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家庭的孩子出國留學值不值

字號:


    許多留學歸國的人會被帶上“海歸”的標簽,很多人對他們會帶有一些“國外鍍金回來英語一定不錯”以及“家里肯定不少錢”的固有成見。對大多數(shù)留學家庭來說,真實的留學和人們所謂的“裝逼”,“中英夾雜”,曬美食旅行的生活相去甚遠。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為你解析工薪家庭的孩子出國留學值不值?
    首先,一般正常的留學花費并不便宜。
    排除那些真正把這么大金額的人民幣當玩具的土豪家庭,留學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學費和生活費,這絕非人們認為的,隨隨便便從腰包里掏出來的零花錢。
    其次,很多留學機會本身就非常難得。一張來自常春藤的offer,一個前往大洋彼岸的寶貴機會,一個獎學金的成功申請,這些可不是什么手到擒來的東西。需要你準備,考試和許許多多的付出來爭取。
    而留學這件事本身,則是一場持續(xù)的冒險。
    當你去到地球上的另一端,你所跨越的不僅是海平面,時區(qū)很多時候,你需要跨越和經(jīng)歷的是許多人不曾預料過的境遇。
    留學的人需要適應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與孤獨感,需要挑戰(zhàn)無數(shù)次的心懷猶豫,需要打破亞洲人害羞保守的常規(guī),與完全相反的文化進行從語言到心理的融入。
    留學既是是通宵趕論文的寂寥,也是網(wǎng)速不好時斷斷續(xù)續(xù)的跨洋電話,
    是一邊對自己的口語而尷尬,一邊鼓起勇氣站在全世界學生面前的presentation演講,
    是畢業(yè)季的瘋狂面試與社交,只為獲得一個實習機會。
    基本上每一個把自己全情投入到留學當中的人,都會收獲自己這輩子都想不到的許多驚喜,出現(xiàn)很多驚人的改變。
    那些內(nèi)向的不再內(nèi)向,那些主觀的不再主觀,那些懶惰的也不再懶惰。
    留學生們會結(jié)識難得的好朋友,會因為一些特別的旅行改變了人生態(tài)度。
    他們會輟學,會辭職創(chuàng)業(yè),見過更多的世界的他們,會有一些讓親戚朋友無法理解的人生選擇。但總的來說他們會變得強大。
    然而,這本來值得大家鼓掌的選擇與經(jīng)歷。卻因為某些偏見和許多來自于留學生族群的可笑行為,被蒙上了一層深深的誤解。
    “海歸”們會受到國內(nèi)無此經(jīng)歷的企業(yè)、人的鄙視和孤立,會時常被媒體拎出來點名道姓。
    留學生經(jīng)常會被拿來和富二代,和不學無術,和有錢的土豪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
    前幾年甚至會有人批判那些留學生的穿著,生活方式太不接地氣,不太合群。
    人們的偏見不無道理,因為近幾年的出國潮的確讓很多人對留學這件事,有著完全是“兒戲”一樣的對待態(tài)度,讓性格替代本事成為自己的名片。
    比如,就有一些留學生熱衷于研究所謂的留學“鄙視鏈”。
    說什么留學美國的,就比留學英國的好,留學英國的就比留學法國的高,就比澳洲NB,就比東南亞NB。
    而且在說英語這件中國人幾乎沒什么話語權的事情上面,部分留學生也喜歡爭個高下,覺得英式英語高人一等,鄙視別人印度人的發(fā)音等等。
    最近的“散裝英語”,中英夾雜等搞笑段子,其實也是從側(cè)面反應出中國主流對留學生們各種行為的不理解和偏見。而這些也都是部分留學生自己惹的禍。
    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留學雖然已是趨勢,但這種完全不一樣的選擇和機會與我國為了學歷,GPA,房價,工作,生存做斗爭的主流社會環(huán)境有著明顯的差別。
    在某種程度上,留學這種另辟蹊徑的行為,對主流的中國人來說,是一把鋒利的自尊心刺刀,刺穿了人們對階級平等的幻想,也刺穿了人們對自身努力意義的堅持。
    所以留學生們的存在,實際上讓不少人心里憋著一股氣。因為大家見不慣那些中英夾雜,更不服氣海歸在職場上的“特別待遇”。
    特別是當這些備受期待的族群真正回到國內(nèi),人們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如我們所想的那么優(yōu)秀,或者不都是那么優(yōu)秀的時候。
    人民的情緒被瞬間點燃,很多人會迅速地由懷疑變?yōu)榱R街的反感:
    你不是留洋嗎?跑來打工做什么呢?
    你英語都沒有我好,你不是扯淡嗎?
    事實上,我國其實有過不少留學經(jīng)驗,上至鄭和下西洋,下到洋務運動,詹天佑,孫中山之輩開國元勛,更有近代“學醫(yī)救不了中國的”魯迅,也有近幾年頻頻上市,融資的海歸精英。
    但由于我國在國際舞臺一直低調(diào)的態(tài)度,長期將外媒信息擋在國門外的防火墻,以及近幾年才逐步崛起的經(jīng)濟和慢慢活躍的外交。
    中國人對世界外圍的了解仍然停留在以“資本主義”,“性開放”,“外企”為關鍵詞的舊時代水平。
    對于留學生這些真正接觸過西方社會并且有一些獨立看法的人群來說。我們當下的積累,并沒有對他們有過完整客觀的了解,我們沒有走出過國門,沒有在國外呆過足夠久。
    而因為沒有經(jīng)驗,我們自己也并太可能對留學生這個族群做出客觀的判斷。
    因為經(jīng)歷本身很難量化,就算能夠作為一種指標,但也很難衡量優(yōu)劣的標準。于是干脆就不管它了。
    反觀我們那些唯一的了解渠道,要么是對土豪留學生奢靡生活的過度關注,要么就是媒體特別熱衷于報道諸如馬里蘭大學等類似事件誤導留學生形象的內(nèi)容。
    由于本身信息經(jīng)歷的局限,加上眾多主觀的報道,整個社會對留學這件事認識有著明顯的偏見。
    這種偏見基于社會對海歸,對留學生的過高期望,卻又因為信息不透明,因為社會關注焦點的缺乏足夠的支撐,實際上是一種“空中樓閣”的存在,很容易倒塌。
    比如當一家企業(yè)對留學生的期望是對某項工作的熟悉,可當留學生因為對國內(nèi)環(huán)境的陌生而暫時沒能勝任這一角色的時候,人們的偏見會很沖動地將期望變?yōu)槭?,甚至還會衍生出一種反感。
    比如我記得我剛回國參與實習的時候,我的領導比較年輕,他就對留學生頗有微詞,而在和我接觸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我對一些事情的了解沒有達到他期望的時候,他幾乎是驚呼地表達了自己的失望。
    這讓我很尷尬,哪怕我后來贏得了他和部門其他人的信任,但這過程中的言語讓我一直感到耿耿于懷。然而,在社會中,人們對海歸的偏見,可能比我和我實習領導的分歧要大得多。
    只是,對作為當事人的留學生們來說。
    當他們興高采烈地回國,卻要面對各種面試官,領導,同事,親人,家人,乃至社會的種種詢問和懷疑的,如何完美地回答,這件事變得越來越困難。
    留學本身的難度和挑戰(zhàn),加上國人主流的不理解,讓這些本來很簡單的留學生、留學家庭有了不太必要的「嚴肅感」。
    一個本來可以脫離主流社會,本來可以活得獨立,活得精彩,活得堅強的機會,卻會在這些種種的眼光,變得讓自己被迫地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孩子,讓留學的經(jīng)歷變得盡可能擁有所謂的「最大的意義」。
    硬生生地將一次多彩的體驗,變得成為另一次冷冰冰的考核。
    所以當你走到國外,去了解那些中國留學生過得怎么樣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咦,他們幾乎是沒有變化,大多數(shù)人都會回到那個高考的狀態(tài),在那些飛舞著櫻花,人們喝著啤酒的美麗校園里,獨自地抱著書本,踱步回到孤單的寢室,不交朋友,不去社交,只是做題。
    他們最早到教室,最晚離開,但沒人陪他們說話,因為他們的口語水平表達不了自己既對西方文化感到感興趣卻又無法脫離國內(nèi)主流社會的文化標準的心理尷尬。
    他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在期中,期末考試考得高分,將GPA無限刷到接近滿分。然后努力地為了國內(nèi)某家券商,大型公司,BAT的一個工作機會絞盡腦汁。
    因為這會讓他們回國之后保證在國外的生活水平,讓自己的階級座位能夠保證在前列,好面對未來更多的競爭。
    結(jié)語
    對普通的中國留學生來說,留學像是一次勇敢的航海。
    他們的留學不像歐美國家的孩子那么輕松隨意,因為歐美國家無論是經(jīng)濟上還是國際經(jīng)驗上都比我國豐富太多。歐美的家庭能夠很容易去到世界上很多國家,東南亞,歐洲,亞洲,只要想去,他們就可以通過打工,或者交換的方式獲得這樣的機會。
    而我們的留學生,更像是近代出國的那些歷史名人,什么孫中山魯迅之輩。
    他們多多少少背負著民族與國家精神,用自己的數(shù)學和GPA考試成績和5000年文化賦予我們的那些才華,去和那些五大三粗的,陽光幽默的外國人競爭,從而為自己的祖國一次次地贏得那些難得久違的自信。
    而對于送孩子出國的家庭來說,留學這個決定的本身,更像是屬于全家人的登月行動。是一次邁向未來的投資。
    對于家庭來說,孩子擁有美好未來一方面利于他自身,另一方面也會為這個家庭的顏面,為這個家庭的潛在經(jīng)濟,各方面發(fā)展帶來新的可能。
    而且相比之下,國內(nèi)大多數(shù)學校的教育堪憂,社會環(huán)境也極不穩(wěn)定,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若是去一個更為純粹的環(huán)境,可能更為有益。
    然而,這些留學的人和家庭對于留學這件事本身的影響,和國內(nèi)的社會環(huán)境變化與不變,還是太過樂觀了些。
    留學本身的對人的變化影響都是深遠的,可中國目前以競爭,以追求技能非素質(zhì)文化的基調(diào)并無法完全挖掘海歸們的真實價值。
    而人們對留學生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因為很少被真實地提到過。
    這一方面也跟那些商業(yè)機構(gòu),跟留學產(chǎn)業(yè)的從事者看待這個事情的方式有關。因為他們覺得鼓吹留學的種種好處而非記錄留學的真實能夠更容易獲得生意機會。
    另一方面,我們中國人本身也羞于表達自己的情況,趨于內(nèi)向保守。
    留學生也很少有人會經(jīng)常在網(wǎng)絡上說起留學的辛苦,因為他們也知道自己是家里有條件才獲得這樣的機會,不想讓別人認為他們的辛苦是在裝逼,是“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表現(xiàn)。
    但瑕不掩瑜,無論是人們的偏見也罷還是種種失實的報道,這掩蓋不了那些有著真才實學,或是獨自在海外體驗豐富的人綜合實力的飛速上升。
    的確,我們必須承認,留學這個事情不是主流,有點風險,有許多挑戰(zhàn),也有不少誤解。
    對留學生來說,的確會有人不認他們的學歷,會有人挑剔他們的英語,會有人故意將他們孤立,會有三姑六婆對他們極盡全力地諷刺挖苦。
    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接觸過的留學人中,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他們背著行囊,來到一個不會再隨隨便便感到熟悉或親近的國家的時候,那個留學的決定,就必須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變得有意義。
    作為那一波又一波的冒險者們,留學在他們眼中從來不是人們口中的“階級炫耀”,也絕不是所謂的“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園”的裝逼。
    因為當你每天在一個陌生國度呼吸著陌生空氣,思考著如何突破那些挑戰(zhàn)的時候,你是不會愚蠢到將父母的辛苦錢和寶貴的時間花在這些破事上面。
    你每天的生活永遠是在思考怎么考得更好,該看什么資料,幾點去打工,幾點跟朋友打球,幾點背單詞,找誰做點什么項目。
    身在海外,留學生們的唯一想法就是要讓自己變得NB。既然留學要有意義,那就用最大努力讓它變得非常地有意義。
    針對于海歸族群的命運,陳丹青曾說:
    海歸的命運,印證了百年中國的歷史變遷。中國的現(xiàn)代化歷程,是歷史潮流與政治勢力的反復較量,多半是本土派勝利,海歸派挫敗、調(diào)整、合作?,F(xiàn)代化有三個層次:器物、制度、文化。所謂現(xiàn)代化,“文化”無疑是最本質(zhì)、最深層的一環(huán)。當今國策內(nèi)很多方面學習西方,但器物、制度、文化這三個層面的彼此關系始終不平衡。
    簡而言之,他想表達的是對于西方,我們的了解還只是停留在表層的制度,外企的管理,現(xiàn)代化的科技等等。
    而對于那種獨立表達,獨立生存,完整人格,積極社交的種種包裹于文化下的內(nèi)容。我們至始至終就像對待一盤異域風情菜一樣,聞著味就感到不太適應。
    因為所謂的自卑感,過多地急功近利,太多的發(fā)展壓力,我們都不屑于對外面的世界了解一番。守著故宮面前的金獅子,不停地擦拭。
    所以,可愛的留學生們,你們還得努力。
    你們還得盡可能地往簡歷上多放點碾壓眾人的經(jīng)歷,盡可能留在國外幾年再回國,盡可能多賺點錢,盡可能多鍛煉點身體。不能出一點擦錯。
    你們得盡可能地,既會說流利的英語,又能夠長得漂亮,舉止優(yōu)雅。滿足世俗的需求。
    你們最好逼格高過上海中心,又能夠接地氣接到塵埃里,人見人愛。
    的確,你們的留學當時是有意義的,現(xiàn)在是有意義的,將來會更有意義。
    不過現(xiàn)在,你們必須讓你們的留學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意義,經(jīng)濟上的,能力上的,價值觀上的意義。
    你得從一個留學回來的藝術品,變?yōu)檫m應我國發(fā)展節(jié)奏的標準化商品。
    因為目前,不是太多人能夠接受你們除了工作能力之外的那些個性。
    你們那些對性的開放,對政治的客觀,對經(jīng)濟的洞察,對社會現(xiàn)象的犀利評說,雖然每一個都是對我國未來發(fā)展的動力。
    但當大多數(shù)人都半閉著眼為了房子而拼命掙錢的時候,你們的“才藝”啊,你們的“意義”,看起來都不是那么有趣。
    因為在他們眼里,這些東西可能不是武器,不是工具,而是一根根刺。
    它會刺傷人們那些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它會刺傷人們出于保護而學會的保守。
    作為還在為一份工資而奮斗的你,我需要給你一點建議。
    你最需要做的是學習,學習觀察,學習了解,學習適應
    跟留學那時一樣。
    保持耐心,這個習慣將伴隨你終生,
    但有朝一日,你會在合適的場合,在合適的時機下,以合適的方式,
    發(fā)揮你在你這輩子難得留學經(jīng)歷中所獲得的種種能力,
    無法阻擋,且沒人能夠阻擋。
    因為,這是你留學的必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