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北京,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也是我們國家中心的城市。北京是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一,擁有六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shù)量最多的城市。下面留學網(wǎng)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北京的文化吧!
北京各地的名稱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jù)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后,在堯封帝,此后在蘇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zhàn)國七雄中有燕國,據(jù)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日下,始見于《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后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之句,即運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眱蓾h、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后,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后,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并準備遷都城于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qū),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建筑歷史文化:
傳統(tǒng)建筑
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筑,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shù)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
皇家建筑
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筑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xiàn)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筑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tǒng)住宅的統(tǒng)稱。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
廟宇
北京的宗教寺廟遍布京城,現(xiàn)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臺寺、云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云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浇痰母淄呤薪烫?、崇文門教堂等。
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體育場·鳥巢的城市規(guī)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里。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后門橋,鼓樓和鐘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jīng)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庇蓝ㄩT、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拆毀,后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后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墻、城門、甕城、角樓、敵臺、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jīng)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jù)等級以及建筑規(guī)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
京劇
地道的中國國粹。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瞻喑Ec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
藝術
中國傳統(tǒng)藝術家張師曾:原名:師曾,現(xiàn)居北京。書畫大師范曾先生的大弟子張師曾,開以畫入書法以書法入畫的歷史先河,中國古典傳統(tǒng)人物畫的領軍人物。
飲食文化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居內地之首。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云:“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兒、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灌腸、爆肚、炒肝等。
北京的文化精神:
“愛國”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特征。北京市民歷來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拔逅摹边\動、“七七”事變、開國大典、抗震救災、奧運盛會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無不展現(xiàn)出北京人民憂國憂民、心系國家發(fā)展、勇?lián)鷷r代使命的責任感和強烈的家國情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北京作為首都更加需要發(fā)揚愛國精神,愛祖國、愛人民、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更要把這種愛國精神轉化為建設首都、推動發(fā)展的滿腔熱情。
“創(chuàng)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是時代精神的核心,也是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北京人民與時俱進、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北京發(fā)展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創(chuàng)新的歷史,永不停滯、改革創(chuàng)新,在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同時,勇于創(chuàng)造、勇攀高峰。北京發(fā)展的未來更加需要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精神,依靠創(chuàng)新贏得主動、贏得優(yōu)勢、贏得未來。
北京鳥巢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在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壯大的過程中,首都北京以自己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tài)吸引、融合著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海納百川、雍容大度、博采眾長的精神境界,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使北京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了北京發(fā)展的特殊優(yōu)勢和力量。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進程中,北京更需要這種開放的姿態(tài)和博大的胸襟,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諧發(fā)展。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質。歷史不僅賦予了北京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也培育了北京市民文明有禮的優(yōu)秀品德。尚禮、厚道、寬容、助人是北京文化的歷史傳承。在邁向世界城市的進程中,北京市民更加迫切需要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以人為本、扶弱助殘、尊老愛幼,大力弘揚誠信、友愛、互助、奉獻的道德風尚,以首善之區(qū)的文明素質和精神風貌走向世界。
北京,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也是我們國家中心的城市。北京是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一,擁有六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shù)量最多的城市。下面留學網(wǎng)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北京的文化吧!
北京各地的名稱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jù)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后,在堯封帝,此后在蘇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zhàn)國七雄中有燕國,據(jù)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日下,始見于《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后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之句,即運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眱蓾h、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后,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后,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并準備遷都城于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qū),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建筑歷史文化:
傳統(tǒng)建筑
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筑,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shù)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
皇家建筑
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筑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xiàn)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筑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tǒng)住宅的統(tǒng)稱。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
廟宇
北京的宗教寺廟遍布京城,現(xiàn)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臺寺、云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云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浇痰母淄呤薪烫?、崇文門教堂等。
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體育場·鳥巢的城市規(guī)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里。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后門橋,鼓樓和鐘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jīng)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庇蓝ㄩT、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拆毀,后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后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墻、城門、甕城、角樓、敵臺、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jīng)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jù)等級以及建筑規(guī)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
京劇
地道的中國國粹。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瞻喑Ec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
藝術
中國傳統(tǒng)藝術家張師曾:原名:師曾,現(xiàn)居北京。書畫大師范曾先生的大弟子張師曾,開以畫入書法以書法入畫的歷史先河,中國古典傳統(tǒng)人物畫的領軍人物。
飲食文化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居內地之首。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云:“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兒、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灌腸、爆肚、炒肝等。
北京的文化精神:
“愛國”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特征。北京市民歷來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拔逅摹边\動、“七七”事變、開國大典、抗震救災、奧運盛會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無不展現(xiàn)出北京人民憂國憂民、心系國家發(fā)展、勇?lián)鷷r代使命的責任感和強烈的家國情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北京作為首都更加需要發(fā)揚愛國精神,愛祖國、愛人民、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更要把這種愛國精神轉化為建設首都、推動發(fā)展的滿腔熱情。
“創(chuàng)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是時代精神的核心,也是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北京人民與時俱進、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北京發(fā)展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創(chuàng)新的歷史,永不停滯、改革創(chuàng)新,在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同時,勇于創(chuàng)造、勇攀高峰。北京發(fā)展的未來更加需要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精神,依靠創(chuàng)新贏得主動、贏得優(yōu)勢、贏得未來。
北京鳥巢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在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壯大的過程中,首都北京以自己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tài)吸引、融合著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海納百川、雍容大度、博采眾長的精神境界,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使北京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了北京發(fā)展的特殊優(yōu)勢和力量。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進程中,北京更需要這種開放的姿態(tài)和博大的胸襟,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諧發(fā)展。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質。歷史不僅賦予了北京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也培育了北京市民文明有禮的優(yōu)秀品德。尚禮、厚道、寬容、助人是北京文化的歷史傳承。在邁向世界城市的進程中,北京市民更加迫切需要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以人為本、扶弱助殘、尊老愛幼,大力弘揚誠信、友愛、互助、奉獻的道德風尚,以首善之區(qū)的文明素質和精神風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