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立學校很受社會風尚的影響

字號:

  實用主義傾向的香港教育
    接下來,我想聊一下在香港兩個月里的一些感受。
    我為什么會到香港來?香港的教育在文獻上的呈現(xiàn),有一些讓我特別心動的地方。例如,圖書館中的學校——這是解決差異化教學的一個思路。
    又例如,它辦學比較自由,大量學校是由社會團體來辦,學校有很大的自主權,可以自由地選擇教科書。我這樣一個做教育觀察和研究的人,對它簡直是羨慕萬分。所以特別希望有機會能夠到現(xiàn)場來看看,這種自由自主、落地運行究竟是什么樣的狀況。學校的自決落實到孩子身上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我來了以后發(fā)現(xiàn),香港這個地方并不大。任何一種交通工具,到香港的任何一個位置,一個半小時絕對夠了。就是這樣一個并不太大的一個區(qū)域,卻有五百多所小學,學校數(shù)量是非常多的。
    這么多學校里,完全公立的學校只占百分之十。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學校由社會的各種團體來辦學。實際上,這百分之七八十的社會團體辦學,早期的投入辦學可能是社會團體、個人捐助,但學校成立之后運行的費用,也就是教師工資以及學校日常開銷,完全是由政府來負擔的。
    所以在香港社會當中,老百姓把這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所謂的社會團體辦學的學校,仍然算作實際的官辦學校,這意味著受政府資助的學校大概占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樣子。
    香港的辦學實踐當中,還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學校是完全獨立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它們創(chuàng)校就是由社會團體或者個人捐助辦學,然后在整個運行過程當中,一部分經(jīng)費來自家長繳納一定學費。這百分之十左右的學校,因為他們不再接受政府的扶持之后,可以更加獨立地去做教育的決策。
    我接下來說說占大多數(shù)的官辦學校+受政府資助的學校吧。香港社會也存在學區(qū)的概念,居住在某個學區(qū)的家長在學區(qū)內(nèi)自由選擇學校,想到哪個學校入讀,就到哪個學校報名。
    這類似內(nèi)地的多校劃片。報名的時候還可以同時選擇這個學區(qū)內(nèi)的多所學校,真正的用腳來投票,去自己想去的學校。學校有簡單面試,熱點學校按照積分錄取,有雙向選擇權。
    這樣大多數(shù)學校實際上也面對著很大的壓力,他們會很在意家長和社會的口碑和風評。如果家長和社會的評價很低,或者出現(xiàn)了下滑,也意味著他們在一年級招生的過程當中會有困難。一旦學校收不到四個班的學生,就意味著有老師會失業(yè),有相應的副校長或者主任會失去自己的崗位——因為所有的教師編制和崗位設置,都和自己學校的班級數(shù)有關。
    在這種狀況下,雖然作為教育管理部門的教育局,并不像內(nèi)地一樣和學校是上下級關系,并不干預學校的辦學,但是學校自決其實很大程度上受社會風潮和家長們觀念的影響。他們也會和我們一樣去努力地做STEM、做翻轉(zhuǎn)課堂。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際上也對社會要求作出了回應。
    一直知道香港老師課時量非常大,但我真正和他們一起工作后,才發(fā)現(xiàn)這種工作壓力和實質(zhì)上承擔的工作多到什么地步。
    他們一般沒有課間十分鐘,也就是課都是連堂的。但連堂課一般又都不是同一個班的,也就是兩個班的課之間沒有休息時間。不僅如此,他們周課時一般在二十多節(jié),也就是日均五節(jié)以上。這樣的工作量讓老師每天在學校里非常緊張。
    香港小學還有一個特別的安排就是老師們是跨年級帶課的,很少同頭。我問香港的老師,想不想在同一個年級帶多個班的課,他們覺得這個問題很奇怪,然后說學??赡芸紤]到一個老師如果帶一年級和四年級,他會同時加入兩個教研組,能增進同事之間的切磋和溝通。
    在這個狀況下老師是沒有時間寫分課時教案的,他們制訂年度計劃、學期計劃,然后每個單元集體備課。每天在教室里把課時數(shù)完成,回到辦公室后處理學生作業(yè)。香港的老師的作業(yè)量其實比內(nèi)地很多學校的作業(yè)要更多一些。
    他們的作業(yè)來自三塊:
    第一是教科書上有很多作業(yè);
    第二塊來自于配套的練習冊,這兩樣已經(jīng)發(fā)給了學生 ,家長會覺得應該完成,有些可以選擇性地不做,不能大面積地不做;
    第三塊,這邊有一種自行“設計作業(yè)”的習慣,他們叫做“工作紙”。
    老師除了上課之外還要批改作業(yè),還要分擔學校里很多瑣碎的事務。這樣老師整個備課的時間是不足的。所以他們的教材自選權力表現(xiàn)在,選擇教材的時候,會選擇教參、PPT、視頻等配套資源最多的教材。
    

    我所去的學校,孩子的室外活動時間非常少。第一個是他們的學校很小,不可能集中做操。有一所學校每周每個孩子輪到一次做操。早晨在空地上排隊由老師或者負責風紀的同學帶上樓后就不下來了。
    只有體育課的時候、20分鐘的小休時,被老師帶著下來到操場上活動。體育課一周只有1.5節(jié)到兩節(jié),非常少。上午20分鐘小息孩子們一般會在教室里下棋、吃水果。
    吃了飯只有二十分鐘的時間休息,由老師帶到一樓休息,然后整隊上樓繼續(xù)下午的學習。他們雖然三點半就放學了,但是放學早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課時數(shù)比內(nèi)地少,甚至是一樣多或者更多,因為他們沒有休息,一直上到三點半就把一天的課上完了。他們的學習壓力不比內(nèi)地小孩要小,因為三點半后不是回家,而是去了補習班。他們?nèi)パa習班非常普遍。
    香港的學校中會有許多非常讓人感動的細節(jié),讓我感受到人與人的善意和友好。孩子們特別溫和,非常有禮貌。你去到學校里,他們會點頭向你示意,而且是非常自然的。
    香港的老師們或者家長們都非常務實。他們做一件事情就會希望看到效果,就會想目標達成了沒有,如果沒有達成,怎么通過后續(xù)的方式來彌補,做什么事情能讓這個目標實現(xiàn)。
    在這個過程當中老師們的勤奮和孩子們的勤奮都讓我既佩服又感觸良多。因為整個社會有很強烈的的堅韌、勤奮的氛圍。
    

    那么社會支持系統(tǒng)呢?我覺得香港的圖書館和書店的分布,也和內(nèi)地差不多。因為我生活在武漢市區(qū),有很多社會資源跟在這邊差不多,都是非常方便的。
    還想聊一下社會互動對教育的影響。剛剛我講到在丹麥的時候,老師表達不滿是可以罷工的。我舉個香港的例子。在香港,他們比較在意的有兩個考試。一個叫TSA,是全港的學業(yè)水平測試,只考三年級和六年級。另一個是初一小孩的學位試。
    這兩種考試都是小學老師非常緊張的事情。很多老師在很早的時候就為這些考試作準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應試。香港社會提出并通過提案,讓原本所有學校都得參加的小學三年級全港測試變成了自愿參加。
    這項改變,在今年讓參與測試的學校由原來的500多所一下子下降到50多所。教育主管部門也擔心,這樣的成功會鼓勵反對全港測試的人士,未來通過同樣的方式影響小學六年級的全港測試。而缺乏檢測評估的學校和教師可能失去明確的教學目標。無法檢測評估教學效果的教育管理者可能因為缺乏反饋,無法針對性地改進自己的工作。
    

    很多孩子從3點半學校一下課就進補習班了。書店里兒童的童書區(qū)起碼一柜子或者兩個柜子都是試卷,就是TSA模擬或者練習題集。這種務實的精神,反映在社會生活當中,也反映在教學當中,大家會特別在意針對考核的部分,不斷去練習考試的題型,或者針對學生的欠缺去做一些相應的教學和練習。
    在香港有一個很特別的現(xiàn)象,可能是我們很少想到的。這兩年,很多學校,在三年級和二年級會按照語數(shù)外總分進行重新分班。我問了一下,家長們會同意嗎?因為這個在內(nèi)地就是分快慢班嘛。他們就詫異了一下說,“沒有啊,他們都很接受。”他們覺得教學能夠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學業(yè)水平,家長們也接受了。所以我后來也很感嘆,所謂的公平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東西。
    他們中學升學方式也很有意思。為了防止六年級的老師和學校過度操練,他們對小學畢業(yè)生的考核,不在六年級考,而是考初一的孩子。初一的孩子已經(jīng)小學畢業(yè)了,他們考完語數(shù)外三門后,把分數(shù)加起來,回溯他的小學在哪里讀的,去給他原來所在的小學畢業(yè)生劃分一等、二等和三等中學學位的比例。
    六年級小朋友有多少能夠進入一類中學,不是由自己來定,而是由他們上一屆的學長來決定。即使入圍一等中學,還有電腦隨機搖號派位。你在一類里,一類里還有很多學校,有些你想去,有些你不見得想去。
    在搖號中,有這個可能:一類里搖到大家最想去的學校的孩子是成績最一般的,而成績最好的孩子也有可能一輪一輪輪空,去到一類里最不好的學校。所以我剛才說了,公平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
    對比丹麥,北歐實際上是一個富裕社會,政府能夠在給予生活保障后,讓教育保持低競爭的狀態(tài)。所以丹麥在整個小學階段沒有一個像樣的考試,直到七年級的時候突然出現(xiàn)考試進行分流,特別卓越的孩子去特別優(yōu)秀的學校,絕大多數(shù)孩子留在社區(qū)里繼續(xù)讀中學。大家也沒有覺得不妥當,因為每個孩子未來在社會當中,經(jīng)過稅收的調(diào)節(jié),實際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
    想讀書的孩子一直讀,是因為他想讀書,或者他本身在學業(yè)上就有很好的表現(xiàn)。有一些孩子在社區(qū)里讀完了中學,就就業(yè)。他工作以后,如果做體力勞動,不見得就比腦力勞動的人稅后的收入要低。
    丹麥一般一個家庭都是兩個以上的孩子,不像中國是一個孩子,所以父母不會像中國父母一樣在孩子身上精心培養(yǎng)。他們非常順其自然,你愿意讀就一直讀下去,如果你不太愿意,就這樣吧,反正學業(yè)也不是很重。他們會有一個非常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去支持教育里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
    香港的公立學校很受社會風尚的影響,整個社會勤勞、踏實、守信。這樣的氛圍里公立學校的小朋友其實承擔了比較重的學業(yè)負擔。但是他們并沒有表現(xiàn)出很激烈的行為上的異常,或者是情緒上的異常。非常重的學習負擔被整個社會接受下來。孩子們的這種辛苦,家長們看到了,也以某種方式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