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能頂半邊天”標語走紅美國女性大游行

字號:


    (原標題:如何認識“婦女能頂半邊天”走紅美國女性大游行)
    

    宣傳畫
    上周六,數百萬美國人走上華盛頓以及各大城市的街頭進行示威游行,這場運動被稱為“女性大游行(Women s March)”,也有媒體稱之為“姐妹游行”。
    在這次游行中,有一個現象吸引了眾多中國網友的注意,許多參與游行的女性舉著一個中國人熟知的標語——“婦女能頂半邊天”。
    為什么這個帶有鮮明中國色彩的標語會在大洋彼岸“走紅”?這句標語在不同歷史時段的出現,意味著什么?而我們又如何在今天的語境下理解“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標語?
    澎湃新聞記者通過電郵采訪了女性主義學者、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兼中文部主任鐘雪萍教授。鐘雪萍長期研究中西女性主義理論和批評及其歷史,她向我們解讀了“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標語的前世今生。
    

    許多參與游行的女性舉著一個中國人熟知的標語——“婦女能頂半邊天”。
    澎湃新聞:說到“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這次在女性大游行中流行,我看到有的人說這是中國的諺語,有人說出自毛主席語錄。就您掌握的信息來看,這句話到底是怎么來的?
    鐘雪萍:我曾經為(斯坦福大學)王斑教授主編的《中國革命話語論文集》(Words and Their Stories: Essays on th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2011) 一書寫過“婦女能頂半邊天”這一詞條。為確認出處我作了一番調查,最后發(fā)現有學者專門考查過,但都沒有查到準確的出處,所以無法下結論說就是出自毛主席語錄。同時也確有人提出,這句話可能跟湖南某地“婦女半邊天”的諺語有一定關聯(lián),但并沒有交代明晰的來龍去脈。
    然而不可否定的是,“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曾經的流行,確實跟毛主席的另一句話“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能做到”有關聯(lián),這句話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關鍵詞”。
    澎湃新聞:看到“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我會聯(lián)想到1949年以后的婦女解放實踐,而在這次的美國女權運動中,這句話的流行有沒有這方面的勾連?
    鐘雪萍:沒有,也不會有。
    其實這句話早在1960年代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中就被借用過。該運動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爭取婦女的工作權利,這多少跟“半邊天”的原意有關,但即使在當時,也是在屏蔽掉“中國”的前提下被采用的。這一次,就更不可能有這方面的勾連。
    澎湃新聞:中國的婦女解放實踐在今天的主流西方學術界是怎么被認知的?
    鐘雪萍:至少在美國學術界,二戰(zhàn)以后出現的“中國研究”屬于冷戰(zhàn)時期產生的“地域研究”的一部分, 而“地域研究”并不屬于“主流西方學術界”。
    在當下的“中國研究”領域里,自由主義立場和話語占上風,冷戰(zhàn)意識形態(tài)影響仍然深遠。1960 、1970年代一些相對左翼的學者比較肯定1949年以后的婦女解放,但后來,很多人紛紛修訂了自己對中國的認識。在這樣的語境里,我們知道要真正認識中國,婦女解放有繞不過去的重要性,但這方面的認知基本局限于少數學者,而且同時并不都正面肯定。
    澎湃新聞:這次“婦女能頂半邊天”在西方走紅,你認為這會是一個契機,讓西方人重新認識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實踐嗎?
    鐘雪萍:說“走紅”言過其實。事實上,跟社交媒體不同,主流媒體的報道里(如《紐約時報》等),根本沒有提到過這句話在游行中出現。至少在美國,當下的語境下,這句話的出現不可能成為西方人重新認識中國婦女解放的契機。
    澎湃新聞:你有文章專門談西方女權主義的本土化問題,但從這次“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走紅來看,是不是也有可能讓中國的女權實踐和理論走出去?
    鐘雪萍:“走出去”到哪里?如果是走向西方的話,現在沒有這個可能。因為目前在美國(和歐洲),并不存在傳播中國婦女解放實踐和理論的歷史條件:即缺乏傳播的主體和話語領導權,在歐美也缺乏愿意接受它的客體。
    你提到的那篇文章是我2003年寫的。文章本身并不是主張西方女權主義本土化,而是針對國內存在的“本土化”意愿及其同時存在的焦慮提出一點想法,感覺至少在當時,國內的女性主義學者對中國自己的婦女解放運動缺少足夠或者說應有的歷史體認和理解,過于糾結在所謂西方女權主義本土化問題上。
    

    澎湃新聞:在今天,我們如何重新認識“婦女能頂半邊天”?
    鐘雪萍:這個問題很重要??梢哉f,一方面,婦女解放是深入人心的,提倡男女平等的歷史(包括宣傳和政策)對女性的內心建構仍然存有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這一成果需要繼續(xù)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保障,同時也需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的維護。只有“婦女能頂半邊天”仍然是全社會的共識,而不只是“女權主義人士”的事業(yè),才能真正重新認識其歷史和現實意義,展開有群眾基礎的進一步的實踐。
    澎湃新聞:這次特朗普上臺后,我們發(fā)現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力量是最強大的。您寫過一個文章,談到在美國,1960年代以降的民權運動中出現的自由主義進步力量,在爭取種族和性別平等的斗爭過程中,為什么不但未能爭取到這些底層民眾支持,反而逐步把他們推向對立面,最終無法代表他們。能不能再具體談談?今天的美國女性主義似乎也失去了底層民眾。
    鐘雪萍:準確而言是2015年4月的一篇文章。你的概括不完全準確,因為我當時討論的并不是女性主義與底層民眾關系的問題,而是針對“階級”這個概念在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理論中被架空的問題。其實這次“女性大游行”中提出的那些口號,基本繼續(xù)集中在“身份政治”上,仍然屬于“個人”層面上的問題,以白人、中產階級為主體。這恐怕是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無法超越的特性。
    

    澎湃新聞:您寫過一篇文章《為什么女權主義理論多了,婦女解放精神卻少了》,里面提到消費資本主義文化在失去性別政治正確話語的社會里,不僅影響而且引領性別意識、性別關系,和性別政治的變化,我在想到兩個廣告,一個SKII的剩女廣告,是比較政治正確的,另一個是韓寒最近為宣傳新片推出的“直男癌”之歌,兩個歌價值觀完全相反,但其實都達到了利用大眾情緒的目的,為資本服務,你怎么看?
    鐘雪萍:你說的這兩個最近的文化現象我不太了解,所以也無法直接評論。但是,總體來說是大眾文化被消費主義綁架(的產物),無論女權主義理論如何批判,因為缺少社會層面上的動員和共識,消費資本主義的邏輯總能甚囂塵上,迷惑人心,而且還總是能夠消解針對它的批判。
    澎湃新聞:我看到一個說法叫“多元交織女性主義”(intersectional feminism),它試圖承認每一名女性獨特的經歷背景,可以基于種族、性別認同、性取向、經濟能力、文化認同等等的任何維度,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女性所受到的歧視、壓迫,從而報以應有的尊重、給予應盡的支持,沒有輕蔑忽視,沒有理所應當。這個概念被認為是對于以往女性主義的修正,你怎么看?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典型的自由主義式的表面很平等但實質不盡然如此的觀點?
    鐘雪萍:我感到好奇的是,為什么國內把“Women s march”同時翻譯成“姐妹游行”?聽上去似乎更加去政治,淡化上面提到的“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政治含義。這就是被認為的對以往女性主義的修正?
    “多元交織女性主義”這個名詞我第一次聽說,但根據你的介紹,感覺其實并不是什么新東西。在原先的“性別、種族、階級”三大類別基礎上再多加上幾項,仍然屬于”身份政治“范疇,同時繼續(xù)缺少重要的政治內涵:比如說,“多元交織”怎么解釋超過50%的白人婦女投了特朗普的票?在近二、三十年的反對帝國主義——反戰(zhàn),反對資本主義——“占領華爾街”等運動中,為什么基本不見自由女性主義的蹤影,等等。
    

    游行的女性手舉“我們”和女性的標志。
    

    游行中的“神奇女俠”
    

    游行中的二戰(zhàn)女工形象。