用與神經時,神經元就會由比較靜息的狀態(tài)轉化為比較活動的狀態(tài),這就是神經沖動。
    3.【靜息電位】在靜息狀態(tài)下,細胞膜對K+有較大的通透性,對Na+的通透性很差,其結果是K+經過離子通道外流,而Na+則被擋在膜外,致使膜內外出現電位差,膜內比膜外略帶負電,這就是靜息電位。
    4.【動作電位】神經受刺激時的電位變化。當神經受到刺激時,細胞膜的通透性發(fā)生變化,鈉離子通道臨時打開,帶正電荷的鈉離子被泵入細胞膜內部,使膜內正電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電位。這一變化過程就是動作電位。
    5.【神經體液調節(jié)】所有內分泌腺的活動都受到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和控制。神經系統(tǒng)通過內分泌腺的激素影響各種效應器官的活動,這就是神經-體液調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