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習俗:偷菜節(jié)

字號:

【元宵節(jié)習俗:偷菜節(jié)】
    宋代洪皓《松漠紀聞》載,人們從契丹人那承襲放偷習俗后,有婦女明目張膽地率領(lǐng)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際偷竊物件。主人發(fā)現(xiàn)后,提家用茶食糕點上門贖取。清代廣東文昌縣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為祥,失者以不詈為吉”的習俗。
    “法輪天上轉(zhuǎn),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鐘發(fā)琉璃臺。”隋朝時,隋煬帝就作詩《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歌頌元宵節(jié)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元宵是春節(jié)的又一個高潮,吃湯圓,賞燈猜燈謎……天地人齊歡樂,不亦樂乎。
    元宵節(jié)狂歡慶典的關(guān)鍵似乎就在一個“鬧”字,“喧聲驅(qū)逐夜闌,燈光掩蓋夜色”,元宵夜里的人們,因夜禁的開放,夜間行動的空間和時間似乎比往常都要自由和開放。在古代,元宵節(jié)的到來,便意味著“放偷節(jié)”的到來,偷盜在元宵前后幾天可成為名正言順之事。放偷節(jié)起源于遼金時。《魏書·東魏孝靜帝紀》記載:“(天平)四年(五三七)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戲”。說的是北朝拓跋鮮卑族在元宵夜時,相偷戲盛行。
    除了元宵,遼金兩國是嚴禁偷盜的,一經(jīng)查獲,除依法論罪,更會如現(xiàn)今有些超市強上貼的“偷一罰十”標語一樣,得按照所偷的東西的價值加上數(shù)倍賠償。但在元宵的“放偷節(jié)”,人們卻是可以肆無忌憚地偷竊的,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崇禎八年(1635)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作者甚至提及金元時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雖竊至妻女不加罪”不僅偷物還偷人,且妻女為人所竊都不以為忤,這未免也太大方了一點,尚待考證。
    南北朝的契丹族是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連續(xù)三天“放偷”,女真族則于十六日夜進行相偷戲,“相偷”即為互相隨便偷竊。相偷戲的傳統(tǒng)從魏、齊綿延至隋,愈發(fā)熱鬧。其后的朝代也受到其遺風的影響,在元宵這天分別有些相偷戲。清初查嗣瑮在《燕京雜詠》中言:“六街燈月影鱗鱗,踏遍長橋摸鎖頻,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門猶有放偷人”。
    物主對這類“偷竊”行為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大多采取相當寬容的態(tài)度,因為你偷我的,我偷你的,偷竊在元宵只是嬉鬧玩樂的一種方式而已。因此物主只是嚴加戒備,以防失竊而已,并不抓賊,在失竊后也只是去想方取回失物而已。
    宋代洪皓《松漠紀聞》載,人們從契丹人那承襲放偷習俗后,有婦女明目張膽地率領(lǐng)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際偷竊物件。主人發(fā)現(xiàn)后,提家用茶食糕點上門贖取。清代廣東文昌縣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為祥,失者以不詈為吉”的習俗。
    放偷節(jié)里,人們都偷些什么呢?各地“偷青”的不少。“偷青”即竊取他人蔬園里少許的青菜。江蘇省《沙川撫民廳志》(清道光十六)提到婦女出門觀燈時,“或私摘人家菜葉,以拍肩背,曰拍油蟲。”
    但也有偷青菜不止偷少許,而是偷菜偷空人家菜園的。一遇元宵佳節(jié),“不論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飯后即出,到處洶洶,勢同掠奪,各園主稍為疏防,即被一掃而空。”這說的是光緒十二年(1886)時,原駐防于柳州的廣西提督率同家屬進駐廣西龍州縣,隨同的家屬將“偷青”之風引進該地,演變到后來,就變成了此種現(xiàn)狀。
    除了偷菜,人們也還偷別的東西,比如偷燈。送燈或偷燈以祝愿生子的習俗很早就有?!稓q時廣記》引《本草》稱,宋時人認為正月十五日的燈盞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婦共同去別人家偷來,放置床下,當月可懷孕。
    還有民謠唱:“偷了劉家的燈,當年吃了當年生,有了女孩叫燈哥,有的男孩叫燈成。”在舊時元宵節(jié)的晚上,家家戶戶門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蘿卜刻成的燈。有女子婚后三年不育的,元宵節(jié)就上街去偷燈吃,一般偷劉姓和戴姓的,“劉”“留”、“戴”“帶”,取其諧音,意為“留住孩子”,“帶上孩子”。雖是迷信的說法,但也喜慶。
    【元宵節(jié)的故事】
    關(guān)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jié)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xù)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chǎn)。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guān):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fā)現(xiàn)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jié),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shè)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zāi)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jīng)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zāi)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jié)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jié)。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shè)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shè)。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yōu)柔寡斷,大權(quán)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shè)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鬧元宵”。
    推薦閱讀
    元宵節(jié)燈迷大全(附謎底)
    元宵節(jié)吃湯圓的由來
    傳統(tǒng)元宵佳節(jié)的來歷
    元宵節(jié)風俗習慣有哪些
    元宵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元宵跟湯圓有什么區(qū)別
    2017年元宵節(jié)放假安排時間表
    小編特別推薦
    元宵節(jié)傳說 | 元宵節(jié)燈謎 | 元宵節(jié)活動 | 元宵節(jié)來歷 | 元宵節(jié)是哪天 | 元宵節(jié)習俗
    
    小編特別推薦
    元宵節(jié)傳說 | 元宵節(jié)燈謎 | 元宵節(jié)活動 | 元宵節(jié)來歷 | 元宵節(jié)是哪天 | 元宵節(jié)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