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成反比例的量》教案

字號:

《成反比例的量》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培養(yǎng)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進一步滲透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的比較。
    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課。
    1、復述回顧: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3)、判定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A、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B、每小時織布的米數(shù)一定,織布總米數(shù)和時間。
    C、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引出課題:這是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這些常用的數(shù)量關系之間的一些特征。當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時,底面積和高度又有什么態(tài)度呢? ﹙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實驗,在實驗之前,提出實驗要求。
    (1)、記錄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補充完整。
    (2)、觀察水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播放實驗。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3、觀看實驗記錄單,回答三個問題。
    ①表格中有哪兩種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
    是多少?
    教師據(jù)學生匯報說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積這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乘積是一定的。像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反比例關系。
    4、課件展示反比例的意義,請學生回答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有三個條件,1、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2、變化方向相反;3、乘積一定。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反比例關系?
    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正比例關系誰給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1)學生自由舉例。
    (2)師講述: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相關聯(lián)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關聯(lián),但不成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這兩個量的積是否一定,只有積一定,這兩個量才成反比例
    三、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每小時織布的米數(shù)一定,織布總米數(shù)和時間。
    (3)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1)、表格中有( )和( )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2)、寫出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積,并比較大小。
    (3)、這個積表示( )。
    (4)、表中的相關聯(lián)的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shù). ( )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shù). ( )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 )
    (4)華容做12道數(shù)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 )
    四、積極應用,拓展新知。
    出示課件,正、反比例的例題,請學生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表格補充完整。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
    五、拓展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比例嗎?并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 )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 )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shù)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shù)和所用的天數(shù)。 ( )
    (4)、小麥每公頃的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shù)和總產量。 ( )
    (5)、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 )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與所需塊數(shù)。 ( )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想挑戰(zhàn)一下自我嗎?好!請同學們認真完成堂堂清練習題。
    《成反比例的量》教案(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初步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過程中,體會應用反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學習重點 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學習難點 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實例,能夠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5分鐘)
    1.說一說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投影展示,指名回答)
    (1)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積和底。
    (2)總錢數(shù)一定,花的錢數(shù)和剩余的錢數(shù)。
    (3)圓的周長和半徑。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種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反比例。
    二、自主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義。(19分鐘)
    1.教學例2。
    (1)課件出示教材第47頁例2情境圖和統(tǒng)計表。
    說一說,從中你獲得哪些信息。
    (2)觀察表中數(shù)據(jù),組織學生研討:
    ①表中有幾種量?它們是相關聯(lián)的量嗎?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③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④這個積表示什么?
    2.明確成反比例的量及反比例關系的意義。
    (1)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杯子的底面積減小,高度反而增大;杯子的底面積增大,高度反而減小,而且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鼓勵學生嘗試總結反比例的意義。
    課件出示反比例的意義。
    (2)你能舉出生活中反比例關系的例子嗎?
    3.嘗試用字母表示反比例關系。
    提問: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
    學生嘗試匯報后教師板書。
    4.總結反比例關系的判斷方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課件展示:
    (1)兩種量是相關聯(lián)的量;
    (2)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3)兩種量對應的數(shù)的乘積一定。
    5.比較正比例和反比例。
    小組討論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歸納填空。(課件出示表格)
    學案
    1.學生回顧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
    2.學生完成復習練習。
    1.(1)杯子的底面積是10cm2時,水的高度是30cm;杯子的底面積是15cm2時,水的高度是20cm……
    (2)①表中有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②從左往右觀察表中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杯子的底面積越大,水的高度越小。從右往左觀察表中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杯子的底面積越小,水的高度越大。
    ③計算并比較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乘積。
    30×10=20×15=15×20=…=300,說明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總是一定的。
    ④所得的積實際就是倒入杯子的水的體積。
    2.(1)學生結合實例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學生列舉生活中反比例關系的例子。
    3.學生用字母表示反比例關系式:xy=k(一定)。
    4.學生總結反比例關系的判斷方法。
    5.學生小組討論,總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異同點,在此基礎上,填寫表格。
    三、鞏固練習。(12分鐘)
    1.完成教材第48頁“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1頁第8、9、10、11題。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4分鐘)
    1.說一說本節(jié)課的收獲。2.布置作業(yè)。
    課后小結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的,鑒于正比例與反比例在研究意義的時候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教學開始,借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實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shù)思想,為學生研究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關系。理解、掌握反比例的意義奠定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借助已有的學習經驗,自己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及表達式。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加了正、反比例的比較,加深了學生對正、反比例的認識和理解。
    課后習題
    1.同學們做廣播操,每行站的人數(shù)與站的行數(shù)的關系。
    每行站的人數(shù)與站的行數(shù)是否成反比例關系?為什么?
    答案:成反比例關系。因為每行站的人數(shù)與站的行數(shù)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每行站的人數(shù)隨站的行數(shù)的變化而變化,且兩者對應的數(shù)的乘積一定。
    2.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1)汽車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住房面積一定,居住人口數(shù)和人均住房面積。
    (3)生產電腦的臺數(shù)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shù)和所用天數(shù)。
    (4)非零自然數(shù)a和它的倒數(shù)。
    答案:(2)、(3)、(4)中的兩種量成反比例。
    3.有a、b、c三個相關聯(lián)的量。
    (1)如果a=3b,則a、b成(正)比例。
    (2)如果a=6c,則a、c成(反)比例。
    (3)如果 b= c,則b、c成(正)比例。
    板書
    反比例
    反比例關系表達式: xy = k (定值)
    例:杯子的底面積 x 水的高度 =水的體積 (一定 )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學計劃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 | 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