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國留學,那么出國留學到底如何,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就為大家講述留學回國海歸的真實感受,希望能提供一些幫助,歡迎閱讀。
●建言
學本領 哪里都可以
吳凱希望自己的經(jīng)歷能讓那些打算送孩子到國外讀書的家長更理性一些。“現(xiàn)在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前一定要想清楚,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國外?為了面子還是為了讓孩子將來掙更多錢?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吳凱的“故事”并非個例,曾有一位中產(chǎn)母親吐槽“當初把女兒留在國內(nèi),隨便考個大學,找個工作,境況也不會比現(xiàn)在差。”實際上這是許多家長的共同體會。而原因正在于,當初許多人都沒有弄清,出國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不容諱言,大部分是迷信洋文憑。但現(xiàn)在看來,洋文憑并不吃香。也有不少是因為成績不理想等原因,試圖“跳過”國內(nèi)的高考,希望直接在國外大學找到升學機會。說白了,是走一條不通過高考而上大學、而且是外國大學的“捷徑”,但如此“鍍金”,更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吳凱曾試圖在美國找工作,但唯一的優(yōu)勢是英語口語不錯,而這在美國根本不是優(yōu)勢。其實,于學習外語,不妨說說一位名叫袁秀洪的南京拾荒老漢的故事。這位年近六旬的拾荒老漢,前幾年拾荒時,南大一位張姓老教授口齒清晰的外語聲,激發(fā)了他年輕時打算當翻譯的夢想,于是,跟著老教授學起了外語,并最終學會了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7國語言,能同外國留學生自如交流,還能幫助外語弱者提高口語能力。
其實,與其花巨額費用出國留學,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在國內(nèi)學會一技之長,而這其實并不難做到,比如拾荒老漢,雖然起點也很低,但只要有追求有付出,在任何地方都能成才。舍近求遠,耗費巨資,“性價比”實在太低。甚至有些學生,因為缺乏自控力,留學幾年也就打了幾年游戲,最終父母血汗錢扔進水里,還誤了前程,就更慘。錢夙偉
●析理
去和留 是個偽命題
想當初躊躇滿志地到美國留學,現(xiàn)如今,文憑也到手了,卻無奈選擇回國。并且感嘆付出遠大于收獲,告誡家長送孩子留學前要想清楚。
這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仔細想來,卻是個偽命題。固然中國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但能拿得出四百萬元供孩子出國留學的家庭也不多見。沒有那個經(jīng)濟能力,當然也就更沒有資格去想“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國外”之類的問題。
新聞中顯示,畢業(yè)后要留在美國工作,前提是必須取得H1B工作簽證。吳凱在第一次抽簽中落選了,接著選擇讀碩士研究生,目的是提高中簽率。2015年,吳凱碩士畢業(yè)。這一次,他決定不再申請H1B抽簽,而是選擇了回國。
如果吳凱第一次就抽中了H1B工作簽證,得以留在美國工作,吳凱還會說“我相信(回國工作)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嗎?還會“希望自己的經(jīng)歷能讓那些打算送孩子到國外讀書的家長更理性一些”嗎?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
吳凱最終選擇回國,是他8年來在美國讀書和生活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新聞中他的經(jīng)歷顯示,讀大學時,交往圈子還是中國留學生,沒有一個美國朋友。畢業(yè)后要留在美國工作,只能靠抽簽,而中簽率又那么低,就像吳凱描述的那樣:“H1B抽簽真的是決定命運的時刻,抽不中,整個前途都會蒙上陰影,連死的心都有了”。
是留在美國,還是回國,本身無所謂正確和錯誤。對于吳凱來說,不過是在中美兩國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和就業(yè)環(huán)境的激烈碰撞下,無奈做出的一個選擇。果不其然,一回到國內(nèi),吳凱就如魚得水,很快找到了工作。他的目標是將來能找到一份月薪3萬元以上的工作??恐?jīng)濟實力雄厚的父母,相信這一定不是一件多么難的事。這對于其他絕大多數(shù)同齡人來說,是無法復制的。鄭建鋼
教育觀 應該更清醒
吳凱到底遭遇了什么,讓他如此發(fā)出告誡呢?根據(jù)新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是語言關(guān)。語言關(guān)恐怕是橫亙在所有留學生面前最大的難題,也是難以逃避的問題。即便吳凱自認為“口語算不錯的”,但專業(yè)課還是非常吃力,像聽天書一般,以至于他恐懼小組討論和回答問題。
其次是隔閡。上課時“白人學生坐在一起,黑人學生坐在一起,作為班上僅有的一名華人面孔,吳凱感受到了孤立。”這種孤立,不一定全是種族歧視,或許更適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卻會讓人情緒低落,甚至想退學。
再次是孤獨感。遠到異國他鄉(xiāng),遠離熟悉的人和事,孤獨感是難以排遣的。吳凱就說,“我快忘了媽媽長啥樣了”。不僅這些問題,少數(shù)留學生不守秩序、開豪車炫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外界對他們的認知。在高等教育發(fā)達的國家,莫說本科生,即便碩士生,要想獲得工作簽證,也并不容易,找工作被拒,更是家常便飯?;貒舐?,卻還面臨著海歸含金量下降,沒有國內(nèi)工作經(jīng)歷的劣勢。吳凱的經(jīng)歷,其實也是很多留學生群體的經(jīng)歷;這里面,有其個人的因素,也有留學生普遍面臨的因素。
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我國有52.37萬人出國留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意向出國讀本科、高中及以下學歷的比例大幅增加,低齡留學熱正在興起。在這個群體中,有的是為了能享受更優(yōu)質(zhì)教育,增長見識;有的是為了提升求職競爭力的優(yōu)勢,回國找一份好工作;也有的純粹就是追逐面子、跟風。而17歲就出國留學的吳凱,用自己8年的經(jīng)歷,400萬元的代價,給更多期盼留學的人以警醒,留學不是救命的稻草,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成長,才是最應該考慮的。關(guān)育兵
●警示
追潮流 小心出洋相
我當然不反對一些天資聰穎、學業(yè)優(yōu)良、特長突出、潛力深厚的孩子選擇出國留學,畢竟國外的一些學校在教育理念、課程內(nèi)容、教學方式等方面有其獨特性和先進性,這樣廣學博采,對自己的知識豐富和更新、學科的深化和提高,自然會大有裨益。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并不是因為成績優(yōu)異而去留學,也不是純粹為了深化學科專業(yè)知識而選擇留學,反倒只是為了撈取一個“留學”的名號、獲取一個“海歸”的名目、申領一個“綠卡”的資格,抱著這種目的留學,又有多少成色可言?
何況,外國的學校并非處處凈土,外國的教育絕非處處領先,因為文化背景、教育思維、知識結(jié)構(gòu)和行為習慣的種種差異,一些孩子到了國外,會有這樣那樣的不適應、不習慣和不對接,難免出現(xiàn)“水土不服”。加上父母家人不在身邊,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管理,厭學、逃課、掛科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甚至沾染上一些惡習,不但沒有讓自己成才成人,反而讓自己不人不鬼,在國外被人歧視、羞辱,出盡“洋相”,回國后被人反感和漠視,飽嘗“冷眼”,成為“高不成低不就”的“夾生貨”。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一些家長和學生缺乏正確的成長觀、擇業(yè)觀和價值觀,多少還帶有“崇洋媚外”意識,這樣盲目跟風的留學,不但會花費巨資、耗費財力,讓一些經(jīng)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和孩子背上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此外,留學也不一定能學到社會需要和就業(yè)必備的知識和能力,一些學生甚至誤入“野雞學校”“水貨學院”,耽誤了孩子的青春歲月,毀掉了孩子的未來前程。這樣“盲目留學”的結(jié)果,難免會出盡“成長洋相”,如此教訓和體會,是該引起更多家長和學生反思和警醒了。舒愛民
2008年,讀完高二的吳凱被美國羅切斯特大學西蒙商學院金融專業(yè)錄取,由此開始了留學之旅。在美國留學8年,吳凱曾鐵了心畢業(yè)后要留在美國,最終他卻選擇了回國。說到8年的留學經(jīng)歷,如今回到國內(nèi)的吳凱長嘆一口氣:“我在美國8年花了400萬元,我什么時候能掙到400萬元?” (4月12日《廣州日報》)
出國留學不是美夢,該醒醒了。
——弓箭
也不能完全否定,留學是人生閱歷的一部分,去國外體會了民族尊嚴,知道了自己的價值追求,讀懂了父母的愛心,這些都不是用錢能衡量的。
——耽杯
學習不僅是投資,不能單從能不能回本去衡量。
——致遠
國內(nèi)父母心態(tài)有問題。送孩子出國目的是什么?為鍍金,還是孩子真的適應國外教育體系?
——小佑
留學的花費,可能與一輛豪車花費相當。但買豪車,幾乎沒有人考慮怎么收回成本。是不是教育看得太功利了?
——新綠
很多留學生都是半工半讀的,基本不花家里的錢。
——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